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放血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5467发布日期:2020-05-20 02:28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瘀血放血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具领域,尤其涉及瘀血放血工具。



背景技术:

断指再植术后指体能否成活取决于患指的血液循环能否重新建立。静脉危象是再植术后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指体肿胀,肤色发紫,皮温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缩短甚至消失,常见于损伤严重存在无可吻合静脉或吻合静脉细小或静脉回流障碍几种情况,如不及时处理,将导致再植指体坏死。临床上常采用小切口放血来解除静脉血管危象,特别是术后3-5天是断指成活关键时期,也是静脉危象窗口期,待断端间隙静脉逐渐形成,动静脉循环建立,即可停放血,一般放血时间不会超过7天。小切口放血是一项既简单经济又有效的静脉血管危象处置手段,在小切口放血的护理操作时,一般使用无菌针头或者镊子在切口处轻轻搔刮,排出瘀血。

这项操作一般需要资深护士才能顺利完成,针头或镊子伸入伤口的深度难以控制,在手法及用力方面凭借经验。针头刺入太深容易穿透真皮乳头层损伤深部组织,导致切口愈合延迟,亦增加病人疼痛等不舒适体验。有齿镊齿纹太深,会损伤切口组织,无齿镊搔刮刺激力道不足,接触钝面略大,导致难以出血或出血量与速度偏迟缓,达不到排瘀血疗效。对于排出的瘀血目前采用肝素棉球吸附,一边放血一边吸血,吸附不及时瘀血会顺指体流至其他部位甚至床单、被套,导致放血操作难度增加且污染机会也增加。此外,放血时工具需要无菌操作,工具每使用一次均需要消毒或者使用全新的工具,较为浪费医疗资源。因此需要一种用于切口放血的工具,使得资历一般的护士也可以顺利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了瘀血放血工具,能够轻松的控制工具伸入伤口的深度,优化了瘀血处理的问题,降低了操作者的资历门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瘀血放血工具,包括握把部件、一次性放血头和一次性储血工具,所述握把部件包括握把,所述握把内滑动安装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端部安装用于排放瘀血的一次性放血头,所述握把内设有转轮,所述伸缩杆上设有与转轮啮合的齿,所述转轮通过与齿的啮合带动伸缩杆移动,所述一次性放血头包括连接头和用于摩擦伤口放血的放血板,所述连接头内设有连通孔和金属片,所述伸缩杆端部设有能与金属片吸附的磁铁,所述握把另一端设有第一螺纹头,所述一次性储血工具包括存储瘀血的储血器具,所述储血器具上设有与第一螺纹头螺纹配合的连接块。

进一步的,所述一次性放血头还包括软杆,所述软杆位于放血板和连接头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放血板上下表面上设有对称的放血筋。

进一步的,所述放血板上设有放血槽。

进一步的,所述一次性储血工具还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连接块之间通过转动杆连接,所述转动杆能相对于连接块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储血器具的端部为弧形面。

进一步的,所述储血器具端部设有吸血棉。

进一步的,所述储血器具内设有储血槽,所述储血槽的底面为倾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储血器具外表面设有第一刻度,所述第一刻度与储血槽底面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上设有测量杆,所述握把端面设有第二刻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瘀血放血工具,包括握把部件、一次性放血头和一次性储血工具,所述握把部件包括握把,所述握把内滑动安装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端部安装用于排放瘀血的一次性放血头,所述握把内设有转轮,所述伸缩杆上设有与转轮啮合的齿,所述转轮通过与齿的啮合带动伸缩杆移动,所述一次性放血头包括连接头和用于摩擦伤口放血的放血板,所述连接头内设有连通孔和金属片,所述伸缩杆端部设有能与金属片吸附的磁铁,所述握把另一端设有第一螺纹头,所述一次性储血工具包括存储瘀血的储血器具,所述储血器具上设有与第一螺纹头螺纹配合的连接块。一次性放血头为可更换的部件,通过磁铁与金属片的磁力配合安装在伸缩杆上,因此每次使用前换上新的一次性放血头即可,不用每次都需要消毒后使用,移除时直接拔出就可以,非常的方便,握把部件可以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

伸缩杆通过转轮与齿的啮合在握把内伸缩,转轮与齿的啮合方式相似与蜗轮蜗杆之间的啮合,转轮转动一圈后伸缩杆前进或是缩回一个齿的距离,对于伸缩长度的控制较为方便,且不会出现在使用过程中伸缩杆缩回的情况;

第一螺纹头上通过螺纹配合安装一次性储血工具,放血板伸入伤口内后开始摩擦伤口刺激出血,瘀血排出后顺着放血板和伤口流入到储血器具内。

所述一次性放血头还包括软杆,所述软杆位于放血板和连接头之间。软杆能够发生形变,握把控制一次性放血头移动摩擦伤口,当用力过大时,软杆会发生形变,防止放血板过度挤压伤口的边缘而撕裂伤口。

所述放血板上下表面上设有对称的放血筋。放血筋能够更好刺激伤口排出瘀血。

所述放血板上设有放血槽。放血槽贯穿放血板的上下表面,位于放血板的中央,在放血板上表面的瘀血能够顺着放血槽流出。

所述一次性储血工具还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连接块之间通过转动杆连接,所述转动杆能相对于连接块转动。在使用握把控制一次性放血头移动放血时,握把可相对于一次性储血工具转动,不需要带着一次性储血工具同步平移。

所述储血器具的端部为弧形面。当握把带着一次性放血头移动时,储血器具也可以发生轻微的转动,能够更好的将排出的瘀血收集。

所述储血器具端部设有吸血棉。吸血棉能够将排出的瘀血第一时间吸附收集,防止血液在伤口内凝结,同时吸血棉吸附的血液能够流入到储血器具内。

所述储血器具内设有储血槽,所述储血槽的底面为倾斜面。储血槽可以存储从吸血棉中渗透的血液,倾斜的底面可以使得血液顺着底面流动,不影响吸血棉的吸血效果。

所述储血器具外表面设有第一刻度,所述第一刻度与储血槽底面平行。从而当瘀血流入到储血槽内后,可以通过第二刻度方便的读出排出的瘀血的量,便于控制放血量。

所述伸缩杆上设有测量杆,所述握把端面设有第二刻度。测量杆能够随着伸缩杆的移动而移动,移动的同时可以通过第二刻度读出伸缩杆移动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瘀血放血工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握把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握把部件上安装了一次性放血头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次性放血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放血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次性储血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储血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放血板1、放血筋2、软杆3、连接头4、连通孔5、金属片6、放血槽7、一次性放血头300;

磁铁10、插杆11、握把12、伸缩杆13、第一螺纹头14、滑杆槽15、活动槽16、测量杆17、转动槽18、齿20、转轮21、第二刻度22、凹槽23、握把部件100;

连接块30、螺纹孔31、转动杆32、固定块33、第二螺纹头34、储血器具35、吸血棉36、储血槽37、第一刻度38、一次性储血工具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7,本实施例一提出的瘀血放血工具,包括握把部件100、一次性放血头300和一次性储血工具200,握把部件100包括握把12,握把12内滑动安装伸缩杆13,伸缩杆13端部安装用于排放瘀血的一次性放血头300,握把12内设有转轮21,伸缩杆13上设有与转轮21啮合的齿20,转轮21通过与齿20的啮合带动伸缩杆13移动,一次性放血头300包括连接头4和用于摩擦伤口放血的放血板1,连接头4内设有连通孔5和金属片6,伸缩杆13端部设有能与金属片6吸附的磁铁10,握把12另一端设有第一螺纹头14,一次性储血工具200包括存储瘀血的储血器具35,储血器具35上设有与第一螺纹头14连接的连接块30。

握把12内设有活动槽16以及与活动槽16连通的转动槽18,转轮21转动安装在转动槽18之间,转轮21与齿20在活动槽16内啮合。一次性放血头300为可更换的部件,通过磁铁10与金属片6的磁力配合安装在伸缩杆13上,因此每次使用前换上新的一次性放血头300即可,不用每次都需要消毒后使用,移除时直接拔出就可以,非常的方便,握把部件100可以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伸缩杆13通过转轮21与齿20的啮合在握把12内伸缩,转轮21与齿20的啮合方式相似与蜗轮蜗杆之间的啮合,转轮21转动一圈后伸缩杆13前进或是缩回一个齿的距离,对于伸缩长度的控制较为方便,且不会出现在使用过程中伸缩杆13缩回的情况,第一螺纹头14上通过螺纹配合安装一次性储血工具200,放血板1伸入伤口内后开始摩擦伤口刺激出血,瘀血排出后顺着放血板1和伤口流入到储血器具35内。

结合图2和4,伸缩杆13端部设有插杆11,插杆11能插入连通孔5内,一次性放血头300还包括软杆3,软杆3位于放血板1和连接头4之间。软杆3能够发生形变,握把12控制一次性放血头300移动摩擦伤口,当用力过大时,软杆3会发生形变,防止放血板1过度挤压伤口的边缘而撕裂伤口,放血板1有着许多不同的型号,其中,每种型号的放血板1的长度不变,宽度以及厚度有着不同,根据伤口的长度以及伤口深度选择不同信号的放血板1,放血板1的端部以及两侧的端面为弧面,便于放血板1伸入伤口以及在伤口内移动。

结合图4和6,作为优选的,放血板1上下表面上设有对称的放血筋2。放血筋2的两端为球形,表面无棱角和棱边,设置在放血板1的上下表面,每一面上均设有两道放血筋2,放血筋2能够更好刺激伤口排出瘀血。为了优化瘀血的排出,放血板1上设有放血槽7。放血槽7贯穿放血板1的上下表面,位于放血板1的中央,在放血板1上表面的瘀血能够顺着放血槽7流出,瘀血排出时,若是缺少放血槽7,瘀血可能会附着在放血板1的上表面,随着放血板1的移动从伤口的两边流出,不易于对血液的清理,且有着放血筋2的阻挡,两道放血筋2之间会有血液堆积,瘀血容易在放血板1上凝结。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优化了一次性储血工具200的功能。具体的:参照图7,一次性储血工具200还包括固定块33,固定块33与连接块30之间通过转动杆32连接,转动杆32能相对于连接块30转动,连接块30上有着贯穿连接块30的螺纹孔31,螺纹孔31与第一螺纹头14螺纹配合。转动杆32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固定块33连接的圆柱,另一部分是在圆柱上的球体,球体位于连接块30内,转动杆32的球体能相对于连接块30转动而无法移出连接块30,在使用握把12控制一次性放血头300移动放血时,握把12可相对于一次性储血工具200转动,不需要带着一次性储血工具200同步平移,当握把部件100带着一次性放血头300开始平移排出瘀血时,握把12带动连接块30也发生平移,在转动杆32的作用下,固定块33和储血器具35开始倾斜并相对于连接块30发生转动。

参照图8,作为优选的,储血器具35的端部为弧形面。当握把12带着一次性放血头300移动时,固定块33和储血器具35开始倾斜并相对于连接块30发生转动,由于端面为弧形面,转动后的储血器具35也可以贴附在伤口下方的皮肤上,能够更好的将排出的瘀血收集。为了增加储血器具35对瘀血的吸附能力,储血器具35端部设有吸血棉36。吸血棉36位于储血器具35的端部,吸血棉36的端面可以是和储血器具35端部相同的弧形面也可以是直面,两种形状的吸血棉36皆可紧贴皮肤表面,能够将排出的瘀血第一时间吸附收集,防止血液在伤口内凝结,同时吸血棉36吸附的血液能够流入到储血器具35内。

参照图8,作为优选的,储血器具35通过第二螺纹头34与固定块33螺纹配合连接。储血器具35可通过转动与固定块33分离,储血器具35为可替换的一次性道具,每次使用时,一次性储血器具200仅需要更换储血器具35,成本较低。

参照图7,作为优选的,储血器具35内设有储血槽37,储血槽37的底面为倾斜面。储血槽37可以存储从吸血棉36中渗透的血液,倾斜的底面可以使得血液顺着底面流动,不影响吸血棉36的吸血效果。

作为优选的,储血器具35外表面设有第二刻度38,第二刻度38与储血槽37底面平行。从而当瘀血流入到储血槽37内后,可以通过第二刻度38方便的读出排出的瘀血的量,便于控制放血量。

作为优选的,安装了一次性放血头300和一次性储血工具200后,放血板1的端部和储血器具35的端部齐平,用储血器具35的端部轻轻抵住伤口下方的皮肤后再控制伸缩杆13移动,便于控制放血板1伸入伤口的深度,即使是经验不足的护士也可以方便的使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优化了握把部件100的功能,方便了伸缩杆13伸入伤口深度的控制。具体的来说,参照图2和3,伸缩杆13上设有测量杆17,握把12端面设有第二刻度22,握把12内设有与活动槽16连通的滑杆槽15,测量杆17在滑杆槽15内滑动。测量杆17的形状为l形,其中,测量杆17的竖直部分与伸缩杆13连接并在滑杆槽15内滑动,测量杆17的水平部分位于握把12外侧与握把12的端面滑动配合并且水平部分同时位于第二刻度22上方,测量杆17能够随着伸缩杆13的移动而移动,移动的同时,测量杆17的水平部分也在握把12表面移动,通过测量杆17的水平部分读出第二刻度22的竖直,能够知道伸缩杆13移动的距离。

作为优选的,参照图3,握把12两端设有便于手持的凹槽23。凹槽23形状与手指表面的形状相似,可以方便的握住握把12,能够更好的进行操作,凹槽23设有三道,方便有着不同操作习惯的护士使用,凹槽23表面有着条纹凸起,增加了手指与凹槽23之间的摩擦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