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4893发布日期:2019-08-21 00:0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对预后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检查手段及方法的不断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也在逐渐提高,正确的诊断需要临床、影像及病理的结合,其中病理尤其重要。

取得病理诊断的前提是需要对病变组织进行取材,CT引导或DSA引导下的经皮肿瘤组织穿刺活检是最常用的取材方法。现有的皮下穿刺一般通过CT或 DSA引导,采用标尺测量穿刺点与体格标志距离,表皮麻醉后针头作为穿刺针路径和方向,在标尺测量时,随着体位或呼吸的改变,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表皮麻醉后针头作为穿刺引导路经和调整穿刺针进针方向,往往可能出现较大偏差,这是因为CT扫描确定针头的穿刺进针点和进针方向后,必须抽出针头,再在原针头的穿刺点穿入活检针,其进针方向和角度很难准确重复,这就容易导致出现多次穿刺的情况,甚至穿刺失败,进而引发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皮下穿刺方法中采用标尺测量、表皮麻醉后头针引导穿刺路径时存在误差,导致穿刺不准。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包括座圈、定位装置及固定脚;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导向件、上夹片、下夹片及中心管,所述导向件为弧形片状体,导向件的端部与座圈铰接,导向件上设有导向槽;所述上夹片设置在导向槽的上侧,所述下夹片设置在导向槽的下侧,上夹片与下夹片通过阻旋装置连接,且上夹片与下夹片的间距可调;所述中心管为金属的中空管体,包括限位部和螺纹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螺纹部的一端,且位于上夹片上方,所述螺纹部贯穿上夹片、导向槽及下夹片,并与上夹片、下夹片螺纹连接;所述固定脚设置在座圈上,并沿座圈径向向外延伸。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所述导向槽沿导向件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所述导向件为两个,两个导向件层叠设置,且一个导向件的端部连线与另一个导向件的端部连线互相垂直,两个所述导向槽交叉重叠形成安装孔,所述螺纹部贯穿上夹片、安装孔及下夹片。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所述阻旋装置包括两个第一阻旋片和两个第二阻旋片,所述第一阻旋片的上端固设在上夹片的下端面上、下端穿过导向槽与下夹片,并与下夹片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阻旋片的下端固设在下夹片的上端面上、上端穿过导向槽与上夹片,并与上夹片滑动连接,第一阻旋片与第二阻旋片间的夹角为90°。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所述座圈上均布有四个铰接座,所述导向件的端部通过销轴与铰接座连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所述座圈为圆环形,包括同轴设置的内座圈和外座圈,所述内座圈与外座圈通过连接片连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所述连接片为四个,且相邻两连接片间的夹角为90°。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所述铰接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铰接耳,其中一个铰接耳设置在外座圈上,另一个铰接耳设置在连接片上。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所述限位部外侧壁上设有摩擦块。

本实用新型技术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利用金属在CT或DSA扫描下的伪影来定位穿刺进针点和穿刺路径,在穿刺前即可明确指示路径,避免穿刺到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极大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明显减少多次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中心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阅图1-图4,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包括座圈1、定位装置2及固定脚3。

所述座圈1为圆环形;所述定位装置2包括导向件21、上夹片22、下夹片23及中心管24,所述导向件21为弧形片状体,导向件21的端部与座圈1铰接,导向件21可绕铰接点转动,导向件21上设有导向槽211;所述上夹片22设置在导向槽211的上侧,所述下夹片23设置在导向槽211的下侧,上夹片22与下夹片23间设有阻旋装置25;所述中心管24为金属的中空管体,包括限位部241 和螺纹部242,所述限位部241位于上夹片22上方,所述螺纹部242贯穿上夹片22、导向槽211及下夹片23,并与下夹片23螺纹连接;所述固定脚3设置在座圈1上,并沿座圈1径向向外延伸。

所述导向槽211沿导向件21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所述中心管24可沿导向槽211滑动。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通过胶带将固定脚3粘贴在皮肤上,这里固定脚3设置为三个,且均布在座圈1上,中心管24沿导向槽211滑动,并转动导向件21来确定中心管24的指向,定位后,旋转中心管24,在阻旋装置25的作用下,下夹片23不随中心管24转动,而是向上移动,使其与上夹片22间的距离减小,直至夹紧导向件21,使中心管24不可移动为止。

作为进一步改进,本实施所述导向件21为两个,两个导向件21层叠设置,且一个导向件21的端部连线与另一个导向件21的端部连线互相垂直,两个导向槽211交叉重叠形成安装孔,螺纹部242贯穿上夹片22、该安装孔及下夹片23。

阻旋装置25的设置目的在于,旋转中心管24时,阻止下夹片23随中心管 24一起转动,本实施例采取的一种方式为:设置两个第一阻旋片251和两个第二阻旋片252,所述第一阻旋片251的上端固设在上夹片22的下端面上、下端穿过导向槽211与下夹片23,并与下夹片23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阻旋片252的下端固设在下夹片23的上端面上、上端穿过导向槽211与上夹片22,并与上夹片22滑动连接,两个第一阻旋片251相对设置,两个第二阻旋片252相对设置,第一阻旋片251与第二阻旋片252间的夹角为90°。

当中心管24转动时,由于第一阻旋片251与第二阻旋片252的阻挡作用,下夹片23不随中心管转动24,而是沿中心管24上、下移动,需要固定中心管 24位置时,旋转中心管24,使下夹片23上移,夹紧导向件21,需要移动中心管24时,反向旋转中心管24即可。

所述座圈1包括同轴设置的内座圈11和外座圈12,所述内座圈11与外座圈12通过四个连接片13连接,且相邻两连接片间的夹角为90°。所述座圈1 上还均布有四个铰接座14,每一铰接座14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铰接耳,其中一个铰接耳设置在外座圈12上,另一个铰接耳设置在连接片13上,导向件21 的端部通过销轴与铰接座14连接,导向件21绕相应销轴的轴线转动。

为方便旋转中心管24,所述限位部241外侧壁上设有摩擦块243。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皮下穿刺引导托架的使用方法具体如下:

(1)由CT或DSA扫描显示病灶层面,确定皮肤穿刺点;

(2)将皮下穿刺引导托架置于皮肤穿刺点上,中心管24大致指向病灶方向,并通过胶带固定;

(3)扫描病灶层面,中心管24的金属伪影显示当前穿刺路径;

(4)调节中心管24方向后,再次扫描,使伪影对准病灶,固定中心管24,此时中心管24的伪影显示的即为准确的穿刺路径;

(5)测量穿刺深度,将活检针沿中心管24插入皮肤进行穿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上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改进,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