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科缝合用手术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5004发布日期:2019-10-19 03:06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科缝合用手术器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科缝合用手术器械。



背景技术:

缝合(suture)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是保证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

近年来微创手术越来越流行,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创口、创伤,是现代医学外科手术治疗应用的特点,就是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只对患者造成微小创伤、术后只留下微小创口的技术,微创相对传统手术而言,主要具有四大特点: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微创手术是高科技带来的医学革命,然而微创手术缝合确实一个难题,由于创口小缝合操作空间小,现有一般采用内窥镜进行手术,通过观察屏幕进行缝合,由于无法直视手术部位,缝合打结不便速度慢,且缝合不牢固,容易造成伤口缝合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科缝合用手术器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微创手术缝合,由于无法直视手术部位,缝合打结不便速度慢,且缝合不牢固,容易造成伤口缝合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一种外科缝合用手术器械,包括:主座体、空心管体、固定线、拉力线、缝合线;

所述主座体下方中央设置有通孔,其一侧设有与主座体垂直设置的遮挡片,所述主座体上方邻近于所述遮挡片处设有固定孔;

所述空心管体设置于主座体的通孔上,并向所述主座体内侧延伸凸出,所述空心管体的表面设置为光滑表面;

所述固定线一端设于固定孔内,另一端设置于所述通孔外侧;

所述拉力线设置为挠性体,其一端与所述固定线连接且设于所述主座体的固定孔,另一端可弯折于所述主座体内侧形成拉紧部以钩住所述缝合线;

所述缝合线设置为形成两圈滑结于所述空心管体上,所述缝合线的一端设有缝合针,另一端钩设于所述拉紧部并穿套至所述空心管体内延伸至所述主座体外侧。

优选为,所述缝合线于所述主座体内侧由所述拉紧部及空心管体间形成一供所述缝合针穿套的滑结套,所述拉紧部的缝合线靠近两圈滑结处设有打结标识部。

优选为,所述主座体设置为矩形。

优选为,所述遮挡片设置为L形。

优选为,所述滑结套设置为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科手术用器械在小管上预先设有半成结的两圈滑结,在外科对伤口缝合完成时,将两圈滑结自小管脱落并自动迅速转变成可靠且安全的多重固定结,通过打结标号显示打结成功与否,提高了打结速度,缝合效果好,且使得手术打结成功与否可以直接显示,便于医生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科缝合用手术器械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科缝合用手术器械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科缝合用手术器械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科缝合用手术器械剖视图;

图5A-5F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科缝合用手术器械缝合示意图;

图6A-6C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科缝合用手术器械打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科手术用器械包括主座体1、空心管体2、固定线5、拉力线4、缝合线6。

其中,具体地主座体1设置为板状体,本实施例中设置为矩形,主座体1下方中央设置有通孔10,其一侧设有与主座体1垂直设置的遮挡片3,本实施例中遮挡片3设置为呈L形,主座体1上方邻近于遮挡片3处设有固定孔11。

空心管体2设置于主座体1的通孔10上,并向主座体1内侧延伸凸出,空心管体2的表面设置为光滑表面。

固定线5一端设于固定孔11内,另一端设置于通孔10外侧。

拉力线4,设置为挠性体,其一端与固定线5连接且设于主座体1的固定孔11,另一端可弯折于主座体1内侧形成拉紧部41以钩住缝合线6。

缝合线6,设置为形成两圈滑结61于具有光滑表面的空心管体2上,缝合线6的一端设有缝合针60,另一端钩设于拉力线4的拉紧部41并穿套至空心管体2内延伸至主座体1外侧,缝合线6于主座体1内侧由拉力线4所弯折构成的拉紧部41及空心管体2间形成一供缝合针60穿套的滑结套62,拉紧部41的缝合线6靠近两圈滑结61的圈套处设有打结标识部64。

如图5A-5F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科手术用器械使用时,首先将带缝合针60的缝合线6尾端在空心管体2近主座体1处,设有一两圈滑结61并形成为三角形状的滑结套62,通过设于固定孔11邻近的由拉力线4所形成的拉紧部41钩住,再将缝合线6的另一端通过空心管体2与位于主座体1外侧处的固定线5进行打结,使缝合线6单向固定于空心管体2位于主座体1外侧的通孔10处,以使得手术后方便将设有空心管体2的主座体1取拿,当缝合线6操作缝合时将手术钳7夹持缝合针60对伤口8作缝合,拉线时则将另一手术钳7夹持缝合线6另一端尾部相互拉合(如图5A所示);当需要打结时可以将另一手术钳7抓住主座体1并使其空心管体2转向指向手术者,缝合针60方便穿套滑结套62操作,本实用新型由于主座体1一侧设有呈L形状的保护小板3,因此使得缝合针60穿套部分只有滑结套62外露,因此可以完全防止及避免缝合针60穿错位置及打结失败,夹持有缝合针60的手术钳7顺势将其穿过由缝合线6所形成的三角形状的滑结套62,并作U型回转向外拉(如图5B所示);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两圈滑结61的圈套起始处置设有可供肉眼明显辨识颜色的打结标识部64(如图6A所示),图中箭头所指处即打结记号64,当缝缝合针60及缝合线6穿过滑结套62后,此时可将另一手术钳7抓住主座体1尾端转90度,使空心管体2转向垂直伤口8后停住不动,而后将夹持缝合针60的手术钳7夹持抓住缝合线6缓慢外拉(如图5C所示),使原本钩设于拉紧部41的缝合线6脱落,(如图5D所示),而后再继续向外拉,直至所需的缝合张力后停止(如图5E所示);此时将夹持抓住缝合针60的夹持器7静止,而夹持抓住缝合线6尾端的手术钳7,快速反向外拉则使原本设于空心管体2上的两圈滑结61脱落,并自动变成可靠的多重固定结63(如图5F所示),打结完成后打结标号64移动并位于位于多重固定结63外侧5mm以上,如果打结标识部64在完成两圈滑结61的附近,或埋入两圈滑结61内,则表示打结失败,即两圈滑结61未能转成多重固定结63(如图6C所示)。

本实用新型一种外科手术用器械在小管上预先设有半成结的两圈滑结,在外科对伤口缝合完成时,将两圈滑结自小管脱落并自动迅速转变成可靠且安全的多重固定结,通过打结标号显示打结成功与否,提高了打结速度,缝合效果好,且使得手术打结成功与否可以直接显示,便于医生操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说明书中的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