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胆漏T型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8872发布日期:2019-07-17 06:02阅读:6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胆漏T型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胆漏T型引流管,属于临床手术引流器具。



背景技术:

T型引流管是由德国外科医生Kehr于1897年设计应用于肝胆手术的一种胆道引流管。这种T型管一直沿用至今,广泛应用于胆管切开取石、胆道成形、胆道肿瘤切除、胆肠吻合术等多种胆道手术中。

T型引流管的主要作用包括:

引流胆汁,减轻胆道内压力,使胆管缝合口顺利愈合,避免胆瘘;

T型管在胆道内起支撑作用,预防胆管狭窄及术后经T管处理胆道残余结石;

T型管可作为检查和治疗胆管疾病的通道。

T型引流管由垂直管(长臂)和水平管(短臂)垂直连接而成,为T字形结构。

行胆道手术病人,胆总管探查后,将T型管短臂放入胆总管,并缝合胆总管切口。T型引流管一般于术后10天可行部分夹闭,若无症状,即可行T管造影,一般在术后14到18天拔除T型管。拔管时间因人而异,最短2周,最长3月。

从术中放置T型管到拔除这一过程中,T型管可引起周围组织炎性反应,使大网膜和周围肠管粘连,共同形成与腹腔隔开的完整窦道。T管窦道是由大、小网膜、肝十二指肠韧带、胆囊创面、肝脏、肝结肠韧带、胃十二指肠壁以及T型管刺激周围组织反应而引起的增生性炎症、胶原纤维增生、肉芽肿等共同包饶T管而形成。其中大网膜是窦道形成的最主要成分。窦道从胆总管壁开始至腹壁皮肤,其长度与患者腹部情况及T管引出径路有关;宽度与T管直径有关;厚度与术后时间及窦道部位有关。一般情况下,术后3天,窦道尚未形成;术后7天,沿T管周围形成一薄纤维性窦道,但很脆弱;术后10天,窦道已形成;术后14天,窦道完整,厚度达1-3mm;术后4~6周,窦道比较牢固,厚度为2-3mm;术后3个月以上,窦道厚度达3mm以上。因此对于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术后14天拔管不会造成胆漏。早期T管周围形成的窦道壁比较脆弱,T管周围窦道壁形成不完全是拔管后发生胆漏并引起胆汁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因。不利于窦道壁的形成的原因包括T管在腹腔内行经过长,T管材质对组织刺激反应小,周围组织或网膜不易包裹或粘连。

目前临床现有的T型引流管在使用中存在很多不足和弊端。首先,虽然T型管引起的组织反应可促进窦道形成,但是它对组织的刺激常导致胆管粘膜层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有糜烂形成。其次,T型引流管还存在拔管困难问题以及拔管时容易破坏纤维窦道造成拔管后胆漏等。纤维窦道有两个地方最为薄弱,是拔T管后胆漏的好发部位,一个是T管与胆总管壁连接处,一个是T管与腹壁的连接处。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T型引流管为乳橡胶或者硅橡胶材料。乳橡胶容易引起组织反应,一般在2~3周可因周围粘连形成窦道,但是乳橡胶管置于胆管内对组织刺激较大,易诱发炎性反应、感染、糜烂,以及胆盐沉积。硅橡胶组织相容性卓越,组织反应轻,但不易形成窦道,拔管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的机会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防胆漏T型引流管,更有利于形成完整窦道,大大减少了由于拔管造成的窦道损伤和胆漏的发生,同时也减少对胆管的不良刺激及胆盐沉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胆漏T型引流管,包括短臂和长臂,所述长臂垂直连接于所述短臂的中部,所述短臂为中空圆管,所述短臂与所述长臂相离一侧的管壁为开口状,所述短臂的中部管壁上设有V形缺口,所述V形缺口与所述短臂和所述长臂的连接处相对应。

进一步,所述长臂为中空状的圆锥形,所述长臂的管径沿着远离所述短臂的方向逐渐变大。

进一步,在拔管过程中,所述短臂的两侧能够以所述V形缺口为基点,从两侧向中央折叠并合拢。

进一步,所述短臂的开口部为整个短臂周径的1/2~1/3。

进一步,所述短臂和所述长臂为圆弧形无缝相连接,所述短臂和所述长臂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短臂的表面涂有水性有机硅乳液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使用水性有机硅乳液对T管短臂的内、外表面进行表面改性,使短臂具有了有机硅材料卓越的组织相容性,对组织刺激少等性能,减少了对胆管的不良刺激及胆盐沉积;

2)该防胆漏T型引流管短臂外径小于长臂外径,短臂外径应小于胆总管内径,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因T管过粗导致胆总管内张力过大,影响窦道与胆总管壁的愈合。此外,短臂与长臂连接处的对侧管壁未闭合,有大约周径1/2至1/3的间隙,并且在长臂连接处对侧设计有V形缺口,这样的设计减小了短臂从两侧向中央合拢的阻力,使短臂合拢更容易。合拢后的宽度与长臂基本相等,以保证拔管时不损伤窦道;

3)纤维窦道的宽度与T管直径相关。本设计方案中长臂为圆锥形中空管,也就是,长臂与短臂连接处的管径最小,沿着远离短臂的方向逐渐变大,近腹壁处长臂管径最大。因此,纤维窦道也是从胆总管端到腹壁端逐渐变宽,只要T管的最粗段顺利通过腹壁被拔出体外,后面的T管越来越细,会更顺利地拔出体外。因此,长臂的锥形设计使拔管更容易,更安全,减少了因拔管造成的窦道损伤和胆漏的发生;

4)短臂和长臂连接处设计为圆弧形无缝连接,更利于胆汁及残余结石引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胆漏T型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胆漏T型引流管在置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胆漏T型引流管在拔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一种防胆漏T型引流管,包括短臂1和长臂2,所述长臂2垂直连接于所述短臂1的中部,所述短臂1为中空圆管,所述短臂1与所述长臂2相离一侧的管壁为开口状,所述短臂1的中部管壁上设有V形缺口3,所述V形缺口3与所述短臂1和所述长臂2的连接处相对应。

其中,短臂1和长臂2均采用天然抗过敏乳胶材料。短臂1的两端可以设计为斜面状。

所述短臂1的表面涂有水性有机硅乳液层。

短臂1和长臂2均使用抗过敏乳橡胶材料,可刺激T管周围组织炎症,利于纤维窦道生长,减少胆漏的发生。同时,使用有机硅涂层对T管短臂的内、外表面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具有有机硅材料卓越的组织相容性,对组织刺激少等性能,大大减少了对胆管的不良刺激及胆盐沉积。

所述长臂2为圆锥形中空管,所述长臂2的管径沿着远离所述短臂1的方向逐渐变大,使拔管更容易,更安全,减少了因拔管造成的窦道损伤和胆漏的发生。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拔管时,所述短臂1的左右两侧,即短臂左侧101和短臂右侧102,以V形缺口3为基点,向中央折叠并合拢。由于V形缺口3减少了短臂1左右两侧向中央合拢的阻力,更有利于T型引流管的拔出,防止二次创伤。

所述短臂1的开口部为整个短臂周径的1/2~1/3。

所述短臂1和所述长臂2为圆弧形无缝相连接,所述短臂1和所述长臂2一体成型。更利于胆汁及残余结石引流。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