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术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97317发布日期:2020-06-30 19:59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术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术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术钳。



背景技术:

手术电极钳是常用的一种电外科手术器械,其包括一对可控制开闭的钳口构件,以抓住在所述钳口构件之间的目标组织,钳口构件彼此靠近从而给组织施加机械夹紧力,同时电外科能量通过钳口构件的一个或多个电极表面被传递到组织,进行电切、电凝的手术作业。

但现有的手术电极钳的手术作业精确度较差,难以对小区域目标组织进行精确的电切、电凝,容易对非目标组织造成损伤,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效果不佳,并且手术过程中烟雾较大,影响手术视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手术钳,解决目前技术中的手术电极钳的手术作业精确度较差,难以对小区域目标组织进行精确电切、电凝,烟雾大影响视野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手术钳,包括电极组件、承载构件、驱动件以及操作构件,承载构件的远端设置电极组件,承载构件的近端连接在操作构件上,所述的电极组件包括工作极和回路极,所述的工作极和回路极中至少一者相对于另一者由与操作构件上可动的作动件连接的驱动件带动在分开位置和靠近位置之间运动,工作极和回路极两者的相对侧为各自的钳合部,所述的回路极的钳合部上开设有从回路极的近端延伸至回路极远端端面的通槽,在靠近位置时工作极的钳合部嵌入通槽中,并且所述工作极钳合部的远端与回路极的远端对齐,所述的操作构件上设置有吸引管件,吸引管件与从承载构件近端延伸至远端的吸引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术钳件采用工作极和回路极处于靠近位置时工作极嵌入通槽的结构,工作极与回路极形成闭合的电场,组织中的钠离子和其它一些粒子的高速运动,轰击组织的分子键,从而使氢键断裂,达到凝固的目的,组织凝固后,阻抗变高,工作极嵌合部与组织接触部分产生等离子体,工作极能很好的对组织进行切割;

回路极上的通槽从回路极的近端延伸至远端端面,即回路极的远端未封闭通槽的端部,回路极的远端端面具有通槽截面的缺口,同时工作极钳合部的远端与回路极的远端对齐,从而在工作极和回路极处于靠近位置时可以对小区域的组织进行精确的夹取、电切、电凝,通槽的结构还可以方便的对回路极进行清洗,并且处于钳合的靠近位置时可利用工作极和回路极的远端端面进行点接触电凝止血,提高凝血精度,达到精细化处理目标组织的目的;

工作极和回路极的截面尺寸大小都远小于工作极和回路极近端向远端的长度,并且回路极的通槽设计进一步减小了回路极的远端端面面积,并且在工作极和回路极处于钳合的靠近位置时工作极嵌入通槽中,进而工作极的远端端面面积也较小,在手术时,工作极和回路极的远端端面可方便对较小的目标组织进行点接触电凝止血,进一步保障达到精细化处理目标组织的目的;

并且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术钳上的吸引管件连接吸引器后可将电凝、电切过程中产生的烟雾排出,避免烟雾阻挡手术视野,避免烟雾对伤口造成污染,能有效保障手术的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的工作极钳合部与组织的接触面积小于回路极钳合部与组织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工作极嵌合部与组织接触部分产生等离子体,工作极能更好的对组织进行切割。

进一步的,所述的工作极钳合部的横截面呈楔形,减小工作极钳合部与组织接触面积,使得工作极钳合部与组织的接触面进一步的小于回路极钳合部与组织的接触面,更有利于工作极嵌合部与组织接触部分产生等离子体,工作极能更好的对组织进行切割。

进一步的,所述的工作极与回路极处于靠近位置时工作极与回路极保持电绝缘,避免出现短路的状况,避免出现拉弧,提高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工作极在处于靠近位置时工作极与通槽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工作极与回路极不发生接触,有效避免工作极与回路极接触发生短路,提高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回路极的通槽内设置有用于与工作极隔绝的电绝缘层,避免工作极与回路极在意外发生接触导致短路,利用电绝缘层进一步确保工作极与回路极始终保持良好的电绝缘,提高保护性,保障电极钳组件能够稳定的进行手术作业。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绝缘层为弹性电绝缘层,例如橡胶等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极与回路极处于靠近位置时工作极与回路极两者远端为垂直于远端延伸方向的齐平面,利用保工作极和回路极的远端端面可以方便的对小区域的组织进行精确的点接触电凝止血,不必大角度调整进行点接触止血,克服了手术操作中的局限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回路极的钳合部设置了位于通槽两侧的齿牙,利用齿牙防止电极钳组件抓取、分离目标组织时发生滑动、脱落,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工作极和回路极呈弯曲状结构,能够钳住电极钳组件进给方向边侧的组织,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确保能方便、精确的进行手术作业。

进一步的,所述的工作极和回路极两者的截面尺寸从近端向远端逐渐减小,便于对小区域的组织进行手术作业,同时避免电极组件阻挡视线,方便医生清晰看到目标位置的工作状态,减少手术风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术钳结构简单、紧凑,采用双极结构,电外科能量仅作用于目标组织,不需要负极板配合,不会给整个人体通电,能够避免普通的单极电极因负极板易脱落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不会灼伤人体,省去了需要使用负极板的麻烦,使得手术更加安全和方便;

回路极上开设容纳工作极的通槽,并且工作极钳合部的远端与回路极的远端对齐,使得在工作极和回路极两者的远端边缘处可以对小区域的组织进行精确的夹取进而实现精确电切、电凝;

在手术钳处于钳合的靠近位置时工作极和回路极能保持良好的绝缘状态,有效避免出现短路的状况,提高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可利用工作极和回路极的远端端面进行点接触电凝止血,提高手术精度,达到精细化处理目标组织的目的,克服了手术操作中的局限性;

有效避免抓取、分离目标组织时发生滑动、脱落,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手术操作时的视野好,方便医生清晰看到目标位置的工作状态,减少手术风险;

可将电凝、电切过程中产生的烟雾排出,避免烟雾阻挡手术视野,避免烟雾对伤口造成污染,能有效保障手术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手术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承载构件远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工作极与驱动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在靠近位置时工作极和回路极的远端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操作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的承载构件远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三的承载构件远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四的工作极和回路极向通槽深度方向弯曲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四的工作极和回路极向通槽右侧弯曲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五的第一种工作极和回路极在靠近位置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五的第二种工作极和回路极在靠近位置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五的第三种工作极和回路极在靠近位置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手术钳,能对小区域目标组织进行精确的电切、电凝,减小手术创伤,有效避免对非目标组织造成损伤,手术精细度好,有利于术后恢复,能够将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有效排出,保障良好的手术视野,保障手术效果。

在本文中,术语“近端”是指更靠近使用者的设备端部或其部分,术语“远端”是指更远离使用者的设备端部或其部分。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6所示,手术钳,主要包括电极组件a、承载构件1、驱动件5以及操作构件,所述的承载构件1的近端连接在操作构件上,电极组件设置在承载构件1的远端并与设置在操作构件上的供电组件电性连接,电极组件主要包括工作极2和回路极3,工作极2与回路极3有分开和靠近的两种位置状态,工作极2与回路极3处于靠近状态时将组织抓取在两者之间进行电切及电凝,驱动件5的远端与电极组件连接,驱动件5的近端与操作构件上设置的可操作的作动件联动,从而通过控制作动件使得工作极2与回路极3在分开位置和靠近位置之间转换。

具体的为,承载构件1为一直通管,并且是导电的钢管,回路极3与通管电连接并且位置固定不动,仅工作极2相对于回路极3在分开位置和靠近位置之间运动,电极组件还包括在承载构件1的远端固定的绝缘件4,所述的工作极2通过绝缘的转动销轴41转动连接在绝缘件4,从而工作极2以转动的方式靠近回路极3或远离回路极3,在通管内穿入沿着通管长度方向往复运动的驱动件5,驱动件5通过传动机构与工作极2连接,传动机构包括在工作极2上设置的腰型孔21以及穿入在腰型孔21中的传动销轴51,传动销轴51可沿腰型孔21长度方向自由活动,驱动件5的远端与传动销轴51连接,驱动件5沿着通管长度方向的运动带动工作极2以转动的方式在分开位置和靠近位置之间运动,并且驱动件5为导电的金属杆,传动销轴51为导电的金属件,从而工作极2与驱动件5电导通,而回路极3与通管电导通,驱动件5外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52,通管外壁设置有第二绝缘层11,避免发生短路的状况,驱动件5和通管通过操作构件上的供电组件与电外科能量发生装置连接,从而电外科能量通过驱动件、通管输送到位于远端的工作极、回路极上,进而电外科能量作用到电极组件接触到的组织对其进行切割、电凝。

工作极2和回路极3两者的相对侧为各自的钳合部,回路极3的钳合部开设有从回路极3的近端延伸至回路极3远端端面的通槽31,通槽31贯穿回路极3的远端端面,即回路极的远端未封闭通槽的端部,回路极的远端端面具有通槽截面的缺口,当工作极2和回路极3处于靠近位置时工作极2的钳合部嵌入通槽31并与回路极3保持电绝缘的状态,并且所述工作极2钳合部的远端与回路极3的远端对齐,工作极2在分开位置和靠近位置之间运动转换时工作极2和回路极3的远端可以良好的对小区域的组织进行手术作业;

在工作极2嵌入通槽31时保持两者电绝缘的方式可以有多种,第一种方式是工作极2与通槽3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即通槽31的横向宽度大于工作极的横向宽度,并且工作极2与通槽31的底侧也保留有间隙,确保工作极2与回路极3完全不发生接触从而保障两者始终电绝缘,避免出现短路的状况;第二种方式是回路极3上设置用于与工作极2隔绝的电绝缘层,电绝缘层优选采用弹性电绝缘层,由其是在通槽31内设置电绝缘层,从而即使工作极2贴靠在通槽31壁面上也能保持工作极2与回路极电绝缘,避免出现短路的状况;第三种方式则是第一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的结合,工作极2与通槽3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的同时通槽31的壁面上还设置有用于与工作极2隔绝的电绝缘层,采用双重措施确保工作极2与回路极3之间可靠的达到电绝缘,避免短路烧坏电外科能量发生装置或影响手术进程,保障手术钳使用的稳定性,能够可靠的进行电切、电凝。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工作极2与回路极3处于靠近位置时工作极2与回路极3两者远端为垂直于远端延伸方向的齐平面,从而工作极和回路极的远端端面可方便的对小区域的组织进行精确的点接触电凝止血,不必大角度调整进行点接触止血,克服了手术操作中的局限性。

工作极2钳合部与组织的接触面积小于回路极3钳合部与组织的接触面积,工作极的横截面可以呈各种形状,优选的,工作极2钳合部的横截面呈楔形,即工作极2钳合部的宽度向通槽的深度方向越来越窄,有利于工作极嵌合部与组织接触部分产生等离子体,工作极能更好的对组织进行切割。

在回路极3上靠工作极2的一侧设置了位于通槽31两侧的齿牙32,能防止手术钳抓取、分离目标组织时发生滑动、脱落。

工作极2和回路极3两者的截面尺寸从近端向远端逐渐减小,即工作极2和回路极3从近端向远端呈楔形结构,方便医生清晰看到目标位置的工作状态,减少手术风险。

操作构件主要包括具有空腔的手柄6,通管的近端插入到手柄6内部,供电组件主要包括线缆81及插头82,线缆81的近端引入手柄6内部,线缆81的远端连接有插头82,通管位于手柄内部的部分设置有外壁未包覆有第二绝缘层11的导电裸露段,其与线缆81的一条导线电性连接,从通管的近端穿出的驱动件5的近端也设置了外壁未包覆有第一绝缘层52的导电裸露段,其与线缆81的另一条导线电性连接。

作动件主要包括转动设置于手柄6上的在初始位和作动位之间活动的扳机7,并且所述驱动件5位于手柄6内部的部分上套装有挡圈53和第一复位弹簧54,手柄6内部设置了限位件61,第一复位弹簧54抵靠在挡圈53与限位件61之间,第一复位弹簧54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复位弹簧54,第一复位弹簧54的作用力使得驱动件5的近端抵靠在扳机7,第一复位弹簧54的作用力驱使扳机7复位至初始位,同时,工作极2与回路极3恢复到靠近位置,通过按压扳机7使得扳机7转动到作动位,从而扳机7推动驱动件5沿着通管移动,驱动件5带动工作极2转换到分开位置,同时第一复位弹簧54进一步被压缩,在松开扳机7后,第一复位弹簧54释放弹力,驱动件5沿着通管移动复位,从而工作极2恢复到靠近位置,同时扳机7恢复到初始位。为了提高动作的可靠性,扳机7与操作构件之间连接设置有用于驱动扳机7复位到到初始位的第二复位拉簧71,当扳机7处于初始位时,第二复位拉簧71处于拉伸状态,当按压扳机7转换到作动位时,第二复位拉簧71进一步拉伸,在释放扳机7后,第二复位拉簧71释放弹力使得扳机7更可靠的复位到初始位,避免出现扳机卡滞而导致驱动件无法有效复位的状况,避免出现工作极和/或回路极无法在分开位置和靠近位置之间进行运动转换的状况,保障手术钳工作的可靠性。

在电凝或电切时会产生烟雾,为了使烟雾排出,还设置了排烟机构,排烟机构包括伸入至手柄6内的吸引管件91以及由中空的驱动件5构成的吸引通道92,吸引管件91伸入至手柄6内的端部与中空的驱动件5连通,吸引管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吸引器连接,在进行手术产生烟雾时,吸引器开启工作,烟雾从驱动件5的远端被吸入然后沿着驱动件5的中空部分从驱动件5的近端进入吸引管件91,最终烟雾被吸引器吸出,驱动件5实现了多重的功能,第一是用于传动,将作动件在初始位与作动位之间运动转换成电极组件在分开位置和靠近位置之间运动,第二则是用于排出烟雾,保障良好的手术视野,保障手术质量,无需设置额外的部件,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零部件少,制作成本低。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排烟机构包括伸入至手柄6内的吸引管件以及在通管内固定设置的从通管的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吸引通道92,吸引通道92为单独的管路并且与驱动件5并排设置,吸引管件91伸入至手柄6内的端部与吸引通道92连通,吸引管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吸引器连接,本实施例与中空的驱动件5构成吸引通道不同,吸引通道92固定在通管内,从而吸引通道92的远端口部位置固定不动,不会如中空的驱动件5一样发生沿通管轴向的移动,保障对烟雾稳定的吸引效果,不会由于吸引通道的远端口部位置发生改变而导致对烟雾抽吸效果变差。

实施例三

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传动机构为联动杆55,所述的联动杆55一端与所述的工作极2铰接,联动杆55的另一端与驱动件5铰接,工作极、联动杆以及驱动件构成曲柄连杆结构,驱动件5沿着通管移动从而带动工作极2以转动的方式在在分开位置和靠近位置之间进行转换。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传动稳定性好,确保工作极2能稳定的以转动方式进行状态转换,从而能可靠的对组织进行抓取、电切以及电凝。

实施例四

如图9和图10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工作极2和回路极3呈弯曲状结构,工作极2和回路极3可以为向通槽31的深度方向的弯曲状结构,也可以是向通槽31的开口方向的弯曲状结构,还可以是向通槽31的两侧方向的弯曲状结构,工作极2和回路极3采用弯曲状结构能够钳住手术钳进给方向边侧的组织,适用于不同的手术场景。

实施例五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点在于,工作极2与回路极3处于靠近位置时工作极2与回路极3两者远端为倾斜于远端延伸方向的斜齐平面,在远端延伸方向上可以是工作极2的远端超过回路极3的远端,也可以是回路极3的远端超过工作极2的远端,如图13所示,还可以是工作极2与回路极3处于靠近位置时工作极2的钳合部与通槽31的嵌合区域突出于远端延伸方向的结构,即工作极2与回路极3的远端构成尖角结构,采用以上的方式都可以方便的利用工作极和回路极的远端端面来对小区域的组织进行精确的点接触电凝止血。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