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CT机检查床的手臂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6994发布日期:2019-06-19 00:5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于CT机检查床的手臂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CT检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于CT机检查床的手臂支撑架。



背景技术:

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X线束对人体的某一部分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当X线射向人体组织时,部分射线被组织吸收,部分射线穿过人体被检测器接收,产生信号。因为人体各种组织的疏密程度不同,X线的穿透能力不同,所以检测器接收到的射线就有了差异。将所接收的这种有差异的射线信号,转变为数字信息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输出到显示的荧光屏上显示出图像,这种图像被称为横断面图像。CT的特点是操作简便,对病人来说无痛苦,其密度、分辨率高,可以观察到人体内非常小的病变,直接显示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它在发现病变、确定病变的相对空间位置、大小、数目方面非常敏感而可靠,具有特殊的价值,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

目前在CT检查过程中,一般需要通过CT高压注射器向病人的手臂注射药物,而在CT检查时病人的手臂需要伸向头脑方向,以避免放在胸前对X线穿透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现有用于CT机的检查床只在床头设置了适于病人头部放置的弧形凹槽板,而没有设置适于病人手臂放置的任何机构,因此病人的手臂只能自行悬空抬举,如果检查时间稍长,病人的手臂会感到非常酸累,而对于一些本来就比较虚弱的病人来说,其整个CT检查会变得十分难受,因此亟需对这一现状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用于CT机的检查床只在床头设置了适于病人头部放置的U型槽板,而没有设置适于病人手臂放置的任何机构,CT检查时病人的手臂只能自行悬空抬举,如果检查时间稍长,病人的手臂会感到非常酸累,而对于一些本来就比较虚弱的病人来说,其整个CT检查会变得十分难受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于CT机检查床的手臂支撑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适于CT机检查床的手臂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支撑轴、支撑托和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底部设有可与CT机检查床固定连接的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撑座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支撑座上开设有与第一连接孔相对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支撑座的顶部开设有与第一连接孔垂直贯通的弧形槽,所述支撑轴的两端分别转动配置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中,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之间的支撑轴上对称固定有两个支撑托,所述支撑托上连接有布套,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中且与弧形槽相对的支撑轴表面设有环形凹环,所述环形凹环内设有从动轮齿,所述调节机构与第一支撑座的顶面固定连接并用于与从动轮齿相啮合以对支撑轴进行转动调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CT机检查床的手臂支撑架,在使用时,先通过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底部将该手臂支撑架安装到CT机检查床上,且让CT机检查床上的头部放置弧形凹槽板位于两个支撑托之间的支撑轴上方,然后让病人躺在CT机检查床上,将病人的头部放置在弧形凹槽板中,并将病人的手臂伸向头脑方向放置在与支撑托连接的布套上,即通过支撑托上连接的布套对病人手臂进行支撑,这样在CT检查时病人的手臂不再悬空抬举,因而会感觉比较舒适;同时,通过与支撑轴上从动轮齿相啮合的调节机构对支撑轴进行转动调节,从而可通过支撑轴带动支撑托进行转动,进而对与支撑托连接的布套的支撑角度进行调节,因而能够满足病人手臂的不同放置角度需要,方便实用人性化。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底部两端一体成型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设有可与CT机检查床固定连接的安装孔。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座的顶面水平设有第一凹槽,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座和调节件,所述固定座的底面水平设有与第一凹槽相对的第二凹槽,所述固定座的顶面开设有贯穿至底面并与弧形槽相对的扇形槽,所述固定座的顶面两侧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有与第一支撑座顶面螺接的固定螺栓,所述调节件包括转动设置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位于弧形槽和扇形槽内的凸环,所述凸环的周表面设有主动轮齿和手柄,所述主动轮齿与从动轮齿相啮合,所述手柄伸出固定座顶面,与所述固定座顶面平齐的手柄上水平固定有板状压块,所述板状压块的两端开设有槽孔,所述槽孔内设有与固定座顶面螺接的调节螺栓。

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为半圆形凹槽。

进一步,所述固定座表面为弧形表面,所述板状压块为与弧形表面相适应的弧形板状压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CT机检查床的手臂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CT机检查床的手臂支撑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支撑座;10、安装孔;11、第一连接孔;12、弧形槽;13、第一凹槽;2、第二支撑座;20、延伸部;21、第二连接孔;3、支撑轴;31、从动轮齿;4、支撑托;5、调节机构;50、固定座;501、第二凹槽;502、扇形槽;511、支撑杆;512、凸环;513、主动轮齿;514、手柄;515、板状压块;516、槽孔;517、调节螺栓;52、固定螺栓;6、布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于CT机检查床的手臂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座1、第二支撑座2、支撑轴3、支撑托4和调节机构5;所述第一支撑座1和第二支撑座2的底部设有可与CT机检查床固定连接的安装孔10,所述第一支撑座1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所述第二支撑座2上开设有与第一连接孔11相对的第二连接孔21,所述第一支撑座1的顶部开设有与第一连接孔11垂直贯通的弧形槽12,即第一连接孔11和弧形槽12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支撑轴3的两端分别转动配置于第一连接孔11和第二连接孔21中,即支撑轴3可在第一连接孔11和第二连接孔21中转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座1和第二支撑座2之间的支撑轴3上对称固定有两个支撑托4,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两个支撑托4的间距应当大于现有CT机检查床上用于头部放置的弧形凹槽板的宽度,所述支撑托4上连接(如套接)有布套6,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1中且与弧形槽12相对的支撑轴3表面设有环形凹环,所述环形凹环内设有从动轮齿31,所述调节机构5与第一支撑座1的顶面固定连接并用于与从动轮齿31相啮合以对支撑轴3进行转动调节,从而通过支撑轴3带动支撑托4进行转动,以实现对与支撑托4连接的布套6的支撑角度进行调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CT机检查床的手臂支撑架,在使用时,先通过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底部将该手臂支撑架安装到CT机检查床上,且让CT机检查床上的头部放置弧形凹槽板位于两个支撑托之间的支撑轴上方,然后让病人躺在CT机检查床上,将病人的头部放置在弧形凹槽板中,并将病人的手臂伸向头脑方向放置在与支撑托连接的布套上,即通过支撑托上连接的布套对病人手臂进行支撑,这样在CT检查时病人的手臂不再悬空抬举,因而会感觉比较舒适;同时,通过与支撑轴上从动轮齿相啮合的调节机构对支撑轴进行转动调节,从而可通过支撑轴带动支撑托进行转动,进而对与支撑托连接的布套的支撑角度进行调节,因而能够满足病人手臂的不同放置角度需要,方便实用人性化。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座1和第二支撑座2的底部两端一体成型有延伸部20,所述延伸部20上设有可与CT机检查床固定连接的安装孔10,通过在安装孔10内穿设螺钉,可将整个手臂支撑架固定安装在CT机检查床的床头侧,即与现有用于头部放置的弧形凹槽板同侧。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座1的顶面水平设有第一凹槽13,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固定座50和调节件,所述固定座50的底面水平设有与第一凹槽13相对的第二凹槽501,所述固定座50的顶面开设有贯穿至底面并与弧形槽12相对的扇形槽502,所述固定座50的顶面两侧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有与第一支撑座1顶面螺接的固定螺栓52,通过该固定螺栓52将固定座50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座1的顶面,所述调节件包括转动设置于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501内的支撑杆511,即支撑杆511通过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501进行限位布置,所述支撑杆511上设置有位于弧形槽12和扇形槽502内的凸环512,即凸环512的一部分处在弧形槽12内,另一部分处在扇形槽502内,所述凸环512的周表面设有主动轮齿513和手柄514,所述主动轮齿513与从动轮齿31相啮合,所述手柄514伸出固定座50顶面,与所述固定座50顶面平齐的手柄514上水平固定有板状压块515,所述板状压块515的两端开设有槽孔516,所述槽孔516内设有与固定座50顶面螺接的调节螺栓51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转动伸出固定座50顶面的手柄514,可使相互啮合的主动轮齿513和从动轮齿31转动,而从动轮齿31转动将会使支撑轴3一起转动,支撑轴3将带动支撑托4进行转动,而布套6是绷紧连接在支撑托4上的,进而能对与支撑托4连接的布套6的支撑角度进行调节。同时,根据本发明人的临床观察,病人的手臂在放置时基本都是平躺放置在布套6上的,因而本实施例优选将手柄514设置在扇形槽502内的槽中间,且让主动轮齿513与从动轮齿31相啮合后,支撑托4处在与于CT机检查床相平的水平位置,即实现了与支撑托4连接的布套6处于水平支撑位置,以实现对手臂的水平支撑;如果需要调整布套6的支撑角度,可将调节螺栓517松开,然后相应转动手柄514,将布套6调整到需要的支撑角度,最后将调节螺栓517拧紧,即可将板状压块515压贴在固定座50顶面,由此实现了角度调整后的位置固定,而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前述实施例基础上,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调节机构来实现对支撑轴进行转动调节,如采用电机的电机轴带动支撑杆转动,通过支撑杆上的凸环周表面的主动轮齿带动从动轮齿转动,而从动轮齿转动将带动支撑轴一起转动。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2所示,所述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501为半圆形凹槽,由此当所述支撑杆511转动设置于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501内时,所述支撑杆511的一半是处在第一凹槽13中的,而另一半是处在第二凹槽501中的,由此可保证支撑杆511的转动更平稳。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1所示,所述固定座50表面为弧形表面,所述板状压块515为与弧形表面相适应的弧形板状压块,由此当所述手柄514转动到某个位置后,由于弧形板状压块与弧形表面相适应,因而通过调节螺栓517可更好地将弧形板状压块压贴螺接(对应可预先在固定座顶面设置多个螺纹孔)在弧形表面,即实现了将手柄514更好地固定在固定座顶面。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