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24796发布日期:2020-12-01 11:28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手术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



背景技术:

骨折牵引复位器是骨折复原手术中常见的一种器具,其工作原理是将钢针打入骨折两边的骨头内,并通过撑开杆的作用,向两侧将错位的骨折拉开,在肌肉的作用下使得骨折处复原。

目前的骨折牵引复位器均为采用一根撑开杆,并在撑开杆上设置两个钢针的形式,这种方式普遍应用与此类手术中。但是这种方式的骨折牵引复位器只能针对一个方向的骨折复原,即冠状位或矢状位,对于一些需要对两个方向的复原时,此器具无法做到一次性复原成功,给手术带来不便。

并且在骨折牵引复位器使用之前以及撑开之后,都需要进行力线检测,目前力线检测的方式是由两名手术医生手持力线测量件的两端,放置于待检测的力线上,再经过x光射线透视观察人体下肢力线是否满意。采用医生手持力线测量件的测量定位方式,受人为因素或者医生手部无法避免的抖动原因,不仅会造成测量不精确的问题,同时也使得使用不够方便,并且目前选用的力线测量件一般为线状的物品,也使得消毒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包括撑开杆以及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力线检测组件;

所述力线检测组件包括可伸缩的力线杆以及至少两个活动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承载件,所述力线杆活动插接于所述承载件内,所述承载件包括供所述力线杆穿过的套圈以及与所述套圈连接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撑开杆活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撑开杆卡接部,以及沿所述撑开杆卡接部的两端延伸的两个撑开杆限位部,所述撑开杆卡接部为角度大于180°的圆弧状,所述撑开杆卡接部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撑开杆相适配的圆柱型撑开杆容置腔,两个所述撑开杆限位部相对设置且中间形成有供所述撑开杆卡入的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力线杆包括螺纹杆以及分别套设于所述螺纹杆两端的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均与所述套圈相适配且与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力线杆位于所述撑开杆的正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牵引弓以及用于调节至少两个所述牵引弓之间的间距的调节装置;

所述牵引弓包括本体、第一斯氏针和第二斯氏针,所述第一斯氏针沿垂直于冠状面的方向螺纹连接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斯氏针沿垂直于矢状面的方向螺纹连接于所述本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斯氏针的自身轴向与第二斯氏针的自身轴向不在同一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圆弧部以及沿所述圆弧部的两端延伸的水平部与竖直部,所述水平部与所述撑开杆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斯氏针于第二斯氏针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于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开设于所述水平部上,所述竖直部的外壁连接有圆柱部,所述第二螺纹孔开设于所述圆柱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撑开杆包括前杆与后杆,所述前杆与后杆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牵引弓,所述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前杆与后杆之间,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螺母,所述前杆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母配合的螺纹,所述后杆与所述螺母的一端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与所述螺母内的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螺母的内部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所述前杆伸入所述第一腔体内与所述螺母配合,所述后杆伸入所述第二腔体内与所述螺母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将力线检测工具与骨折牵引复位器整合,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能同时实现力线检测与骨折牵引复位,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相比于现有的人工手持力线测量件的形式,本实用新型对力线的测量更加精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撑开杆撑开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力线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牵引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的牵引弓取出第一斯氏针与第二斯氏针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前杆;2、后杆;3、螺母;4、牵引弓;5、力线杆;6、承载件;31、第一腔体;32、第二腔体;33、隔板;41、本体;42、第二斯氏针;43、第一斯氏针;44、第一螺纹孔;45、圆柱部;46、第二螺纹孔;51、第一套筒;52、第二套筒;53、螺纹杆;61、套圈、62、固定件;621、撑开杆卡接部;622、撑开杆容置腔;623、撑开杆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至图7,一种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包括撑开杆以及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力线检测组件;

所述力线检测组件包括可伸缩的力线杆5以及至少两个活动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承载件6,所述承载件6包括供所述力线杆5穿过的套圈61以及与所述套圈61连接的固定件62,所述固定件62与所述撑开杆活动连接。下面以两个套圈61的形式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与撑开杆活动连接的套圈61,并设计与套圈61相适配的力线杆5,使得在骨折牵引复位器使用前后都能之间进行力线的检测,检测的方式为,将套圈61固定于撑开杆上的任意位置,这个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测量的力线来决定,并将力线杆5调节长度,放置于套圈61内,便可以直接进行力线的检测。采用这种方式的检测免去了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拉扯力线检测件两端的步骤,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同时也将骨折牵引复位器与力线检测件合为一体,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

作为较好的实施例,所述固定件62包括撑开杆卡接部621,以及沿所述撑开杆卡接部621的两端延伸的两个撑开杆限位部623,所述撑开杆卡接部621为角度大于180°的圆弧状,所述撑开杆卡接部621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撑开杆相适配的圆柱型撑开杆容置腔622,两个所述撑开杆限位部623相对设置且中间形成有供所述撑开杆卡入的间隙。参照图3所示,这种设计方式的固定件62的使用方法为,将固定件62自撑开杆的上方向下挤压,在两个撑开杆限位部541的作用下,撑开杆会滑入撑开杆容置腔622内进行固定,取下时也可以采用反向施力的方式取出。这里对于连接件的材质选择最好是选用具有弹性的材质,例如橡胶制品、较薄的金属等。

所述力线杆5包括螺纹杆53以及分别套设于所述螺纹杆53两端的第一套筒51与第二套筒52,所述第一套筒51与第二套筒52均与所述套圈61相适配且与所述螺纹杆53螺纹连接。第一套筒51与第二套筒52通过与螺纹杆53的螺纹配合,可以实现力线杆5的伸长与缩短,在使用时,将力线杆5调节为合适的长度,并从两个套圈61穿过,将第一套筒51与第二套筒52放置于相应的套圈61内,便可检测力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力线杆5位于所述撑开杆的正上方。即套圈的轴线与撑开杆的轴线形成的平面为竖直平面,这种方式的设置可以使得力线杆5的检测更为精确。

本实施例的具有力线检测功能的骨折牵引复位器还包括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撑开杆上的牵引弓4以及用于调节任意两个所述牵引弓4之间的间距的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中,对于牵引弓4的数量不需做限定,本实施例中以两个牵引弓4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同理,其他数量下的牵引弓也可以采用本实施例的方式进行等同的设计。

任一所述牵引弓4均包括本体41、开设于所述本体41上的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螺纹孔44和第二螺纹孔46相配合的第一斯氏针43和第二斯氏针42。这里的配合是指,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氏针42带有螺纹,在使用时,将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氏针42分别通过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钻入骨头内进行固定。所述第一斯氏针43沿竖直方向穿过所述第一螺纹孔44,所述第二斯氏针42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46。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得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氏针42为垂直状态,使得其能同时作用于冠状位与矢状位。

由于在进行此类手术时,还需要打入阻挡钉,因此为了避免对阻挡的打入造成影响,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氏针42不在同一平面,即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不再同一平面。

具体的,所述本体41包括圆弧部411以及沿所述圆弧部411的两端延伸的水平部412与竖直部413,所述水平部412与所述撑开杆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孔44沿竖直方向开设于所述水平部412上。所述竖直部413的外壁连接有圆柱部45,所述第二螺纹孔46沿水平方向开设于所述圆柱部45上。这里的圆柱部45的作用在于,使得第一螺纹孔44与第二螺纹孔46的轴线不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撑开杆包括前杆1与后杆2,所述前杆1与后杆2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牵引弓4,所述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前杆1与后杆2之间。为了实现对两个牵引弓4之间的间距,在牵引弓4之间设置调节装置。同理,假设有多个牵引弓4,则每两个相邻的牵引弓4之间也可以设置一个调节装置。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螺母3,所述前杆1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母3配合的螺纹,所述后杆2与所述螺母3的一端转动连接。后杆2与螺母3的转动连接是指螺母3在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时,不会带动后杆2的转动。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与所述螺母3内的隔板33,所述隔板33与所述螺母3的内部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31与第二腔体32,参照图2,隔板33将螺母3分为左右两个腔体,第一腔体31的内壁带有螺纹,用于与前杆1的配合。第二腔体32用于放置伸入的后杆2。后杆2通过孔深入空腔内,在后杆2的深入端设置直径大于孔的挡板,当螺母3转动时后杆2不会转动,并且空腔的内壁会推动后杆2的平动。即可实现前杆1与螺母3的螺纹配合,使得螺母3在转动时能带动前杆1的平动。所述前杆1伸入所述第一腔体31内与所述螺母3配合,所述后杆伸入所述第二腔体32内与所述螺母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调节装置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可在打入第一斯氏针43与第二斯氏针42之前,可以进行两个牵引弓4之间的间距调节,使得斯氏针能在合适的部位打入;二是在斯氏针打入后,在转动螺母3也可以将两个牵引弓4撑开,实现对骨折处的复原。

本发明通过对斯氏针载体即牵引弓4的重新设计,使得每个牵引弓4上具有两个相垂直且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斯氏针,实现了在骨折手术中对骨折处同时进行冠状位用于矢状位的复位;同时,采用螺母与螺杆的配合方式,使得能随时的对牵引弓4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并且在手术中也能起到撑开两个牵引弓之间间距的作用,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施例将骨折牵引与力线检测功能在一个牵引器上实现,免去了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拉扯力线检测件两端的步骤,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同时也将骨折牵引复位器与力线检测件合为一体,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并通过对斯氏针载体即牵引弓4的重新设计,使得每个牵引弓4上具有两个相垂直且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斯氏针,实现了在骨折手术中对骨折处同时进行冠状位用于矢状位的复位;同时,采用螺母与螺杆的配合方式,使得能随时的对牵引弓4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并且在手术中也能起到撑开两个牵引弓之间间距的作用,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