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4249发布日期:2020-04-17 18:12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烧伤护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烧伤一般指热力,包括热液、蒸汽、高温气体、火焰、炽热金属液体和固定等所引起的组织损坏,主要指皮肤或粘膜,严重者可伤及皮肤下或粘膜下组织甚至是内脏。

患者肢体在完成整形手术后,患者的烧伤肢体伤口不能与外界物体进行接触,以免患者的烧伤伤口出现剧烈痛感或伤口感染的情况,这样就需要用到一种护理辅助装置来避免伤口处与外界物体进行接触,但是,现有的烧伤整形后辅助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只适用于病床上,避免患者烧伤肢体与被褥之类的物体接触,若患者在恢复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需要下床走动时,由于传统辅助装置的一体式结构设计,在患者需要下床走动时并不能与人体自身肢体随之移动即携带操作,无法对衣物与肢体烧伤伤口处进行阻隔操作,导致患者在移动过程中极度不便,对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有必要设计一款适用于病床上且还能随身移动的烧伤手术后辅助装置,从而来避免上述所提到的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具有了不仅可在病床上使用且还具有移动携带方便的优点,解决了因传统烧伤手术后辅助装置不方便随身携带而造成患者在需要移动时不方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包括固定底座,该固定底座的上端面沿水平横向开设有半圆形凹陷槽,固定底座背面的正中部沿垂直方向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灯板,灯板的下端面沿水平横向固定连接有多个烤灯,多个烤灯均位于固定底座的正上方,固定底座上端面所开设的半圆形凹陷槽沿水平横向贴合有底板,底板内壁的下端面沿水平横向贴合有圆弧板,圆弧板顶端固定连接有橡胶垫,底板与圆弧板均为半圆形结构设计,底板正反两面的上端面均沿水平横向固定连接有横向固定杆,两个横向固定杆的上端面均固定连接有顶板,顶板与底板的左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凸板,顶板与底板的右侧面且分别远离横向固定杆的上下两端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凸块,顶板与底板的右侧面均贴合有第二凸板,第二凸板的左侧面且靠近两个凸块的位置处沿环形开设有滑动槽,两个凸块活动连接于滑动槽的内部,第二凸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卡接块,固定底座的右侧面且靠下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卡槽板,卡接块活动卡接于卡槽板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其中第一凸板与第二凸板的侧视面均为圆形结构设计且正中央位置处贯穿开设为中空结构,第一凸板与第二凸板内壁的底部均粘贴固定有橡胶板,两个橡胶板分别位于固定底座的左右两侧,两个橡胶板均为半圆弧形结构,两个橡胶板的下端面均粘贴固定有魔术粘刺带,两个橡胶板的下端面且分别靠近前后两面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弹性绑带,弹性绑带的外表面均粘贴固定有魔术粘毛带。

本实用新型的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其中固定底座的上端面所开设的凹陷槽内为糙面结构设计,底板的下端面与固定底座的上端面相互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其中顶板的上端面沿水平横向贯穿开设有多个通槽,顶板内壁的上端面且靠近多个通槽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其中底板与横向固定杆之间留有空槽,底板与横向固定杆之间沿水平横向固定连接有多个弧形支杆,多个弧形支杆之间均留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其中底板与顶板的内壁均沿水平横向开设有多个滑动槽,圆弧板的下端表面沿弧形固定连接有多个滑动杆,多个滑动杆分别活动连接于多个滑动槽的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通过第一凸板、第二凸板、魔术粘刺带、弹性绑带以及橡胶板的结构设计,有效的使得该装置具有了可随身移动即携带的效果,避免了因患者的烧伤肢体伤口在恢复期间不方便下床走动的情况出现,有效的解决了因传统的烧伤术后辅助装置只适用于病床上的问题,有效的使得该装置的使用范围更广,实用性更强。

2、本实用新型的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通过固定底座、支撑板、灯板、烤灯、顶板、以及圆弧板的结构设计,有效的使得该装置具有了可快速对患者肢体伤口处进行干燥的效果,避免了因患者肢体伤口处由于体液渗漏而无法及时处理的情况出现,有效解决了因伤口处体液渗漏过多而影响正常恢复速度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该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顶板与底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凸块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顶板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该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凸板的左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固定底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滑动杆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底座;2、支撑板;3、灯板;4、烤灯;5、第一凸板;6、第二凸板;7、卡接块;8、卡槽板;9、顶板;10、通槽;11、魔术粘刺带;12、弹性绑带;13、橡胶板;14、底板;15、弧形支杆;16、横向固定杆;17、圆弧板;18、滑动杆;19、凸块;20、滑动槽;21、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的烧伤整形科术后辅助装置,包括固定底座1,该固定底座1的上端面沿水平横向开设有半圆形凹陷槽,固定底座1背面的正中部沿垂直方向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支撑板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灯板3,灯板3的下端面沿水平横向固定连接有多个烤灯4,多个烤灯4均位于固定底座1的正上方,固定底座1上端面所开设的半圆形凹陷槽沿水平横向贴合有底板14,底板14内壁的下端面沿水平横向贴合有圆弧板17,圆弧板17顶端固定连接有橡胶垫,底板14与圆弧板17均为半圆形结构设计,底板14正反两面的上端面均沿水平横向固定连接有横向固定杆16,两个横向固定杆16的上端面均固定连接有顶板9,顶板9与底板14的左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凸板5,顶板9与底板14的右侧面且分别远离横向固定杆16的上下两端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凸块19,顶板9与底板14的右侧面均贴合有第二凸板6,第二凸板6的左侧面且靠近两个凸块19的位置处沿环形开设有滑动槽20,两个凸块19活动连接于滑动槽20的内部,第二凸板6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卡接块7,固定底座1的右侧面且靠下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卡槽板8,卡接块7活动卡接于卡槽板8的内部。

第一凸板5与第二凸板6的侧视面均为圆形结构设计且正中央位置处贯穿开设为中空结构,第一凸板5与第二凸板6内壁的底部均粘贴固定有橡胶板13,两个橡胶板13分别位于固定底座1的左右两侧,两个橡胶板13均为半圆弧形结构,两个橡胶板13的下端面均粘贴固定有魔术粘刺带11,两个橡胶板13的下端面且分别靠近前后两面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弹性绑带12,弹性绑带12的外表面均粘贴固定有魔术粘毛带,该结构设计有效的使得该装置可与患者肢体之间进行固定操作,从而使得该装置可随身移动的效果,避免患者需要进行走动时伤口与衣物之间接触的情况出现。

固定底座1的上端面所开设的凹陷槽内为糙面结构设计,底板14的下端面与固定底座1的上端面相互贴合,该结构设计使得患者在病床上使用该装置时更加方便,避免底板14与顶板9之间出现滑动或转动的情况出现。

顶板9的上端面沿水平横向贯穿开设有多个通槽10,顶板9内壁的上端面且靠近多个通槽10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滤网21,该结构设计有效的对外界漂浮物进行了阻拦操作,避免了患者在走动的过程中衣物上所存在的一些毛状物通过通槽10进入到顶板9的内部即患者伤口表面的情况出现。

底板14与横向固定杆16之间留有空槽,底板14与横向固定杆16之间沿水平横向固定连接有多个弧形支杆15,多个弧形支杆15之间均留有间隙,该结构设计有效的使得患者可对顶板9与底板14进行旋转操作,从而方便支撑板2对患者伤口处的干燥操作。

底板14与顶板9的内壁均沿水平横向开设有多个滑动槽20,圆弧板17的下端表面沿弧形固定连接有多个滑动杆18,多个滑动杆18分别活动连接于多个滑动槽20的内部,该结构设计有效的对圆弧板17与底板14之间进行了分隔操作,避免顶板9与底板14在进行旋转的过程中对圆弧板17产生影响的情况出现,从而使得顶板9与底板14在进行旋转的过程中圆弧板17不会进行转动操作,从而避免了顶板9与底板14在进行转动的过程中患者手臂出现晃动的现象。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医护人员可先将患者烧伤肢体通过第一凸板5缓慢插入至顶板9的内部且通过第二凸板6,使得该装置位于患者伤口位置处,患者皮表的伤口处位于顶板9的内部,从而使得顶板9对患者伤口处起到保护效果,避免患者伤口与患者伤口之间接触,若患者在伤口恢复期间需要下床走动时,则可对弹性绑带12进行施压,使得弹性绑带12与患者肢体进行接触,再使用魔术粘刺带11与弹性绑带12之间相互固定,从而使得该装置与患者肢体之间相互固定,随后再将肢体抬起,使得顶板9与底板14之间分离,且卡接块7与卡槽板8之间分离,然后将衣物穿起再下床走动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