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51705发布日期:2019-11-16 00:0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包括裤衩型纸尿裤等一次性内裤在内的吸收性物品及其制造方法,该吸收性物品使用了通过无纺布等非伸缩性片夹住弹性膜而层叠得到的层叠片。



背景技术:

包括纸尿裤等一次性内裤在内的吸收性物品存在有裤衩型、带固定型、衬垫型等各种形态。其中,裤衩型吸收性物品由腹侧部、裤裆部和背侧部构成,腹侧部和背侧部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接合而形成腰围开口和腿围开口,在裤裆部安装有吸收体液的吸收体。

并且,该裤衩型吸收性物品在腰围方向和腿围方向上进行伸缩,从而与使用者的肌肤密合,防止滑落、体液泄漏等。

该情况下,在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一般而言,腰围方向的伸缩性是通过在腹侧部和背侧部沿着左右方向(腰围方向)配设多条弹性丝等弹性部件而被赋予的,另外,腿围方向的伸缩性是通过在腹侧部、裤裆部和背侧部的腿围部配设多条弹性部件而被赋予的。

另一方面,对于如上所述的使用了弹性丝等弹性部件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为了提高外观、使用者肌肤上的密合性等,也出现了使用弹性膜来代替弹性丝等弹性部件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

在该使用了弹性膜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主要是腹侧部和背侧部由层叠片构成,该层叠片是利用无纺布等非伸缩性片夹着弹性膜而层叠得到的。

并且,在该层叠片的形成中,伸长的弹性膜被非伸缩性片夹在中间,以大量的点状或线状的图案进行热封或超声波密封,使层叠片的各层接合。该情况下,在使层叠片的各层接合时,在弹性膜中,接合部(密封部)的周围发生断裂,形成了开孔部(贯通孔)。即,在上述层叠片中,成为夹着弹性膜的非伸缩性片彼此借助形成于弹性膜的开孔部而接合的状态,开孔部还发挥出对使用了弹性膜的吸收性物品赋予透气性的功能。

然而,对于如上所述的使用了弹性膜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而言,未使用弹性丝等弹性部件,因此难以局部性地改变伸长应力等伸缩性来提高合身性等。例如,在使用了弹性部件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将弹性部件配设于与使用者的腰围或腿围抵接的部分,由此容易增大穿着时的腰围或腿围的伸长应力从而提高合身性等,但在使用了弹性膜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难以使穿着时的腰围或腿围的伸长应力等比其它部分大。

因此,在使用了弹性膜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为了使伸缩性局部性地变化进行了各种努力。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767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裤衩型一次性尿裤,其中,后身部分的外装体的覆盖部具有周缘部区域和由该周缘部所围成的包围区域,使周缘部区域中的点状接合部(对夹着弹性片层而进行层叠的第一片层和第二片层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配置密度高于包围区域中的点状接合部的配置密度,从而使针对于臀部下部的合身性提高。

另外,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8982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包括前身部分的外装体及后身部分的外装体的腰部在内的腰围区域具有至少在宽度方向上进行伸缩的伸缩区域,在该伸缩区域中,在弹性膜以从胯裆侧朝向腰开口侧连续地增加的伸长率沿着伸缩方向伸长的状态下,或者,在弹性膜以从纵向中间朝向胯裆侧以及腰开口侧连续地增加的伸长率沿着伸缩方向伸长的状态下,进行第一片层以及第二片层的接合。

在该专利文献2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根据与伸缩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部位来使伸缩性变化,可以得到更理想的合身性。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裤衩型一次性尿裤中,使后身部分的外装体的覆盖部向外侧弯曲,仅使得针对于臀部下部的合身性提高,穿着时的腿围的伸长应力并未增大。另外,形成腿开口的外装体的中间部未像腰围部那样,前身部分和后身部分通过侧密封部而被接合,因此宽度方向的伸长应力比腰围部弱,所以在提高覆盖部的前后方向中间的部分的点状接合部的配置密度时,从腿围到臀部下部的宽度方向整体的收缩率进一步下降,反而会导致穿着时的腿围的合身性降低。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裤衩型一次性尿裤中,将橡胶线等腰弹性部件配设于外装体的腰部,从而增大了穿着时的腰围的伸长应力,配设弹性部件时的问题(外观、肌肤触感等下降)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接着,在专利文献2的吸收性物品中,从胯裆侧朝向腰开口侧,或者,从纵向中间朝向胯裆侧以及腰开口侧,使第一片层和第二片层的接合时的弹性膜的伸长率连续地发生变化,产品的弹性极限伸展率也同样连续地变化,在弹性极限伸展率低的部分,在制造时或穿着时容易发生弹性膜断裂。另外,在第一片层和第二片层的接合时的弹性膜的伸长率高的腰开口部或胯裆侧,产品制造时的接合部间的距离变窄,因此伸长应力下降,无法增大腰围开口或腿围开口周边的伸长应力,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变得不充分。

另一方面,若增大使用了弹性膜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的腹侧部和背侧部的纵向中央部分或安装有吸收体的部分的伸长应力,则在穿着时对腹部或臀部的勒紧变强,另外,吸收体因构成腹侧部和背侧部的片材的收缩而发生变形,产生了穿着感变差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76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898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在使用了弹性膜的吸收性物品中,无需另行配设弹性部件,就可以增大腹侧部和背侧部的腰围开口周边或腿围开口周边的伸长应力而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并且减小腹侧部、背侧部的纵向中央部分或安装有吸收体的部分的伸长应力而使吸收性物品的穿着感良好,另外,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还在于,可以连续且高效地制造这种吸收性物品。

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该吸收性物品由分别与使用者的腹部、背部以及裤裆部贴靠的腹侧部、裤裆部以及背侧部构成,在该裤裆部设置有吸收体液的吸收体,并且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腰围开口和腿围开口,其中,在将所述腹侧部朝向正面的状态下,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在所述腹侧部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从所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到所述裤裆部形成有所述吸收体所处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所述腹侧部和所述背侧部由弹性片构成,从而形成在所述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所述弹性片是第一非伸缩性片、弹性膜和第二非伸缩性片依次层叠而得到的,在所述弹性片中,通过接合所述第一非伸缩性片和所述第二非伸缩性片的接合部、和因该接合部的形成而形成于所述弹性膜的开孔部而形成有大量的接合开孔部,所述接合部是通过在所述弹性膜沿着所述伸缩区域的伸缩方向以一定伸长度伸长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非伸缩性片和所述第二非伸缩性片接合而形成的,所述腹侧部的所述伸缩区域被区划为第一伸缩区域和第二伸缩区域,所述第一伸缩区域的外形由所述腹侧部的外缘形成,所述第二伸缩区域位于所述第一伸缩区域的内侧而包括所述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的大部分,所述第二伸缩区域的外形为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从该第二伸缩区域的上部到下部减少的、向下方鼓出的形状,所述第二伸缩区域的上部处于远离所述腰围开口的位置,所述第二伸缩区域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所述腿围开口的位置,所述第一伸缩区域中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一伸长应力大于所述第二伸缩区域中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二伸长应力。

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将自然长度设为100%时,所述第一伸长应力以及所述第二伸长应力为伸长度150%~200%时的伸长应力。

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所述第一伸缩区域被区划为:包括所述腹侧部的上缘附近的上部第一伸缩区域和包括形成所述腿围开口的所述腹侧部的下缘附近的下部第一伸缩区域,所述上部第一伸缩区域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伸长应力小于所述下部第一伸缩区域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伸长应力。

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所述第二伸缩区域被区划为:包括所述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和不包括所述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的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所述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伸长应力小于所述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伸长应力。

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该吸收性物品由分别与使用者的腹部、背部以及裤裆部贴靠的腹侧部、裤裆部以及背侧部构成,在该裤裆部设置有吸收体液的吸收体,并且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腰围开口和腿围开口,其中,在将所述腹侧部朝向正面的状态下,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在所述背侧部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从所述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到所述裤裆部形成有所述吸收体所处的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所述腹侧部和所述背侧部由弹性片构成,从而形成在所述左右方向伸缩的伸缩区域,所述弹性片是第一非伸缩性片、弹性膜和第二非伸缩性片依次层叠而得到的,在所述弹性片中,通过接合所述第一非伸缩性片和所述第二非伸缩性片的接合部、和因该接合部的形成而形成于所述弹性膜的开孔部而形成有大量的接合开孔部,所述接合部是通过在所述弹性膜沿着所述伸缩区域的伸缩方向以一定伸长度伸长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非伸缩性片和所述第二非伸缩性片接合而形成的,所述背侧部的所述伸缩区域被区划为第三伸缩区域和第四伸缩区域,所述第三伸缩区域的外形由所述背侧部的外缘形成,所述第四伸缩区域位于所述第三伸缩区域的内侧而包括所述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的大部分,所述第四伸缩区域的外形为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从该第四伸缩区域的上部到下部减少的、向下方鼓出的形状,所述第四伸缩区域的上部处于远离所述腰围开口的位置,所述第四伸缩区域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所述腿围开口的位置,所述第三伸缩区域中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三伸长应力大于所述第四伸缩区域中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四伸长应力。

方案6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所述腹侧部形成所述第一伸缩区域以及所述第二伸缩区域,所述第一伸长应力大于所述第二伸长应力。

方案7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将自然长度设为100%时,所述第一伸长应力、所述第二伸长应力、所述第三伸长应力以及所述第四伸长应力为伸长度150%~200%时的伸长应力。

方案8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所述第三伸缩区域被区划为:包括所述背侧部的上缘附近的上部第三伸缩区域和包括形成所述腿围开口的所述背侧部的下缘附近的下部第三伸缩区域,所述上部第三伸缩区域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伸长应力小于所述下部第三伸缩区域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伸长应力。

方案9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所述第四伸缩区域被区划为:包括所述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的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和不包括所述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的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所述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伸长应力小于所述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伸长应力。

方案10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所述第三伸长应力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伸长应力,所述第四伸长应力小于等于所述第二伸长应力。

方案11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所述接合部具备在所述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

方案12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所述接合开孔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由靠近的多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

方案13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构成所述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接合开孔部配置在相对于所述左右方向倾斜的第一方向上。

方案14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构成所述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接合开孔部还配置在相对于所述左右方向倾斜的第二方向上,该第二方向是以所述上下方向作为轴而将所述第一方向反转得到的方向。

方案15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所述靠近接合开孔部由2个或3个接合开孔部构成。

方案16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是方案1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备:片供给工序,在该工序中,连续供给所述第一非伸缩性片、所述第二非伸缩性片以及所述弹性膜;片叠合工序,在该工序中,将所述第一非伸缩性片、所述弹性膜和所述第二非伸缩性片依次叠合;片熔接工序,在该工序中,利用熔接将所述第一非伸缩性片和所述第二非伸缩性片接合,形成所述接合开孔部,由此形成所述弹性片,并且在该弹性片形成成为所述第一伸缩区域以及所述第二伸缩区域的伸缩区域;分割工序,在该工序中,将所述弹性片切断,将该弹性片分割为:成为所述腹侧部的腹侧翼片和成为所述背侧部的背侧翼片;相位对准工序,在该工序中,将所述腹侧翼片和所述背侧翼片分离,并将分离后的所述腹侧翼片和所述背侧翼片的相位对准;衬垫安装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具备所述吸收体的衬垫安装在所述腹侧翼片和所述背侧翼片;折叠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安装了所述衬垫的所述腹侧翼片和所述背侧翼片折叠;侧密封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对折叠后的所述腹侧翼片和所述背侧翼片实施侧密封;以及裁断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实施了所述侧密封的所述腹侧翼片和所述背侧翼片裁断而制成所述吸收性物品。

方案17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是方案5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备:片供给工序,在该工序中,连续供给所述第一非伸缩性片、所述第二非伸缩性片以及所述弹性膜;片叠合工序,在该工序中,将所述第一非伸缩性片、所述弹性膜和所述第二非伸缩性片依次叠合;片熔接工序,在该工序中,利用熔接将所述第一非伸缩性片和所述第二非伸缩性片接合,形成所述接合开孔部,由此形成所述弹性片,并且在该弹性片形成成为所述第三伸缩区域以及所述第四伸缩区域的伸缩区域;分割工序,在该工序中,将所述弹性片切断,将该弹性片分割为:成为所述腹侧部的腹侧翼片和成为所述腹侧部的腹侧翼片;相位对准工序,在该工序中,将所述腹侧翼片和所述背侧翼片分离,并将分离后的所述腹侧翼片和所述背侧翼片的相位对准;衬垫安装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具备所述吸收体的衬垫安装在所述腹侧翼片和所述背侧翼片;折叠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安装了所述衬垫的所述腹侧翼片和所述背侧翼片折叠;侧密封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对折叠后的所述腹侧翼片和所述背侧翼片实施侧密封;以及裁断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实施了所述侧密封的所述腹侧翼片和所述背侧翼片裁断而制成所述吸收性物品。

方案18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其中,所述片熔接工序进一步具备:在所述弹性片形成成为所述第一伸缩区域以及所述第二伸缩区域的伸缩区域的工序。

发明效果

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发挥出以下效果:无需另行配设弹性部件,就可以增大腹侧部的腰围开口周边或腿围开口周边的伸长应力而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另外,可以减弱腹侧部的纵向中央部分或安装了吸收体的部分的伸长应力而减轻吸收性物品穿着时对腹部的勒紧,防止吸收体变形,从而使穿着感良好。

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发挥出与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同样的效果。

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还发挥出以下效果:可以进一步增大腿围开口周边的伸长应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腿围的合身性。

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还发挥出以下效果:可以进一步防止吸收体变形。

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发挥出以下效果:无需另行配设弹性部件,就可以增大背侧部的腰围开口周边或腿围开口周边的伸长应力而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另外,可以减弱背侧部的纵向中央部分或安装了吸收体的部分的伸长应力而减轻吸收性物品穿着时对背部(臀部)的勒紧,防止吸收体变形,从而使穿着感良好。

方案6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还发挥出以下效果:可以增大腹侧部的上部或腿围开口周边的伸长应力而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

方案7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发挥出与方案6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同样的效果。

方案8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还发挥出以下效果:可以进一步增大腿围开口周边的伸长应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腿围的合身性。

方案9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还发挥出以下效果:可以进一步防止吸收体变形。

方案10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还发挥出以下效果:背侧部的第三伸长应力和第四伸长应力小于等于腹侧部的第一伸长应力和第二伸长应力,背侧部与腹侧部同等地伸展或比腹侧部更容易伸展,使吸收性物品的形状追随使用者的身体形状,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合身性。

方案11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发挥出与方案1至方案10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同样的效果。

方案12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还发挥出以下效果:可以使弹性片的最大伸长度增大到一定以上。

方案13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还发挥出以下效果:吸收性物品穿着时容易拉伸的与伸缩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拉伸强度变大。

方案14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还发挥出以下效果:可以将吸收性物品的拉伸强度保持恒定。

方案15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发挥出与方案12至方案14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同样的效果。

方案16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发挥出以下效果:可以连续且高效地制造方案1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

方案17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发挥出以下效果:可以连续且高效地制造方案5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

方案18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发挥出与方案17中记载的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同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的穿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的腹侧部和背侧部重叠并以腹侧部作为正面且将弹性片伸长的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3是在图1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以腹侧部作为正面且将结合腹侧部和背侧部的侧密封部剥离并展开的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放大截面图。

图5是图3的v-v线放大截面图。

图6是图3的vi-vi线放大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腹侧翼20的伸缩区域的第一例的腹侧翼20主视图。

图8是示出了与图7的腹侧翼20组合的背侧翼30的伸缩区域的第一例的背侧翼30主视图。

图9是示出了腹侧翼20的伸缩区域的第二例的腹侧翼20主视图。

图10是示出了与图9的腹侧翼20组合的背侧翼30的伸缩区域的第二例的背侧翼30主视图。

图11是示出了腹侧翼20的伸缩区域的第三例的腹侧翼20主视图。

图12是示出了与图11的腹侧翼20组合的背侧翼30的伸缩区域的第三例的背侧翼30主视图。

图13是示出了腹侧翼20的伸缩区域的第四例的腹侧翼20主视图。

图14是示出了与图13的腹侧翼20组合的背侧翼30的伸缩区域的第四例的背侧翼30主视图。

图15是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接合开孔部的放大图。

图17是图15的xvii-xvii线放大截面图。

图18中,(a)是图16的a1-a1线截面图,(b)是图16的a2-a2线截面图,(c)是图16的a3-a3线截面图。

图19是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接合开孔部的放大图。

图21是图20(c)的a4-a4线截面图。

图22是腹侧翼20的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23是腹侧翼20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24是形成了与图15所示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不同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25是形成了与图19所示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不同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26是形成了与图23所示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不同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腹侧翼20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27是样品s1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28是样品s2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29是样品s3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30是示出了位移和试验力(拉伸力)的关系的曲线图,该位移和试验力(拉伸力)是:使样品s1、s2、s3的试验片以伸长度a达到210%为止的方式进行伸长而位移、并连续测定位移和试验力(拉伸力)得到的。

图31是示出了位移和试验力(拉伸力)的关系的曲线图,该位移和试验力(拉伸力)是:使样品s1、s2、s3的试验片从以210%的伸长度a位移的状态复原(收缩)、并连续测定位移和试验力(拉伸力)得到的。

图32是用于制造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制造装置的示意构成图。

图33是示出了通过片熔接部230的熔接而形成于弹性片的伸缩区域的构成的弹性片俯视图。

图34是示出了弹性片110的切截线cl的弹性片110俯视图。

图35是分离、分开后的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的俯视图。

图36是进行了相位对准的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的俯视图。

图37是安装有衬垫40的状态下的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的俯视图。

图38是折叠后的衬垫粘贴片140的俯视图。

图39是实施了侧密封的对折的衬垫粘贴片140的俯视图。

图40是将片状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00裁断而制成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裤衩型吸收性物品的基本构成]

对将本发明应用于裤衩型吸收性物品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首先对裤衩型吸收性物品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的穿着状态下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的腹侧部和背侧部重叠并以腹侧部作为正面且将弹性片伸长的状态下的主视图,图3是在图1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中以腹侧部作为正面且将结合腹侧部和背侧部的侧密封部剥离而展开的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中,1为裤衩型吸收性物品,2为腹侧部,3为背侧部,4为裤裆部,5为腰围开口部,6、7为腿围开口部,8、9为侧密封部,20为腹侧翼,20a为上缘,20b为左下缘,20c为右下缘,20d为左侧缘,20e为右侧缘,20f为左侧端部,20g为右侧端部,30为背侧翼,30a为上缘,30b为左下缘,30c为右下缘,30d为左侧缘,30e为右侧缘,30f为左侧端部,30g为右侧端部,40为衬垫,40b、40c为侧缘,41为吸收体,41a为收窄部,x为左右方向,y为上下方向。

如图1~图3所示,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由腹侧部2、背侧部3和裤裆部4构成,成为腹侧翼20的左侧缘20d内侧附近的左侧端部20f、成为腹侧翼20的右侧缘20e内侧附近的右侧端部20g和成为背侧翼30的左侧缘30d内侧附近的左侧端部30f、成为背侧翼30的右侧缘30e内侧附近的右侧端部30g通过热封或超声波密封等热熔接手段或粘合剂而局部接合,从而形成了侧密封部8、9,其中,腹侧翼20形成腹侧部2,背侧翼30形成背侧部3。

另外,将衬垫40的长度方向作为上下方向时的衬垫40的上部和下部利用粘合剂等分别粘合安装于腹侧翼20和背侧翼30的x方向(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了裤裆部4。

并且,由腹侧翼20的上缘20a和背侧翼30的上缘30a形成了腰围开口部5,由腹侧翼20的左下缘20b、背侧翼30的左下缘30b和衬垫40的侧缘40b形成了左侧的腿围开口部6,由腹侧翼20的右下缘20c、背侧翼30的右下缘30c和衬垫40的侧缘40c形成了右侧的腿围开口部7。

应予说明,腹侧翼20为左下缘20b和右下缘20c向上凹陷的形状,并且是将左下缘20b的右侧和右下缘20c的左侧连结而成的下缘的中央部分向下凸出的形状,背侧翼30为左下缘30b和右下缘30c向下凸出的形状,并且是将左下缘30b的右端部和右下缘30c的左端部连结而成的下缘的中央部分向上凹陷的形状,但腹侧翼20和背侧翼30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均为梯形等的各种形状。

图4是图3的iv-iv线放大截面图,图5是图3的v-v线放大截面图,图6是图3的vi-vi线放大截面图。

图中,21、31为第一非伸缩性片,22、32为第二非伸缩性片,23、33为弹性膜,41为吸收体,42为外表面片,42a为聚乙烯膜,42b为无纺布,43为内表面片,44、45为褶皱片,44a、45a为端部,44b、45b为立起部,e1、e2、e3、e4为弹性部件。

如图4所示,腹侧翼20由第一非伸缩性片21、弹性膜23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依次层叠而成的弹性片构成,背侧翼30也同样由第一非伸缩性片31、弹性膜33和第二非伸缩性片32依次层叠而成的弹性片构成。

另外,如图4~图6所示,衬垫40由吸收体41、从外侧(非肌肤对置面)覆盖吸收体41的外表面片42、从内侧(肌肤对置面)覆盖吸收体41的内表面片43、和安装于外表面片42的左侧部、右侧部的褶皱片44、45构成。

吸收体41由以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作为主体或以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棉状纸浆作为主体、并将其与吸收纸等(未图示)组合而成的物质等构成,其对使用者所排出的体液等进行吸收并保持。如图1~图3的虚线所示,该吸收体41为与腹侧翼20重叠的部分和与背侧翼30重叠的部分在左右方向鼓出、并且在不与腹侧翼20和背侧翼30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宽度窄的收窄部41a的形状,收窄部41a与使用者的胯裆部相抵接。

应予说明,吸收体41并不限于这种形状,也可以采用长方形等各种形状。

外表面片42是将不透液性的聚乙烯膜42a和无纺布42b层叠而得到的,无纺布42b是为了使外观、肌肤触感良好而进行层叠的,也可以仅利用聚乙烯膜42a构成外表面片42。另外,内表面片43由无纺布构成。

外表面片42和内表面片43在比吸收体41的周缘更靠外侧的位置叠合,在该叠合的部分相互利用粘合剂(未图示)或热熔合进行粘合,由此将吸收体41封入。

在衬垫40中,如图5、图6所示,褶皱片44、45的左右方向的端部44a、45a向内侧折入而粘合于褶皱片44、45叠合的面,褶皱片44、45的左右方向内侧部分(比端部44a、45a的折入部分更靠内侧的部分)通过粘合剂(未图示)或热熔合而粘合于外表面片42的与内表面片43相反一侧的面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外表面片42(聚乙烯膜42a)、内表面片43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与褶皱片44、45的左右方向外侧部分一并向内侧折入。

并且,如图5所示,褶皱片44、45的端部44a、45a的外侧面(未粘合于褶皱片44、45的面)的上部和下部粘合于内表面片43,如图6(a)所示,在褶皱片44、45的端部44a、45a的向内侧折入但并未粘合于内表面片43的部分安装了弹性丝等弹性部件e1、e2、e3、e4,从而形成了立起部44b、45b。

弹性部件e1~e4以在上下方向(长度方向)伸长的状态下被粘合固定,因此通过弹性部件e1~e4的收缩,如图6(b)所示,褶皱片44、45的立起部44b、4b5立起为八字状而形成立体褶。通过如此形成立体褶,可防止体液等侧漏。

[弹性片]

弹性片是构成腹侧翼20和背侧翼30的部件,其是第一非伸缩性片21、31、弹性膜23、33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32依次层叠而得到的(参照图4)。

第一非伸缩性片21、3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32可以使用具有透气性、柔软性的非伸缩性的片材,例如无纺布。

作为该无纺布的原料纤维,可以使用例如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等聚烯烃纤维、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人造纤维、棉等天然纤维等;或使用这些之中的两种以上的纤维而成的混合纤维、复合纤维等。另外,作为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纺粘法、熔喷法、热粘合法、针刺法、水刺法等,此外,也可以使用将这些制造方法组合而成的方法。

该情况下,第一非伸缩性片21、3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32可以使用相同的无纺布,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无纺布,还可以使用两种以上的无纺布的层叠物。

另外,第一非伸缩性片21、3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32可以具有稍许的伸缩性,例如,将自然长度设为100%时(以下同样),可以具有伸长度(伸长率)为150%(即使伸长150%也不会发生断裂)以下的伸缩性。

弹性膜23、33可以使用具有弹性的树脂膜,例如可以使用将聚苯乙烯系弹性体、聚烯烃系弹性体、聚酯系弹性体、聚酰胺系弹性体、有机硅系弹性体、聚氯乙烯系弹性体以及聚氨酯系弹性体等热塑性组合物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加工成膜状得到的部件。

另外,弹性膜23、33优选具有200%以上的最大伸长度(弹性变形的最大伸长率)。

[弹性片中的接合部、开孔部]

在构成腹侧翼20和背侧翼30的弹性片中,第一非伸缩性片21、3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32通过大量的接合部而接合。

该大量的接合部如下形成:将在x方向(左右方向)伸长的弹性膜23、33夹在第一非伸缩性片21、3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32之间,以规定的图案实施热封或超声波密封,由此形成上述大量的接合部。即,第一非伸缩性片21、3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32的密封面热熔接而形成了大量的接合部。

该接合部优选具备在y方向(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纵长形状,例如具备长方形、长圆形、鼓形等,x方向的长度(宽度)为0.1~1.0mm,特别优选为0.1~0.5mm,y方向的长度为0.3~3.0mm,特别优选为0.5~1.5mm。其原因在于,若x方向的长度小于0.1mm或y方向的长度小于0.3mm,则第一非伸缩性片和第二非伸缩性片的接合强度极端下降;若x方向的长度大于1.0mm、y方向的长度大于3.0mm,则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弹性片的伸缩性极端变差。

该情况下,在y方向上较长的纵长形状并不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在y方向上纵长的形状,即使相对于y方向稍微倾斜(例如即使相对于y方向倾斜20度左右),但只要为大致纵长的形状即可,另外,如果为纵长的形状,也可以并不一定为直线,可以为如在纵向较长的波形那样的曲线状形状。

并且,因弹性膜23、33的材质、厚度等,其伸长应力、最大伸长度、拉伸强度有所不同,因此与弹性膜23、33的材质、厚度等相对应地设定接合部的形状、尺寸以及接合时的拉伸倍率,以得到具有所期望的伸长应力、最大伸长度、拉伸强度或手感的弹性片。

当形成了该接合部时,弹性膜23、33在实施了热封或超声波密封的部分熔融,其周围断裂,形成开孔部。

由此,在弹性片(腹侧翼20、背侧翼30)形成了大量的由接合部和开孔部构成的接合开孔部。

并且,在弹性片(腹侧翼20、背侧翼30)中,形成第一非伸缩性片21、3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32的接合部后,使得弹性膜23、33的伸长被释放,从而弹性膜23、33收缩而使得弹性片也收缩,由此弹性片被赋予了伸缩性。

该情况下,通过改变接合开孔部的构成或配置图案,可以改变弹性片(腹侧翼20、背侧翼30)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产生一定伸长度(伸长率)的应力)等伸缩性(例如在接合开孔部隔着间隔配置为单纯的千鸟格形状的情况下,若减小接合开孔部的密度(面积率),则x方向的伸长应力变大)。

另一方面,在腹侧翼20和背侧翼30中,侧密封部8、9的伸缩性被削弱而几乎不存在。

由此,腹侧翼20和背侧翼30的除了成为侧密封部8、9的左侧端部20f、30f、右侧端部20g、30g之外的部分成为弹性片的实质上的伸缩区域。

[腹侧部及背侧部的伸缩区域]

接着,对腹侧翼20和背侧翼30的伸缩区域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了腹侧翼20的伸缩区域的第一例的腹侧翼20主视图,图中,r10为第一伸缩区域,r20为第二伸缩区域,fq为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

在腹侧翼20中,图7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长方形的衬垫40被安装于背面(肌肤对置面)侧的中央部,但衬垫40内置有图7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吸收体41,因此如在图7中由斜线所示,吸收体41的向左右鼓出的部分存在于腹侧翼20的x方向中央部且从y方向中央部到下缘20b、20c的位置,形成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

并且,腹侧翼20的整体为伸缩区域(实质上,除了左侧端部20f和右侧端部20g之外的部分成为伸缩区域),该伸缩区域被区划为第一伸缩区域r10和第二伸缩区域r20。

第一伸缩区域r10是图7中由略粗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外形由腹侧翼20的外缘(上缘20a、左下缘20b、右下缘20c、左侧缘20d、右侧缘20e)形成。

第二伸缩区域r20是图7中由细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外形呈x方向的宽度从上部向下部减少的向下侧鼓出的、所谓的碗形,第二伸缩区域r20的上部处于远离腹侧翼20的上缘20a附近的位置,第二伸缩区域r20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腹侧翼20的左下缘20b附近和右下缘20c附近的位置。即,第二伸缩区域r20的上部处于远离腰围开口部5的位置,第二伸缩区域r20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腿围开口部6、7的位置。

另外,如图7所示,第二伸缩区域r20包括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的大部分。

并且,形成第一伸缩区域r10的接合开孔部和形成第二伸缩区域r20的接合开孔部的构成、配置图案不同,至少在腹侧翼20的伸长度为150%~200%时,第一伸缩区域r10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一伸长应力σ1大于第二伸缩区域r20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二伸长应力σ2。

此处,伸长应力是指,产生一定伸长度(伸长率)的拉伸应力(作用于一定长度的弹性片的拉伸力)。

由此,在使用者穿着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而使腹侧翼20以150%~200%左右的伸长度进行伸长的情况下,第一伸缩区域r10的第一伸长应力σ1大于第二伸缩区域r20的第二伸长应力σ2,因此可以使由作用于腹侧翼20的腰围开口部5周边和腿围开口6、7周边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大于由作用于其它部分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可以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并且可以减弱作用于腹侧翼20的y方向中央部分的拉伸应力,减轻对使用者腹部的勒紧,从而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另外,通过使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的大部分包含于第二伸缩区域r20,在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制造时,可以抑制在将衬垫40安装于腹侧翼20时由作用于吸收体41的腹侧翼20(弹性片)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防止吸收体41变形,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图8是示出了与图7的腹侧翼20组合的背侧翼30的伸缩区域的第一例的背侧翼30主视图,图中,r30为第三伸缩区域,r40为第四伸缩区域,bq为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

在背侧翼30中,图8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长方形的衬垫40被安装于正面(肌肤对置面)侧的中央部,但衬垫40内置有图8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吸收体41,因此如在图8中由斜线所示,吸收体41的向左右鼓出的部分存在于背侧翼30的x方向中央部且从y方向中央部到下缘30b、30c的位置,形成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

并且,背侧翼30的整体为伸缩区域(实质上,除了左侧端部30f和右侧端部30g之外的部分成为伸缩区域),该伸缩区域被区划为第三伸缩区域r30和第四伸缩区域r40。

第三伸缩区域r30是图8中由略粗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外形由背侧翼30的外缘(上缘30a、左下缘30b、右下缘30c、左侧缘30d、右侧缘30e)形成。

第四伸缩区域r40是图8中由细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外形呈x方向的宽度从上部向下部减少的向下侧鼓出的、所谓的碗形,第四伸缩区域r40的上部处于远离背侧翼30的上缘30a附近的位置,第四伸缩区域r40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背侧翼30的左下缘30b附近和右下缘30c附近的位置。即,第四伸缩区域r40的上部处于远离腰围开口部5的位置,第四伸缩区域r40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腿围开口部6、7的位置。

另外,如图8所示,第四伸缩区域r40包括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的大部分。

并且,形成第三伸缩区域r30的接合开孔部和形成第四伸缩区域r40的接合开孔部的构成、配置图案不同,至少在背侧翼30的伸长度为150%~200%时,第三伸缩区域r30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三伸长应力σ3大于第四伸缩区域r40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四伸长应力σ4。

由此,在使用者穿着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而使背侧翼30以150%~200%左右的伸长度进行伸长的情况下,第三伸缩区域r30的第三伸长应力σ3大于第四伸缩区域r40的第四伸长应力σ4,因此可以使由作用于背侧翼30的腰围开口部5周边和腿围开口6、7周边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大于由作用于其它部分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可以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并且可以减弱作用于背侧翼30的y方向中央部分的拉伸应力,减轻对使用者腹部的勒紧,从而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另外,通过使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的大部分包含于第四伸缩区域r40,在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制造时,可以抑制在将衬垫40安装于背侧翼30时由作用于吸收体42的背侧翼30(弹性片)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防止吸收体41变形,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该情况下,图7所示的腹侧翼20的左侧端部20f、右侧端部20g和图8所示的背侧翼30的左侧端部30f、右侧端部30g被热熔接而形成了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第三伸缩区域r30的第三伸长应力σ3优选小于等于第一伸缩区域r10的第一伸长应力σ1,另外,第四伸缩区域r40的第四伸长应力σ4优选小于等于第二伸缩区域r20的第二伸长应力σ2。其原因在于,通过使第三伸长应力σ3小于等于第一伸长应力σ1、并使第四伸长应力σ4小于等于第二伸长应力σ2,使得紧贴在使用者鼓出的臀部的背侧翼30与腹侧翼20同等地伸展或比腹侧翼20更容易伸展,可以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形状追随使用者的身体形状,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合身性。

图9是示出了腹侧翼20的伸缩区域的第二例的腹侧翼20主视图,图中,r11为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2为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21为第二伸缩区域。

在该第二例中,与图7所示的第一例不同,第一伸缩区域进一步被区划为上部第一伸缩区域和下部第一伸缩区域。

即,腹侧翼20的伸缩区域被区划为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以及第二伸缩区域r21。

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是图9中由略粗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包括腹侧翼20的上缘20a附近,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是图9中由粗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包括腹侧翼20的左下缘20b附近和右下缘20c附近。

与图7的第一伸缩区域r10同样,该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和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合并而成的第一伸缩区域的外形由腹侧翼20的外缘(上缘20a、左下缘20b、右下缘20c、左侧缘20d、右侧缘20e)形成。

第二伸缩区域r21是图9中由细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外形与图7中所示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外形稍有不同,但与第二伸缩区域r20的外形同样呈x方向的宽度从上部向下部减少的向下侧鼓出的、所谓的碗形,第二伸缩区域r21的上部处于远离腹侧翼20的上缘20a附近的位置,第二伸缩区域r21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腹侧翼20的左下缘20b附近和右下缘20c附近的位置。即,第二伸缩区域r21的上部处于远离腰围开口部5的位置,第二伸缩区域r21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腿围开口部6、7的位置。

另外,如图9所示,第二伸缩区域r21包括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的大部分。

并且,形成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接合开孔部、形成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接合开孔部和形成第二伸缩区域r21的接合开孔部各自的构成、配置图案不同,至少在腹侧翼20的伸长度为150%~200%时,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1a小于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1b且大于第二伸缩区域r21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二伸长应力σ2。

由此,在使用者穿着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而使腹侧翼20以150%~200%左右的伸长度进行伸长的情况下,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伸长应力σ1a和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伸长应力σ1b大于第二伸缩区域r21的第二伸长应力σ2,因此可以使由作用于腹侧翼20的腰围开口部5周边和腿围开口6、7周边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大于由作用于其它部分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可以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此外,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伸长应力σ1b大于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伸长应力σ1a,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大由作用于腿围开口6、7周边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腿围的合身性。与此同时,可以减弱作用于腹侧翼20的y方向中央部分的拉伸应力,减轻对使用者腹部的勒紧,从而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另外,通过使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的大部分包含于第二伸缩区域r21,在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制造时,可以抑制在将衬垫40安装于腹侧翼20时由作用于吸收体41的腹侧翼20(弹性片)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防止吸收体41变形,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图10是示出了与图9的腹侧翼20组合的背侧翼30的伸缩区域的第二例的背侧翼30主视图,图中,r31为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2为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41为第四伸缩区域。

在该第二例中,与图8所示的第一例不同,第三伸缩区域进一步被区划为上部第三伸缩区域和下部第三伸缩区域。

即,背侧翼30的伸缩区域被区划为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以及第四伸缩区域r41。

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是图10中由略粗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包括背侧翼30的上缘30a附近,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是图10中由粗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包括背侧翼30的左下缘30b附近和右下缘30c附近。

与图8的第三伸缩区域r30同样,该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和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合并而成的第三伸缩区域的外形由背侧翼30的外缘(上缘30a、左下缘30b、右下缘30c、左侧缘30d、右侧缘30e)形成。

第四伸缩区域r41是图10中由细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外形与图8中所示的第四伸缩区域r40的外形稍有不同,但与第四伸缩区域r40的外形同样呈x方向的宽度从上部向下部减少的向下侧鼓出的、所谓的碗形,第四伸缩区域r41的上部处于远离背侧翼30的上缘30a附近的位置,第四伸缩区域r41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背侧翼30的左下缘30b附近和右下缘30c附近的位置。即,第四伸缩区域r41的上部处于远离腰围开口部5的位置,第四伸缩区域r41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腿围开口部6、7的位置。

另外,如图10所示,第四伸缩区域r41包括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的大部分。

并且,形成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的接合开孔部、形成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的接合开孔部和形成第四伸缩区域r41的接合开孔部各自的构成、配置图案不同,至少在背侧翼30的伸长度为150%~200%时,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3a小于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3b且大于第四伸缩区域r41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四伸长应力σ4。

由此,在使用者穿着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而使背侧翼30以150%~200%左右的伸长度进行伸长的情况下,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的伸长应力σ3a和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的伸长应力σ3b大于第四伸缩区域r41的第四伸长应力σ4,因此可以使由作用于背侧翼30的腰围开口部5周边和腿围开口6、7周边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大于由作用于其它部分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可以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此外,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的伸长应力σ3b大于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的伸长应力σ3a,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大由作用于腿围开口6、7周边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腿围的合身性。与此同时,可以减弱作用于背侧翼30的y方向中央部分的拉伸应力,减轻对使用者腹部的勒紧,从而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另外,通过使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的大部分包含于第四伸缩区域r41,在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制造时,可以抑制在将衬垫40安装于背侧翼30时由作用于吸收体41的背侧翼30(弹性片)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防止吸收体41变形,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该情况下,图9所示的腹侧翼20的左侧端部20f、右侧端部20g和图10所示的背侧翼30的左侧端部30f、右侧端部30g被热熔接而形成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但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的伸长应力σ3a优选小于等于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伸长应力σ1a,另外,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的伸长应力σ3b优选小于等于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伸长应力σ1b。其原因在于,通过使伸长应力σ3a小于等于伸长应力σ1b、且使伸长应力σ3b小于等于伸长应力σ1b,使得紧贴在使用者鼓出的臀部的背侧翼30与腹侧翼20同等地伸展或比腹侧翼20更容易伸展,可以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形状追随使用者的身体形状,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合身性。

图11是示出了腹侧翼20的伸缩区域的第三例的腹侧翼20主视图,图中,r22为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为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

在该第三例中,与图7所示的第一例不同,第二伸缩区域进一步被区划为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和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

即,腹侧翼20的伸缩区域被区划为第一伸缩区域r10、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以及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

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是图11中由细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不包括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是图11中由实心表示的区域,其包括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还具有向y方向突出的三角形部分。

该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和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合并而成的第二伸缩区域的外形与图7所示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外形相同,呈x方向的宽度从上部向下部减少的向下侧鼓出的、所谓的碗形,其上部处于远离腹侧翼20的上缘20a附近的位置,其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腹侧翼20的左下缘20b附近和右下缘20c附近的位置。即,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和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合并而成的第二伸缩区域的上部处于远离腰围开口部5的位置,第二伸缩区域r20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腿围开口部6、7的位置。

并且,形成第一伸缩区域r10的接合开孔部、形成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的接合开孔部和形成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的接合开孔部各自的构成、配置图案不同,至少在腹侧翼20的伸长度为150%~200%时,第一伸缩区域r10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1大于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2a和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2b,伸长应力σ2b小于伸长应力σ2a。

由此,在使用者穿着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而使腹侧翼20以150%~200%左右的伸长度进行伸长的情况下,第一伸缩区域r10的伸长应力σ1大于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的伸长应力σ2a和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的伸长应力σ2b,因此可以使由作用于腹侧翼20的腰围开口部5周边和腿围开口6、7周边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大于由作用于其它部分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可以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并且可以减弱作用于腹侧翼20的y方向中央部分的拉伸应力,减轻对使用者腹部的勒紧,从而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另外,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不包括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包括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的大部分,并且使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的伸长应力σ2b小于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的伸长应力σ2a,从而在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制造时,可以进一步抑制将衬垫40安装于腹侧翼20时由作用于吸收体41的腹侧翼20(弹性片)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进一步防止吸收体41变形,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更好。

图12是示出了与图11的腹侧翼20组合的背侧翼30的伸缩区域的第三例的背侧翼30主视图,图中,r42为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为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

在该第三例中,与图8所示的第一例不同,第四伸缩区域进一步被区划为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和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

即,背侧翼30的伸缩区域被区划为第三伸缩区域r30、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以及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

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是图12中由细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不包括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是图12中由实心表示的区域,其包括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还具有向y方向突出的五边形部分。

该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和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合并而成的第四伸缩区域的外形与图8所示的第四伸缩区域r40的外形相同,呈x方向的宽度从上部向下部减少的向下侧鼓出的、所谓的碗形,其上部处于远离背侧翼30的上缘30a附近的位置,其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背侧翼30的左下缘30b附近和右下缘30c附近的位置。即,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和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合并而成的第四伸缩区域的上部处于远离腰围开口部5的位置,第四伸缩区域r40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腿围开口部6、7的位置。

并且,形成第三伸缩区域r30的接合开孔部、形成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的接合开孔部和形成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的接合开孔部各自的构成、配置图案不同,至少在背侧翼30的伸长度为150%~200%时,第三伸缩区域r30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3大于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42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4a和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4b,伸长应力σ4b小于伸长应力σ4a。

由此,在使用者穿着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而使背侧翼20以150%~200%左右的伸长度进行伸长的情况下,第三伸缩区域r30的伸长应力σ3大于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的伸长应力σ4a和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的伸长应力σ4b,因此可以使由作用于背侧翼30的腰围开口部5周边和腿围开口6、7周边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大于由作用于其它部分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可以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并且可以减弱作用于背侧翼30的y方向中央部分的拉伸应力,减轻对使用者腹部的勒紧,从而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另外,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不包括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包括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的大部分,并且使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的伸长应力σ4b小于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的伸长应力σ4a,从而在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制造时,可以进一步抑制将衬垫40安装于背侧翼30时由作用于吸收体41的背侧翼30(弹性片)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进一步防止吸收体41变形,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该情况下,图11所示的腹侧翼20的左侧端部20f、右侧端部20g和图12所示的背侧翼30的左侧端部30f、右侧端部30g被热熔接而形成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第三伸缩区域r30的第三伸长应力σ3优选小于等于第一伸缩区域r10的第一伸长应力σ1,另外,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的伸长应力σ4a优选小于等于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的伸长应力σ2a,此外,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43的伸长应力σ4b优选小于等于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23的伸长应力σ2b。其原因在于,通过使第三伸长应力σ3小于等于第一伸长应力σ1、使伸长应力σ4a小于等于伸长应力σ2a、使伸长应力σ4b小于等于伸长应力σ2b,使得紧贴在使用者鼓出的臀部的背侧翼30与腹侧翼20同等地伸展或比腹侧翼20更容易伸展,可以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形状追随使用者的身体形状,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合身性。

图13是示出了腹侧翼20的伸缩区域的第四例的腹侧翼20主视图,图中,r24为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为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

在该第四例中,与图9所示的第二例不同,第二伸缩区域进一步被区划为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和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

即,腹侧翼20的伸缩区域被区划为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4、以及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

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4是图13中由细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不包括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是图13中由实心表示的区域,其包括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还具有向y方向突出的三角形部分。

该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4和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合并而成的第二伸缩区域的外形与图9所示的第二伸缩区域r21的外形相同,呈x方向的宽度从上部向下部减少的向下侧鼓出的、所谓的碗形,其上部处于远离腹侧翼20的上缘20a附近的位置,其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腹侧翼20的左下缘20b附近和右下缘20c附近的位置。即,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4和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合并而成的第二伸缩区域的上部处于远离腰围开口部5的位置,第二伸缩区域r20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腿围开口部6、7的位置。

并且,形成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接合开孔部、形成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接合开孔部、形成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4的接合开孔部和形成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的接合开孔部各自的构成、配置图案不同,至少在腹侧翼20的伸长度为150%~200%时,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1a小于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1b、且大于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4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2c和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2d,伸长应力σ2d小于伸长应力σ2c。

由此,在使用者穿着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而使腹侧翼20以150%~200%左右的伸长度进行伸长的情况下,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伸长应力σ1a和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伸长应力σ1b大于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4的伸长应力σ2c和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的伸长应力σ2d,因此可以使由作用于腹侧翼20的腰围开口部5周边和腿围开口6、7周边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大于作用于其它部分的收缩力,可以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此外,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伸长应力σ1b大于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伸长应力σ1a,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大由作用于腿围开口6、7周边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腿围的合身性。与此同时,可以减弱作用于腹侧翼20的y方向中央部分的拉伸应力,减轻对使用者腹部的勒紧,从而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另外,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4不包括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包括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fq的大部分,并且使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的伸长应力σ2d小于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4的伸长应力σ2c,从而在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制造时,可以进一步抑制将衬垫40安装于腹侧翼20时由作用于吸收体41的腹侧翼20(弹性片)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进一步防止吸收体41变形,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更好。

图14是示出了与图13的腹侧翼20组合的背侧翼30的伸缩区域的第四例的背侧翼30主视图,图中,r44为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5为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

在该第四例中,与图10所示的第二例不同,第四伸缩区域进一步被区划为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和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

即,背侧翼30的伸缩区域被区划为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4、以及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5。

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4是图14中由细的网点表示的区域,其不包括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5是图14中由实心表示的区域,其包括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还具有向y方向突出的五边形部分。

该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4和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5合并而成的第四伸缩区域的外形与图10所示的第四伸缩区域r41的外形相同,呈x方向的宽度从上部向下部减少的向下侧鼓出的、所谓的碗形,其上部处于远离背侧翼30的上缘30a附近的位置,其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背侧翼30的左下缘30b附近和右下缘30c附近的位置。即,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4和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5合并而成的第四伸缩区域的上部处于远离腰围开口部5的位置,第四伸缩区域r40的下方侧部处于远离腿围开口部6、7的位置。

并且,形成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的接合开孔部、形成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的接合开孔部、形成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4的接合开孔部和形成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5的接合开孔部各自的构成、配置图案不同,至少在腹侧翼20的伸长度为150%~200%时,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3a小于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3b、且大于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4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4c和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5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4d,伸长应力σ4d小于伸长应力σ4c。

由此,在使用者穿着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而使背侧翼20以150%~200%左右的伸长度进行伸长的情况下,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的伸长应力σ3a和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的伸长应力σ3b大于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4的伸长应力σ4c和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5的伸长应力σ4d,因此可以使由作用于背侧翼30的腰围开口部5周边和腿围开口6、7周边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大于由作用于其它部分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可以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此外,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的伸长应力σ3b大于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的伸长应力σ3a,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大由作用于腿围开口6、7周边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腿围的合身性。与此同时,可以减弱作用于背侧翼30的y方向中央部分的拉伸应力,减轻对使用者腹部的勒紧,从而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良好。

另外,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4不包括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5包括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bq的大部分,并且使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5的伸长应力σ4d小于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4的伸长应力σ4c,从而在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制造时,可以进一步抑制将衬垫40安装于背侧翼30时由作用于吸收体41的背侧翼30(弹性片)的拉伸应力而产生的收缩力,进一步防止吸收体41变形,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感更好。

该情况下,图13所示的腹侧翼20的左侧端部20f、右侧端部20g和图14所示的背侧翼30的左侧端部30f、右侧端部30g被热熔接而形成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但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的伸长应力σ3a优选小于等于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伸长应力σ1a,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的伸长应力σ3b优选小于等于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伸长应力σ1b,另外,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4的伸长应力σ4c优选小于等于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24的伸长应力σ2c,此外,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45的伸长应力σ4d优选小于等于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25的伸长应力σ2d。其原因在于,通过使伸长应力σ3a小于等于伸长应力σ1a、使伸长应力σ3b小于等于伸长应力σ1b、使伸长应力σ4c小于等于伸长应力σ2c、使伸长应力σ4d小于等于伸长应力σ2d,使得紧贴在使用者鼓出的臀部的背侧翼30与腹侧翼20同等地伸展或比腹侧翼20更容易伸展,可以使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形状追随使用者的身体形状,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合身性。

[形成于各伸缩区域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示例]

接着,对形成于各伸缩区域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示例进行说明。

图15是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接合开孔部的放大图,图17是图15的xvii-xvii线放大截面图,图18(a)是图16(a)的a1-a1线截面图,图18(b)是图16(b)的a2-a2线截面图,图18(c)是图16(c)的a3-a3线截面图。

图中,51~55为接合开孔部,51a~55a为接合部,51b~55b为开孔部,50a、50b为靠近接合开孔部,g1、g2为分割线,h1为第一方向,h2为第二方向,t为伸长方向。

以下,对形成于第一伸缩区域r10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15、图16、图17所示,在腹侧翼20(弹性片)的第一伸缩区域r10形成有: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51a和椭圆形的开孔部51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1(图16(a)、图18(a))、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52a和开孔部52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2、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53a和开孔部53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3(图16(b)、图18(b))、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54a和开孔部54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4、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55a和开孔部55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5(图16(c)、图18(c))这五种接合开孔部。

其中,接合开孔部52和接合开孔部53靠近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50a,接合开孔部54和接合开孔部55靠近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50b。

靠近接合开孔部50a中的接合部52a和53a的x方向的间隔d1为0.2~2.5mm,特别优选为0.3~1.5mm,靠近接合开孔部50b中的接合部54a和55a的x方向的间隔d2也是同样的。其原因在于,若间隔d1、d2小于0.2mm,则开孔部52b(54b)和53b(55b)合为一体,无法形成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若间隔d1、d2大于2.5mm,则无法发挥后述的靠近接合开孔部的作用效果。

在靠近接合开孔部50a中,接合开孔部52和接合开孔部53配置在相对于x方向朝右上倾斜的第一方向h1,其开孔部52b、53b呈将纵轴沿第一方向h1倾斜的椭圆分成2份的形状。该情况下,第一方向h1的倾斜角度θ1为15~75度,特别优选为20~60度。

在靠近接合开孔部50b中,接合开孔部54和接合开孔部55配置在相对于x方向朝左上倾斜的第二方向h2,其开孔部54b、55b呈将纵轴沿第二方向h2倾斜的椭圆分成2份的形状。该第二方向h2是以y方向作为轴而将第一方向h1反转得到的方向,第二方向h2的倾斜角度θ2为105~165度,特别优选为120~160度。

并且,如图15所示,在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0中,交替配置有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和接合开孔部51的左右方向的列、和交替配置有靠近接合开孔部50b和接合开孔部51的左右方向的列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该情况下,靠近接合开孔部50a被配置为将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在与第一方向h1正交的方向上分成2份的分割线g1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靠近接合开孔部50b被配置为将靠近接合开孔部50b在与第二方向h2正交的方向上分成2份的分割线g2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另外,在腹侧翼20的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背侧翼30的第三伸缩区域r30和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中,与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0同样,也形成了由接合开孔部51、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

如图18(a)、图18(b)以及图18(c)所示,在接合部51a~55a处,第一非伸缩性片21、第二非伸缩性片22以及弹性膜23熔融固化,使得第一非伸缩性片2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被熔接。

此处,将位于接合部51a的左侧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第二非伸缩性片22、弹性膜23分别作为第一非伸缩性片21a、第二非伸缩性片22a、弹性膜23a,将位于接合部51a的右侧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第二非伸缩性片22、弹性膜23分别作为第一非伸缩性片21b、第二非伸缩性片22b、弹性膜23b(参照图18(a)),将位于接合部52a和53a之间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第二非伸缩性片22、弹性膜23分别作为第一非伸缩性片21c、第二非伸缩性片22c、弹性膜23c(参照图18(b)),将位于接合部54a和55a之间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第二非伸缩性片22、弹性膜23分别作为第一非伸缩性片21d、第二非伸缩性片22d、弹性膜23d(参照图18(c))。

在交替配置有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和接合开孔部51的左右方向的列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在被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和接合开孔部51夹着的部分中,通过形成接合部51a~53a后的弹性膜23a、23b的左右方向的收缩,第一非伸缩性片21a、21b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a、22b朝相互分开的方向上突出,从而形成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褶子;在交替配置有靠近接合开孔部50b和接合开孔部51的左右方向的列的情况下,在被靠近接合开孔部50b和接合开孔部51夹着的部分也形成了同样的褶子。

该情况下,如图15所示,在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0中,被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和接合开孔部51夹着的部分与被靠近接合开孔部50b和接合开孔部51夹着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并不连续,因此形成于该部分的褶子在上下方向上也并不是连续的,可防止产生在上下方向上连续的褶子而损害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的柔软性。

另一方面,在靠近接合开孔部50a中,接合开孔部52和接合开孔部53靠近,因此被接合部52a和53a夹着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c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c与被开孔部52b和53b夹着的弹性膜23c重叠。同样,在靠近接合开孔部50b中,被接合部54a和55a夹着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d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d与被开孔部54b和55b夹着的弹性膜23d重叠。

因此,若在左右方向上拉伸腹侧翼20,则在第一伸缩区域r10中被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和接合开孔部51夹着的部分的弹性膜23(23a、23b)伸长,由第一非伸缩性片21(21a、21b)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22a、22b)形成的褶子展开,使得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0伸长。

另外,在腹侧翼20的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背侧翼30的第三伸缩区域r30和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中,与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0同样,也在左右方向上伸长。

在不存在靠近开孔接合部50a、50b而仅设置了单独的接合开孔部51的弹性片中,在通过使接合开孔部51的间隔变窄或使接合开孔部51变大而使弹性片容易伸长时,弹性膜的强度变弱,在伸长时发生断裂、或塑性变形变大而难以进行收缩,因此无法使弹性片的最大伸长度增大到一定以上,另外,伸长应力也变小,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功能变得不充分。

与此相对,在形成了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的弹性片中,在使接合开孔部5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的间隔或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彼此的间隔变窄、或使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接合开孔部52~55)变大的情况下,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与接合开孔部52、53(54、55)合为一体而成的一个大的接合开孔部同样地大幅扩展,因此可以容易使弹性片伸长,该情况下,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的接合开孔部52、53(54、55)的尺寸为接合开孔部52、53(54、55)合为一体而成的一个大的接合开孔部的约一半,因此具有以下效果:与形成了大的接合开孔部的弹性片相比,即便使弹性膜大幅伸长也难以发生塑性变形或断裂,可以使弹性片的最大伸长度和伸长应力增大到一定以上。

并且,如图15所示,通过在左右方向上交替配置靠近接合开孔部50a或50b和单独的接合开孔部51,使其具有如下效果:可以进一步增大弹性片的最大伸长度,并且可以防止弹性膜的拉伸强度下降。

另外,在如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那样按照相对于伸缩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接合开孔部52和53、接合开孔部54和55的情况下,具有以下效果:与按照不倾斜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情况相比,吸收性物品穿着时容易被拉伸的与伸缩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弹性膜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变大。

进一步,在按照沿一个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接合开孔部的情况下,与倾斜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弹性膜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下降,但通过使接合开孔部54和55倾斜的第二方向h2反转为接合开孔部52和53倾斜的第一方向h1、并均等地配置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和50b,使其具有效果:可防止与倾斜方向(第一方向h1、第二方向h2)正交的方向的弹性膜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下降,将弹性膜整体的拉伸强度保持恒定。

另外,通过使靠近接合开孔部50a的分割线g1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使其具有可以防止与第一方向h1正交的方向的弹性膜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下降的效果;通过使靠近接合开孔部50b的分割线g2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使其具有可以防止与第二方向h2正交的方向的弹性膜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下降的效果。

图19是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接合开孔部的放大图,图21是图20(c)的a4-a4线截面图。

图中,62~68为接合开孔部,62a~68a为接合部,62b~68b为开孔部,60a、60b、60c为靠近接合开孔部,g3~g5为分割线,h3为第三方向,t为伸长方向。

以下,对形成于第二伸缩区域r20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19、图20所示,在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形成有: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62a和开孔部62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2、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63a和开孔部63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3(图20(a))、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64a和开孔部64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4、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65a和开孔部65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5(图20(b))、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66a和开孔部66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6、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67a和开孔部67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7、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68a和开孔部68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8(图20(c))这七种接合开孔部。

其中,接合开孔部62~65与图15、图16(b)、图16(c)所示的接合开孔部52~55相同,接合部62a~68a的尺寸、形状与图16所示的接合部51a~55a的尺寸、形状相同。

并且,接合开孔部62和接合开孔部63靠近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60a,接合开孔部64和接合开孔部65靠近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60b,接合开孔部66、接合开孔部67和接合开孔部68靠近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60c,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与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相同。

即,靠近接合开孔部60a中的接合开孔部62、63配置在相对于x方向以角度θ1倾斜的第一方向h1,其左右方向的间隔为d1,开孔部62b、63b呈将纵轴沿第一方向h1倾斜的椭圆分成2份的形状。另外,靠近接合开孔部60b中的接合开孔部64、65配置在相对于x方向以角度θ2倾斜的第二方向h2,其左右方向的间隔为d2,开孔部64b、65b呈将纵轴沿第二方向h2倾斜的椭圆分成2份的形状。

在靠近接合开孔部60c中,接合部66a和67a的左右方向的间隔d3、接合部67a和68a的左右方向的间隔d4相同,为0.2~2.5mm,特别优选为0.3~1.5mm。其原因在于,若间隔d3、d4小于0.2mm,则在伸长时容易切断而使开孔部66b、67b和68b合为一体,无法形成靠近接合开孔部60c,因塑性变形难以进行收缩,另外,若间隔d3、d4大于2.5mm,则无法发挥后述的靠近接合开孔部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靠近接合开孔部60c中,接合开孔部66、67、68配置在相对于x方向朝右上倾斜的第三方向h3,其开孔部66b、67b、68b呈将纵轴沿第三方向h3倾斜的椭圆分成3份的形状。该情况下,第三方向h3的倾斜角度θ3为15~75度,特别优选为20~60度,可以与第一方向h1的倾斜角度θ1相同,也可以不同。

该情况下,靠近接合开孔部60a被配置为将靠近接合开孔部60a在与第一方向h1正交的方向上分成2份的分割线g3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靠近接合开孔部60b被配置为将靠近接合开孔部60b在与第二方向h2正交的方向上分成2份的分割线g4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靠近接合开孔部60c被配置为将靠近接合开孔部60c在与第三方向h3正交的方向上分成2份的分割线g5和分割线g3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应予说明,在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1、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r24、背侧翼30的第四伸缩区域r40、r41、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r44中,与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同样,也形成了由靠近接合开孔部60a、靠近接合开孔部60b和靠近接合开孔部60c构成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

在接合部62a~68a处,与图18所示的接合部51a~55a同样,第一非伸缩性片21、第二非伸缩性片22以及弹性膜23熔融固化,从而第一非伸缩性片2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被熔接。

并且,在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中,如图19所示,3种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60c在左右方向上交替配置,在被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60c夹着的部分中,与在被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和接合开孔部51夹着的部分形成了褶子同样,通过形成接合部62a~68a后的弹性膜23的左右方向的收缩,使得第一非伸缩性片2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朝相互分开的方向突出,从而形成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褶子(参照图17)。

该情况下,如图19所示,在腹侧翼20(弹性片)中,被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60c夹着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并不连续,因此形成于该部分的褶子在上下方向上也并不是连续的,可以形成质地细腻且柔软的手感。

因此,可防止在上下方向上形成连续且大的褶子而产生刚性,由此使腹侧翼20(弹性片)的柔软性受损。

另一方面,在靠近接合开孔部60a中,接合开孔部62和接合开孔部63靠近,因此与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同样,被接合部62a和63a夹着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与被开孔部62b和63b夹着的弹性膜23重叠(参照图18(b));在靠近接合开孔部60b中,与靠近接合开孔部50b同样,被接合部64a和65a夹着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与被开孔部64b和65b夹着的弹性膜23重叠(参照图18(c))。

此处,将位于接合部66a的右侧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第二非伸缩性片22、弹性膜23分别作为第一非伸缩性片21e、第二非伸缩性片22e、弹性膜23e,将位于接合部68a的左侧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第二非伸缩性片22、弹性膜23分别作为第一非伸缩性片21f、第二非伸缩性片22f、弹性膜23f,将位于接合部66a与67a之间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第二非伸缩性片22、弹性膜23分别作为第一非伸缩性片21g、第二非伸缩性片22g、弹性膜23g,将位于接合部67a与68a之间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第二非伸缩性片22、弹性膜23分别作为第一非伸缩性片21h、第二非伸缩性片22h、弹性膜23h。

如图21所示,对于靠近接合开孔部60c而言,在接合开孔部66的右侧,第一非伸缩性片21e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e从弹性膜21e分开,在接合开孔部68的左侧,第一非伸缩性片21f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f从弹性膜21f分开。另一方面,被接合部66a和67a夹着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g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g与被开孔部66b和67b夹着的弹性膜23g重叠,被接合部67a和68a夹着的第一非伸缩性片21h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h与被开孔部67b和68b夹着的弹性膜23h重叠。

因此,若在左右方向上拉伸腹侧翼20,则在第二伸缩区域r20中被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60c夹着的部分的弹性膜23伸长,由第一非伸缩性片2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形成的褶子展开,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伸长。

应予说明,在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1、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r24、背侧翼30的第四伸缩区域r40、r41、r42、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r44中,与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同样,也在左右方向上伸长。

如此通过按照一定的比例来配置由2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和由3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c,使其具有以下效果:可以增大弹性片(腹侧翼20、背侧翼30)的最大伸长度而不会使弹性膜的拉伸强度受损。

另外,通过使靠近接合开孔部60a的分割线g3、靠近接合开孔部60c的分割线g5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使其具有可以防止与第一方向h1正交的方向的弹性膜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下降的效果;通过使靠近接合开孔部60b的分割线g4不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使其具有可以防止与第二方向h2正交的方向的弹性膜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下降的效果。

图22是腹侧翼20的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以下,对形成于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22所示,在腹侧翼20(弹性片)的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中,与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同样地形成有: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51a和椭圆形的开孔部51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1、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52a和开孔部52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2、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53a和开孔部53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3、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54a和开孔部54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4、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55a和开孔部55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5这五种接合开孔部,接合开孔部52和接合开孔部53靠近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50a,接合开孔部54和接合开孔部55靠近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50b,靠近接合开孔部50a中的接合部52a和53a的倾斜角度、x方向的间隔d1、靠近接合开孔部50b中的接合部54a和55a的倾斜角度、x方向的间隔d2也与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相同。

在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中,与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不同,接合开孔部51相对于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b的比例变多。

即,在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中,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51的数量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及靠近接合开孔部50b的数量为一半一半,但在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中,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51的数量多至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及靠近接合开孔部50b的数量的1.5倍左右。

另外,在背侧翼30的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中,与腹侧翼20的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同样地形成了接合开孔部的图案,该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由接合开孔部、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b构成,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51的数量多至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及靠近接合开孔部50b的数量的1.5倍左右。

图23是腹侧翼20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中,69为接合开孔部,69a为接合部,69b为开孔部。

以下,对形成于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在腹侧翼20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中,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69a和椭圆形的开孔部69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9隔着间隔而配置为千鸟格状,形成了x方向的列和y方向的列。

接合开孔部69(接合部69a、开孔部69b)大于图15或图22所示的接合开孔部51(接合部51a、开孔部51b),在x方向的列和y方向的列相邻的接合开孔部51的间隔与图15或图23所示的x方向的列和y方向的列相邻的接合开孔部5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a或靠近接合开孔部50b的间隔几乎相同。

另外,在腹侧翼20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背侧翼30的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r45中,与腹侧翼20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同样,形成了由接合部69a和开孔部69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9。

[形成于各伸缩区域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其它示例]

图24是形成了与图15所示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不同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中,71~73为接合开孔部,71a~73a为接合部,71b~73b为开孔部,70a为靠近接合开孔部,t为伸长方向。

如图24所示,在腹侧翼20(弹性片)的第一伸缩区域r10中形成有: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71a和椭圆形的开孔部71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71、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72a和开孔部72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72、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73a和开孔部73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73这三种接合开孔部,接合开孔部72和接合开孔部73靠近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70a。

在图24所示的图案中,接合开孔部71(接合部71a、开孔部71b)的形状、尺寸与图15的接合开孔部51(接合部51a、开孔部51b)的形状、尺寸相同或近似,另外,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70a的接合开孔部72(接合部72a、开孔部72b)和接合开孔部73(接合部73a、开孔部73b)的形状、尺寸、间隔、配置角度与构成图15的靠近接合开孔部50b的接合开孔部54(接合部54a、开孔部54b)和接合开孔部55(接合部55a、开孔部55b)的形状、尺寸、间隔、配置角度相同或近似。

并且,在图24所示的图案中,与图15所示的图案不同,不存在像靠近接合开孔部50a那样的靠近接合开孔部,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7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70a的总个数比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5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的总个数多,接合开孔部71~73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与图19所示的第二伸缩区域20的接合开孔部62~68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几乎相同。

另外,在腹侧翼20的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背侧翼30的第三伸缩区域r30和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中,可以形成图24所示的由接合开孔部7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70a构成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

图25是形成了与图19所示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不同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中,81~86为接合开孔部,81a~86a为接合部,81b~86b为开孔部,80a、80b为靠近接合开孔部,t为伸长方向。

如图25所示,在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中形成有: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81a和椭圆形的开孔部81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81、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82a和开孔部82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82、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83a和开孔部83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83、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84a和开孔部84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84、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85a和开孔部85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85、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86a和开孔部86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86这六种接合开孔部,接合开孔部82和接合开孔部83靠近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80a,接合开孔部84、接合开孔部85和接合开孔部86靠近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80b。

在图25所示的图案中,接合开孔部81(接合部81a、开孔部81b)的形状、尺寸与图15的接合开孔部51(接合部51a、开孔部51b)或图24的接合开孔部71(接合部71a、开孔部71b)的形状、尺寸相同或近似,另外,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80a的接合开孔部82(接合部82a、开孔部82b)和接合开孔部83(接合部83a、开孔部83b)的形状、尺寸、间隔、配置角度与构成图19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的接合开孔部62(接合部62a、开孔部62b)和接合开孔部63(接合部63a、开孔部63b)的形状、尺寸、间隔、配置角度相同或近似,此外,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80b的接合开孔部84(接合部84a、开孔部84b)、接合开孔部85(接合部85a、开孔部85b)和接合开孔部86(接合部86a、开孔部86b)的形状、尺寸、间隔与构成图19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c的接合开孔部66(接合部66a、开孔部66b)、接合开孔部67(接合部67a、开孔部67b)和接合开孔部68(接合部68a、开孔部68b)的形状、尺寸、间隔相同或近似。

并且,在图25所示的图案中,与图19所示的图案不同,不存在像靠近接合开孔部60b那样的靠近接合开孔部,靠近接合开孔部80b的接合开孔部的配置角度也与靠近接合开孔部60c的接合开孔部的配置角度不同,但接合开孔部81~86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与图19所示的第二伸缩区域20的接合开孔部62~68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几乎相同。

另外,在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1、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r24、背侧翼30的第四伸缩区域r40、r41、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r44中,也可以形成图25所示的由接合开孔部81、靠近接合开孔部80a和靠近接合开孔部80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

图26是形成了与图23所示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不同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的腹侧翼20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中,91~95为接合开孔部,91a~95a为接合部,91b~95b为开孔部,90a、90b为靠近接合开孔部,t为伸长方向。

如图26所示,在腹侧翼20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中形成有: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91a和椭圆形的开孔部91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91、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92a和开孔部92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92、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93a和开孔部93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93、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94a和开孔部94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94、由纵长形状的接合部95a和开孔部95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95这五种接合开孔部,接合开孔部92和接合开孔部93靠近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90a,接合开孔部94和接合开孔部95靠近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90b。

在图26所示的图案中,与图15所示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图案同样地配置了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和两种靠近接合开孔部,但其尺寸、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的个数与图15的图案不同。

即,接合部91a的y方向的长度为接合部51a、71a、81a的y方向的长度的约1.3倍,接合部92a~95a的y方向的长度为接合部52a~55a、62a~68a、72a、73a、82a~86a的y方向的长度的约1.1倍,接合开孔部91~95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比接合开孔部51~55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多,与图19所示的接合开孔部62~68或图24所示的接合开孔部81~86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几乎相同。

另外,在腹侧翼20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背侧翼30的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r45中,也可以形成图26所示的由接合开孔部91、靠近接合开孔部90a和靠近接合开孔部90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

[各伸缩区域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和伸长应力的关系]

首先,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该情况为:在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0(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形成图15所示的接合开孔部51和由2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在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第二伸缩区域r21、腹侧部吸收体非包含第二伸缩区域r22)形成图19所示的由2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和由3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c。

该情况下,第一伸缩区域r10和第二伸缩区域r20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靠近接合开孔部的个数几乎相同。

即,图19的第二伸缩区域r20是:利用靠近接合开孔部替换接合开孔部、并增加了构成一部分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接合开孔部的个数、但没有改变图15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接合开孔部、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而得到的区域。

并且,在由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和靠近接合开孔部构成的弹性片中,使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比例增多,另外,增加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接合开孔部的个数,从而可以减小伸长应力而不会使弹性片的最大伸长度下降。

由此,图15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伸长应力大于图19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伸长应力。

接着,对在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0(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形成了图24所示的接合开孔部71和靠近接接合开孔部70a的情况进行说明。

该情况下,在第一伸缩区域r10中,形成了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71和由2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部70a,并未形成由3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接合开孔部71~73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与图19所示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接合开孔部62~68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几乎相同,靠近接合部70a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也与图19所示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几乎相同。

即,图24的第一伸缩区域r10是:利用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替换图19的第二伸缩区域的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的3个接合开孔部而得到的区域。

并且,在由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和靠近接合开孔部构成的弹性片中,减少靠近接合开孔部的个数,并增加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的个数,但不改变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的个数,从而可以增大伸长应力而不会使弹性片的最大伸长度下降。

由此,图24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伸长应力大于图19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伸长应力。

应予说明,图24的第一伸缩区域r10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7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70a的总个数比图15的第一伸缩区域r10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5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的总个数多,因此图24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伸长应力小于图15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伸长应力。

接着,对在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形成了图25所示的接合开孔部81和靠近接接合开孔部80a、80b的情况进行说明。

该情况下,在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中形成了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81、由2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部80a和由3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80b,接合开孔部81~86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与图24所示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接合开孔部71~73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几乎相同,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81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也与图24所示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81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几乎相同。

即,图25的第二伸缩区域r20是:利用由3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替换图24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由2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的一部分而得到的区域。

并且,在由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和靠近接合开孔部构成的弹性片中,增加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接合开孔部的个数,但不改变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的个数,从而可以减小伸长应力而不会使弹性片的最大伸长度下降。

由此,图25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伸长应力小于图24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伸长应力。

应予说明,若将图19的第二伸缩区域r20和图25的第二伸缩区域r20比较,则两者的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的个数几乎相同,在图19的第二伸缩区域r20不存在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在图25的第二伸缩区域r20存在大量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81,另一方面,由3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c(图19)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少于由3个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80b(图25)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图19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伸长应力和图25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伸长应力几乎相同。

如上,图15或图24所示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一伸长应力σ1大于图19或图25所示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二伸长应力σ2。

另外,在背侧翼30的第三伸缩区域r30(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形成了与第一伸缩区域r10相同的接合开孔部、靠近接合开孔部,在背侧翼30的第四伸缩区域r40(第四伸缩区域r41、r42、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r44)形成了与第二伸缩区域r20相同的靠近接合开孔部。

由此,第三伸缩区域r30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三伸长应力σ3大于第四伸缩区域r40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亦即第四伸长应力σ4。

在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形成了图15的接合开孔部5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的情况下,形成腹侧翼20的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接合开孔部和靠近接合开孔部(图22的接合开孔部5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与形成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接合开孔部和靠近接合开孔部相同,两个区域的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靠近接合开孔部的个数相同,但是,关于每单位面积的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51的个数,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比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多,关于每单位面积的靠近接合开孔部的个数,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比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多。

并且,在由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和靠近接合开孔部构成的弹性片中,增加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比例,但不改变每单位面积的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和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总个数,从而可以减小伸长应力。

由此,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1b大于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1a(第一伸长应力σ1)。

另外,在背侧翼30的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形成了与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相同的接合开孔部、靠近接合开孔部,在背侧翼30的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形成了与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相同的靠近接合开孔部。

由此,下部第三伸缩区域r32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3b大于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3a。

应予说明,在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形成了图24的接合开孔部7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70a、且在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形成了图22的接合开孔部5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的情况下,由于图24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伸长应力小于图15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伸长应力,所以下部第一伸缩区域r12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1b大于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1a(第一伸长应力σ1)。

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该情况为:在腹侧翼20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r25)形成了图23所示的接合开孔部69,且在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r24)形成了图19所示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和60c。

该情况下,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的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69的个数、和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中的每单位面积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60c的个数几乎相同。

另外,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由将倾斜的椭圆分成2份得到的接合开孔部62(64)和63(65)构成,但该倾斜的椭圆的y方向的长度和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的接合开孔部69的长度几乎相同。

另一方面,靠近接合开孔部60c由将倾斜的椭圆分成3份得到的接合开孔部66、67和68构成,但该倾斜的椭圆的y方向的长度为接合开孔部69的长度的大约1.5倍。

并且,在由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和靠近接合开孔部构成的弹性片中,将不靠近的大的接合开孔部替换为由2个小的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或由3个小的接合开孔部构成的靠近接合开孔部,从而可以增大伸长应力而不会使弹性片的最大伸长度下降。

由此,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图23)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2b小于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图19)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2a。

接着,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该情况为:在腹侧翼20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r25)形成了图26所示的接合开孔部9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90a、90b,且在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r24)形成了图25所示的接合开孔部8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80a、80b。

该情况下,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图26)的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91~95的个数与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图25)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81~86的个数几乎相同。

另一方面,接合部91a(图26)的y方向的长度为接合部81a(图25)的y方向的长度的约1.3倍,接合部92a~95a(图26)的y方向的长度为接合部82a~86a(图25)的y方向的长度的约1.1倍。

并且,在由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和靠近接合开孔部构成的弹性片中,使不靠近的接合开孔部的接合部变长、或使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接合部变长,但不改变每单位面积的接合开孔部的个数,从而可以减小伸长应力而不会使弹性片的最大伸长度下降。

由此,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图26)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2b小于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图25)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2a。

另外,在背侧翼30的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r42)形成了与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相同的靠近接合开孔部,在背侧翼30的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r45)形成了与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相同的接合开孔部。

由此,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4b小于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的x方向的伸长应力σ4a。

[构成各伸缩区域的弹性片的拉伸试验]

关于在第一伸缩区域r10(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第三伸缩区域r30、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第二伸缩区域r20(第二伸缩区域r21、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r24、第四伸缩区域r40、r41、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r44)以及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5、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r45)中所使用的弹性片,制造样品s1、s2、s3这三种弹性片,对各样品进行了拉伸试验。

各样品的弹性片如下制造:将伸长的弹性膜23夹在第一非伸缩性片2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之间,使用形成有与各样品对应的图案的砧辊而进行超声波密封,形成大量的接合开孔部,由此制造上述各样品的弹性片。

第一非伸缩性片2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22均使用使原料纤维为聚乙烯并利用水刺法制造得到的基重20g/m2的无纺布,弹性膜23使用将聚氨酯系弹性体加工成膜状且拉伸伸长度(弹性极限伸展率)为300%(将自然长度设为伸长度100%)以上的膜。

在制造的弹性片中形成了沿着与流动方向(弹性膜23的伸长方向)垂直的方向区划出的样品s1、s2、s3的列,将从各样品的列中切出的片材作为试验片。

在试验片切出中,在样品s1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200mm的弹性片的位置,对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标记,按照其前后各长出约20mm的方式将弹性片沿着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切断之后,从弹性片的各样品的列中切出宽度50mm的试验片。

在拉伸试验中,使夹头间距离为200mm,将所述进行了标记的部分夹住,使拉伸速度为300mm/min,伸长至试验片的规定的长度之后复原(收缩),连续测定了伸长时和复原(收缩)时的试验片的伸长度a(伸长率)和伸长应力b(作用于宽度50mm的试验片的拉伸力)的关系。

拉伸试验机使用了岛津制作所制“autographags-x”。

该情况下,对于各试验片的测定长度(夹在夹头间的各样品的自然长度)而言,样品s1与夹头间距离相同、为200mm,样品s2、s3比该距离长。其原因在于,样品s2、s3的弹性片制造时的塑性变形程度大于样品s1的弹性片制造时的塑性变形程度,在同时制造样品s1、s2、s3的情况下,样品s2、s3的制造后的弹性片的自然长度比样品s1的制造后的弹性片的自然长度长。

如此以样品s1的长度200mm作为基准、调整样品s2、s3的测定长度以使流动方向的制造时的长度与样品s1相同的理由在于,可以像实际的吸收性物品那样、对数种接合开孔部的图案同时形成于相同的弹性片时的各图案的伸长应力的不同进行比较。

[样品s1]

图27是样品s1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中,w为l(=10mm)×l(=10mm)的正方形的框。

样品s1是:用于腹侧翼20的第一伸缩区域r10、上部第一伸缩区域r11、背侧翼30的第三伸缩区域r30、上部第三伸缩区域r31的弹性片,在样品s1中形成了与图15同样的接合部和开孔部。

即,如图27所示,在样品s1中形成有:由接合部51a和开孔部51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1、由接合部52a和开孔部52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2、由接合部53a和开孔部53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3、由接合部54a和开孔部54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4、由接合部55a和开孔部55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55,通过接合开孔部52和接合开孔部53构成了靠近接合开孔部50a,通过接合开孔部54和接合开孔部55构成了靠近接合开孔部50b。

接合部51a~55a是左右方向的宽度为约0.15mm、上下方向的长度为约1.0mm的长圆形,靠近接合开孔部50a中的接合部52a和接合部53a的间隔、靠近接合开孔部50b中的接合部54a和接合部55a的间隔均为约0.3mm。

另外,在靠近接合开孔部50a中,配置有接合开孔部52和接合开孔部53的第一方向h1的倾斜角度θ1为55度,在靠近接合开孔部50b中,配置有接合开孔部54和接合开孔部55的第二方向h2的倾斜角度θ2为125度。

在样品s1中,形成了在每单位长度l=10mm交替配置有5个接合开孔部5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的左右方向的列,该左右方向的列在上下方向的每单位长度l=10mm形成有7列,在图27的框w内配置有16个接合开孔部51、9个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和7个靠近接合开孔部50b。

[样品s2]

图28是样品s2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样品s2是:用于腹侧翼20的第二伸缩区域r20、r21、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2、r24、背侧翼30的第四伸缩区域r40、r41、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2、r44的弹性片,在样品s2中形成了与图19同样的接合部和开孔部。

即,如图28所示,在样品s2中形成有:由接合部62a和开孔部62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2、由接合部63a和开孔部63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3、由接合部64a和开孔部64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4、由接合部65a和开孔部65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5、由接合部66a和开孔部66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6、由接合部67a和开孔部67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7、由接合部68a和开孔部68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8,通过接合开孔部62和接合开孔部63构成了靠近接合开孔部60a,通过接合开孔部64和接合开孔部65构成了靠近接合开孔部60b,通过接合开孔部66、接合开孔部67和接合开孔部68构成了靠近接合开孔部60c。

与样品s1的接合部51a~55a相同,接合部62a~68a是左右方向的宽度为约0.15mm、上下方向的长度为约1.0mm的长圆形,靠近接合开孔部60a中的接合部62a和接合部63a的间隔、靠近接合开孔部60b中的接合部64a和接合部65a的间隔、靠近接合开孔部60c中的接合部66a、接合部67a和接合部68a的间隔全部为约0.3mm。

另外,在靠近接合开孔部60a中,配置有接合开孔部62和接合开孔部63的第一方向h1的倾斜角度θ1为55度;在靠近接合开孔部60b中,配置有接合开孔部64和接合开孔部65的第二方向的倾斜h2的倾斜角度θ2为125度;在靠近接合开孔部60c中,配置有接合开孔部66、接合开孔部67和接合开孔部68的第三方向h3的倾斜角度θ3为55度。

在样品s2中,在图28的框w内配置有10.5个靠近接合开孔部60a、11.5个靠近接合开孔部60b和6个靠近接合开孔部60c。

[样品s3]

图29是样品s3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样品s3是:用于腹侧翼20的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r23、r25、背侧翼30的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r43、r45的弹性片,在样品s3中形成了与图23同样的接合部和开孔部。

即,如图29所示,在样品s3中未形成靠近接合开孔部,仅形成了由接合部69a和开孔部69b构成的接合开孔部69,接合部69a是左右方向的宽度为约0.2mm、上下方向的长度为约1.5mm的长圆形。

并且,在样品s3中,接合开孔部69配置为千鸟格状,形成了在每单位长度l=10mm配置有5个接合开孔部69的左右方向的列,该左右方向的列在上下方向的每单位长度l=10mm形成有7列,在图29的框w内配置有32个接合开孔部69。

[试验结果]

将关于样品s1、s2、s3的拉伸试验的结果示于图30、图31,各图所示的曲线图的横轴表示伸长度a(%),纵轴表示伸长应力b(n/50mm)。

图30是示出了伸长度a和伸长应力b的关系的曲线图,该伸长度a和伸长应力b如下得到,即,关于样品s1、s2、s3的试验片,从伸长应力为0(n)的状态以一定的速度(300mm/min)使试验片伸长,使各试验片伸长至伸长度210%为止,连续测定伸长度a和伸长应力b,实线所示的曲线s1表示样品s1的试验片的伸长度和伸长应力的关系,单点划线所示的曲线s2表示样品s2的试验片的伸长度和伸长应力的关系,双点划线所示的曲线s3表示样品s3的试验片的伸长度和伸长应力的关系。

另外,将图30的曲线图中的主要的伸长度a和伸长应力b的关系示于表1。

表1

应予说明,在图30中,伸长应力b为0(n)时的样品s1、s2、s3的试验片的伸长度a并非为0%的原因在于,在作为正式拉伸试验前所进行的预循环的试验片伸长、复原(收缩)中,应变残留于试验片,伸长度未恢复至0%。

另外,在样品s2、s3中,在伸长度120~160%时伸长应力接近0的原因在于,因弹性片(样品)制造时的塑性变形,试验片尺寸变得比夹头间距离(200mm)长,未产生伸长应力。

图31是示出了伸长度a和伸长应力b的关系的曲线图,该伸长度a和伸长应力b如下得到,即,关于样品s1、s2、s3的试验片,从使试验片以210%的伸长度位移的状态以一定的速度(300mm/min)使其复原(收缩)至伸长应力为0(n),连续测定伸长度a和伸长应力b,实线所示的曲线s1表示样品s1的试验片的伸长度和伸长应力的关系,单点划线所示的曲线s2表示样品s2的试验片的伸长度和伸长应力的关系,双点划线所示的曲线s3表示样品s3的试验片的伸长度和伸长应力的关系。

另外,将图31的曲线图中的主要的伸长度和伸长应力的关系示于表2。

表2

[样品s1、s2、s3的伸长应力的比较]

样品s1的第一伸长应力σ1(第三伸长应力σ3)、样品s2的第二伸长应力σ2(伸长应力σ2a、第四伸长应力σ4、伸长应力σ4a)、样品s3的伸长应力σ2b(伸长应力σ4b)的关系为σ1(σ3)>σ2(σ2a、σ4、σ4a)>σ2b(σ4b)。

并且,在伸长度150%~200%的情况下,样品s1的伸长应力σ1(σ3)与样品s2的伸长应力σ2(σ2a、σ4、σ4a)相比,在伸长时大1.4~2.2倍,在复原时大1.5~3.8倍。特别是在伸长应力作为吸收性物品穿着时的收缩力而作用的复原时,伸长应力σ1(σ3)更加大于伸长应力σ2(σ2a、σ4、σ4a),因此作用于腹侧翼20上部和腿围开口6、7周边的收缩力同样大于作用于其它部分的收缩力,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的提高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在伸长度140%以下的低伸长度的情况下,样品s2的伸长应力σ2(σ2a、σ4、σ4a)极小,在利用样品s2形成第二伸缩区域r20的情况下,在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制造时,抑制了将衬垫40安装于腹侧翼20时作用于吸收体42的腹侧翼20(弹性片)的收缩力,从而可防止吸收体41变形。

另外,在伸长度150%~200%的情况下,与样品s2的伸长应力σ2(σ2a、σ4、σ4a)相比,样品s3的伸长应力σ2b(σ4b)在伸长时和复原时均小到约1/4以下,使用样品s3的情况下,在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制造时,进一步抑制了将衬垫40设置于腹侧翼20时作用于吸收体41的腹侧翼20(弹性片)的收缩力,从而可以进一步防止吸收体41变形。

[样品s1、s2、s3的接合开孔部的图案和伸长应力的关系]

首先,若对样品s1和样品s2进行比较,样品s1中,在图27的框w内配置有合计32个接合开孔部、靠近接合开孔部,其中,16个接合开孔部51、9个靠近接合开孔部50a和7个靠近接合开孔部50b。

与此相对,在样品s2中,在图28的框w内配置有合计29.5个靠近接合开孔部,其中,10.5个靠近接合开孔部60a、11.5个靠近接合开孔部60b和6个靠近接合开孔部60c。

即,样品s2是:利用靠近接合开孔部替换接合开孔部、并增加构成一部分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接合开孔部的个数、但不改变样品s1的接合开孔部、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而得到的样品。

并且,样品s2的伸长应力σ2(σ2a、σ4、σ4a)小于样品s1的伸长应力σ1(σ3),最大伸长度均为210%以上。

因此,在形成了靠近接合开孔部的弹性片中,如样品s2那样,增加靠近接合开孔部的个数和构成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接合开孔部的个数,但不改变接合开孔部、靠近接合开孔部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从而可以减小伸长应力而不会使最大伸长度下降。

接着,若对样品s2和样品s3进行比较,样品s2中,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和60c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交替配置,与此相对,样品s3中,仅将接合开孔部71配置为千鸟格状,并且,配置于样品s2的框w内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60c的个数合计为29.5个,配置于样品s3的框w内的接合开孔部71的个数合计为32个,样品s2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60c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与样品s3的接合开孔部71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几乎相同。

该情况下,样品s2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由将倾斜的椭圆分成2份得到的接合开孔部62(64)和63(65)构成,该倾斜的椭圆的y方向的长度与样品s3的接合开孔部71的长度几乎相同,另外,靠近接合开孔部60c由将倾斜的椭圆分成3份得到的接合开孔部66、67和68构成,该倾斜的椭圆的y方向的长度为接合开孔部71的长度的大约1.5倍。

即,将样品s3的接合开孔部71分割成2份,使2个或3个如此分割成的接合开孔部靠近而得到靠近接合开孔部,样品s2中成为配置有这种靠近接合开孔部的形态。

并且,样品s2的伸长应力σ2(σ2a、σ4、σ4a)大于样品s3的σ2b(σ4b),最大伸长度均为210%以上。

因此,如样品s2那样利用靠近接合开孔部替换样品s3那样大的接合开孔部,从而可以增大伸长应力而不会使弹性片的最大伸长度下降,上述靠近接合开孔部是:将大的接合开孔部分割成2份、并使2个或3个分割而成的小的接合开孔部靠近而得到的。

[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32是用于制造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制造装置的示意构成图,图中,121为连续的第一非伸缩性片,122为连续的第二非伸缩性片,123为连续的弹性膜,200为裤衩型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210为片供给部,220为片叠合部,230为片熔接部,240为切断部,250为相位对准部,260为衬垫安装部,270为折叠部,280为侧密封形成部,290为裁断部,m1~m3为卷绕供给机。

如图29所示,裤衩型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200由片供给部210、片叠合部220、片熔接部230、切断部240、相位对准部250、衬垫安装部260、折叠部270、侧密封形成部280、裁断部290等构成,各部分依次串联配置。

片供给部210具备:第一非伸缩性片121的卷绕供给机m1、第二非伸缩性片122的卷绕供给机m2和弹性膜123的卷绕供给机m3,从各卷绕供给机m1~m3送出第一非伸缩性片121、第二非伸缩性片122以及弹性膜123。

片叠合部220具备一对夹持辊221、222等,将从片供给部210供给的多个片叠合。

片熔接部230具备:具有熔接头的超声波熔接装置231、和以规定的图案设置了大量突起的砧辊232,通过砧辊232和熔接头进行片材的超声波熔接。

切断部240具备:安装有旋转刀片(未图示)的辊241、和安装有旋转刀片的承受部(未图示)的辊242,在行进方向上将片材切断。

相位对准部250具备:传送辊251、252、相位对准辊(未图示)等,将在行进方向被切断的片材分离、分开,并将被分开的片材的相位对准。

衬垫粘贴部260具备衬垫供给部等,将衬垫粘贴于被分开的片材。

折叠部270具备一对夹持辊271、272等,将粘贴了衬垫的片材以对折的方式折叠。

与片熔接部230同样,侧密封形成部280具备:具有熔接头的超声波熔接装置281、和以规定的图案形成了大量突起的砧辊282,通过砧辊282和熔接头进行片材的侧密封。

裁断部290具备:安装有裁断刀片291的裁断辊292、和安装有裁断刀片291的承受部(未图示)的辊293,在与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将片材裁断。

图33~图40是表示在组合了第一例的腹侧翼20(图7)和背侧翼30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制造工序中对片材实施了加工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以下,基于图33~图40具体说明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制造工序。

首先,在片供给部210中,从卷绕供给机m1~m3送出第一非伸缩性片121、第二非伸缩性片122以及弹性膜123,在片叠合部220中,将第一非伸缩性片121、弹性膜123以及第二非伸缩性片122从上方依次叠合。

接下来,利用片熔接部230将第一非伸缩性片12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122熔接。

即,在片熔接部230中,将第一非伸缩性片121、弹性膜123和第二非伸缩性片122叠合而成的叠合片夹在熔接头与砧辊232之间,对熔接头施加超声波振动,从而与砧辊232的突起部分接触的叠合片的部分熔接,形成第一非伸缩性片121和第二非伸缩性片122的接合部,同时在弹性膜123形成了开孔。

图33是表示利用片熔接部230的熔接形成于弹性片的伸缩区域的构成的弹性片俯视图。图中,110为第一非伸缩性片121、弹性膜123和第二非伸缩性片122层叠而成的弹性片,120a、130a为弹性片110的侧缘,由略粗的网点表示的sr1为第一片伸缩区域及第三片伸缩区域,由细的网点表示的sr20为第二片伸缩区域,由细的网点表示的sr40为第四片伸缩区域。

第一片伸缩区域及第三片伸缩区域sr1是成为图7所示的第一伸缩区域r10和图8所示的第三伸缩区域r30的区域,第二片伸缩区域sr20是成为图7所示的第二伸缩区域r20的区域,第四片伸缩区域sr40是成为图8所示的第四伸缩区域r40的区域。

由此,在第一片伸缩区域及第三片伸缩区域sr1形成了图15、图16所示的接合开孔部51和靠近接合开孔部50a、50b的配置图案,在第二片伸缩区域sr20和第四片伸缩区域sr40形成了图19、图20所示的靠近接合开孔部60a、60b、60c的配置图案。

该情况下,通过使设置于砧辊232的突起的图案为接合部51a~55a的配置图案(图15)和接合部62a~68a的配置图案(图19)的配置图案,可以形成上述各片伸缩区域。

应予说明,侧缘120a成为腹侧翼20的上缘20a,侧缘130a成为背侧翼30的上缘30a。

将如此利用片熔接部230进行熔接(接合)而形成有各片伸缩区域的弹性片通过切断部240在行进方向进行切断。

图34是表示弹性片110的切截线的弹性片110俯视图,图中,120为腹侧翼片,130为背侧翼片。

如图34所示,将弹性片110沿着横向切断第一片伸缩区域及第三片伸缩区域sr1的切截线cl进行切断,分割为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腹侧翼片120侧的第一片伸缩区域及第三片伸缩区域sr1成为第一片伸缩区域sr10,背侧翼片130侧的第一片伸缩区域及第三片伸缩区域sr1成为第三片伸缩区域sr30。

将分割后的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在相位对准部250通过传送辊251、252等进行分离、分开。

图35是分离、分开后的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的俯视图。

如图35所示,腹侧翼片120形成了第一片伸缩区域sr10和第二片伸缩区域sr20,背侧翼片130形成了第三片伸缩区域sr30和第四片伸缩区域sr40。

该情况下,第一片伸缩区域sr10是成为图7所示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的区域,第三片伸缩区域sr30是成为图8所示的第三伸缩区域r30的区域。

之后,在相位对准部250中,通过相位对准辊(未图示)调整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的传送量,进行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的相位对准。

图36是进行相位对准后的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的俯视图。

如图36所示,进行两个片材的相位对准,以使腹侧翼片120的第二片伸缩区域sr20和背侧翼片130的第四片伸缩区域sr40对置。

接下来,在衬垫粘贴部260中,将衬垫40粘贴至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

图37是粘贴了衬垫40的状态下的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的俯视图,图中,140为衬垫粘贴片。

如图37所示,在衬垫粘贴部260中,按照衬垫40的上部和下部与腹侧翼片120的第二片伸缩区域sr20和背侧翼片130的第四片伸缩区域sr40重叠的方式,利用粘合剂将从衬垫供给部(未图示)供给的衬垫40粘贴至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形成衬垫粘贴片140。

之后,在折叠部270中,将衬垫粘贴片140以对折的方式折叠。

图38是折叠后的衬垫粘贴片140的俯视图。

在折叠部270中,如图38所示,利用一对夹持辊271、272等,按照腹侧翼片120的侧缘120a和背侧翼片130的侧缘130a重叠的方式在衬垫40的部分将衬垫粘贴片140以对折的方式折叠。

接下来,在侧密封形成部280中,针对对折的衬垫粘贴片140实施侧密封。

图39是实施了侧密封的对折的衬垫粘贴片140的俯视图,图中,100为片状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08、109为侧密封部。

在侧密封部280中,将对折的衬垫粘贴片140夹在熔接头与砧辊282之间,对熔接头施加超声波振动,从而与砧辊282的突起部分接触的对折的衬垫粘贴片140的部分熔接,如图39所示,形成了接合腹侧翼片120和背侧翼片130的侧密封108、109部,由此制成了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连续连接的片状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00。

该情况下,通过使设置于砧辊282的突起的图案为横线纵向排列的图案,可以形成如图39所示的图案的侧密封108、109部。

最后,在裁断部290中,在与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将片状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00裁断,从而制成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

图40是将片状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00裁断而制成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俯视图。

在裁断部290中,利用裁断刀片291将片状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00裁断,从而在侧密封部108与109之间的部分将片状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00分离,制成了如图40所示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

由此,片状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00成为一个一个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片状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00的侧密封部108、109成为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侧密封部8、9,片状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00的第一片伸缩区域sr10~第四片伸缩区域sr40成为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的第一伸缩区域r10~第四伸缩区域r40。

如此,连续地制造具备第一伸缩区域r10~第四伸缩区域r40的裤衩型吸收性物品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是使用了弹性膜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无需另行配设弹性部件,就可以增大腹侧部和背侧部的腰围开口周边或腿围开口周边的伸长应力而提高腰围或腿围的合身性,并且减弱腹侧部、背侧部的纵向中央部分或安装有吸收体的部分的伸长应力而使吸收性物品的穿着感良好;另外,可以连续且高效地制造这种吸收性物品;可以利用于包括纸尿裤等一次性内裤在内的吸收性物品。

符号说明

1裤衩型吸收性物品

2腹侧部

3背侧部

4裤裆部

5腰围开口部

6、7腿围开口部

8、9侧密封部

20腹侧翼

20a上缘

20b左下缘

20c右下缘

20d左侧缘

20e右侧缘

20f左侧端部

20g右侧端部

21第一非伸缩性片

21a~21h第一非伸缩性片

22第二非伸缩性片

22a~22h第二非伸缩性片

23弹性膜

23a~23h弹性膜

30背侧翼

30a上缘

30b左下缘

30c右下缘

30d左侧缘

30e右侧缘

30f左侧端部

30g右侧端部

31第一非伸缩性片

32第二非伸缩性片

33弹性膜

40衬垫

40b、40c侧缘

41吸收体

41a收窄部

42外表面片

42a聚乙烯膜

42b无纺布

43内表面片

44、45褶皱片

44a、45a端部

44b、45b立起部

51~55接合开孔部

51a~55a接合部

51b~55b开孔部

50a、50b靠近接合开孔部

62~68接合开孔部

62a~68a接合部

62b~68b开孔部

60a、60b、60c靠近接合开孔部

69接合开孔部

69a接合部

69b开孔部

71~73接合开孔部

71a~73a接合部

71b~73b开孔部

70a靠近接合开孔部

81~86接合开孔部

81a~86a接合部

81b~86b开孔部

80a、80b靠近接合开孔部

91~95接合开孔部

91a~95a接合部

91b~95b开孔部

90a、90b靠近接合开孔部

100片状裤衩型吸收性物品

108、109侧密封部

110弹性片

120腹侧翼片

120a侧缘

121连续的第一非伸缩性片

122连续的第二非伸缩性片

123连续的弹性膜

130背侧翼片

130a侧缘

140衬垫粘贴片

200裤衩型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

210片供给部

220片叠合部

221、222夹持辊

230片熔接部

231超声波熔接装置

232砧辊

240切断部

241辊

242辊

250相位对准部

251、252传送辊

260衬垫粘贴部

270折叠部

271、272夹持辊

280侧密封形成部

281超声波熔接装置

282砧辊

290裁断部

291裁断刀片

292裁断辊

293辊

bq背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

cl切截线

e1、e2、e3、e4弹性部件

fq腹侧部吸收体重叠区域

g1~g5分割线

h1第一方向

h2第二方向

h3第三方向

m1~m3卷绕供给机

r10第一伸缩区域

r11上部第一伸缩区域

r12下部第一伸缩区域

r20、r21第二伸缩区域

r22、r24腹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二伸缩区域

r23、r25腹侧部吸收体重叠第二伸缩区域

r30第三伸缩区域

r31上部第三伸缩区域

r32下部第三伸缩区域

r40、r41第四伸缩区域

r42、r44背侧部吸收体非重叠第四伸缩区域

r43、r45背侧部吸收体重叠第四伸缩区域

s1~s3曲线

sr1第一片伸缩区域及第三片伸缩区域

sr10第一片伸缩区域

sr20第二片伸缩区域

sr30第三片伸缩区域

sr40第四片伸缩区域

t伸长方向

w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