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9119发布日期:2019-04-20 05:42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制剂,具体是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饮食结构搭配不合理,高脂肪食物摄入偏多,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统称,其症状也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性呼吸,并且有可能会在夜间发生阵发性的呼吸困难,而且有很多患者在胸骨后会有压迫性或者紧缩性的疼痛,在疼痛的同时有可能会出现胸闷不适的症状。防治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迄今为止,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技术药物较多,有些西药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疗程长,需长期服用才能稳定血脂、血压水平,且还有一定毒副作用。中药中还没有出现效果令人满意的制剂,人们习惯每年输两个疗程的活血化瘀的药物来维持,但是疗效不太理想,老患者治不好,新患者又层出不穷,每年会有很多患者致残或者丧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具有益气补肾,活血化痰,理气泻浊及降脂功能,采用多种中药材配制而成,在不破坏药材原有有效成分的基础上加以混合制成胶囊,制品内含多种药物成份,起效快、服用人群广、药物稳定性好、疗效显著,且愈后无复发,无毒副作用的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的组方为:当归8-12g、川芎8-12g、赤芍8-12g、红花5-9g、桃仁8-12g、穿山甲5-9g、五灵脂8-12g、益母草13-17g、川楝子13-17g、沉香5-9g、郁金8-12g、三棱5-9g、莪术8-12g、乌药8-12g、甘草5-9g;其制备工艺为:将上述药物放入药锅,最后制成胶囊包装,冷藏入库。

中医理论认为,血液运行于血脉之中,循环不止,周流不息。《寿世保元》说:“气为血之帅,气郁日久及血。气有一息不运,则血有一息不行”。所以血瘀证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气,可因气虚或气滞导致气不行血,形成心脑血管疾病,而心脑血管疾病则是脾虚痰湿、肝肾亏虚、气滞血瘀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是五脏六腑不平衡的外在表现。心血管疾病,根源在于血液质量不纯净,血液中含有过多的“垃圾”,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致使血液黏稠,血液中的“垃圾”使血液不能很好的循环,部分沉着黏附于血管壁上,使心血管壁腔变窄,血液循环供应发生障碍,因而造成心脏心肌供血不足,出现各种心脏不适症状,形成常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还容易并发多种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等。综合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常见症状,根据其发病机理,临证治疗应以益气,活血、行气之法。

本发明根据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综合了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常见症状,打破目前的常规治疗方法,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经多年临床观察研究,对方剂不断研究改进、修改补充,采取了祛邪扶正的方法,针对个体差异,采用个性诊疗,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危害,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法,能够养血补血,通经活络,促进身体内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可以正常代谢,改善血管阻塞情况,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其中药材的药理作用为:当归性温,味甘辛,具有润肠通便、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效;川穹味辛,温,具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之功效;赤芍味苦,性凉,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之功效;红花味辛、性温,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功效;桃仁味苦甘而性平,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穿山甲性微寒,味成具有消肿排脓、活血化瘀、搜风通络的功效;五灵脂性味甘温,无毒,具有疏通血脉,散瘀止痛的功效;益母草味辛、苦、凉,具有活血化瘀、调经利水的功效;川楝子苦辛,寒,具有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的功效;沉香味辛、苦,性温,具有行气止疼,温胃止呕,降气平喘的功效;郁金味辛、苦,性寒,具有行气解郁、凉血破瘀、降血脂、安神之功效;三棱:味苦,性平,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莪术辛、苦,具有祛风除湿,破气行血、消积止痛、抗肿瘤的功效;乌药性味辛温,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消炎抑菌的功效;甘草味甘,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调和中药的功效,上述全方15味中草药,诸药相伍,相得益彰,共奏扶正益气、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标本兼治的作用,并且作用持久,经临床多年,该药是预防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心血管等较理想的药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疗效显著,其组方原料,在不破坏药材原有有效成分的基础上加以混合制成胶囊,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药物,对降低高血脂、高血压有明显作用,在服本药物三周后血脂、血压降低正常,特别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立杆见影的效果,可广泛用于临床,满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需要。

2、本发明药物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由于采用中草药物制成,服药后无痛苦、不反弹。

3、本发明克服了一般西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药,恶心、呕吐,关节疼痛,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而且需要长期服药,停药后容易复发的弊端,而采用该方治疗,患者反映良好,患者病情治愈或明显好转,而且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发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的组方为:当归8-12g、川芎8-12g、赤芍8-12g、红花5-9g、桃仁8-12g、穿山甲5-9g、五灵脂8-12g、益母草13-17g、沉香5-9g、郁金8-12g、三棱5-9g、莪术8-12g、乌药8-12g、甘草5-9g;其制备工艺为:将上述药物放入药锅,最后制成胶囊包装,冷藏入库。

实施例2:所述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的组方为: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红花7g、桃仁10g、穿山甲7g、五灵脂10g、益母草15g、沉香7g、郁金10g、三棱7g、莪术10g、乌药10g、甘草7g。

实施例3:本药物的用法每天3次,每次4粒,每个疗程20天,连续服用3个疗程,可使心脑血管三项指标降至正常范围,并多年不复发。

实施例4: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tc下降≥20%或tg下降≥40%或hdl-c上升≥0.26%mmol/l或ai下降≥20%。有效:治疗后tc下降≥10~20%或tg下降≥40%或hdl-c上升≥0.26%mmol/l或ai下降≥10~20%。

实施例5:临床观察及疗效

本组病例均为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鹤壁市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的50例患者,50例均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即血清总胆固醇(tc)≥5.98mmol/l,甘油三酯(tg)在2.26mmol/l~4.52mmo]/l为入选标准。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1~76岁,平均67岁,伴有高血压者20例,伴有冠心病者14例,伴有糖尿病者6例。本方共治疗50例,经过4周服药治疗,临床治愈33例占66%,显效17例占34%,总有效率100%。tc、tg、a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hdl-c明显上升(p<0.05)。

实施例6:患者病例

患者,男,62岁,患心脑血管疾病多年,四肢无力,心脏经常绞疼,心肌缺血,用西药输液,一年两次,无根本改善。服用本配方三个月,心脑血管明显改善,七个月后心脏趋于平稳,心脏也不疼啦,服用一年未见复发现象,至今化验仍为正常。

患者,女,48岁,患心脏病,心肌缺血,头眩心跳四年,经常服心疼定、心宝,丹参滴丸等药,无根本改善,服用本配方,五个月头眩心跳平稳,未见复发现象。

患者,男,76岁,患脑血管堵塞,脑部缺血,手大指及次指麻木,不能握物,腿走路拖拉,一年输液两次预防,无根本改善,服用本配方,八个月血压平稳,麻木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