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加温中心静脉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4191发布日期:2019-11-12 22:28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加温中心静脉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卫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加温中心静脉导管。



背景技术:

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放置于大静脉中的血管内管,用于测量中心静脉压以及长期肠外营养和药液注射的给予,为反复输液的病患建立良好的输液通道,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广泛应用于麻醉科、急诊科、 ICU病房、外科、内科、胸外科和血管外科等临床医学诊疗活动中。

目前市面上多为普通型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的弹性、柔韧度和抗拉力较差,易被拉断或塌陷,特别是病人体位发生改变时导管打折发生率更高,同时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药液冰凉易使病患发生寒颤发冷等不适,增加病患痛苦和降低护士的工作效率,严重者可能造成医疗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加温中心静脉导管,以解决现有中心静脉导管易折断塌陷及输液过程中病患寒颤发冷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心静脉导管,包括尖端、内置管体、连接器、外延管体和电子元件,电子元件包括电阻丝、低压电源和开关,电阻丝螺旋缠绕在内置管体和外延管体的内壁与外壁之间的胶体内,低压电源和开关设置在连接器内,电阻丝、低压电源和开关串联形成电路回路。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电阻丝为铁铬镍合金电阻丝。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低压电源为纽扣电池。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电子元件还包括过电流保护元件,电阻丝、低压电源和开关和过电流保护元件串联形成电路回路。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尖端中电阻丝的端部并紧一圈半,且端头磨成圆弧形或半圆形。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电阻丝(5)的直径为0.1~0.3毫米,每一个螺旋缠绕圈间隔0.2~0.5毫米。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开关为微型温控开关。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过电流保护元件为热继电器或延时型电磁式电流继电器。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尖端由蓝色聚脲胺酯材质制成,内置管体上标有长度刻度,可方便了解导管置入病患体内深度。

本实用新型与普通型中心静脉导管相比具有有下优点:1、导管内壁因有螺旋缠绕的电阻丝作为管腔支架,使导管在横纵轴方向完全不会扭折,保证管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畅通,特别适用于各种体位的病人;2、低压电源、开关和电阻丝串联形成电路回路,在药液温度较低或病患发生寒颤时启动开关,电阻丝发热,在增强导管韧度的同时能给导管加温,保证管腔内药液温度适宜,降低病患不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置导管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置导管的横切面图。

附图标记:1尖端、2内置管体、3连接器、4外延管体、5电阻丝、 6低压电源、7开关、8过电流保护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单腔可加温中心静脉导管

如附图1所示的一种单腔可加温中心静脉导管,包括尖端1、内置管体2、连接器3、外延管体4和电源模块。尖端1位于内置管体2的前端,用于穿刺血管并定位导管,由蓝色聚脲胺酯材质制成,不透X线,可以随时确定医疗拍片中导管尖端的位置内置;导管2和外置管体4 是中间空心软管,药液通过管腔运输至病患体内;内置管体2插入病患体内,其外部标有长度刻度,便于观察了解导管置入病患体内的深度;连接器3两头分别连接内置管体2和外延管体4,同时起到固定导管的作用;内置管体2和外延管体4的内壁和外壁之间胶体内设置有螺旋缠绕的电阻丝5,连接器上设置有电子元件,包括低压电源6和开关 7,在不需要加热时,电阻丝5可支撑管壁,增强导管韧度和减少导管折断的可能,且当管腔内药液温度过低或病患感到寒颤发冷时,可启动开关7加热电阻丝升温,保证管腔内药液温度适宜和减轻病患不适感,特别适合年迈体弱的老者;电阻丝5、低压电源6和开关7连接形成电路回路,在需要加温时启动电路,可对导管进行加温,使通过管腔内的药液温度适宜。

为达到更好的防折抗拉效果及保证使用安全,本实施例的电阻丝为铁铬镍合金电阻丝,铁铬镍合金电阻丝的直径为0.2毫米,每一个螺旋缠绕圈间隔0.5毫米,尖端1中铁铬镍合金电阻丝并紧一圈半,其端头磨成圆弧形,可有效防止铁铬镍合金电阻丝钻破导管。

为保证电流在人体安全使用范围内,本实施例采用的低压电源6 为纽扣电池,开关7为微型温控开关,同时连接器3还设置有过电流保护元件8,过电流保护元件8为热继电器,电阻丝5、低压电源6、开关 7和过电流保护元件8串联形成电路回路,防止过电流对病患产生二次伤害。

实施例2一种三腔可加温中心静脉导管

如附图2所示的一种三腔可加温中心静脉导管,包括尖端1、内置管体2、连接器3、外延管体4和电源模块。尖端1位于内置管体2的前端,用于穿刺血管并定位导管,由蓝色聚脲胺酯材质制成,不透X线,可以随时确定医疗拍片中导管尖端的位置内置;导管2和外置管体4 是中间空心软管,药液通过管腔运输至病患体内;内置管体2插入病患体内,其外部标有长度刻度,便于观察了解导管置入病患体内的深度;连接器3两头分别连接内置管体2和外延管体4,同时起到固定导管的作用;内置管体2和外延管体4的内壁和外壁之间胶体内设置有螺旋缠绕的电阻丝5,连接器上设置有电子元件,包括低压电源6和开关 7,在不需要加热时,电阻丝5可支撑管壁,增强导管韧度和减少导管折断的可能,且当管腔内药液温度过低或病患感到寒颤发冷时,可启动开关7加热电阻丝升温,保证管腔内药液温度适宜和减轻病患不适感,特别适合年迈体弱的老者;电阻丝5、低压电源6和开关7连接形成电路回路,在需要加温时启动电路,可对导管进行加温,使通过管腔内的药液温度适宜。

为达到更好的防折抗拉效果及保证使用安全,本实施例的电阻丝为铁铬镍合金电阻丝,铁铬镍合金电阻丝的直径为0.3毫米,每一个螺旋缠绕圈间隔0.2毫米,尖端1中铁铬镍合金电阻丝并紧一圈半,其端头磨成圆弧形,可有效防止铁铬镍合金电阻丝钻破导管。

为保证电流在人体安全使用范围内,本实施例采用的低压电源6 为纽扣电池,开关7为微型温控开关,同时连接器3还设置有过电流保护元件8,过电流保护元件8为延时型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电阻丝5、低压电源6、开关7和过电流保护元件8串联形成电路回路,防止过电流对病患产生二次伤害。

虽然已经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和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被所公开的示例所限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从中得出的其它变化形式并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