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脉导管及医疗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4823发布日期:2019-04-29 12:4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静脉导管及医疗器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静脉导管及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深静脉穿刺可作为很多患者的医疗手段,例如需要长期透析患者、休克病人抢救、长期输液患者、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需行肠道外全静脉营养者、危重病人及采血困难病人等,还可以用于中心静脉压测定。

目前,深静脉导管使用时,经常会出现各种原因导致的深静脉导管血流量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孔道贴壁,例如:

休克抢救病人需要快速大量补液,若导管流速慢,则达不到快速输液效果,影响抢救的效果;导管内血流量慢容易引起血栓形成,一方面加重流速慢,一方面如果血栓脱落,容易引起栓塞,有生命危险;当管腔内流速慢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较正常时高数倍;透析病人要求血流量达到100-300ml/min,如达不到,影响透析效果,则要重新置管,增加病人痛苦,同时也增加病人经济负担;深静脉导管为患者抽血常用通道,当管腔贴壁以及管控堵塞时,将不能抽取检查所用血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脉导管,其能够使医护人员进行的输液、抽血等医疗过程更加顺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器械,其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静脉导管,包括支撑组件、输液管和导管。输液管与导管相连,导管远离输液管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导管的管腔相互连通。支撑组件与导管相连,支撑组件用于使导管内的液体流通更加顺畅。当导管带第一通孔的一端置入人体血管后,经常会出现第一通孔贴壁(即与血管壁贴合)的现象,导致输液的液体或是血管内的血液(如抽血过程)不能够在导管和血管之间顺利流通,进而影响治疗进程和治疗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支撑组件达到防止第一通孔贴壁的效果,进而使导管内的液体(药物、营养物质或血液等)流通更加顺畅,使治疗效果更接近预期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支撑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储存囊、连接管和第二储存囊。第二储存囊、输液管分别连接于导管的两端。第一储存囊内的介质能通过连接管进入第二储存囊以使第二储存囊调整导管的位置,纠正孔道贴壁,使得导管内的液体流通更加顺畅。介质进入第二储存囊后,第二储存囊将鼓起,进而增加第二储存囊占用的空间。导管进入人体前,为避免鼓起的第二储存囊增加患者置管的痛苦和引起较大的创伤,可以将第二储存囊保持在瘪态(即未充介质的状态),第二储存囊在未充入介质前由于弹性回缩力可以完全与导管壁贴合,此时介质储存于第一储存囊中;待导管上第一通孔所在的一端进入人体血管后(即待静脉导管置入完成后),可以将介质引导至第二储存囊中,使第二储存囊在血管内鼓起,在第二储存囊鼓起的过程中,导管在血管中的位置不断得到调整,避免第一通孔发生贴壁现象,从而提高液体在导管和血管之间的传输速率,使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第二储存囊打开后,也能使干瘪的血管更加充盈,进一步使导管内的液体流通更加顺畅。当然,如果静脉导管置入后,未出现孔贴壁现象并影响输液流速,可不使第二储存囊鼓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储存囊与第二储存囊容积相同。由于第二储存囊可收缩贴合在导管壁上,第二储存囊的容积理解为其充分鼓起时的容积。第二储存囊收缩贴合在导管壁上时,可以是其自然收缩贴合的,也可以是通过外力压缩贴合的。若介质过少,当介质流入第二储存囊后,第二储存囊鼓起不完全,将无法对导管的位置起到较好的调整效果;若介质过多,当介质流入第二储存囊后,第二储存囊鼓起过大,将使第二储存囊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加,以致引起血管壁损伤,甚至使第二储存囊涨破。为避免上述不利情况发生,第一储存囊与第二储存囊容积相同,便于控制适当的介质量,充满第一储存囊的介质也刚好可以充满第二储存囊,使第二储存囊能够鼓起至预设的合适位置,对导管达到预设的调整效果。

当然,第一储存囊与第二储存囊的容积也可以不相同,只需计算好第二储存囊的容积,再向第一储存囊内填充好与第二储存囊容积相同的等体积介质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介质为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用作介质极大地提高了第二储存囊在体内使用的安全性,即使第二储存囊破裂,生理盐水进入血管内,也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用空气作为介质,但要注意气囊压力,保证第二储存囊不会破裂,否则空气进入血管将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储存囊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一阀门配置有注射器。注射器能通过第一阀门将第二储存囊内的介质抽出至第一储存囊。当需要从患者体内拔出导管时,可用注射器通过第一阀门将介质抽回至第一储存囊中(或抽回至注射器内),使第二储存囊恢复至未鼓起状态,便于导管的拔出,避免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可以在第一储存囊中事先充满介质,使操作更加简便快捷。也可以使用注射器,将介质通过第一储存囊及导管打入第二储存囊使第二储存囊张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连接管设置有第二阀门。第二阀门可选地打开或关闭以使第一储存囊与第二储存囊相互连通或相互隔断。为避免介质在第一储存囊和第二储存囊之间不受控制的自由流动,造成第二储存囊的鼓起不受控制,给治疗过程带来不便,本实施例利用连接管上的第二阀门控制第一储存囊与第二储存囊相互连通或相互隔断。打开第二阀门,可使介质朝第一储存囊或第二储存囊流动;关闭第二阀门,可防止介质在两个储存囊之间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连接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位于导管外并与第一储存囊相连。第二段位于导管的管壁内并与第二储存囊相连。将部分连接管(即第二段)设置于导管壁内,可以理解为,第二段的管径小于导管壁的厚度,一方面,连接管在导管壁内的设置可以避免增加导管的管径,避免在扎针时由于管径的增大加重患者的痛苦,也避免留下较大的创伤;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段埋于导管的管壁内,能够避免第二段对导管内液体的流动形成较大阻碍。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段直接置于导管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储存囊的主要材料包括硅胶或聚氨酯。第二储存囊一般可以采用弹性、韧性、可复原性、回缩能力较好的材料,可以进一步使第二储存囊的厚度较薄,例如0.5-1毫米,有利于使第二储存囊与导管外壁贴合,减少导管进入人体时第二储存囊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导管还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管腔相互连通。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间隔设置。第二储存囊与导管连接后共同限定形成凹陷部。第二通孔位于凹陷部内且与凹陷部相互连通。凹陷部与管腔在导管的长度方向上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通孔可以是导管端部自然形成的端部孔,也可以是导管管壁上开设的孔。第二储存囊充满介质鼓起后,将与导管形成更明显的凹陷部,为避免鼓起的第二储存囊阻碍液体在导管内外的流通,凹陷部与管腔在导管的长度方向上相互连通,使得导管内外的液体可以顺利通过凹陷部。

一种医疗器械,包括上述任意一种静脉导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静脉导管,主要在医疗上用于医用介质的传输。静脉导管主要包括支撑组件、输液管和导管。输液管与导管相连,输液管可将外界的医用介质导入至导管内,进而输入患者体内;也可以将导管插入人体血管后,进行抽血检验。导管远离输液管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导管的管腔相互连通。第一通孔可实现导管与血管的相互连通。支撑组件与导管相连,形成导管组成的一部分,支撑组件用于使导管内的液体流通更加顺畅(包括输液时导管内的液体流入血管,和抽血时血液流入导管)。当带有第一通孔的导管的一端插入人体血管后,经常会出现第一通孔贴壁(即与血管壁贴合)的现象,即使改变导管位置仍不能很好地解决贴壁情况,导致输液的液体或是血管内的血液不能够在导管和血管之间顺利流通,进而影响治疗进程和治疗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支撑组件达到防止第一通孔贴壁的效果,进而使导管内的液体(药物、营养物质或血液等)流通更加顺畅,使治疗效果更接近预期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医疗器械,包括上述静脉导管,其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几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静脉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孔与血管壁贴合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孔与血管壁分开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储存囊鼓起后与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静脉导管;102-血管壁;110-导管;112-第一通孔;114-管腔;116-第二通孔;130-支撑组件;132-第一储存囊;134-连接管;136-第二储存囊;138-凹陷部;140-第一阀门;170-输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1所示为静脉导管1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静脉导管100,其主要在医疗上用于医用介质的传输,例如药物、营养物质或血液等。

静脉导管100主要包括导管110、支撑组件130和输液管170。输液管170与导管110相互连通,输液管170可将外界的医用介质导入至导管110内,进而输入患者体内;也可以将导管110插入人体血管后,进行抽血检验。支撑组件130与导管110相连,当导管110插入患者体内后,支撑组件130也位于患者体内,支撑组件130能够使导管110内的液体流通更加顺畅,大大降低导管110由于位置不当出现的堵塞几率。

导管110远离输液管170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112。第一通孔112与导管110的管腔114相互连通。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2是导管110端部自然形成的端部孔,一般也可以称为主孔。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2也可以开设于导管110的管壁上,管壁上的孔一般也可以称为副孔。

请参照图2,图2所示为第一通孔112与血管壁102贴合时的示意图。一般地,当导管110带有第一通孔112的一端插入人体血管后,经常会出现第一通孔112贴壁(即与血管壁102贴合)的现象,导致输液的液体或是血管内的血液不能够在导管110和血管之间顺利流通,进而影响治疗进程和治疗效果。请参照图3,图3所示为第一通孔112与血管壁102分开时的示意图。当在导管110上靠近第一通孔112的一端安装支撑组件130后,支撑组件130能够通过其支撑作用使第一通孔112离开血管壁102,进而使导管110内的液体(药物、营养物质或血液等)流通更加顺畅,使治疗效果更接近预期效果。

请参照图4,图4所示为导管110的结构示意图。导管110的管壁上还进一步设有第二通孔116。第二通孔116与管腔114相互连通。第一通孔112与第二通孔116间隔设置。第二通孔116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液体在导管110和血管之间流动的顺利性。第二通孔116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本实施例中在管壁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116,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1个、3个、4个或其他数量。

请再参照图1,支撑组件1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储存囊132、连接管134和第二储存囊136。第二储存囊136、输液管170分别连接于导管110的两端。第一储存囊132内的介质能通过连接管134进入第二储存囊136以使第二储存囊136调整导管110的位置,使得导管110内的液体流通更加顺畅。介质进入第二储存囊136后,第二储存囊136将鼓起,进而增加第二储存囊136占用的空间。导管110进入人体前,为避免鼓起的第二储存囊136增加患者扎针的痛苦和引起较大的创伤,可以将第二储存囊136保持在瘪态(即未充介质的状态),此时介质储存于第一储存囊132中,在第一储存囊132的液体未挤入第二储存囊136前,第二储存囊136由于自身的弹性回缩力,是处于完全干瘪的状态,与导管110外壁贴合,此时第二储存囊136基本不增加导管110管径;待导管110上第一通孔112所在的一端进入人体血管后,可以将介质引导至第二储存囊136中,使第二储存囊136在血管内鼓起,在第二储存囊136鼓起的过程中,导管110在血管中的位置不断得到调整(可将导管110从图2中的位置调整至图3中的位置),避免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116发生贴壁现象,从而提高液体在导管110和血管之间的传输速率,使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进一步地,第一储存囊132与第二储存囊136容积相同(理解为第一储存囊132储存的液体的体积与第二储存囊136充分鼓起后的容积相同)。若介质过少,当介质流入第二储存囊136后,第二储存囊136鼓起不完全,将无法对导管110的位置起到较好的调整效果;若介质过多,当介质流入第二储存囊136后,第二储存囊136鼓起过大,将使第二储存囊136对血管壁102的压力增加甚至使第二储存囊136涨破。为避免上述不利情况发生,第一储存囊132内的介质能恰好使第二储存囊136充分鼓起,便于控制适当的介质量,充满第一储存囊132的介质也刚好可以充满第二储存囊136,使第二储存囊136能够鼓起至预设的合适位置,对导管110达到预设的调整效果。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储存囊132与第二储存囊136的容积也可以不相同,只需计算好第二储存囊136的容积,再向第一储存囊132内填充好与第二储存囊136容积相同的等体积介质即可。

本实施例中,介质为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用作介质极大地提高了第二储存囊136在体内使用的安全性,即使第二储存囊136破裂,生理盐水进入血管内,也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用空气作为介质,但要注意保证第二储存囊136不会破裂,否则空气进入血管将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

第二储存囊136的主要材料包括硅胶或聚氨酯。第二储存囊136一般可以采用弹性、韧性、可复原性较好的材料,可以进一步使第二储存囊136的厚度较薄,例如0.5-1毫米,有利于使第二储存囊136与导管110外壁贴合,减少导管110进入人体时第二储存囊136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5,图5所示为第二储存囊136鼓起后与导管110的结构示意图。为避免第二储存囊136的鼓起影响液体的流通,第二储存囊136与导管110连接后共同限定形成凹陷部138。图5所示为第二储存囊136鼓起后所形成的凹陷部138,当第二储存囊136未鼓起时,由于第二储存囊136本身具有一定厚度,凹陷部138的深度相较于图5状态下的深度较浅。第二通孔116位于凹陷部138内且与凹陷部138相互连通。凹陷部138与管腔114在导管110的长度方向上相互连通,可避免鼓起的第二储存囊136阻碍液体在导管110内的流通,使得导管110内的液体可以顺利通过凹陷部138。

传统导管使用时,在低血压及低血容量导致血管干瘪及导管原因所致的副孔或主孔贴壁时,通过改变导管深度及旋转导管往往不能达到很好效果,以及导管固定后,导管的位置也不容易改变。本实施例中,第二储存囊136打开后(即鼓起后),使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116离开血管壁102,同时打开的第二储存囊136可以使干瘪的血管扩张,改善血液流通,血流通过凹陷部138流出。

由于本实施例中有两个第二通孔116,因此图5中示出了两个凹陷部138。由于需要在第二储存囊136之间留出凹陷,可以采用多个第二储存囊136单独安装,使相邻的第二储存囊136之间留出空隙即可;也可以在粘接第二储存囊136时,使第二储存囊136通过各种变形扭曲,粘接在第二通孔116周围,并使相应位置处留出空隙。当然,若气体实施例中的第二通孔116的数量为1、3或4,则凹陷部138的数量也相应为1、3、4。

请再参照图1,第一储存囊132设置有第一阀门140,第一阀门140配置有注射器(图中未示出)。注射器能通过第一阀门140将第二储存囊136内的介质抽出至第一储存囊132。当需要从患者体内拔出导管110时,可用注射器通过第一阀门140将介质抽回至第一储存囊132中,使第二储存囊136恢复至未鼓起状态,便于导管110的拔出,避免增加患者的痛苦。

请再参照图1,连接管13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图中未标出)和第二段(图中未示出)。第一段位于导管110外并与第一储存囊132相连。第二段位于导管110的管壁内并与第二储存囊136相连。将部分连接管134(即第二段)设置于导管110的管壁内,可以理解为,第二段的管径小于导管110的管壁厚度,一方面,连接管134在导管110管壁内的设置可以避免增加导管110的管径,避免在扎针时由于管径的增大加重患者的痛苦,也避免留下较大的创伤;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段置于导管110管壁内,能够避免第二段对导管110内液体的流动形成较大阻碍。

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管134还可以设置有第二阀门(图中未示出)。第二阀门可选地打开或关闭以使第一储存囊132与第二储存囊136相互连通或相互隔断。为避免介质在第一储存囊132和第二储存囊136之间不受控制的自由流动,造成第二储存囊136的鼓起不受控制,给治疗过程带来不便,可以利用连接管134上的第二阀门控制第一储存囊132与第二储存囊136相互连通或相互隔断。打开第二阀门,可使介质朝第一储存囊132或第二储存囊136流动;关闭第二阀门,可防止介质在两个储存囊之间流动。

静脉导管100的工作原理是:

以输液过程为例。输液管170远离导管110的一端与药液供应处连接。导管110远离输液管170的一端扎入患者血管内。导管110进入人体前,为避免鼓起的第二储存囊136增加患者扎针的痛苦和引起较大的创伤,第二储存囊136由于其自身材料的弹性回缩力的作用保持在瘪态(即未充介质的状态),此时介质储存于第一储存囊132中;待导管110上第一通孔112所在的一端进入人体血管后,再将介质引导至第二储存囊136中,使第二储存囊136在血管内鼓起,在第二储存囊136鼓起的过程中,导管110在血管中的位置不断得到调整,避免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116发生贴壁现象,从而提高液体在导管110和血管之间的传输速率,使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第二储存囊136鼓起后,由于凹陷部138的存在,可避免鼓起的第二储存囊136阻碍液体在导管110内的流通。当输液完毕,需要从患者体内拔出导管110时,可用注射器通过第一阀门140将介质抽回至第一储存囊132中,使第二储存囊136恢复至未鼓起状态,便于导管110的拔出,避免增加患者的痛苦。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医疗器械,包括上述静脉导管100,其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几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