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5832发布日期:2019-09-25 00:15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封闭负压引流术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和工业生产的扩大化,常常会发生人身意外事故,伴随肢体创伤的发生,在发生较大的四肢创伤时,肢体中断常伴有面积较大的肌肉和皮肤缺损或坏死,以及局部骨外露。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发生肢体损伤后肢体的肌肉和皮肤有大面积的损伤或坏死,但偶尔也会存在少量的完整的血管和神经,此时,对这些尚存功能的血管和神经的保护对后期肢体的恢复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对损伤肢体进行治疗的处理方式中,封闭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其原理是使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薄膜覆盖创伤伤口(在覆盖薄膜前还会在伤口内放置负压海绵),薄膜内接负压吸引口,外接封闭负压吸引装置,再向覆盖区内导入清洗液时,开启封闭负压吸引装置,使覆盖区内保持负压,从而导入的清洗液又被吸出,进而达到促进伤口愈合以及清创的目的。

实施封闭负压引流术时需要确保贴覆在患者皮肤上的薄膜的封闭性,以使覆盖区内保持负压,薄膜既具有封闭的作用,又具有固定引流管的作用。现有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不足之处在于:薄膜的大小难以控制,若贴覆的薄膜面积过大,则会引起患者瘙痒不适;若贴覆的薄膜面积太小,则容易漏气达不到负压状态,尤其是当患者携带薄膜和引流管过夜时,常常会在睡梦中因翻转身体、压迫等问题导致薄膜漏气甚至脱落。

申请号为CN 201520544944.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带固定结构的封闭负压吸引装置,该封闭负压吸引装置包括上下两层多孔敷料,两层多孔敷料之间平列地夹持有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处于两层多孔敷料之间的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部分设有多个具有不同开口方向的侧孔,多孔敷料与半透膜连接,半透膜比多孔敷料每边大2—4cm,半透膜的下面有粘结层,半透膜的粘结层与伸出多孔敷料的第一引流管、第二引流管的表面连接,半透膜的粘结层与上下两层多孔敷料的侧面和上层多孔敷料的上面连接,半透膜的下保护层与粘结层和下层多孔敷料的下面连接。

该封闭负压吸引装置将引流管预先埋设在上下两层多孔敷料之间,避免了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引流管贴覆多层薄膜、并需修剪薄膜而导致薄膜大小不适宜的问题,但仅采用半透膜比多孔敷料每边大2—4cm的半透膜部分进行固定,仍旧不十分牢固,在患者夜间休息无意识的情况下,2-4cm的贴覆面积相对而言仍旧过小,而且封闭负压吸引术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内连续实施多次,半透膜极易发生卷边而导致漏气甚至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止薄膜漏气或脱落的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包括围套在创面所在肢体或躯干位置处的保护套,该保护套具有供肢体或躯干穿过的中间通道,以及用于驱使中间通道的内壁贴紧肢体或躯干的形变空间;所述的保护套上开设有供引流管穿过的通孔。

当薄膜贴覆完成后再安装本申请的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能够在创面所在肢体或躯干位置处形成周向围合,从而能够在创面所在的整个周向方向上形成保护固定,形变空间能够驱使保护套贴紧肢体和薄膜,不仅可以对薄膜均匀地施加压力,避免其发生漏气或脱落,而且使得保护套不需要任何牵拉或粘贴组件即可停留在预设位置上,并适应具有不同粗细的肢体或躯干的患者;使用方便,患者接受度高,夜间休息或动作较大时也不会发生漏气事件,有利于封闭负压吸引术顺利进行。

在上述的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的通孔内安装有引流管固定机构。引流管固定机构能够将引流管固定在通孔处,避免因引流管扭动而使薄膜与皮肤发生贴覆不良。

在上述的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的引流管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在通孔内壁上的引流管固定座,所述的引流管固定座上连接有锁紧压盖,所述的锁紧压盖上开设有引流管穿孔;

所述的引流管固定座上开设有圆环状的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安装有拨动盘,该拨动盘与容置空间内壁滑动配合;在引流管固定座外侧,所述的拨动盘与引流管固定座之间设有用于将拨动盘固定在某一转动位置处的定位件;

所述的引流管固定座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三根引流管围合带,所有引流管围合带围合成供引流管穿过的引流管围合孔;

所有引流管围合带首尾交叉设置且每根引流管围合带均倾斜设置,所有引流管围合带的首端均处于引流管固定座的同一圆周线上,所有引流管围合带的尾端均处于拨动盘的同一圆周线上。

引流管围合带的首端由于处于引流管固定座上,因此其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而拨动盘能够以引流管固定座的中心轴为中心转动,当拨动盘发生转动时,引流管围合带的尾端则随拨动盘转动而发生位置移动,这就使得引流管围合孔的大小发生改变,从而能够适应具有不同管径的引流管。

在上述的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的定位件包括:

设置在引流管固定座外周壁上的第一锯齿;

固定在拨动盘外周壁上的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上铰接有夹持柄,所述的夹持柄上设有与第一锯齿相啮合的第二锯齿。

通过将第二锯齿与不同位置处的第一锯齿相啮合,能够将拨动盘定位在相应位置上。

拨动盘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具体设置,多个拨动盘能够更好地对引流管进行固定。

在上述的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的拨动盘有沿引流管固定座轴向均匀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的引流管围合带有至少两组,同属一组的引流管围合带有至少三根,同属一组的引流管围合带的尾端均处于同一拨动盘的同一圆周线上;

不同组引流管围合带围合成的引流管围合孔形成引流管围合空间;

所有拨动盘共用一个夹持柄。

处于引流管固定座不同轴向位置处的拨动盘和引流管围合带组能够形成多个引流管围合孔,而沿引流管固定座轴向布置的多个引流管围合孔则能够进一步形成引流管围合空间,而引流管围合空间比引流管围合孔具有更强的引流管围合力度。

为了避免拨动盘转动过度造成引流管围合带过度拉伸而断裂,引流管围合带优选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在上述的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的保护套包括处于内侧的柔性层和处于外侧的硬质层,在保护套的两端开口处,所述的柔性层和硬质层固连,所述的形变空间处于该柔性层和硬质层之间。

内侧的柔性层与肢体相贴合,能够对肢体形成温柔包裹,对肢体具有保护作用;而外侧的硬质层则使保护套具有优良的塑形性能,确保保护套发挥应有的固定作用。

使形变空间具有变形能力的手段多样,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形变空间中设有若干压簧,所述的压簧均匀分布在该形变空间内,压簧的两端分别与柔性层和硬质层相抵接。压簧对柔性层具有支撑作用,当进入保护套内的肢体较粗时,肢体会挤压压簧和形变空间,使保护套的中间通道的大小与肢体大小相适应。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在保护套的两端开口处,所述的柔性层和硬质层密封连接,所述的硬质层上安装有用于向形变空间内充气或使形变空间放气的气嘴。通过气嘴向套内空间充气或放气也可以使形变空间具有变形能力。

为了便于查看保护套内部情况,在上述的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的柔性层和硬质层均采用透明材质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的固定结构能够在创面所在肢体或躯干位置处形成周向围合,从而能够在创面所在的整个周向方向上形成保护固定,形变空间能够驱使保护套贴紧肢体和薄膜,不仅可以对薄膜均匀地施加压力,避免其发生漏气或脱落,而且使得保护套不需要任何牵拉或粘贴组件即可停留在预设位置上,并适应具有不同粗细的肢体或躯干的患者;使用方便,患者接受度高,夜间休息或动作较大时也不会发生漏气事件,有利于封闭负压吸引术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引流管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3中引流管固定机构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图3中引流管固定机构的另一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包括围套在创面所在肢体或躯干位置处的保护套1,该保护套1的中央设有供肢体或躯干穿过的中间通道11。

如图2所示、结合图1可见,本实施例的保护套1包括处于内侧的柔性层 12和处于外侧的硬质层13,在保护套1的两端开口处,柔性层12和硬质层13 固连,柔性层12和硬质层13之间形成有用于驱使柔性层12贴紧肢体或躯干的形变空间14,以便保护套1能够适用于不同粗细的肢体或躯干,或者肢体或躯干的不同位置。

保护套1截面是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虽然肢体或躯干上下两端的粗细不同,但由于保护套1内部设有柔性层12和形变空间14,因此保护套1既可以设置成外径是自一端开口向另一端开口逐渐变大的喇叭状,也可以直接设置为两端外径相一致的圆筒状。

如图1所示,使形变空间14具有变形能力的手段可以是:在形变空间14 中均匀设置若干压簧15,每根压簧15的两端均分别抵接在柔性层12和硬质层 13上。在压簧15呈自由状态时,保护套1的中间通道11最窄,适用于肢体较细的患者或较细的肢体位置;当肢体比中间通道11粗时,肢体会挤压柔性层12 和压簧15,形变空间14随之变小,而保护套1的中间通道11则变宽,与肢体相适应。

使形变空间14具有变形能力的手段还可以是:在硬质层13上安装用于向形变空间14充气或使形变空间14放气的气嘴16。通过气嘴16向形变空间14 充气或放气也可以实现形变空间14的变形,进而调整保护套1的中间通道11 的宽窄,以适应不同粗细的肢体或肢体位置。

为了便于在进行封闭负压吸引术的过程中观察保护套1内部的情况,本实施例的柔性层12和硬质层13都是采用透明材质或具有透视性能的材质制成的,比如透明的PVC材料。

如图2所示、结合图1可见,本实施例的保护套1上开设有供引流管穿过的通孔,通孔处安装有引流管固定机构4。该引流管固定机构4包括呈筒状的引流管固定座41,引流管固定座41的其中一端置入保护套1内且带有与柔性层 12内侧壁相抵靠的第一限位环42、与硬质层13内侧壁相抵靠的第二限位环43,引流管固定座41的另一端延伸至硬质层13外侧且安装有锁紧压盖44,锁紧压盖44上则开设有引流管穿孔45;同时引流管固定座41上开设有圆环状的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安装有拨动盘46,该拨动盘46与容置空间内壁滑动配合,能够以引流管固定座41的中心轴为中心发生转动;而在引流管固定座41外侧,拨动盘46与引流管固定座41之间则设有用于将拨动盘46固定在某一转动位置处的定位件。

如图3-5所示、结合图1和图2可见,该定位件包括设置在引流管固定座 41外周壁上的第一锯齿47;固定在拨动盘46外周壁上的连接杆48,连接杆48 上铰接有夹持柄49,夹持柄49上设有与第一锯齿47相啮合的第二锯齿410。通过将第二锯齿410与不同位置处的第一锯齿47相啮合,能够将拨动盘46定位在相应位置上。

如图2-5所示,在引流管固定座41内设有三根引流管围合带411,所有引流管围合带411围合成供引流管穿过的引流管围合孔412;所有引流管围合带 411是呈首尾交叉设置的,在相邻两根引流管围合带411的交叉处,这两根引流管围合带411是相互接触的;并且每根引流管围合带411均倾斜设置,所有引流管围合带411的首端411a均处于引流管固定座41的同一圆周线上,所有引流管围合带411的尾端411b均处于拨动盘46的同一圆周线上;当拨动盘46转动时,引流管围合带411的尾端411b则随拨动盘46转动而发生位置移动(引流管围合带411的首端411a则保持位置不变),从而引流管围合孔412即发生大小变化,使引流管围合带411紧紧合围在引流管外周,实现对不同管径的引流管的固定。

一组引流管围合带411形成的引流管围合孔412只能在一个圆周线上对引流管进行合围,如果需要在多个位点对引流管进行合围,可以设置多个拨动盘 46和多组引流管围合带411,同属一组的引流管围合带411的尾端411b处于同一拨动盘46的同一圆周线上,从而不同组引流管围合带411围合成的引流管围合孔412即形成引流管围合空间;此时为了便于同步转动拨动盘46,可以将所有拨动盘46设置为共用一个夹持柄49。

本实施例一种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的固定结构的工作原理为:

使用时,在肢体或躯干的创面处覆盖薄膜,薄膜内接负压吸引口,外接引流管(引流管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然后将保护套1套设至创面所在的肢体或躯干上,同时将引流管从通孔、引流管固定座41和引流管穿孔45处引出;根据肢体的粗细调整气嘴16的充气量或放气量(当形变空间14中安装压簧15时,腿套1会自动适应肢体),确保保护套1自然包裹肢体或躯干,既不会滑落也不会过于压迫肢体或躯干;打开夹持柄49(如图4所示),旋转拨动盘46(如图5 所示),使引流管围合孔412缩小至与引流管管径相适应,实现对引流管的固定;需要扩大引流管围合孔412时,反向旋转拨动盘46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