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3731发布日期:2019-05-24 20:26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护理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



背景技术:

神经内科是关于神经方面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主要收治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痴呆、代谢病和遗传倾向疾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主要检查手段包括头颈部mri、ct、ect、petct、脑电图、tcd(经颅多普勒超声)、肌电图、诱发电位及血流变学检查、基因诊断等。同时与心理科交叉进行神经衰弱、失眠等功能性疾患的诊治。

在神经内科病人的护理治疗工作中,一般病人常需要卧床休息,而严重病人则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可见,病床在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床是医院为病人或重度残疾人在住院或居家康复时使用的床,其主要功能是防止病员坠床,方便护理人员操作,便于临床使用。

目前,各医疗单位供病人使用的护理床大多是由床板和床腿组成的传统护理床,结构和功能相对单一。对于神经内科患者而言,这种传统的护理床难以满足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需要。神经内科的病患中老年人较多,患病后体质较差,抵抗力下降,卧床时常常怕冷,并且常常有晕眩呕吐感,护理难度较大,其次当病人进行各项检查时,需要护理人员将其从床位移动至检查仪器上,操作十分麻烦,并且容易对病人造成碰撞挤压伤害,不利于护理工作的进行,因此需要进行相关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操作简单,移动方便,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进行。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包括护理床架,所述护理床架由横板和竖板组合而成,所述护理床架的横板底部连接有防滑垫,所述护理床架的竖板左侧连接有若干组置物架,所述护理床架的横板顶部设有蓄电池和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顶部铰接有第一床体,所述第一床体的底部左右两侧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底部连接有万向轮,左侧所述支撑腿上套接有轴承圈,所述轴承圈的外壁连接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内插接有垃圾桶,所述第一床体的左端开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的顶部铰接有封盖,所述排污口的后侧连接有头部放置座,所述头部放置座的右侧设有第二床体,所述第一床体的底部右侧螺接有固定螺栓;

所述第一床体的上表面嵌合安装有滑轮,所述第二床体的底部开设有与滑轮相配合的滑道,所述第二床体的前后两端均铰接有把手,所述第二床体的顶部前后两侧连接有护栏,所述第二床体的顶部嵌合安装有碳晶加热板。

优选地,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双头电机,所述双头电机左右两侧的动力输出端均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上螺接有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的上下两端均铰接有连杆,上侧所述连杆的顶端铰接第一床体,下侧所述连杆的底端铰接护理床架。

优选地,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中,所述置物架的数量为三组,且三组置物架之间平行设置。

优选地,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中,所述排污口的底部开口面积小于垃圾桶的顶部开口面积,轴承圈带动安装环移动至排污口正下方时。

优选地,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中,所述头部放置座位于第二床体的左侧中部,所述头部放置座内设有记忆棉芯。

优选地,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中,所述第二床体的底部右侧开设有与固定螺栓相配合的螺纹孔。

优选地,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中,所述护栏上设有海绵防护套。

优选地,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中,所述第一床体的顶部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电性连接蓄电池、双头电机和碳晶加热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升降机构能够调节第一床体与护理床架横板的距离,方便万向轮接触和脱离地面,操作简单,移动方便,通过碳晶加热板升高温度,提高病人的舒适度,通过排污口能够将污物引入垃圾桶中,无需病人起身,降低了护理难度,通过滑轮在滑道中滑动,能够使得第二床体脱离第一床体,医护人员通过把手能够对第二床体进行提拉,进行ct等检查时无需病人配合即可完成转移动作,降低了病人的不适感,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进行。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床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床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升降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神经内科用重症护理床,包括护理床架1,护理床架1由横板和竖板组合而成,护理床架1的横板底部连接有防滑垫2,护理床架1的竖板左侧连接有若干组置物架3,护理床架1的横板顶部设有蓄电池4和升降机构5,升降机构5的顶部铰接有第一床体6,第一床体6的底部左右两侧连接有支撑腿7,支撑腿7的底部连接有万向轮8,左侧支撑腿7上套接有轴承圈9,轴承圈9的外壁连接有安装环10,安装环10内插接有垃圾桶11,第一床体6的左端开设有排污口12,排污口12的顶部铰接有封盖13,排污口12的后侧连接有头部放置座14,头部放置座14的右侧设有第二床体15,第一床体6的底部右侧螺接有固定螺栓16;第一床体6的上表面嵌合安装有滑轮17,第二床体15的底部开设有与滑轮17相配合的滑道18,第二床体15的前后两端均铰接有把手19,第二床体15的顶部前后两侧连接有护栏20,第二床体15的顶部嵌合安装有碳晶加热板21。

升降机构5包括双头电机501,双头电机501左右两侧的动力输出端均连接有螺杆502,螺杆502上螺接有螺母座503,螺母座503的上下两端均铰接有连杆504,上侧连杆504的顶端铰接第一床体6,下侧连杆504的底端铰接护理床架1,通过双头电机501带动螺杆502转动,使得两组螺母座503相对运动,从而使得上下两侧连杆504夹角变化,进而对第一床体6的升降高度进行调节。

置物架3的数量为三组,且三组置物架3之间平行设置,便于放置护理所需用品。

排污口12的底部开口面积小于垃圾桶11的顶部开口面积,轴承圈9带动安装环10移动至排污口12正下方时,便于病人呕吐物的排放。

头部放置座14位于第二床体15的左侧中部,头部放置座14内设有记忆棉芯,使得病人头部放置更加舒适。

第二床体15的底部右侧开设有与固定螺栓16相配合的螺纹孔,使得固定螺栓16顶端旋入螺纹孔后对第二床体15的位置进行固定。

护栏20上设有海绵防护套,防止病人意外跌落。

第一床体6的顶部安装有控制面板601,控制面板601电性连接蓄电池4、双头电机501和碳晶加热板21,便于控制各电性组件的运行。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

本装置在使用时操作简单,移动方便,将病人放置在于第二床体15的顶部,病人头部枕在头部放置座14上,固定螺栓16旋入螺纹孔进行固定,通过支撑腿7底部的万向轮8带动装置移动,到达指定位置后,升降机构5运行,通过双头电机501带动螺杆502转动,使得螺母座503沿螺杆502移动,从而使得上下两侧连杆504夹角增大,进而使得护理床架1底部的防滑垫2接触地面,使得装置结构稳定,通过碳晶加热板21能够升高温度,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当病人有呕吐感时,打开封盖13,病人头部倾斜后,通过排污口12能够将污物直接排入安装环10上的垃圾桶11中,无需病人起身,降低了护理难度,当病人需要转移检查时,将固定螺栓16旋出螺纹孔,通过滑轮17在滑道18中滑动,能够使得第二床体15脱离第一床体6,医护人员通过把手19能够对第二床体15进行提拉,进行ct等检查时无需病人配合即可完成转移动作,降低了病人的不适感,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进行。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