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3370发布日期:2019-06-26 01:32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



背景技术:

注射器是一种常见医疗用具,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主要是以注射药液或抽液。注射器由前端带有小孔的针筒以及与之匹配的活塞芯杆组成。注射器用来将少量的液体或其注入到其它方法无法接近的区域或从那些地方抽出。在芯杆拔出的时候液体或者气体从针筒前端小孔吸入,在芯杆推入时将液体或者气体挤出。用注射器以及针头抽取或者注入气体或者液体的这个过程叫作注射。

但是现有的注射器在进行肌肉注射时,注射器乳头部位通常会有药液残留,导致药液浪费,尤其是注射1毫升的药品时,仅乳头和针头衔接部位残留的药液就有0.1毫升之多,占用药量的十分之一,不但导致患者的注射药量不准确,且对于贵重的药液来说,浪费的药液则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中国专利文献:201711202165.7,申请日2017.11.27,专利名称为:一种减少药液残余量的注射器。公开了一种减少药液残余量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空筒和注射活塞,注射器空筒上具有乳头,注射活塞设置在注射器空筒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活塞内部具有通孔,残药活塞设置在注射活塞的通孔内,并与通孔密封配合;抽取药液时,注射活塞与注射空筒相配合进行抽取药液,注射药液时,注射活塞前部的活塞将注射空筒的药物排出,然后推动残药活塞,密封垫圈与乳头相配合,活塞杆前端的密封垫圈将乳头内的药物全部排出,完成后,弹簧挡圈与回位弹簧相配合,活塞杆回位,完成注射药物。

上述专利文献的一种减少药液残余量的注射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可将乳头内的残余量全部排出,射药物剂量更加准确,杜绝药物浪费,保证用药效果和疗效,减少患者成本。但是关于一种通过在活塞内部设有气囊,再通过内筒中放置一个末端为可折叠的针样装置,在进行注射时,利用针样装置扎破气囊,通过压缩空气将残留在乳头和针头连接处以及针头中的药物全部注入患者体内,从而使得注射药量准确,避免浪费,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目前则没有相关的报道。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通过在活塞内部设有气囊,再通过内筒中放置一个末端为可折叠的针样装置,在进行注射时,利用针样装置扎破气囊,通过压缩空气推进将残留在乳头和针头连接处以及针头中的药物全部注入患者体内,从而使得注射药量准确,避免浪费,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在活塞内部设有气囊,再通过内筒中放置一个末端为可折叠的针样装置,在进行注射时,利用针样装置扎破气囊,通过压缩推进空气将残留在乳头和针头连接处以及针头中的药物全部注入患者体内,从而使得注射药量准确,避免浪费,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型无残留注射器包括注射器本体、针头;所述的注射器本体包括外筒、内筒;所述的外筒前端设有外乳头;所述的外筒表面设有刻度线;所述的外筒末端两侧设有凸缘;所述的内筒前端设有活塞;所述的活塞内部设有气囊;所述的内筒末端设有推柄;所述的内筒中还设有针样装置;所述的针样装置主体设于内筒中,前端设于气囊内部,末端可折叠放置于推柄上;所述的针样装置与气囊之间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内筒置于外筒中,二者之间呈活塞配合结构;所述的针头与外筒上的外乳头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针样装置为细针。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针样装置的总长度可穿过活塞前端面。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针样装置主体可在内筒中前后伸缩。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气囊中设有压缩气体。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利用在活塞内部设有气囊,可在正常注射完成后,利用内筒中设有的针样装置将气囊扎破,设于气囊中的压缩气体便通过活塞前端面中部位置的小孔向前挤压推进药液,从而使得残留在外乳头和针头衔接处以及针头中的药液全部注入患者体内,使得注射药量准确,避免了药液浪费,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2、气囊中的气体含量与外乳头和针头衔接处以及针头中的残留药液量相同,故在气囊被扎破后,气囊中的压缩气体向前挤压便可使得残留的药液全部注入患者体内,而空气则不会进入患者体内,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外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内筒的后方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的前方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针样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针头的示意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的平面示意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活塞中气囊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的平面示意图。

附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整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注射器本体 11.外筒

111.外乳头 112.刻度线

113.凸缘 12.内筒

121.活塞 122.气囊

123.推柄 124.针样装置

2.针头

实施例1

请参看附图1、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外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内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所述的新型无残留注射器包括注射器本体1、针头2;所述的注射器本体1包括外筒11、内筒12;所述的外筒11前端设有外乳头111;所述的外筒11表面设有刻度线112;所述的外筒11末端两侧设有凸缘113;所述的内筒12前端设有活塞121;所述的活塞121内部设有气囊122;所述的内筒12末端设有推柄123;所述的内筒12中还设有针样装置124;所述的针样装置124主体设于内筒12中,前端设于气囊122内部,末端可折叠放置于推柄123上;所述的针样装置124与气囊122之间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内筒12置于外筒11中,二者之间呈活塞配合结构;所述的针头2与外筒11上的外乳头11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针样装置124的总长度可穿过活塞121前端面,且针样装置124的末端设有弧形弯曲,防止刺手,便于使用;所述的针样装置124为细针,且所述细针的针尖设于气囊122内部,所述细针末端可折叠放置于推柄123上;所述的针样装置124主体可在内筒12中前后伸缩;所述的活塞121前端面中部位置设有小孔;所述的气囊122中设有压缩气体;所述的气囊122为圆形或方形等形状;所述的本实用新型中的注射器,可为1mL的注射器、2mL的注射器或5mL的注射器,同样设于活塞121内部的气囊122大小分别为0.1mL、0.2mL和0.5mL;所述的1mL的注射器、2mL的注射器或5mL的注射器,乳头残留的药液量经多次试验测定后理想为0.1mL、0.2mL和0.5mL,故分别在活塞121内部安装含有0.1mL、0.2mL和0.5mL压缩空气的气囊122便能够有效排出残留的药液;所述的利用在活塞121内部设有气囊122,且气囊122中设有针样装置124,可在正常注射完成后,利用针样装置124末端的弧形弯曲向前推进针体,因针样装置124即细针与气囊122是一体式结构,故气囊122与细针连接处会向内凹,此时,设于气囊122内的针尖便向前正好穿过气囊122,从而气囊122中的压缩气体从活塞121前端面的小孔中挤压出去,从而便可保证将残留在外乳头111和针头2衔接处以及针头中的药液全部挤压注入患者体内,使得注射药量准确,避免了药液浪费,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所述的气囊122中的气体含量与外乳头111和针头2衔接处以及针头中的残留药液量相同,故在气囊122被扎破后,压缩空气可使得残留的药液全部被气体挤压注入患者体内,而空气则不会进入患者体内,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实施例2

请参看附图8,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的平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气囊122设于活塞121前端中部位置,且气囊122四周与活塞121固定连接,底部可活动,便于底部位置向内凹,从而能够使得针尖向前扎破气囊122;所述的气囊122的大小小于针头2内径大小;所述的利用将气囊122设于活塞121前端中部位置,一方面,便于气囊122的安装固定,另一方面,便于气囊122扎破后,气体能够缓慢方便的对残留的药液进行挤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无残留注射器,利用在活塞内部设有气囊,可在正常注射完成后,利用内筒中设有的针样装置将气囊扎破,设于气囊中的压缩气体便通过活塞前端面中部位置的小孔向前挤压推进药液,从而使得残留在外乳头和针头衔接处以及针头中的药液全部注入患者体内,使得注射药量准确,避免了药液浪费,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气囊中的气体含量与外乳头和针头衔接处以及针头中的残留药液量相同,故在气囊被扎破后,气囊中的压缩气体向前挤压便可使得残留的药液全部注入患者体内,而空气则不会进入患者体内,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