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肛肠科检查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3270发布日期:2019-11-12 22:21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肛肠科检查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肛肠科检查床。



背景技术:

肛肠科疾病是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最为常见的疾病有痔疮、肛裂、肛瘘等,患者在感觉不适后,通常会到医院的肛肠科室进行疾病的检查诊断,因此,肛肠科的门诊检查是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任务,然而现有的检查床结构比较单一,患者在躺下后,医生检查极为不便,不能全面仔细地进行疾病诊断,进而也不方便进行一系列疾病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能够便于改变床体的形态,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肛肠科检查床,包括第一床体和第二床体,所述第二床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床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床体包括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分别转动式连接所述第一床体;所述第一转转动部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转动式设有第一翻盖;所述第二转动部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转动式设有第二翻盖;所述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拼合,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构成通道;所述第一翻盖和所述第二翻盖通过卡合组件卡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卡合组件包括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卡块,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翻盖上,所述第一凹槽一侧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翻盖上,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各设有轨道,所述卡块设有与轨道配合的导轨,所述卡块滑动式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翻盖和所述第二翻盖分离,所述卡块位于所述第一凹槽或者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一翻盖和所述第二翻盖拼合,所述卡块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所述卡块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卡块上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卡块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翻盖和所述第二翻盖拼合,所述卡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翻盖或者所述第二翻盖的上表面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部设有第一磁块,所述第二转动部设有第二磁块,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拼合,所述第一磁块和所述第二磁块吸附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床体包括床板、固定架和第一支撑脚,所述固定架设有放置腔,所述放置腔设有滑槽;所述床板通过所述滑槽卡合在所述放置腔中;所述第一支撑脚设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一支撑脚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上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固定架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部设有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二转动部设有第三支撑脚;所述第二支撑脚和所述第三支撑脚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和所述第三支撑脚上各设有万向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第二床体相对于第一床体能够分离成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从而促使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形成供人进入的间隙,便于医生检查和治疗;2、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形成通道,增大了检查区间;3、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是通过第一磁块和第二磁块实现预定位的;4、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是通过卡合组件实现组合和分离的,结构牢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4是卡合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固定架侧视图。

图中,1-第一床体、11-固定架、111-放置腔、1111-滑槽、12-第一支撑脚、13-挡板、2-第二床体、21-第一转动部、211-第二支撑脚、22-第二转动部、221-第三支撑脚、3-通道、31-第一缺口、311-第一翻盖、32-第二缺口、321-第二翻盖、4-卡合组件、41-第一凹槽、42-第二凹槽、43-卡块、431-凹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上述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肛肠科检查床,包括第一床体1和第二床体2。

第二床体2设置在第一床体1的一端,第二床体2包括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分别转动式连接第一床体1,具体的,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各自通过转动轴设置在第一床体1的一端,且两者沿着第一床体1的轴线对称设置,由此,实现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之间的转动;第一转转动部设有第一缺口31,第一缺口31转动式设有第一翻盖311,具体的,第一翻盖311通过转动轴转动式设置在第一缺口31,由此,第一翻盖311能够实现第一缺口31的打开与闭合;第二转动部22第二缺口32,第二缺口32转动式设有第二翻盖321,具体的,第二翻盖321通过转动轴转动式设置在第二缺口32,由此,第二翻盖321能够实现第二缺口32的打开与闭合;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拼合,第一缺口31和所述第二缺口32构成通道3,由此,在通道3的作用下,增大了检查区间,便于观察患处;第一翻盖311和第二翻盖321通过卡合组件4卡接在一起,由此,在卡合组件4的作用下,实现第一翻盖311和第二翻盖321的组装和分离。

本实施例中,患者未进行检查时,第一床体1和第二床体2组合在一起充当普通床体使用;患者进行检查时,首先通过卡合组件4将第一翻盖311和第二翻盖321分离,以达到解除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限制的目的,随后沿着第一床体1分别转动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促使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之间形成夹角,以构成检查区间;患者平躺时,臀部以上位于第一床体1上,双腿张开并分别踩踏在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上,医师进入检查区间对患处进行检查和处理。

实施例2

相对于上述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卡合组件4包括第一凹槽41、第二凹槽42和卡块43,其中,第一凹槽41设置在所述第一翻盖311上,第一凹槽41一侧设有开口;第二凹槽42设置在第二翻盖321上,第二凹槽42的一侧设有开口;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各设有轨道,卡块43设有与轨道配合的导轨,卡块43滑动式设置在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中,由此,实现第一翻盖311和第二翻盖321的组装和拼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翻盖311和第二翻盖321拼合时,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通过两者的进口相通,且两者的轨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由此,便于卡块43在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中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翻盖311和第二翻盖321分离时,卡块43位于第一凹槽41或者第二凹槽42中,卡块43的尺寸小于第一翻盖311或者第二翻盖321的尺寸,因此不会妨碍第一阀盖和第二翻盖321分离;所述第一翻盖311和所述第二翻盖321分离,所述卡块43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41中,所述卡块43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42中,由此,卡块43分别连接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起到一个连接件的作用,实现第一翻盖311和第二翻盖321的组装。

本实施例中,卡块43上设有凹陷部431,凹陷部431与卡块43一体成型,由此,在凹陷部431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卡块43在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中的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翻盖311和第二翻盖321拼合,卡块43的上表面与第一翻盖311或者第二翻盖321的上表面平齐,由此,便于卡块43与第一翻盖311或者第二翻盖321的美观性。

实施例3

相对于上述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转动部21设有第一磁块,具体的,第一磁块内嵌在第一转动部21与第二转动部22拼合的一边;第二转动部22设有第二磁块,具体的,第二磁块内嵌在第二转动部22与第一转动部21拼合的一边;由此,在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拼合时,第一磁块和第二磁块吸附在一起,从而实现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的预定位。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磁块和第二磁块可以为电磁铁,在定磁铁的作用下,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能够连接的更加牢固。

实施例4

相对于上述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床体1包括床板、固定架11和第一支撑脚12;固定架11设有放置腔111,放置腔111设有滑槽1111,具体的,放置腔111朝向上方开口,且在两侧设有相对的滑槽1111;床板通过滑槽1111卡合在放置腔111中,由此,实现床板的安装和拆卸;第一支撑脚12设有三个,三个第一支撑脚12对称设置在固定架11上,由此,实现对固定架11的稳固支撑,虽然,本实施例第一支撑脚12为三个,但并不限制其具体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本实施例中,床板裸露在放置腔111开口的部位设有软垫,由此,便于患者进行平躺。

本实施例中,固定架11上设有挡板13,挡板13与固定架11垂直设置,由此,在挡板13的作用下能够限制患者上移的距离,起到一个阻拦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脚12上设有万向轮,由此,在万向轮的作用下,能够便于第一床体1的整体移动。

实施例5

相对于上述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转动部21设有第二支撑脚211,具体的,第二支撑脚211设置在第一转动部21的中心位置,由此实现对第一转动部21的支撑;第二转动部22设有第三支撑脚221,具体的,第三支撑脚221设置在第二转动部22的中心位置,由此实现对第二转动部22的支撑;第二支撑脚211和第三支撑脚221对称设置,由此,便于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的稳定支撑。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脚211和第三支撑脚221设有万向轮,由此,在万向轮的作用下,能够减少摩擦力,从而实现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22的转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