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扩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2819发布日期:2019-05-07 21:1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食管扩张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食管扩张器。



背景技术:

在医院内科经常利用胃镜直视下钳取食管及胃内异物,如:误食的图钉、大头针、铁钉、鸡骨头、鱼刺等;在胃镜引导下用异物钳或圈套器等将其直接拖出体外。在如图1所示的实际病例中,病人误食细长异物1(例如鱼刺),细长异物1两端同时刺穿食管壁2。由于食管富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并且食管邻近主动脉及心脏,如果直接使用异物钳拖动该细长异物,很容易进一步破坏食管壁2,甚至伤及食管旁的主动脉及心脏,导致致命性出血。因此,为了保险起见,该细长异物1最后有可能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取出。

为了避免使用外科手术,期望可以通过食管扩张器将食管扩张,使得细长异物1能够从食管壁2中退出,从而便于钳取。然而,相关技术中的食管扩张器沿径向是均匀向外扩张的。如图2所示,其是图1所示病例的俯视图,其中虚线表示的是扩张中的相关技术中的食管扩张器3。可以看出,由于细长异物1的存在,食管截面呈大体椭圆形,相关技术中的食管扩张器3在扩张过程中会先与食管宽度方向上的壁接触,如果相关技术中的食管扩张器3进一步扩张,则会牵引食管长度方向上的壁沿细长异物向内移动。也就是说,这样会造成对食管壁2的进一步的破坏,甚至损伤到食管外的大血管以及心脏。这显然是不期望发生的情况。

因此,在本领域中迫切需要提出一种能够辅助钳取与上述病例类似鱼刺等细长形异物的扩张器,从而避免进行外科手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出一种食管扩张器,其能够沿着食管径向的特定方向扩张食管壁。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限定有腔体;活塞,所述活塞可滑动地接收在腔体内,所述活塞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压力可操作地施加在所述活塞的第一侧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活塞杆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活塞的第二侧,所述活塞杆的第二端贯穿所述筒体与所述活塞的第二侧相对的壁;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第二端;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筒体可枢转地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以及抵接件,所述抵接件固定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并且所述抵接件用于与食管壁抵接并扩张食管壁。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食管扩张器,能够沿着基本上垂直于食管轴线的方向扩张食管壁。在细长异物的两端刺入食管壁的情况下,只要使得食管扩张器的第二连杆的张开方向与细长异物的长度方向对准,并且向活塞的第一侧处施加压力,则可以驱动活塞杆伸出筒体,并带动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处的抵接件沿细长异物的长度方向朝向食管壁移动,进而抵接并扩张食管壁,促进细长异物的两端从食管壁退出,而不会进一步地破坏食管壁。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筒体还限定有开口,所述开口将所述腔体与外部环境连通,所述活塞杆的第二端接收在所述开口内并相对于所述开口可滑动。由此,在活塞的第一侧处施加压力时,活塞杆的第二端可以通过开口伸出筒体。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活塞的外周壁与所述腔体的内周壁密封地配合。由此,活塞将腔体分成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杆包括v形杆部和直杆部,所述v形杆部的分叉端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第二端,所述v形杆部的汇合端固定地连接至所述直杆部的第一端,所述直杆部的第二端固定地连接至所述抵接件。第一连杆包括v形杆部,可以增加第一连杆的强度,从而加强食管扩张器扩张时对食管壁的支撑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活塞杆的第二端形成有枢轴,并且所述v形杆部的分叉端形成有枢轴筒。由此,v形杆部的分叉端能够可枢转地连接至活塞杆的第二端。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杆的直杆部。由此,第二连杆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连杆能够枢转。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筒体与活塞的第二侧相对的壁的外表面上。由此,在收缩位置时,食管扩张器100结构能够更紧凑,方便将食管扩张器100引入或退出食管。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抵接件是由具有弹性材料制成的单件。由此,避免抵接件60在食管内移动时破坏食管壁2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食管扩张器还包括:另一个第一连杆,所述另一个第一连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另一个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第二端;另一个第二连杆,所述另一个和二连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另一个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筒体可枢转地连接,并且所述另一个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另一个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以及另一个抵接件,所述另一个抵接件与所述另一个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固定地连接,并且所述另一个抵接件用于与食管壁抵接并扩张食管壁。由此,可以有利于增加根据本发明的食管扩张器的扩张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另一个第一连杆、所述另一个第二连杆和所述另一个抵接件相对于所述筒体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抵接件对称地布置。由此,在增加食管扩张器的扩张范围的同时有利于提高食管扩张器的部件的通用性。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食管扩张器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抵接在活塞的第二侧和筒体的与活塞的第二侧相对的壁之间。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释放压力时,在弹性件70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第一连杆40(和/或另一个第一连杆40’)能够从展开位置恢复到收缩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食管扩张器还包括压力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导管,所述导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筒体的腔体连通;供压装置,所述供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导管的第二端处,并且与所述导管连通;以及阀,所述阀设置在所述导管的第二端处,并且设在所述导管与所述供压装置之间,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导管。由此,压力控制装置能够用于在活塞的第一侧处建立、保持和释放压力。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食管扩张器还包括联动装置,所述联动装置包括:传动部,所述传动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筒体固定地连接;以及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固定地连接至所述传动部的第二端。从而使用者可以通过旋转操作部,经由传动部使得筒体旋转,从而在食管扩张器插入食管内时可以协助将第二连杆的张开方向调整为与细长异物的长度方向一致。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进行详细描述以更全面地理解本公开的特点。

图1是本公开要解决的问题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使用相关技术中的食管扩张器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的剖视图,其中第一连杆处于收缩位置。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的剖视图,其中第一连杆处于展开位置。

图5是沿图4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的抵接件的剖视图,其中第一连杆处于展开位置。

图7是沿图6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的抵接件的剖视图,其中第一连杆处于展开位置。

图9是沿图8的线c-c截取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与双腔胃镜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与单腔胃镜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与单腔胃镜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图3至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100。

如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100可以包括筒体10、活塞20、活塞杆30、第一连杆40、第二连杆50和抵接件60。

如图3和图4所示,筒体10可以限定有腔体12。活塞20能够可滑动地接收在腔体12内。活塞20可以具有第一侧22和第二侧24,压力能够可操作地施加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上,从而使得活塞20在压力的作用下能够在腔体12内滑动。活塞杆30可以具有第一端32和第二端34。活塞杆30的第一端32可以固定地连接到活塞20的第二侧24,从而使得活塞杆30能够随活塞20在腔体12内滑动。活塞杆30的第二端34可以贯穿筒体10与活塞20的第二侧24相对的壁(例如,如图3所示的前壁),从而使得活塞杆30的第二端34能够伸出筒体10。第一连杆40可以具有第一端42和第二端44。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42能够可枢转地连接至活塞杆30的第二端34。第二连杆50可以具有第一端52和第二端54。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52能够与筒体10可枢转地连接,并且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54能够与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44可枢转地连接。抵接件60可以固定地连接至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44,并且抵接件60能够用于与食管壁2抵接并进一步扩张食管壁2。

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100中,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施加压力时,活塞20可以沿着腔体12朝向筒体10与活塞20的第二侧24相对的壁移动,并且带动活塞杆30伸出筒体10外。活塞杆30可以通过第一连杆40驱动第二连杆50相对于筒体10从邻近活塞杆30的位置枢转到远离活塞杆30的位置,即第二连杆50可以沿着远离筒体10的轴线11的方向相对于筒体10枢转,从而使得第一连杆40从收缩位置向展开位置移动。其中在收缩位置时,第一连杆40可以基本上位于筒体10的轴线11上;在展开位置,第一连杆40可以基本上垂直于筒体10的轴线11。通过这种方式,在收缩位置时,食管扩张器100可以大体呈细长的形状,并且抵接件60位于整个食管扩张器100的前端,从而方便食管扩张器100沿着食管的轴线方向插入或退出食管;在展开位置时,抵接件60可以沿垂直于筒体10轴线11的方向位于最外侧,从而抵接件60可以抵靠在食管壁2上并沿着基本上垂直于食管轴线的方向扩张食管壁2,即沿着食管径向的特定方向扩张食管壁2。

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100,能够沿着基本上垂直于食管轴线的方向扩张食管壁2。在细长异物1的两端刺入食管壁2的情况下,只要使得食管扩张器100的第二连杆50的张开方向与细长异物1的长度方向对准,并且向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施加压力,则可以驱动活塞杆30伸出筒体10,并带动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44处的抵接件60沿细长异物1的长度方向朝向食管壁2移动,进而抵接并扩张食管壁2,促进细长异物1的两端从食管壁2退出,而不会进一步地破坏食管壁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筒体10可以限定有开口14,开口14将腔体12和外部环境连通,活塞杆30的第二端34接收在开口14内并相对于开口14可滑动。由此,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施加压力时,活塞杆30的第二端34可以通过开口14伸出筒体10。在一些示例中,开口14形成在筒体10与活塞20的第二侧24相对的壁中,即开口14形成在筒体10的前壁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活塞20的外周壁可以与腔体12的内周壁密封地配合,从而使得活塞20将腔体12分成第一子腔体122和第二子腔体124。第一子腔体122可以由腔体12的内周壁、活塞20的第一侧22以及筒体10与活塞20的第一侧22相对的壁共同限定;第二子腔体124可以由腔体12的内周壁、活塞20的第二侧24以及筒体10与活塞20的第二侧24相对的壁共同限定。其中,第二子腔体124通过筒体10的开口14与外部环境连通。在一些示例中,活塞20的外周壁可以通过密封圈与腔体12的内周壁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活塞杆30的截面可以为圆形,由此方便制造。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活塞杆30的截面可以为方形或矩形,这样可以防止活塞杆30在伸缩运动期间由于自身的旋转对第一连杆40的支撑作用造成影响,从而影响食管扩张器100的扩张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连杆40可以包括v形杆部46和直杆部48。v形杆部46的分叉端可枢转地连接至活塞杆30的第二端34,v形杆部46的汇合端固定地连接至直杆部48的第一端,直杆部48的第二端固定地连接至抵接件60。第一连杆40包括v形杆部46,可以增加第一连杆40的强度,从而加强食管扩张器100扩张时对食管壁2的支撑效果。直杆部48构造为在收缩位置时直杆部48可以基本上位于筒体10的轴线11上,并且在展开位置时直杆部48可以基本上垂直于筒体10的轴线11。在一些示例中,v形杆部46与直杆部48可以一体地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活塞杆30的第二端34可以形成有枢轴,并且v形杆部46的分叉端可以形成有枢轴筒。v形杆部46的分叉端上的枢轴筒可以套设在活塞杆30的第二端34上的枢轴,从而v形杆部46的分叉端能够可枢转地连接至活塞杆30的第二端34。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活塞杆30的第二端34可以形成有枢轴套,并且v形杆部46的分叉端可以形成有枢轴,本公开对此不作特别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52能够可枢转地连接至筒体10与活塞20的第二侧24相对的壁的外表面上,即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52能够可枢转地连接至筒体10的前壁的外表面上。由此,在收缩位置时,食管扩张器100结构能够更紧凑,方便将食管扩张器100引入或退出食管。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52能够连接至筒体10的其他位置,例如,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52能够连接至筒体10的外周壁上,本公开对此不作特别的限定。在一些示例中,筒体10的前壁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枢轴筒,并且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52上形成有枢轴。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52上的枢轴可以配合在筒体10前壁的外表面上的枢轴筒内,从而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52相对于筒体10能够枢转。在其他一些示例中,筒体10的前壁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枢轴,并且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52上形成有枢轴筒,本公开对此不作特别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54能够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连杆40的直杆部48。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54上形成有枢轴筒,并且第一连杆40的直杆部48上形成有枢轴。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54上的枢轴筒可以套设在第一连杆40的直杆部48上的枢轴上,从而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55相对于第一连杆40能够枢转。在其他一些示例中,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54形成有枢轴,并且第一连杆40的直杆部48上形成有枢轴筒,本公开对此不作特别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件60是由具有弹性材料制成的单件。也就是说,抵接件60是由相同材料一体形成的,并且该材料具有弹性。例如,抵接件60可以由橡胶、硅胶或尼龙等材料制成。由此,避免抵接件60在食管内移动时破坏食管壁2。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抵接件60可以形成为圆球状,从而进一步避免抵接件60在食管内移动时破坏食管壁2。当然,抵接件60还可以形成为其他形状,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抵接件60还可以形成为盾牌状,或者如图8和图9所示,抵接件60还可以形成为弧形条状,从而可以增加抵接件60与食管壁2之间的受力面积,减少打开食管扩张器100时水肿的食管壁2二次损伤的可能。在其他示例中,抵接件60还可以形成椭圆球形,本发明对此不作特别地限制,只要该形状能够避免抵接件60在食管内移动时破坏食管壁2即可。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食管扩张器100还可以包括另一个第一连杆40’,另一个第二连杆50’和另一个抵接件60’。另一个第一连杆40’的第一端42’可枢转地连接至活塞杆30的第二端34,并且另一个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44’与另一个抵接件60’固定地连接。另一个第二连杆50’的第一端52’与筒体10可枢转地连接,并且另一个第二连杆50’的第二端54’与另一个第一连杆40’的第二端44’可枢转地连接。另一个抵接件60’用于与食管壁2抵接并进一步扩张食管壁2。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另一个第一连杆40’、另一个第二连杆50’和另一个抵接件60’相对于筒体10的轴线11与第一连杆40、第二连杆50和抵接件60对称地布置。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100中,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施加压力时,活塞20沿腔体12朝向筒体10与活塞20的第二侧24相对的壁移动,并且带动活塞杆30伸出筒体10外。活塞杆30可以通过第一连杆40和另一个第一连杆40’分别驱动第二连杆50和另一个第二连杆50’相对于筒体10分别从邻近活塞杆30的位置枢转到远离活塞杆30的位置,即第二连杆50和另一个第二连杆50’沿着相反的方向远离活塞杆30移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杆40和另一个第一连杆40’分别从收缩位置向展开位置移动。其中在收缩位置时,第一连杆40和另一个第一连杆40’基本上位于筒体10的轴线11上,在展开位置,第一连杆40和另一个第一连杆40’基本上垂直于筒体10的轴线11,即第一连杆40和另一个第一连杆40’基本上呈直线。这样,收缩位置时,食管扩张器100大体呈细长的形状,并且抵接件60和另一个抵接件60’位于整个食管扩张器100的前端,从而方便食管扩张器100沿着食管的轴线方向插入或退出食管;在展开位置,抵接件60和另一个抵接件60’位于沿垂直于筒体10的轴线11的方向的最外侧,从而抵接件60和另一个抵接件60’可以抵接在食管壁2上并沿基本上垂直于食管轴线的方向扩张食管壁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食管扩张器100还包括弹性件70。弹性件70抵接在活塞20的第二侧24和筒体10的与活塞20的第二侧24相对的壁之间。由此,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施加压力时,活塞20沿腔体12朝向筒体10与活塞20的第二侧24相对的壁移动,弹性件70被压缩;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释放压力时,在弹性件70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活塞20沿腔体12远离筒体10与活塞20的第二侧24相对的壁移动,从而驱动活塞杆30沿缩回筒体10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二连杆50(和/或另一个第二连杆50’)可以相对于筒体10从远离活塞杆30的位置枢转到邻近活塞杆30的位置,从而带动第一连杆40(和/或另一个第一连杆40’)从展开位置恢复到收缩位置,从而方便食管扩张器100沿着食管轴线方向退出食管,而减少对食管壁2的破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食管扩张器100还包括压力控制装置80、用于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建立、保持和释放压力。压力控制装置80包括导管82、供压装置84和阀86。导管82的第一端与筒体10的腔体12连通。由此,导管82可以在食管扩张器100放置在食管内时,用于将气体或液体从外部环境引入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从而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建立压力,或用于将气体或液体从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排放到外部环境中,从而将压力释放到外部环境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筒体10还包括通孔16,通孔16形成在筒体10与活塞20的第一侧22相对的壁中(如图4所示的后壁),并且通孔16用于将压力从外部环境引入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或将压力从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释放到外部环境中。也就是说,通孔16用于将第一子腔体122与外部环境连通,将压力从外部环境引入第一子腔体122内或将压力从第一子腔体122释放到外部环境。也就是说,导管82通过通孔16与筒体10的腔体12的第一子腔体122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供压装置84可以设置在导管82的第二端处,并且与导管82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供压装置84可以是球囊。由此,使用者可以人工地操作球囊,例如用手连续地挤压球囊,从而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建立压力。在其他实施例中,供压装置84还可以是气体或液体输注泵,本公开对此不作特别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阀86设置在导管82的第二端处,用于打开和关闭导管82。具体地,阀86设在导管82与供压装置84之间。由此,在阀86打开导管82时,使用者可以操作供压装置84,并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逐渐建立压力;在使用者停止操作供压装置84时,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建立的压力逐渐释放。在阀86关闭导管82时,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的压力可以保持恒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食管扩张器100还包括联动装置90,联动装置90包括传动部92和操作部94,传动部92的第一端与筒体10固定地连接,传动部92的第二端与操作部94固定地连接。从而使用者可以通过旋转操作部94,经由传动部92使得筒体10旋转,从而在食管扩张器100插入食管内时可以协助将第二连杆50的张开方向调整为与细长异物1的长度方向一致。在一些示例中,传动部92可以为弹簧外管,操作部94可以为手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展开位置,抵接件60和另一个抵接件60’边缘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以为50-65mm之间。以这种方式,可以有利于食管扩张器100的扩张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100能够构造成适于容纳在胃镜的钳道中,从而适于与如图10所示的双腔胃镜1000(即具有两个钳道的胃镜)配合使用,或者适于与如图11或图12所示的单腔胃镜2000配合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食管扩张器100能够通过双腔胃镜1000的一个钳道引入食管。

替代地,如图11或图12所示,单腔胃镜2000包括外槽管2200,该外槽管2200与本体2100平行延伸,从而单腔胃镜2000改造为双腔胃镜,使得食管扩张器100能够通过单腔胃镜2000的外槽管2200引入食管。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所示,外槽管2200与本体2100固定地连接,并且外槽管2200的端部可以与本体2100的前端(即插入端)平齐,从而可以有利于食管扩张器100的操作。在一些示例中,单腔胃镜2000还可以包括外套管2300,外套管2300套设在本体2100和外槽管2200外,从而将本体2100和外槽管2200固定地连接。

替代地或附加地,如图12所示,单腔胃镜2000还可以包括透明帽2400,该透明帽2400通常固定地连接在单腔胃镜2000的本体2100的前端,用于保护单腔胃镜2000的本体2100的前端。在一些示例中,外槽管2200固定地连接至透明帽2400,从而通过透明帽2400与单腔胃镜2000的本体2100固定地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外槽管2200的端部可以与透明透明帽2400的前端平齐,从而可以有利于食管扩张器100的操作。在一些示例中,单腔胃镜2000还可以包括外套管2300,外套管2300套设在本体2100和外槽管2200外,从而将进一步地本体2100和外槽管2200固定地连接。

下面结合图3至图12简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食管扩张器100与双腔胃镜1000或单腔胃镜2000配合使用的过程。

首先将双腔胃镜1000或单腔胃镜2000插入食管中,并引入到细长异物1上方。食管扩张器100通过双腔胃镜1000的一个钳道或单腔胃镜2000的外槽管2200引入食管,并且通过操作手柄将食管扩张器100的前端引至细长异物1下方。接下来操作供压装置84,例如球囊,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逐渐建立压力。活塞杆30在压力的作用下逐渐向筒体10外伸出,通过第一连杆40和/或另一个第一连杆40’使得第二连杆50和/或另一个第二连杆50’向外张开,从而第一连杆40和/或另一个第一连杆40’可以从收缩位置向展开位置移动,使得抵接件60和/或另一个抵接件60’向食管壁2移动。在此期间,可以在双腔胃镜1000或单腔胃镜2000的监视下,通过旋转手柄来旋转筒体10,使得第二连杆50和/或另一个第二连杆50’的张开方向与细长异物1的长度方向对准。此外,还可以通过从双腔胃镜1000的另一个钳道或单腔胃镜2000的钳道引入异物钳200,通过在双腔胃镜1000或单腔胃镜2000的监视下操作异物钳200来协助调整和定位第二连杆50和/或另一个第二连杆50’的张开方向。在抵接件60和/或另一个抵接件60’抵接并开始扩张食管壁2后,使用异物钳200夹住细长异物1,在细长异物1基本退出食管壁2后,关闭阀86并停止供压装置84,保持压力使得抵接件60和/或另一个抵接件60’保持位置,在使用异物钳200调整细长异物1方向与食管轴线方向基本一致后,打开阀86释放作用在活塞20的第一侧22处的压力,活塞杆30在弹性件70的作用下缩回筒体10,并带动第一连杆40和/或另一个第一连杆40’移动到收缩位置。从而食管扩张器100能够恢复到细长形状,可以退入到钳道中并与双腔胃镜1000或单腔胃镜2000一起退出食管,而不会对食管壁2造成额外的损伤。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