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镊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7719发布日期:2020-02-21 19:09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镊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在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医用镊子。



背景技术:

现有的医用镊子如图1所示,其基本上由两个扁平的杆部100构成,所述两个扁平的杆部100在其后端101弹性地连接在一起,两个扁平的杆部100的前端102形成夹持部,并且间隔开预定的距离以便用于夹持物体。现有的医用镊子大体上都具有上述的结构,只不过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可能会改变杆部100的形状而已(例如,杆部100的宽度的变化),但总体来说都是两个扁平的杆部100在其后端101弹性地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现有的医用镊子在使用时,医师通常会用手操作杆部100的中部或者中前部,而被夹持的物体位于杆部100的最前端,由于铰链结构位于杆部100的后端,因此,这样构成的杠杆属于费力杠杆,医师在长时间的操作时手部容易出现疲劳。

此外,现有的医用镊子还存在夹持精度不高的缺陷。

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般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用镊子,特别是一种在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医用镊子,其可以使医师在长时间的操作时手部不容易出现疲劳,并且使夹持精度提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用镊子,其包括: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具有彼此对称的形状,并且在其近侧端以预定角度能够弹性复位地接合在一起;第三连杆部件,其近侧端通过第一铰接部铰链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杆的远侧端;第四连杆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三连杆部件相对称的形状,并且其近侧端通过第二铰接部铰链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杆的远侧端;其中,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三铰接部而铰链连接,并且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的近侧端到所述第三铰接部的距离大于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的远侧端到所述第三铰接部的距离;所述第三连杆部件的远侧端和所述第四连杆部件的远侧端形成夹持部。

在上述的医用镊子中,优选地是,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的形状呈彼此对称的半圆柱状,并且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的近侧端可以分别设置有彼此对称的凹陷部。

在上述的医用镊子中,优选地是,所述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彼此面对的侧部上设置有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包括:第一锁止部件,其具有接触钩,所述接触钩具有第一倾斜表面和位于所述第一倾斜表面背面的第二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和所述第二倾斜向下延伸的汇合点形成汇合部;第二锁止部件,其具有接触容纳部,所述接触容纳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对应的第三倾斜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二倾斜表面对应的第四倾斜表面,所述第三倾斜表面和所述第四倾斜表面向下延伸的汇合点的背面形成容纳凹部,以用于容纳所述汇合部。其中,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第二锁止部件的刚度或者弹性不同,以在第一锁止部件和第二锁止部件相接触时,其中一个更容易变形。

在上述的医用镊子中,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的近侧端到所述第三铰接部的距离为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的远侧端到所述第三铰接部的距离的1.5-2.5倍;优选地,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的近侧端到所述第三铰接部的距离为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的远侧端到所述第三铰接部的距离的2倍。

在上述的医用镊子中,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与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的长度比为1.5-2.5;优选地,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与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的长度比为2。

在上述的医用镊子中,所述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从第三铰接部到夹持部的宽度保持不变。

在上述的医用镊子中,所述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从第三铰接部到夹持部的宽度逐渐缩小。

在上述的医用镊子中,所述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的夹持部沿纵向方向向下弯曲15度至30度。

在上述的医用镊子中,所述第三连杆部件和第四连杆部件的夹持部呈扁的圆环状。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医用镊子可以使医师在长时间的操作时手部不容易出现疲劳,并且使夹持精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医用镊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医用镊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医用镊子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医用镊子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医用镊子的俯视示意图。

图6a是图5中所示的第一锁止部件根据a-a线所获得的立体截面示意图。

图6b是图5中所示的第二锁止部件根据b-b线所获得的立体截面示意图。

图6c是图5中所示的第一锁止部件的放大俯视图。

图6d是图5中所示的第二锁止部件的放大俯视图。

图7a至图7d是医师操作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以使第一锁止部件和第二锁止部件锁定和解锁时接触钩和接触容纳部的接触状态示意图。

图8至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形实施方案的医用镊子的侧视示意图。

应当理解的是,附图并非按比例地绘制,而是展示了稍微简化后呈现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相同的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显示在附图中并且描述如下。尽管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将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正相反,本实用新型旨在不但覆盖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包括在如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替代形式、修改形式、等效形式以及其它实施方案。

下文中,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案将参考附图更具体地描述。

首先,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要对“近侧端”和“远侧端”进行定义。

医师在面对患者手持工具或器械(例如镊子)进行通常的操作、并且工具或者器械(例如镊子)位于医师与患者之间时,靠近医师的一端称之为“近侧端”,而远离医师的一端(该端靠近患者)称之为“远侧端”。换而言之,例如医师手持针筒给患者打针时,针筒尾部(医师用拇指按压的部位)可以称之为“近侧端”,而针头的部分可以称之为“远侧端”。

上述对于“近侧端”和“远侧端”的定义仅是为了方便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而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进行限制。可选择地,“近侧端”也可以称之为第一端,而“远侧端”可以相应地称之为第二端。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医用镊子可以包括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所述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具有彼此对称的形状(在某些情况下其也可以是彼此相同的形状),并且在其近侧端11、21以预定角度能够弹性复位地接合在一起。

上述的预定角度能够弹性复位地接合在一起可以和现有的医用镊子的接合方式类似,也就是说,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可以单独形成并且之后通过各种接合方式而接合成一体;或者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在制造时就一体地形成。通过按压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远侧端,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可以彼此靠拢;而撤去按压力的时候,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可以彼此远离,这一点也与现有的医用镊子是类似的,因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医用镊子还进一步包括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所述第三连杆部件30的近侧端31通过第一铰接部51铰链连接至第一连杆10的远侧端12;所述第四连杆部件40具有与第三连杆部件30相对称的形状(在某些情况下其也可以是彼此相同的形状),并且所述第四连杆部件40的近侧端41通过第二铰接部52铰链连接至第二连杆20的远侧端22。

进一步地,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中间部分通过第三铰接部53而铰链连接,并且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近侧端31、41到第三铰接部53的距离l1大于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远侧端32、42到第三铰接部53的距离l2。并且,第三连杆部件30的远侧端32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远侧端42形成夹持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近侧端31、42到第三铰接部53的距离l1比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远侧端32、42到第三铰接部53的距离l2要长,经本实用新型的创作者的反复测试,上述的距离之比为1.5-2.5倍为宜。也就是说,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近侧端31、41到第三铰接部53的距离l1为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远侧端32、42到第三铰接部53的距离l2的1.5-2.5倍。在本实用新型附图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近侧端31、41到第三铰接部53的距离l1为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远侧端32、42到第三铰接部53的距离l2的2倍,即,l1/l2=2。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l1/l2也可以为1.75或者2.25,其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的不同而进行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由于l1/l2大于1,具体地,在图示的实施方案中为l1/l2=2,那么配合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长度设计以及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弹性复位力的设计,可以使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形成的杠杆为省力杠杆。通过医师操作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远侧端靠近第一铰接部51和第二铰接部52的位置(或者操作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中部),可以使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相对彼此靠拢,通过第一铰接部51和第二铰接部52的作用,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相对于第三铰接部53枢转并且也彼此靠拢。此时,由于l1/l2大于1(具体地,在图示的实施方案中为l1/l2=2),那么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形成的杠杆为省力杠杆,这使得医师在长时间的操作时手部不容易出现疲劳。

此外,医师在操作时通常是握持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远侧端靠近第一铰接部51和第二铰接部52的位置,这可以使本实用新型的医用镊子夹持精度提高。当然,根据医师在操作时的实际需要,其也可以操作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中部。

为了便于医师的握持和操作,可以在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远侧端靠近第一铰接部51和第二铰接部52的位置设置有握持花纹(图未示),握持花纹通常设置在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外表面,以方便医师的手指接触。通过设置握持花纹,可以增加摩擦力,以防止医师在操作时镊子从医师的手中脱落。握持花纹可以有各种形式,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经常采用的技术手段,因此不再进行赘述,并且也未在图中进行显示。

此外,在第三连杆部件30的远侧端32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远侧端42形成的夹持部处,可以设置有夹持花纹(图未示),夹持花纹通常设置在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内表面,以方便对待夹持物进行夹持。通过设置夹持花纹,可以增加摩擦力,以防止被夹持物从夹持部脱落。握持花纹可以有各种形式,例如传统的斜纹或竖直纹,也可以是凸起部或者齿形部,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经常采用的技术手段,因此不再进行赘述,并且也未在图中进行显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扁平状,而是采用了彼此对称的半圆柱状,并且为了减轻重量,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彼此面对的内表面可以进行挖空处理,也就是说,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彼此面对的内表面是凹进的(图未示)。进一步地,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近侧端可以分别设置有彼此对称的凹陷部13、23。所述凹陷部13、23与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彼此接合的接合部60毗邻,并且所述凹陷部13、23比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彼此接合的接合部60靠近远侧端。

通过所述凹陷部13、23的设置,能够便于调节弹性复位力。并且,在医师操作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时,由于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在其近侧端11、21以预定角度能够弹性复位地接合在一起,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近侧端在靠拢时会产生微小的变形(肉眼不可见或者肉眼几乎不可见),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凹陷部13、23,可以使上述微小的变形集中在凹陷部13、23的位置,从而使得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保持稳定,以确保在手术时使用的精确性。

进一步地,配合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彼此面对的侧部(即,内侧)上设置有锁止结构。

具体地,如图6a至图6d所示,所述锁止结构包括第一锁止部件70和第二锁止部件80。第一锁止部件70和第二锁止部件80的刚度或者弹性不同,在第一锁止部件70和第二锁止部件80相接触时,通常有其中一个更容易变形。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二锁止部件80比第一锁止部件70更具有弹性,或者说第一锁止部件70比第二锁止部件80的刚度更大,那么,在第一锁止部件70和第二锁止部件80相接触时,第二锁止部件80更容易弹性变形。

进一步地,第一锁止部件70具有接触钩71,而第二锁止部件80具有与所述接触钩71对应的接触容纳部81;所述接触钩71具有第一倾斜表面72和位于所述第一倾斜表面背面的第二倾斜73,第一倾斜表面72和第二倾斜73向下延伸的汇合点形成汇合部74;所述接触容纳部81具有与第一倾斜表面72对应的第三倾斜表面82以及与第二倾斜表面73对应的第四倾斜表面83,第三倾斜表面82和第四倾斜表面83向下延伸的汇合点的背面形成容纳凹部84,以用于容纳所述汇合部74。

图7a至图7d是医师操作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以使第一锁止部件70和第二锁止部件80锁定和解锁时接触钩和接触容纳部的接触状态示意图。图7a至图7d是从近侧端向远侧端观看的,即,和图6a观看的方向相同(图6b是从远侧端向近侧端观看的);并且,在图7a至图7d仅示意性地显示了接触钩71和接触容纳部81,以使接触状态的显示更加清楚。

具有锁止结构的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配合参阅图7a至图7d,医师操作(按压)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使得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彼此靠拢;这时,第一倾斜表面72和第三倾斜表面82相接触,并且随着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越来越靠拢(接触钩71沿图7a中的箭头a1的方向移动,并且接触容纳部81沿图7a中的箭头a2的方向移动),具有第三倾斜表面82的第二锁止部件80开始弹性变形,直至第一锁止部件70的接触钩71的汇合部74完全跨过第三倾斜表面82,这时第二锁止部件80的接触容纳部81的第三倾斜表面82不再受到挤压,从而不再弹性变形,此时汇合部74容纳在容纳凹部84中(参见图7b),即,接触钩71锁定至接触容纳部81,从而使得第一锁止部件70和第二锁止部件80彼此锁定。相应地,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彼此锁定。这使得第三连杆部件30的远侧端32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远侧端42形成的夹持部被锁定,此时即使医师的手指松开,夹持部也不会打开,从而使得被夹持的物体不会脱离,这在夹持组织使组织坏死时是十分有利的。

当不需要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彼此锁定使,医师可以同方向继续操作(按压)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使得汇合部74跨过容纳凹部84,这时,第二倾斜表面73和第四倾斜表面83相接触,通过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弹性复位,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彼此远离(接触钩71沿图7c中的箭头a2的方向移动,并且接触容纳部81沿图7c中的箭头a1的方向移动),并且通过具有第四倾斜表面83的第二锁止部件80的弹性变形以及第二倾斜表面73和第四倾斜表面83彼此接触进行引导,使得接触钩71和接触容纳部81分离(图7d示出了分离前的状态),即,第一锁止部件70和第二锁止部件80分离(解锁)。在第一锁止部件70和第二锁止部件80分离后,第二锁止部件80通过弹性恢复成原状。

通过上述的结构,医师可以非常容易地操作第一锁止部件70和第二锁止部件80,使得第一锁止部件70和第二锁止部件80彼此锁定或者彼此分离,从而实现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彼此锁定或者彼此分离。

上述将第一锁止部件70和第二锁止部件80设置在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处仅是示例性的,第一锁止部件70和第二锁止部件80也可以设置在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处。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一锁止部件70可以通过与其整体形成的安装部75(参见图6a和图6c)安装到第一连杆部件10,安装部75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到第一连杆部件10。同样地,第二锁止部件80可以通过与其整体形成的安装部85(参见图6b和图6d)安装到第二连杆部件20,安装部85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到第二连杆部件20。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锁止部件70可以与第一连杆部件10整体成型,并且第二锁止部件80可以与第二连杆部件20整体成型。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与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长度比为1.5-2.5,优选地,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与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长度比为2。以图2至图4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为例,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长度可以为20cm,而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长度可以为10cm。当然,这只是一种实施方式而已,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根据不同的场合需求,第一连杆部件10和第二连杆部件20的长度可以为10-30cm,而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长度可以为4-20cm。

进一步的,在图2至图4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从第三铰接部53到夹持部的宽度保持不变。而在其它实施方案中,例如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从第三铰接部53到夹持部的宽度逐渐缩小。

另外,在图2至图5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夹持部基本保持水平而不向下弯曲。而在其它实施方案中,例如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夹持部沿纵向方向向下弯曲15度至30度。其中,图9显示的实施方案是向下弯曲15度,而图10显示的实施方案是向下弯曲30度。

此外,在其它实施方案中,如图11所示,第三连杆部件30和第四连杆部件40的夹持部还可以呈扁的圆环状。

前面的对本实用新型具体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所呈现的描述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它们并非旨在穷举,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公开的精确的形式,且显然的是,根据以上教导,可以进行很多修改和变化。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制造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案及其不同替代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旨在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形式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