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替受压的呼吸面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94570发布日期:2019-07-06 10:58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替受压的呼吸面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学用呼吸或麻醉面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替受压的呼吸面罩。



背景技术:

无创呼吸机的辅助通气功能是各类型呼吸衰竭患者抢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治疗方式。通过设置呼吸面罩使呼吸机与人体呼吸道的连接保持密闭,是保证有效通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改善缺氧状态的关键。在使用时,为了有效的保持人体的正常呼吸,呼吸面罩会与病人的面部紧密的贴合,若病人长期使用,会使得面部与呼吸面罩接触位置出现红斑、破损,即面部机械性压疮(压力性损伤)。一旦发生压力性损伤,不仅容易继发感染,而且会直接导致患者呼吸机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下降,影响原发病治疗。因此,预防面部压力性损伤是无创呼吸机使用中的重点。目前临床上预防呼吸面罩导致压力性损伤的方法是通过不同材质的压疮贴或敷料来减小对面部皮肤的压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部位的皮肤持续受压的现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交替受压的呼吸面罩,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体皮肤与呼吸面罩长期接触受压,而导致的压力性损伤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交替受压的呼吸面罩,包括面罩本体和与面罩本体连通的呼吸机管道接口,面罩本体上设有固定件,面罩本体上还设有连通孔,面罩本体与人体接触侧的内圈设有软质的气圈,气圈上连通有第一气管,第一气管上设有第一气阀。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气圈,并在气圈上连通第一气管,能实现向气圈内充气,使气圈膨胀,从而面罩本体与人体脱离。通过间歇的对气圈充气和放气,能够实现面罩本体和气圈交替的与人体接触,从而实现人体不同部位交替的受压,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间歇充气、放气的时间,便能够调节人体交替受压的时间,因此能够避免人体的局部长期与面罩本体接触并受压导致的压力性损伤情况的出现。并且气圈是软性材质,与人体接触时,会减少不适感,还会与人体保持紧密的贴合,保证呼吸面罩的正常使用。

进一步,所述面罩本体与人体的接触侧固定有减压层。

有益效果:面罩本体通常为了保持形状,其材质较硬,使用时,与人体接触,人体的不适感较强,而设置减压层,能减少人体的不适感。

进一步,所述减压层为硅胶垫、乳胶垫或医用橡胶垫中的任意一种。

有益效果:硅胶垫、乳胶垫和医用橡胶垫均较软,使用的舒适性较强,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进一步,所述减压层的厚度为0.5-1.5cm。

有益效果:该厚度范围能在确保人体舒适性的同时,避免面罩本体远离人体导致的密封性较差的情况出现。

进一步,所述减压层为气囊,气囊上连通有第二气管,第二气管上设有第二气阀。

有益效果:气囊的适用性较强,在保持人体舒适的同时,能够根据人体的不同进行适应性的变形,以提高密封效果。通过设置第二气管和第二气阀能实现对气囊充气和放气。

进一步,所述第一气阀和第二气阀均为旋转阀门,且第一气阀和第二气阀外圈均设有齿轮,且两个齿轮啮合。

有益效果:在使用时,通过齿轮的传动,第一气阀和第二气阀会同时转动。初始时,气囊内充满了气体,此时第二气阀关闭,第一气阀打开,当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换成气圈部位受压,向气圈内通入气体,直至气圈与人体接触后,停止充气,并转动齿轮,使得第一气阀关闭,在齿轮传动的作用下第二气阀转动打开,将气囊内的气体排出,从而实现交替受压。

进一步,所述呼吸机管道接口上连通有弯头。

有益效果:方便将呼气面罩与呼吸机连通。

进一步,所述弯头与呼吸机管道接口转动连接。

有益效果:可以转动弯头的方向,因此适用性更强。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分别固定在面罩本体两端且相配合的搭扣和扣钩。

有益效果:通过将搭扣插入扣钩内,便能够实现将面罩本体固定在人体上,实现呼吸面罩的使用。

进一步,所述搭扣上设有额垫。

有益效果:在利用搭扣和扣钩固定面罩本体时,额垫能减少搭扣对人体的挤压,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三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泄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面罩本体1、呼吸机管道接口11、环形槽12、滚珠121、膨胀圈122、弯头2、滚动槽21、搭扣3、额垫31、扣钩4、减压层5、气圈6、第一气管61、第一气阀611、第二气管7、第二气阀71、齿轮72、泄压件8、管体81、泄压口811、密封块812、弹簧813、排气口814、橡胶片815、导管9、警示段91、球体911、导气段92。

实施例一:

基本如附图1、图2所示:

一种交替受压的呼吸面罩,包括面罩本体1,面罩本体1上设有用于排气的连通孔,面罩本体1的下部连通有呼吸机管道接口11,呼吸机管道接口11上转动连接有弯头2。面罩本体1上还设有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固定在面罩本体1上端的搭扣3和固定在面罩本体1底端两侧的扣钩4,搭扣3的两端均设有与扣钩4配合的卡口,搭扣3与面罩本体1内弧面同侧处设有额垫31。

面罩本体1内弧面的底部(即使用时与人体接触的部位)固定有减压层5,减压层5为硅胶垫、乳胶垫或医用橡胶垫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使用硅胶垫,且硅胶垫的厚度为0.5-1.5cm,本实施例中硅胶垫的厚度选用1cm。

面罩本体1内弧面内侧设有软质的气圈6,气圈6的材质为硅胶、乳胶、橡胶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使用硅胶,气圈6沿面罩本体1内弧面下部的轮廓分布,且气圈6闭合。气圈6上连通有第一气管61,结合图3所示,第一气管61上设有第一气阀611。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病患在使用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呼吸面罩时,首先将呼吸机与弯头2连通,再将面罩本体1贴附在人体的面部,使得硅胶垫与人体面部相贴。再将搭扣3从人体的额头沿脑后拉动,并使得搭扣的两个卡口分别从人体的两只耳朵后侧向面部延伸,再将卡口扣合在扣钩4上,实现将面罩本体1固定在人体面部,并且实现面罩本体1与人体面部之间保持紧闭。当病患使用呼吸面罩一段时间后,打开第一气管61上的第一气阀611,并将第一气管61与气泵连通,通过第一气管61向气圈6内充入气体,使气圈6膨胀。在气圈6膨胀的过程中,气圈6逐渐与人体面部接触,并且使得硅胶垫逐渐与人体面部脱离,当硅胶垫与人体面部脱离后,停止充气,并关闭第一气阀611,能实现人体面部的另一位置受压,从而实现人体面部的不同部位交替受压,避免出现压力性损伤的情况。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减压层5为气囊,结合图3所示,气囊上连通有第二气管7,第二气管7上设有第二气阀71。第一气阀611和第二气阀71均为旋转阀门,第一气阀611和第二气阀71的外圈上均固定有齿轮72,且两个齿轮72相啮合。

使用时,先向气囊内充入气体,再转动第二气阀71,使得第二气阀71关闭,此时两个齿轮72啮合且均转动,因此实现第一气阀611的转动并打开。气囊与人体面部紧贴,实现面罩本体1与人体面部的密封,便于呼吸面罩的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将第一气管61与气泵连通,向气圈6内充入气体,当气圈6与人体面部接触后,转动第一气阀611,将第一气阀611关闭,此时在两个齿轮72的传动下,第二气阀71转动并打开,从而通过第二气管将气囊内的气体排出,实现气囊与气圈6间歇的与人体面部不同部位接触,实现面部不同部位的交替受压,从而避免出现压力性损伤的情况。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如图4、图5所示,气圈6上连通有泄压件8,泄压件8包括与气圈6连通的管体81,管体81远离气圈6的一端封闭,管体81内沿其轴向滑动连接有密封块812,密封块812与管体81的封闭端之间设有弹簧813,管体81侧壁靠近管体81密封端的部分上设有泄压口811,泄压口811为圆形。结合图6所示,管体81上还设有与泄压口811相同半径的排气口814,且排气口814的圆心与泄压口的圆心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排气口814内设有两片半圆形的橡胶片815,两片橡胶片815拼接后直径与排气口814一致。呼吸机管道接口11内圈设有环形槽12,环形槽12内滚动连接有若干滚珠121,弯头2的一端设有多个与滚珠121配合的滚动槽21。环形槽12的内圈固定有环形的膨胀圈122,且膨胀圈122与泄压口811之间连通有导管9。导管9包括与泄压口811连通的警示段91和与膨胀圈122连通的导气段92,警示段91的内径大于导气段92,且警示段91内设有中空的球体911,球体911内设有若干振动球。

使用时,向气圈6内充入气体时,有可能充入的气体较多,导致使用者舒适度降低。通过设置泄压件8,当气圈6内的压强增大时,与之连通的管体81内的压强也逐渐增大,从而挤压密封块812,使得密封块812向管体81密封端滑动,使得泄压口811与管体81、气圈6连通,气体通过泄压口811排出,实现对气圈6的泄压。当气体通过泄压口811进入导管9后,吹动球体911,球体911转动,使得球体911内部的振动球发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警示气圈6内的压强较大,可以停止向气圈6内充气。而停止充气后,在弹簧813复位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密封块812的反向移动,将泄压口811密封,避免气圈6内的气体继续通过泄压口811排出导致的气圈6压强减小,避免气圈6与人体面部贴合不紧密的情况出现。

通过泄压口811排出的气体通过导管9导流至膨胀圈122内,实现膨胀圈122的膨胀,膨胀圈122挤压滚珠121,使得滚珠121与弯管抵紧,减少弯管在使用过程中的转动,避免对病人造成影响。同时膨胀圈122还会将呼吸机管道接口11与弯管之间的缝隙抵紧,避免从呼吸机内导出的氧气从呼吸机管道接口11与弯管之间的缝隙排出导致的氧气浪费的问题出现。

当气圈排气后,再次充入气体时,膨胀圈内已经充满了气体,因此当密封块向上滑过泄压口时,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会挤压两片橡胶片815,使得气体从两片橡胶片815之间排出,实现泄压。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专利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