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开口取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48551发布日期:2020-04-10 22:4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曲线开口取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领域
,具体的是一种取栓系统。
背景技术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现阶段对于血管中血栓的处理方式中较为常用的是利用溶栓药物,对血栓进行溶解处理,但其治疗时间长,再通率低,并伴有出血风险。取栓系统利用介入微创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辅助下,通过预置好的微导管将取栓系统推送至靶病变部位,取栓系统中的取栓支架被压缩于微导管的端部,途经股动脉、下肢动脉、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及脑中动脉,通过回撤微导管的方式释放支架,支架释放后,支架将栓块包裹在支架的网格内并固定,通过回撤支架连同支架与栓块回收至微导管内,从而将栓块移出体内,恢复血管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现有技术中取栓支架包括闭环型取栓支架,闭环型取栓支架为圆筒网状。取栓时,将圆筒状的取栓支架压缩于直径小于取栓支架的微导管中,利用微导管将取栓支架送至病变部位,值得注意的是,闭环型取栓支架的压缩方式是构成网状的“菱形”网格单元挤压后发生形变。如图9所示,通常情况下,病变部位的血栓位于血管内壁的一侧,将包含取栓支架的微导管输送至血管内壁未附着血栓的一侧,退出微导管,将取栓支架释放,将血栓取出。其不足之处在于圆筒网状的取栓支架在与血栓接触后网孔面积变小,使血栓无法嵌入支架内部,导致其对血栓的抓捕力不足。专利cn106859729a公开了一种取栓支架系统,其取栓支架为开环形式,取栓支架可以展开成一个平面,取栓支架压缩于微导管中的方式不同于闭环型的取栓支架,取栓支架是卷起来套于微导管内。扩张时,卷成一个卷的取栓支架松散形成直径与血管内径相配合的一个卷,如图10所示,扩张完成后,卷状的取栓支架至少有一个边位于卷的内部,增大了血栓与取栓支架的接触面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闭环型的取栓支架对于血栓抓取力不足的问题。然而,开环方式的取栓支架在扩张时,其径向支撑力来自于卷由紧缩状态到松散状态时自身的弹力,闭环方式的取栓支架在扩张时,其径向支撑力来自于单个压缩的“菱形”网格单元复位的弹性,很显然,开环方式的取栓支架,其扩张时的径向支撑力不足,径向支撑力不足,就导致支架的面不能有足够的力透过血栓,到达血栓与血管内壁结合的面。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径向支撑力大,径向支撑力大,对血栓抓取能力好的取栓装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曲线开口取栓装置,包括:具有远端和近端的递送装置,和网状的取栓装置,所述取栓装置包括连接部和侧壁开放的管形取栓部,取栓部包括第一部,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部相连,连接部的另一端汇聚至一个连接点与递送装置的远端相连,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连接部包括两个从连接点向取栓部延伸的侧边,两个侧边在连接点处夹角的平分线为l0,第一部的侧边为l1,l0和l1之间的夹角为10-45°。本申请所提到的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均指取栓装置在自扩张的状态下展开至平面状态。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连接部为三角形,管状的取栓部剖开后,为平行四边形。连接部与递送装置的连接处为连接点,连接部在连接点处的两个侧边在连接点处形成一个夹角,该夹角的平分线为l0。第一部包括l1和l1'两个侧边,l1和l1'相互平行,l1和l1'分别与连接部的两个侧边相连。递送装置用于将去取栓装置输送至血栓位置,取栓装置完成对血栓的抓取动作后,随递送装置沿开放的血管通道回到体外。递送装置可采用现有技术的导丝。与直线开口形式中形成一个卷的方式不同,取栓部的曲线开口,使取栓部在压缩到微导管中时,开口两侧的边(l1和l1')会存在交叉,取栓部不能完整的形成一个卷,取栓部开口处仅有部分重叠,取栓部压缩量主要还是来自于网格单元的形变量。因此,其释放时既具有较大的径向支撑力,同时还保留了开环形式的取栓支架与血栓较大的接触面积方面的优势。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所述取栓部包括多个菱形的网格单元,在l0方向上,相邻的网格单元排列成网格单元列,相邻的网格单元列之间错位相连。菱形的网格单元依次包括a、b、c、d四个顶点,相邻的顶点之间是网格单元的边,网格单元首尾相连,即前一个网格单元的顶点c和后一个网格单元的顶点a首尾相连形成网格单元列。相邻的网格单元列的连接方式中,如果上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的顶点d1与下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的顶点b2相连,则网格单元列之间正位相连,网格单元均匀排列。本发明中所指的错位相连是指,下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与上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的连接位点位于网格单元的边上。取栓部的侧壁开放,其开放的断开点位于两列网格单元列的连接处,错位连接的错位程度,用于调节l1相对于l0的夹角。优选的,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所述取栓部还包括与第一部远离连接部一端相连的第二部,第二部的侧边为l2,l2与l1相连,l0和l1之间互相平行。优选的,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所述取栓部还包括与第二部远离连接部一端相连的第三部,第三部的侧边为l3,l3与l2相连,l3与l0之间的夹角为10-45°。所述连接部为锥形。现有技术中,连接部为斜切面,连接点位于取栓部的侧壁所在的弧面。本申请连接部为锥形,连接点到取栓部轴线的最短距离为取栓部半径的1/5-4/5,锥形的设计可以增大血栓与支架的接触面积,当血栓位于锥面时,拖动支架取栓时,由于支架锥面与血管的共同作用可使血栓顺利的嵌入支架。所述取栓装置的远端设有不投射标记物。所述取栓装置涂覆有抗凝血剂或抗血小板药。本发明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案一种曲线开口取栓装置,包括具有远端和近端的递送装置,和网状的取栓装置,所述取栓装置包括连接部和侧壁开放的管形取栓部,取栓部包括第一部,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部相连,连接部的另一端汇聚至一个连接点与递送装置的远端相连,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连接部包括两个从连接点向取栓部延伸的侧边,两个侧边在连接点处夹角的平分线为l0,第一部的侧边为l4,l0和l4互相平行,所述取栓部还包括与第一部远离连接部一端相连的第二部,第二部的侧边为l5,l5与l4之间的夹角为10-45°。优选的,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所述取栓部还包括与第二部远离连接部一端相连的第三部,第三部的侧边为l6,l6与l0互相平行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架的一部分采取交叉方式,使支架具有更强的径向支撑力,另一部分具有直线开环的支架特点使支架进入血管后保持支架网孔的面积变化不大,兼具开环和闭环支架的优点,使其具有更好的取栓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取栓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取栓装置的展开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取栓装置的展开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3取栓装置的展开示意图图6是相连的网格单元列之间网格单元错位相连的示意图图7是曲线开口取栓装置开口处两侧边的交叉示意图图8是直线开环取栓装置开口处两侧边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9是闭环取栓支架与血栓结合的示意图图10是开环取栓支架与血栓结合的示意图图11是实施例4取栓装置的展开示意图图12是实施例5取栓装置的展开示意图图13是对照例1取栓部的展开示意图图中:1、递送装置2、取栓装置3、不投射标记物4、网格单元21、连接部22、取栓部23、开口处211、连接点221、第一部222、第二部223、第三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曲线开口取栓装置,包括具有远端和近端的递送装置1和网状的取栓装置2,所述取栓装置2包括连接部21和侧壁开放的管形取栓部22,取栓部22沿开口处23剖开。如图3、图6所示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所述取栓部包括多个菱形的网格单元4,在l0方向上,相邻的网格单元4排列成网格单元列,相邻的网格单元列之间错位相连。菱形的网格单元依次包括a、b、c、d四个顶点,网格单元首尾相连,即前一个网格单元的顶点c和后一个网格单元的顶点a首尾相连形成网格单元列。相邻的网格单元列的连接方式中,如果上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的顶点d1与下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的顶点b2相连,则网格单元列之间正位相连,网格单元均匀排列。本发明中所指的错位相连是指,下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与上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的连接位点位于网格单元的边上。如图3所示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取栓部包括第一部221,连接部21的一端与第一部221相连,连接部21的另一端汇聚至一个连接点211与递送装置1的远端相连。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连接部21包括两个从连接点211向取栓部22延伸的侧边,两个侧边在连接点211处夹角的平分线为l0,第一部的侧边为l1,l0和l1之间的夹角为a,a为10-45°。如图7所示,所述连接部为锥形。所述取栓装置的远端设有不投射标记物3。所述取栓装置涂覆有抗凝血剂或抗血小板药。实施例2如图1、图2所示曲线开口取栓装置,包括具有远端和近端的递送装置1和网状的取栓装置2,所述取栓装置2包括连接部21和侧壁开放的管形取栓部22,取栓部22沿开口处23剖开。如图3、图6所示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所述取栓部包括多个菱形的网格单元4,在l0方向上,相邻的网格单元4排列成网格单元列,相邻的网格单元列之间错位相连。菱形的网格单元依次包括a、b、c、d四个顶点,网格单元首尾相连,即前一个网格单元的顶点c和后一个网格单元的顶点a首尾相连形成网格单元列。相邻的网格单元列的连接方式中,如果上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的顶点d1与下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的顶点b2相连,则网格单元列之间正位相连,网格单元均匀排列。本发明中所指的错位相连是指,下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与上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的连接位点位于网格单元的边上。如图4所示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取栓部包括第一部221,连接部21的一端与第一部221相连,连接部21的另一端汇聚至一个连接点211与递送装置1的远端相连。连接部21包括两个从连接点211向取栓部22延伸的侧边,两个侧边在连接点211处夹角的平分线为l0,第一部的侧边为l1,l0和l1之间的夹角为a,a为10-45°。所述取栓部22还包括与第一部221远离连接部21一端相连的第二部222,第二部222的侧边为l2,l0和l1之间互相平行°。如图7所示,所述连接部为锥形。所述取栓装置的远端设有不投射标记物3。所述取栓装置涂覆有抗凝血剂或抗血小板药。实施例3如图1、图2所示曲线开口取栓装置,包括具有远端和近端的递送装置1和网状的取栓装置2,所述取栓装置2包括连接部21和侧壁开放的管形取栓部22,取栓部22沿开口处23剖开。如图3、图6所示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所述取栓部包括多个菱形的网格单元4,在l0方向上,相邻的网格单元4排列成网格单元列,相邻的网格单元列之间错位相连。菱形的网格单元依次包括a、b、c、d四个顶点,网格单元首尾相连,即前一个网格单元的顶点c和后一个网格单元的顶点a首尾相连形成网格单元列。相邻的网格单元列的连接方式中,如果上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的顶点d1与下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的顶点b2相连,则网格单元列之间正位相连,网格单元均匀排列。本发明中所指的错位相连是指,下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与上一个网格单元列中的网格单元的连接位点位于网格单元的边上。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取栓部包括第一部221,连接部21的一端与第一部221相连,连接部21的另一端汇聚至一个连接点211与递送装置1的远端相连.连接部21包括两个从连接点211向取栓部22延伸的侧边,两个侧边在连接点211处夹角的平分线为l0,第一部221的侧边为l1,l0和l1之间的夹角为a,a为10-45°。所述取栓部22还包括与第一部221远离连接部21一端相连的第二部222,第二部222的侧边为l2,l0和l1之间互相平行°。所述取栓部22还包括与第二部222远离连接部21一端相连的第三部223,第三部223的侧边为l3,l3与l0之间的夹角为c,c为10-45°。如图7所示,所述连接部为锥形。所述取栓装置的远端设有不投射标记物3。所述取栓装置涂覆有抗凝血剂或抗血小板药。实施例4如图1、图2所示曲线开口取栓装置,包括具有远端和近端的递送装置1和网状的取栓装置2,所述取栓装置2包括连接部21和侧壁开放的管形取栓部22,取栓部22沿开口处23剖开。如图11所示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取栓部包括第一部221,连接部21的一端与第一部221相连,连接部21的另一端汇聚至一个连接点211与递送装置1的远端相连。连接部21包括两个从连接点211向取栓部22延伸的侧边,两个侧边在连接点211处夹角的平分线为l0,第一部221的侧边为l4,l0和l4之间互相平行。所述取栓部22还包括与第一部221远离连接部21一端相连的第二部222,第二部222的侧边为l5,l4和l5之间的夹角为d,d为10-45°。实施例5如图1、图2所示曲线开口取栓装置,包括具有远端和近端的递送装置1和网状的取栓装置2,所述取栓装置2包括连接部21和侧壁开放的管形取栓部22,取栓部22沿开口处23剖开。如图11所示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取栓部包括第一部221,连接部21的一端与第一部221相连,连接部21的另一端汇聚至一个连接点211与递送装置1的远端相连。连接部21包括两个从连接点211向取栓部22延伸的侧边,两个侧边在连接点211处夹角的平分线为l0,第一部221的侧边为l4,l0和l4之间互相平行。所述取栓部22还包括与第一部221远离连接部21一端相连的第二部222,第二部222的侧边为l5,l0和l5之间的夹角为d,d为10-45°。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所述取栓部22还包括与第二部222远离连接部21一端相连的第三部223,第三部223的侧边为l6,l6与l0互相平行对照例1如图13所示,对照例1的取栓部的开口方向与取栓部的轴线平行,即取栓装置展开至平面状态时,l0与侧边l7互相平行,除此之外,对照例1的其他设置均与实施例1相同。对照例2对照例2为取栓部侧壁闭合成管状的闭环型支架,对照例2的其他设置均与实施例1相同。体外模拟取栓试验将人工血栓注入到内径3mm的神经血管模拟器中,递送装置将取栓装置推送穿过人工血栓,然后回撤套于递送装置和取栓装置外部的微导管将支架释放,使支架完全覆盖血栓,待支架与血栓融合5min后将支架连同血栓一起取出。项目径向支撑力取栓试验次数取栓成功次数对照例10.30n5044对照例20.39n5040实施例10.36n5046实施例20.34n5044实施例30.37n5043实施例40.35n5047实施例50.36n5046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