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代步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0930发布日期:2020-07-17 15:5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代步轮椅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代步工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代步轮椅。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代步轮椅的使用越来越方便,现有的代步轮椅结构功能都比较简单,当代步轮椅在进行转向或制动时,可能无法及时将转向或制动信息通知代步轮椅周围的人们,从而会导致周围人群无法及时对转向或制动的代步轮椅进行避让,发生安全事故。

进一步地,现有的代步轮椅结构功能都比较简单,代步轮椅的坐垫和靠背使用固定框架安装,无法根据用户个人需求进行调节。如果坐垫和靠背无法完全符合用户的个人要求,长时间使用时会使人感到疲惫不适,甚至出现腰背酸痛的情况,降低了用户乘坐代步轮椅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代步轮椅,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智能代步轮椅的舒适性和使用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代步轮椅,所述智能代步轮椅包括载人部和行驶部,所述载人部设置在所述行驶部上,所述行驶部用于驱动所述智能代步轮椅运动;所述载人部包括灯控系统、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座椅系统以及分设于所述座椅系统两侧的扶手;所述灯控系统包括:转向灯,所述转向灯安装于所述扶手的外侧;刹车灯,所述刹车灯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后侧;所述座椅系统包括:坐椅组件,所述坐椅组件包括坐垫和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坐垫前后运动和/或上下运动;靠背组件,所述靠背组件包括靠背、旋转轴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旋转轴设置在所述靠背组件和所述坐椅组件之间,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靠背沿所述旋转轴进行角度调整;脚托组件,所述脚托组件包括脚托和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脚托前后伸缩和/或上下伸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该智能代步轮椅包括载人部和行驶部;载人部包括灯控系统、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座椅系统以及分设于座椅系统两侧的扶手;灯控系统包括:转向灯,转向灯安装于扶手的外侧;刹车灯,刹车灯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后侧;座椅系统包括:坐椅组件,坐椅组件包括坐垫和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用以驱动坐垫前后运动和/或上下运动;靠背组件,靠背组件包括靠背、旋转轴和第二驱动装置,旋转轴设置在靠背组件和坐椅组件之间,第二驱动装置用以驱动靠背沿旋转轴进行角度调整;行驶部包括有脚托组件,脚托组件与座椅系统连接,脚托组件包括脚托和第三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用以驱动脚托前后伸缩和/或上下伸缩;在本申请的智能代步轮椅进行制动时,通过刹车灯的打开提示周围人群智能代步轮椅的制动信息。通过开启转向灯和/或刹车灯的灯光将转向或刹车信息提供给周围环境人群,从而解决因周围环境人群未关注到智能代步轮椅转向或刹车而发生安全问题;进一步地,通过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二驱动装置,可以控制坐垫沿前后和/或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以及控制靠背沿水平方向后上进行转动,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坐垫位置及靠背角度,提高用户使用智能代步轮椅时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其中:

图1是本申请具有半封装结构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具有独立悬挂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具有可调整座椅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坐垫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具有可调整座椅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车体支架、驱动装置以及脚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车体支架、驱动装置以及脚托的右视图;

图8是本申请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照明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转向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刹车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具有桌板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第一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盖板闭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具有桌板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智能代步轮椅,具体请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具有半封装结构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智能代步轮椅100包括载人部11、行驶部12以及壳体13。其中,载人部11设置在行驶部12上,行驶部12用于驱动智能代步轮椅100运动。

载人部11包括底座111、设置在底座111上的座椅系统112以及分设于座椅系统112两侧的扶手113。壳体13覆盖行驶部12和扶手113,用于对智能代步轮椅100进行半封装。

如图1所示,壳体13没有覆盖载人部11的底座111、座椅系统112,以使载人部11的大部分区域处于开放状态,用户可以直接进入智能代步轮椅100,从而便于用户在任何情况均可以快速、方便地进入智能代步轮椅100。

被壳体13覆盖的行驶部12和扶手113的内部设置有很多驱动电路或者驱动电池等组件,例如,在扶手113上设置有多种控制功能的按钮以及对应的控制电路,在行驶部12内设置有驱动电机以及驱动电池等驱动组件。上述电路和组件均属于敏感组件,当电路和组件过多直接接触外界环境,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电路出现短路、组件出现损坏等情况,从而使得智能代步轮椅100不能正常工作,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安全。

本实施例的半封装结构能够很好地保护行驶部12和扶手113的电路和组件,同时也可以使得载人部11处于开放状态,便于用户进入智能代步轮椅100。

进一步地,请继续结合图1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具有独立悬挂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地,行驶部12包括椅架21、驱动组件(图中未标注)以及弹性组件(图中未标注);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221以及与驱动件221连接的驱动轮222;弹性组件,驱动组件通过弹性组件与椅架21连接,椅架21在负重时压缩弹性组件,驱动组件在悬空时弹性组件带动驱动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具体地,椅架21用于承载坐垫,智能代步轮椅100还包括导向轮(图中未标注),导向轮固定在椅架21上。驱动组件由驱动件221和驱动轮222直接连接构成,车轮独立悬挂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包括两个驱动组件,两个驱动组件均通过独立的弹性组件连接在椅架21上,在用户坐在车轮独立悬挂的智能代步轮椅100上时,在用户和智能代步轮椅100的重力的作用下,压缩弹性组件,以使弹性组件处于压缩的状态。从而在车轮独立悬挂的智能代步轮椅100行驶的过程中,驱动轮222遇到坑洼或凸起时,使得驱动组件处于悬空的状态,弹性组件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原型,从而带动驱动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使得驱动轮222与地面压接,进而避免车轮独立悬挂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悬空、打滑的现象,从而提高智能代步轮椅100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由驱动轮222与驱动件221连接的驱动组件以及弹性组件,在驱动组件悬空时,弹性组件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带动驱动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从而确保驱动轮222与地面压接,便于驱动轮222正常的提供动力,同时,通过设置弹性组件,在智能代步轮椅100行驶的过程中,智能代步轮椅100受到震动时,震动效果通过弹性组件传导至椅架21,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消减了震动的幅度,提高了智能代步轮椅100的减震效果,以及提高智能代步轮椅100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进一步,弹性组件包括与椅架21转动连接的活动架231以及连接活动架231与椅架21的弹性件232。驱动组件装设在活动架231上,活动架231在弹性件232的弹力的作用下相对椅架21转动。智能代步轮椅100的导向轮固定装设椅架21上,活动架231与椅架21转动连接,同时活动架231的自由端通过弹性件232与椅架21相连。驱动组件装设在活动架231上,用户在位于智能代步轮椅100上时,通过椅架21压缩弹性件232,使得弹性件232处于压缩状态。智能代步轮椅100行驶在坑洼或凸起的地面的过程中,驱动轮222悬空时,弹性件232在自身的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原型,从而带动活动架231相对椅架21转动,带动驱动轮22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使得驱动轮222与地面压接,便于为智能代步轮椅100提供动力,避免车轮独立悬挂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出现悬空、打滑的现象。可以理解的是,弹性组件还可以由支撑板和弹性杆组成的,弹性杆的一端与椅架21相连,弹性杆的另一端与支撑板相连,驱动组件直接安装在支撑板上。驱动组件直接由弹性杆在自身的弹力的作用下带动驱动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从而保证驱动轮222与地面压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组件通过独立的活动架231与椅架21转动连接,而活动架231通过与椅架21转动连接,结构简单,易于设计,便于驱动组件在活动架231的带动下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其中,椅架21的具体结构可以为蝴蝶式结构或者其它形状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活动架231具有相对的两端,其中一端与椅架2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弹性件232相连,驱动组件装设在活动架231的靠近弹性件232的一侧。活动架231的端部与椅架21和弹性件232连接,便于弹性件232带动活动架231相对椅架21转动。可以理解的是,活动架231与椅架21转动连接的方式还可以为其它形式,例如,活动架231的中间部位与椅架21转动连接,弹性件232与驱动组件连接装设于活动架231相对的两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活动架231的端部与椅架21转动连接,弹性件232推动活动架231相对椅架21转动,驱动组件远离活动架231与椅架21转动的一端装设在活动架231上,从而在活动架231相对椅架21转动时,增大了驱动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便于驱动轮222与地面压接提供智能代步轮椅100前行的动力,结构简单,易于设计,便于弹性组件带动驱动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从而提高智能代步轮椅100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车轮独立悬挂的智能代步轮椅100还包括防倾轮24和前轮25,防倾轮24与弹性件232连接于活动架231的同一端。在驱动轮222与前轮25处于同一平面时,防倾轮24悬空设置。防倾轮24用于避免车轮独立悬挂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出现后翻的现象,从而提高智能代步轮椅100的安全性。防倾轮24连接在活动架231上且远离前轮25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倾轮24的轮径较小,便于装设在活动架231上,前轮25为车轮独立悬挂的智能代步轮椅100的导向轮,在智能代步轮椅100正常行驶的过程中,前轮25与驱动轮222均与地面抵接,此时防倾轮24悬空设置在活动架231上,防倾轮24与地面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智能代步轮椅100在受外界的影响下前轮25悬空时,驱动轮222和防倾轮24与地面抵接,从而避免智能代步轮椅100出现后翻倒的现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轮25与椅架21之间设有用于减震的第一减震弹簧261。前轮25通过第一减震弹簧261与椅架21相连,在前轮25移动至凸起处时,前轮25受到地面的作用力产生震动,而震动经过第一减震弹簧261的作用传导至椅架21,从而经过第一减震弹簧261的作用后提高智能代步轮椅100的减震效果,减少用户坐在智能代步轮椅100上感受到的震动,提高智能代步轮椅100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弹性件232的两端分别与活动架231和椅架21转动连接。弹性件232为弹性伸缩杆,弹性件232在恢复初始状态的过程中,弹性件232的长度变长,弹性伸缩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活动架231和椅架21转动连接,从而带动活动架231相对椅架21转动,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232的连接方式还有其它方式,例如,弹性件232的一端与椅架21转动连接,弹性件232的另一端与活动架231滑动连接。活动架231设有沿活动架231的延伸方向设置的滑槽,弹性件232的自由端设有与滑槽相适配的滑块,在弹性件232伸长的过程中,滑块沿滑槽移动,从而带动活动架231相对椅架21转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件232为弹簧(图中未标注)。弹性组件还包括第二减震弹簧262,第二减震弹簧262连接于弹簧相对的两端。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活动架231和椅架21转动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便于通过弹簧带动活动架231相对椅架21转动。同时在弹簧相对的两端之间设置第二减震弹簧262,便于提高智能代步轮椅100的减震效果,进而提高智能代步轮椅100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智能代步轮椅100的壳体13覆盖在前轮25和驱动轮222靠近底座111的第一区域以及前轮25和驱动轮222之间的第二区域的壳体13的水平距离为0.5cm~3cm,覆盖在前轮25和/或驱动轮222的靠近底座111的第一区域的壳体13与前轮25和/或驱动轮222的水平距离也可以为0.5cm~3cm,即覆盖在前轮25和驱动轮222之间的第二区域的壳体13与前轮25和驱动轮222可以水平对齐。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申请具有可调整座椅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坐垫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智能代步轮椅100的座椅系统112包括坐椅组件31和靠背组件32。坐椅组件31包括坐垫311和第一驱动装置312,第一驱动装置312用以驱动坐垫311前后运动;靠背组件32包括靠背321和第二驱动装置322,第二驱动装置322用以驱动靠背321在预设角度范围内倾斜摆动,其中,预设角度可以设置为120°或者其它角度,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具有可调整座椅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包括坐椅组件31和靠背组件32,坐椅组件31包括坐垫311以及用于驱动坐垫311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312,靠背组件32包括靠背321以及用于驱动靠背321摆动的第二驱动装置322。通过第一驱动装置312与第二驱动装置322,可以控制坐垫311沿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以及控制靠背321沿水平方向后上进行转动。用户在使用具有可调整座椅的智能代步轮椅100时,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坐垫311位置及靠背321角度,提高用户使用智能代步轮椅100时的舒适性。

具体地,坐椅组件31还包括坐垫311与坐垫支架313,坐垫支架313设于坐垫311的下方,坐垫311与坐垫支架313沿座椅系统112的前后延伸方向滑动配合,坐垫支架313与第一驱动装置312连接。具体实施方式中,坐椅组件31包括坐垫311与坐垫支架313,坐垫支架313设置于坐垫311下方,坐垫支架313与第一驱动装置312连接,坐垫支架313在第一驱动装置312的作用,能够带动坐垫311沿座椅系统112的前后方向和/或上下移动。

具体地,坐垫支架313包括滑动支架3131和设于滑动支架3131下方的支架底座3132,坐垫311设于滑动支架3131的上侧,滑动支架3131与支架底座3132滑动连接。具体实施方式中,坐垫支架313包括滑动支架3131与支架底座3132,支架底座3132设置于滑动支架3131的下方,用于支撑滑动支架3131,滑动支架3131与坐垫311固定连接,支架底座3132与底座111固定连接。当坐垫311与底座111发生相对移动时,坐垫311与滑动支架3131共同移动,底座111与支架底座3132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具体地,滑动支架3131包括滑动部3131a,支架底座3132包括滑槽3132a,滑动部3131a与滑槽3132a沿所前后方向滑动连接。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架底座3132设置有滑槽3132a,滑动支架3131设置有滑动部3131a,滑动部3131a与滑槽3132a滑动连接,且滑动部3131a的滑动方向为沿座椅系统112的前后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它实施例中,滑动支架3131设置有滑槽3132a,支架底座3132设置有滑动部3131a,滑动部3131a与滑槽3132a滑动连接,且滑槽3132a的滑动方向为沿座椅系统112的前后方向。

具体地,滑动部3131a与滑槽3132a的相对移动距离小于或等于40厘米。具体实施方式中,滑动部3131a与滑槽3132a的相对移动距离和坐垫311与底座111的相对移动距离相等。可以理解,相对移动距离过大时,坐垫311会远离底座111,用户坐在坐垫311,坐垫支架313会受力过大,导致坐垫支架313损坏,因此对滑动部3131a与滑槽3132a的相对移动距离进行限制,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具体地,第一驱动装置312包括第一电机和滚轮3121,滑动部3131a内设有用以容置滚轮3121的安装腔,安装腔具有朝向滑槽3132a的滑动开口,滚轮3121通过滑动开口与滑槽3132a的槽底抵接,第一电机的电机轴驱动滚轮3121转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机的电机轴带动滚轮3121,滚轮3121收容于安装腔,安装腔与滑动支架3131固定连接,当第一电机转动时,第一电机带动滚轮3121转动,滚轮3121带动滑动支架3131沿支架底座3132的延伸方向移动,坐垫311随滑动支架3131共同沿支架底座3132的延伸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312也可以是液压驱动装置,气缸等。

具体地,靠背321包括靠背本体3211与靠背支架3212,靠背支架3212固设于靠背本体3211的背面,第二驱动装置322与靠背支架3212连接,驱动靠背支架3212倾斜摆动。具体实施方式中,靠背支架3212与靠背本体3211通过螺钉紧固的方式连接,靠背支架3212为梯形结构,用于支撑靠背本体3211,使靠背本体3211受力均匀,第二驱动装置322与靠背支架3212连接,第二驱动装置322驱动靠背支架3212,靠背321带动靠背本体3211在预设角度范围内倾斜摆动。

具体地,靠背支架3212与坐垫311形成的角度范围小于或等于180度。具体实施方式中,靠背支架3212可以摆动至水平方向,此时靠背支架3212与坐垫311位于同一水平面,能够使用户平躺于具有可调整座椅的智能代步轮椅100上,提高用户使用具有可调整座椅的智能代步轮椅100的舒适性。

具体地,第二驱动装置322为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设于底座111的后侧,第二电机的电机轴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靠背支架3212的下端连接于第二电机的电机轴。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装置322为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设于底座111的后侧,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与靠背支架3212的下端固定连接,当第二电机旋转时,第二电机带动靠背支架3212,以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为转轴进行摆动,由于靠背支架3212固设于靠背本体3211,因此靠背本体3211也以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为转轴进行摆动,靠背本体3211的摆动角度与靠背支架3212的摆动角度一致。

具体地,座椅系统112还包括头枕(图中未示出),头枕设置于靠背321上,头枕具有沿上下向延伸的连接部,靠背321上具有与连接部对应的配合部,连接部与配合部活动连接,以相对配合部作上下运动。具体实施方式中,头枕设置于座椅靠背321上远离座椅系统112的一侧,头枕向下延伸设有连接部,靠背321上设有与连接部相配合的配合部。用户坐在座椅系统112时候,头枕的连接部可相对于配合部做上下的相对移动,用以配合用户头部调整头枕的上下位置。

具体地,连接部为插接臂,配合部为收纳槽,收纳槽上设有限位件,限位件用于限制头枕与座椅靠背321的相对位置。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部设有多个定位孔,配合部设有收纳槽,连接部部分收容于收纳槽内,收纳槽向远离座椅系统112的一侧开设有限位孔,限位件设于配合部上,限位件为具有弹簧结构的顶针,顶针收容于限位孔内。当连接部的定位孔与限位孔不同心时,顶针抵持于连接部,对头枕无限位作用。当连接部的定位孔与限位孔同心时,顶针突出于限位孔,突出部分收容于定位孔,此时限位件用于限制头枕与靠背321之间的位置。

在其它实施例中,座椅系统112还可以不包括头枕,即智能代步轮椅100上不设置有头枕等相关组件,在此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5~图7,图5是本申请具有可调整座椅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车体支架、驱动装置以及脚托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中车体支架、驱动装置以及脚托的右视图。具有可调节脚托的智能代步轮椅100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42以及脚托41;底座111形成有安装腔;第三驱动装置42设于安装腔内;其中,第三驱动装置42的驱动轴421沿前后向延伸或沿上下延伸,且前端与脚托41连接,以带动脚托41前后伸缩和/或上下伸缩。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具有可调节脚托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包括第三驱动装置42以及脚托41,脚托41在第三驱动装置42的带动下,能够进行前后伸缩和/或上下伸缩,用户在乘坐智能代步轮椅100时,可以将脚托41调节至不阻碍用户乘坐座椅的位置,保证用户在乘坐智能代步轮椅100时的能够快捷简便的进行乘坐,不必担心受到脚托41的阻碍而导致乘坐困难的问题。另外,用户在使用智能代步轮椅100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三驱动装置42,调节脚托41至最符合自己坐姿的前后位置,从而使用户坐在智能代步轮椅100上时受力均匀,避免出现因坐姿状态无法调整降低了用户乘坐智能代步轮椅100的体验的问题,提高用户乘坐智能代步轮椅100的舒适性。

具体地,安装腔内设有车体支架43,第三驱动装置42安装部设于车体支架43的后侧,在自上至下的方向上,驱动轴421在安装腔内朝前倾斜设置。具体实施方式中,车体支架43收容于安装腔内,用于支撑底座111的形状,第三驱动装置42包括驱动轴421,第三驱动装置42的一端与车体支架43连接,第三驱动装置42的另一端为可活动的驱动轴421。驱动轴421的延伸方向朝前下侧倾斜,用于减小安装腔的要求体积。

具体地,具有可调节脚托的智能代步轮椅100还包括摆动结构44和第一转动件45,摆动结构44前端与脚托41连接,后端与车体支架43铰接,第一转动件45的一端沿左右向枢接于摆动结构44,另一端铰接于驱动轴421。具体实施方式中,摆动结构44的一端与脚托41连接,摆动结构44用于带动脚托41进行移动,摆动结构44的另一端与车体支架43连接,摆动结构44移动时,以与车体支架43的连接段为转轴进行旋转。第一转动件45的一端与枢接杆连接,枢接杆连接摆动结构44,第一转动件45的另一端与驱动轴421铰接,当驱动轴421移动时,驱动轴421带动第一转动件45,转动件带动摆动结构44,摆动结构44以与车体支架43的连接段为转轴进行旋转。

具体地,具有可调节脚托的智能代步轮椅100还包括第二转动件46,第二转动件46一端与第一转动件45和驱动轴421的连接端同轴,并铰接于驱动轴421,另一端与车体支架43铰接。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件46的一端与驱动轴421连接,并且第二转动件46一端与第一转动件45和驱动轴421的连接端同轴,第二转动件46的另一端与车体支架43铰接,当驱动轴421移动时,第一转动件45与第二转动件46之间的夹角增大或减小,第二转动件46用于限制第一转动件45的移动位置。

具体地,摆动结构44包括第一摆动杆441、第二摆动杆442以及连接件443,第一摆动杆441和第二摆动杆442沿上下排布;连接件443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第三端;第一摆动杆441的一端与连接件443的第一端铰接,第一摆动杆441的另一端与车体支架43铰接;第二摆动杆442的一端与连接件443的第二端铰接,第二摆动杆442的另一端与车体支架43铰接;连接件443的第三端与脚托41固定连接。具体实施方式中,摆动结构44包括第一摆动杆441、第二摆动杆442以及连接件443,第一摆动杆441和第二摆动杆442沿上下平行设置,连接件443为三角形,连接件443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第三端;第一摆动杆441的一端与车体支架43铰接,另一端与连接件443的第一端铰接,第二摆动杆442的一端与车体支架43铰接,另一端与连接件443的第二端铰接;摆动结构44在进行转动时,第一摆动杆441与第二摆动杆442分别以各自与车体框架的连接端为转轴进行转动。连接件443的第三段与脚托41固定连接,用于限定脚托41的角度。

具体地,一第一摆动杆441、一第二摆动杆442以及一连接件443构成一摆动组,摆动结构44包括左右间隔设置的两摆动组,两摆动组之间通过一连接轴444连接,连接轴444贯穿两第二摆动杆442设置,第一转动件45枢接于连接轴444。具体实施方式中,摆动结构44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两摆动组,两摆动组通过枢接杆连接,枢接杆连接两摆动组各自的第二摆动杆442;当驱动轴421移动时,驱动轴421带动第一转动件45,第一转动件45带动枢接杆,枢接杆驱动两摆动组进行摆动,从而带动脚托41移动。

具体地,具有可调节脚托的智能代步轮椅100还包括支撑架47,其中脚托41与支撑架47固定连接,支撑架47靠近安装腔的一侧对称设置有连接部,支撑架47与连接部固定连接。具体实施方式中,具有可调节脚托的智能代步轮椅100还包括支撑架47,支撑架47与脚托41固定连接,支撑架47与连接件443的第三段固定连接,支撑架47用于支撑脚托41,使脚托41在使用时能均匀受力。

具体地,脚托41靠近安装腔一侧的表面间隔开设有凸起411,脚托41背离安装腔一侧的表面间隔开设有加强筋412。具体实施方式中,脚托41上表面开设有凸起411,凸起411的设置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横向设置或纵向设置或交叉网格设置,凸起411具有防滑作用。脚托41的下表面开设有加强筋412,加强筋412用于辅助支撑脚托41,防止脚托41发生形变或断裂。

具体地,脚托4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向座椅系统112一侧弯曲。具体实施方式中,脚托41的左右两侧向座椅系统112一侧弯曲,弯曲部分能够防止用户在使用具有可调节脚托的智能代步轮椅100时,双脚从脚托41脱离。

具体地,第三驱动装置42为液压驱动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驱动装置42为液压驱动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三驱动装置42也可以是电机或气缸。

具体地,脚托41具有位于底座111前侧的第一位置,以及位于底座111下方的第二位置,脚托41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具体实施方式中,在驱动轴421的带动下,脚托41可以移动至底座111的前侧的第一位置,也可以移动至底座111下方的第二位置。脚托41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脚托41位置。当智能代步轮椅10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可以将脚托41移动至底座111下方的第二位置,从而避免脚托41受到外界磕碰,并减小具有可调节脚托的智能代步轮椅100的空间占用。

请继续参阅图8~图11,图8是本申请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照明灯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8中转向灯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8中刹车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智能代步轮椅100还包括灯控系统(图中未标注),灯控系统具体包括:转向灯51,转向灯51安装于扶手113的外侧;刹车灯52,刹车灯52安装于底座111的后侧。

当用户坐在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的座椅上时,扶手113设置于用户的左右两侧,其中扶手113的外侧表示扶手113远离当前座椅上的用户的一侧;底座111的后侧表示底座111向用户背靠方向的一侧;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的转向灯51设置于底座111的后侧。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包括底座111和设于底座111上的座椅系统112,座椅系统112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扶手113;转向灯51,转向灯51安装于扶手113的外侧;刹车灯52,刹车灯52安装于底座111的后侧。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在转向时通过开启转向灯51及刹车灯52的灯光将转向信息提供给周围环境人群,避免因周围环境人群未关注到智能代步轮椅100转向而发生安全问题。另外,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还包括照明灯与示廓灯,照明灯用于在辅助智能代步轮椅100在夜间使用时,能够照亮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前方的道路情况,避免了在昏暗环境下,由于无法观测到道路情况而导致智能代步轮椅100无法使用的问题,增大了智能代步轮椅100的适用范围;示廓灯用于在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后方被光源照射时,向后方其它人员提示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的车体大小及当前的位置,避免了后方人员在强光下无法对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车体进行准确判断的情况。

具体地,扶手113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侧板、后侧板以及连接两者的连接板,转向灯51安装于连接板上和/或后侧板上。具体实施方式中,扶手113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侧板、后侧板以及连接两者的连接板,转向灯51可以设置于扶手113外侧的连接板,也可以设置于后侧板上,当转向灯51打开或闪烁时,可以将其作为转向信息向周围人群进行示意,表明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准备进行转向或正在进行转向。

具体地,转向灯51安装于连接板与后侧板的连接处。具体实施方式中,转向灯51安装于连接板与后侧板的连接处,能够保证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后方与侧方均能观察到转向灯51发出的转向指示信息。

具体地,转向灯51包括第一灯罩511和第一光源512;第一灯罩511安装于连接板与后侧板的连接处,第一灯罩511中空形成第一腔体,第一光源512收容于第一腔体内。具体实施方式中,转向灯51包括第一光源512与第一灯罩511,第一灯罩511为l型黄色的密封结构,第一灯罩511通过螺钉锁附于连接板与后侧板的连接处,并中空形成第一腔体,第一光源512收容于第一腔体内。第一灯罩511能够防水防尘,用于减少第一光源512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具体地,第一灯罩511包括第一灯壳5111和第二灯壳5112,第一灯壳5111可拆卸安装于连接板与后侧板的连接处,第一灯壳5111形成有朝外敞口的第一容置槽,第二灯壳5112适配盖合第一容置槽的槽口,以围合形成第一腔体。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灯壳5111螺钉锁附于连接板与后侧板的连接处,第一灯壳5111形成有朝外敞口的第一容置槽,第二灯壳5112适配第一容置槽,并与第一灯壳5111围合成第一腔体,

具体地,照明灯53设于前侧板上。具体实施方式中,照明灯53与扶手113连接,照明灯53用于照亮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前方的环境,使用户能够通过照明灯53提供的亮度获取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前方的道路信息。

具体地,前侧板包括前侧板本体和自前侧板本体的上端朝前延伸的安装部,照明灯53可拆卸安装于安装部的前端。具体实施方式中,前侧板本体与自前侧板本体的上端朝前延伸的安装部形成侧立的l型结构,安装部用于与照明灯53连接,安装部的前侧面呈三角形状,照明灯53呈与安装部的前侧面适配的三角形状。

具体地,照明灯53包括第三灯罩531,透镜532,第三光源533;第三灯罩531中空形成第三腔体,第三光源533与透镜532收容于第三腔体内,透镜532设置于第三灯罩531与第三光源533之间。具体实施方式中,照明灯53包括第三灯罩531,透镜532,第三光源533,第三灯罩531为三角形的密封结构,并中空形成第三腔体,第三灯罩531用于保护照明灯53内部的透镜532与第三光源533;透镜532与第三光源533收容于第三腔体。第三光源533设置于第三腔体内远离第三灯罩531的一侧,透镜532设置于第三灯罩531与第三光源533之间。第三光源533用于发光照亮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前方的道路与物体,透镜532用于改变第三光源533发出光线的方向,可以将第三光源533发出的光线调整为发散方向,平行方向或聚焦方向。另外,第三光源533可以为白炽灯或灯泡或led灯。第三光源533可以设置转向机构,转向机构用于控制第三光源533的照射角度。

具体地,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还包括照明灯开关534,照明灯开关534与照明灯53连接,用于控制照明灯53的工作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中,照明灯开关534设置于扶手113表面,照明灯开关534为旋钮开关,可以通过旋转照明灯开关534控制照明灯53的亮度。

具体地,底座111包括底座本体1111和连接于底座本体1111后端的车轮挡板1112,车轮挡板1112用于部分环绕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的驱动轮222设置,刹车灯52安装于车轮挡板1112的外侧。具体实施方式中,车轮挡板1112的外侧为远离驱动轮222的一侧,车轮挡板1112设置于驱动轮222上方,并部分遮挡驱动轮222,车轮挡板1112为弧形结构,可用于遮挡驱动轮222带起的泥土或砂石,防止异物飞溅,刹车灯52安装于车轮挡板1112的外侧。

具体地,刹车灯52包括第二灯罩521,透镜522,第二光源523;第二灯罩521中空形成第二腔体,第二光源523收容于第二腔体内。具体实施方式中,刹车灯52为长条形,刹车灯52包括左刹车灯与右刹车灯,左刹车灯与右刹车灯分设于车轮挡板1112上;每个刹车灯52包括第二光源523与第二灯罩521,第二灯罩521为红色的密封结构并与车轮挡板1112连接中空形成第二腔体,第二光源523收容于第二腔体内。第二灯罩521能够防水防尘,用于减少第二光源523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具体地,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还包括示廓灯54,示廓灯54设置于车轮挡板1112的外侧。具体实施方式中,示廓灯54设置于车轮挡板1112的外侧,示廓灯54表面有反光材料组成,当示廓灯54被光线照射时,示廓灯54反射光线,向光线来源提示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的位置与车身大小。

进一步地,扶手113上还设置有摇杆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摇杆控制器用于控制智能代步轮椅100的行驶状态,其中,行驶状态包括行驶速度和行驶方向。

具体地,摇杆控制器还可以由速度控制器和方向控制器等控制装置组成,其中,速度控制器可以控制智能代步轮椅100的行驶速度,方向控制可以控制智能代步轮椅100的行驶方向。

摇杆控制器分别与转向灯51、刹车灯52电性连接,以使智能代步轮椅100可以根据摇杆控制器的运动状态控制转向灯51、刹车灯52的工作状态。

具体地,当摇杆控制器往右前方移动时,转向灯51打开并处于闪烁状态,提示周围人群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的向右转向信息。进一步地,当摇杆控制器往右后方移动时,转向灯51及刹车灯52打开并处于闪烁状态,提示周围人群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的向右转向信息和减速信息(制动信息)。当摇杆控制器重新向前方移动时,刹车灯52关闭,提示周围人群具有灯控系统的智能代步轮椅100开始前进。

请继续参阅图12~图14,图12是本申请具有桌板的智能代步轮椅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第一扶手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2中盖板闭合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便于收纳的支撑装置,包括桌板61、座椅系统112和分设于座椅系统112两侧的第一扶手1131和第二扶手1132,第一扶手1131内设有收容腔体62。

桌板61活动设置于收容腔体62内,桌板61具有收容在收容腔体62内的收容状态和设于第一扶手1131并呈平放设置的展开状态。

桌板61处于展开状态时,桌板61靠近座椅系统112的椅背的侧面形成有避让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桌板61处于展开状态时,桌板61设置于第一扶手1131上,能够供使用人员使用;桌板61处于收容状态时,桌板61收容于第一扶手1131的收容腔体62中,节省桌板61占据的放置空间,桌板61能够随同座椅移动,拿取方便,通过在桌板61上设置的避让空间,能够增加人们的活动范围。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桌板占据使用人员活动空间。

与座椅系统112的椅背的背面相垂直方向为第一方向,与座椅系统112的座垫的表面垂直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构成的平面。

作为第一实施例,收容腔体62内固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向杆621;桌板61上开设有滑动空间,导向杆621与滑动空间滑动配合,桌板61沿导向杆621滑动至预设位置后由第二方向向第三方向翻转,以使桌板61自收容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具体地,预设位置为桌板61从收容腔62内提拉上升的位置,桌板61能够沿导向杆621上下提拉,便于收容桌板61,节省桌板61的放置空间。

进一步地,第一扶手1131上还开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限位槽,桌板61可沿导向杆621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以嵌入限位槽中,桌板61滑动入限位槽中后,能够增加人员的滑动空间。具体地,收容腔体62上盖部分设有盖板622,盖板622开启后展开桌板61,桌板61滑入限位槽,盖板622开启闭合,使第一扶手1131上端平整,便于扶握。

参阅图15,作为第二实施例,桌板61与第一扶手1131滑动连接以使桌板61处于收容状态或处于展开状态。滑动连接的方式便于桌板61拆卸或安装,桌板61拆卸后能够收容于第一扶手1131内,避免桌板61外置在该便于收纳的支撑装置上,既不美观又浪费该便于收纳的支撑装置的空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座椅系统112的椅背或者座垫的设置有容纳腔(图未示),容纳腔能收放桌板61,节省桌板61的放置空间。

进一步地,第一扶手1131具有朝向第二扶手1132的内侧壁11311,内侧壁11311上设有滑槽11312,桌板61靠近内侧壁11311的侧边上设有与滑槽11312适配连接的滑动件11313,滑动件11313与滑槽11312在第一方向上滑动连接,滑动件11313与滑槽11312滑动安装到位后,桌板61处于所述展开状态。座椅系统112的前后方向为第一方向,座椅系统112的左右方向为第二方向,座椅系统112的上下方向为第三方向。具体地,滑动件11313具有梯台型结构,具有梯台型结构的滑动件11313设置于滑槽11312内,从而避免滑动件11313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脱出滑槽11312,滑动件11313与滑槽11312适配连接后,桌板61能够通过滑动件11313在滑槽11312中滑动,且滑槽11312对桌板61提供支撑,从而使得桌板61保持水平。

进一步地,第一扶手1131与底座111通过一连接件活动连接,以使第一扶手1131相对底座向上翻转和/或左右侧移。

第二扶手1132具有朝向第一扶手1131的内侧壁,内侧壁向内凹陷,以形成具有容置空间的储物槽。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智能代步轮椅100还可以搭载显示屏,用于显示广告信息和/或交通信息。

具体地,显示屏可以设置在扶手的连接板、桌板、座椅靠背正面和背面中的其中一处或多处位置。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lcd),也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oled)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