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患者用接尿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1940发布日期:2020-06-26 21:37阅读:1626来源:国知局
尿失禁患者用接尿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技术领域,具体为尿失禁患者用接尿袋。



背景技术:

针对神经源性膀胱等尿失禁患者而言,需要使用接尿袋进行导尿,以避免尿失禁的尴尬和危害。现有技术中导尿时多是在患者尿道口插入一导尿管,将尿液导到接尿袋中。插入导尿管不仅操作不便,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且容易造成尿液渗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接尿袋,其采用在导尿管端口连通接尿漏斗,无需将导尿管插入患者尿道口,不会造成不适感,且能够防止尿液渗漏。此外,上述接尿袋还可以拆卸清洗后再次使用,节约了成本。但是上述接尿袋的导尿管缺乏防漏结构,在更换接尿袋时,导尿管内滞留的尿液会泄漏造成污染,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尿失禁患者用接尿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更换接尿袋时,导尿管内的尿液泄漏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尿失禁患者用接尿袋,包括存尿袋,存尿袋连通有尿管,尿管可拆卸连接有接尿袋本体,存尿袋袋口设置有医用粘胶,尿管管口设置有弹性密封层,弹性密封层上设置有连接孔,接尿袋本体上连通有空心的用于撑开所述连接孔的连接管,连接管与尿管螺纹连接。

本方案的原理为:

医用粘胶用于将存尿袋粘贴在患者尿道口处,存尿袋用于盛接患者排出的尿液,尿管用于将存尿袋中的尿液输送至接尿袋本体内。弹性密封层用于密封尿管管口,避免更换接尿袋本体时尿管内的尿液漏出。带有弹性的密封件自由状态下其上的连接孔直径很小,尿液很难渗出,连接管用于撑开连接孔,从而使得接尿袋本体与尿管连接。如此设置能够避免更换接尿袋本体时尿液漏出。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1、设置弹性密封件在更换接尿袋本体时密封尿管管口,能够防止尿液渗出,干净卫生。

2、设置存尿袋粘贴在患者尿道处,无需在尿道内插入导尿管,舒适性更高,还能防止尿液渗漏。

3、设置存尿袋盛接尿液,相比直接使用尿管而言,在尿管出现弯折、挤压等情况无法及时输送尿液时,尿液能够暂时储存在存尿袋中,不会导致尿液回流渗漏。

4、接尿袋本体与尿管螺纹连接,便于更换接尿袋本体,如此设置则可将接尿袋本体制作的相对小一些,从而便于患者携带,必要时也可以隐藏在患者衣物内,避免暴露患者隐私;此外,接尿袋本体体积变小后也可以督促患者及时更换,避免尿液储存时间过长,从而提高卫生程度。

进一步,连接管的自由端为圆锥形,尿管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连接管上设置有外螺纹,连接管自由端上设置有漏尿孔。转动连接管时,连接管的自由端能够逐渐的撑开弹性密封层,避免弹性密封层被推入尿管内阻挡连接管伸入。

进一步,尿管上设置有提醒患者动作幅度过大的提醒机构。患者动作幅度过大时会启动提醒机构,从而提醒患者不要动作幅度过大,以免接尿袋本体掉落或尿管断裂。

进一步,尿管包括与存尿袋连通的上部管和与接尿袋本体连通的下部管,上部管和下部管滑动连接,提醒机构包括连通上部管和下部管的柔性管。正常情况下上部管和下部管连接,当患者动作幅度过大时,上部管和下部管脱离,由此来提醒患者动作幅度过大;上部管和下部管脱离后还有柔性管连接,不会造成尿液渗漏。

进一步,上部管内壁上设置有滑槽,下部管外壁上设置有可在滑槽内滑动的滑条。通过滑条在滑槽内滑动来实现上部管和下部管的滑动连接,结构简单。

进一步,滑槽靠近上部管管口的一端设置有弹性凸起。弹性凸起用于卡住滑条,从而避免上部管和下部管脱离,当患者动作幅度过大拉扯上部管和下部管时,滑条能够挤压弹性凸起使其形变从而释放下部管,如此设置才能在患者动作幅度过大时使得上部管和下部管脱离,而不是轻易脱离。

进一步,柔性管设置在上部管和下部管的外壁上。如此设置能够避免上部管和下部管连接时被柔性管卡住。

进一步,存尿袋袋口设置有固定带。患者将固定带绑在腿部或腰部能够提高存尿袋固定的稳定性。

进一步,接尿袋本体上设置有绑带。患者身着宽松着装时,可利用绑带将接尿袋本体绑在腿部,从而将其隐藏起来,避免暴露隐私,其美观度高。

进一步,连接管的尖端为球形尖端。如此设置能够防止连接管刺破弹性密封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尿管和连接管连接处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尿管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尿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固定带1、存尿袋2、尿管3、连接管4、接尿袋本体5、绑带6、漏尿孔9、弹性密封层10、连接孔11、上部管12、柔性管13、下部管14。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尿失禁患者用接尿袋,包括存尿袋2,存尿袋2袋口设置有医用粘胶用以粘贴在患者皮肤上。存尿袋2袋口还胶接有四根固定带1,实际运用时患者可将固定带1绑在腰部或腿部,从而提高存尿袋2的固定稳定性。

存尿袋2连通有尿管3,尿管3可拆卸连接有接尿袋本体5,接尿袋本体5上设置有绑带6。实际运用时患者可将接尿袋本体5绑在腿部,从而将其隐藏起来,避免暴露隐私。如图3所示,尿管3管口胶接有弹性密封层10,弹性密封层10边缘胶接在尿管3内壁上,弹性密封层10中央开设有连接孔11。本实施例中弹性密封层10采用气球或气囊的材质制成。接尿袋本体5上连通有连接管4,尿管3内壁上刻有内螺纹,连接管4上侵蚀有外螺纹8,以使连接管4和尿管3螺纹连接。结合图2可知,连接管4自由端为圆锥形以便撑开连接孔11后再与尿管3连接,连接管4的自由端上开设有若干漏尿孔9。连接管4的自由端的尖端为球形尖端,避免刺破弹性密封层10。弹性密封层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实际运用时,利用医用粘胶将存尿袋2粘贴在患者尿道口外的皮肤上,并将固定带1绑在腰部或腿部以增加存尿袋2的稳定性。然后将接尿袋本体5置于衣服口袋内,或者在穿着宽松的情况下利用绑带6将接尿袋本体5固定在腿部。初始状态下,接尿袋本体5上的连接管4螺纹连接在尿管3内,如此,患者排出的尿液即可盛接在存尿袋2内,然后通过尿管3输送至接尿袋本体5内。

本实施例设置存尿袋2盛接尿液,相比直接使用尿管3而言,在尿管3出现弯折、挤压等情况无法及时输送尿液时,尿液能够暂时储存在存尿袋2中,不会导致尿液回流渗漏。此外,接尿袋本体5通过连接管4与尿管3螺纹连接,便于更换接尿袋本体5。如此设置则可将接尿袋本体5制作的相对小一些,从而便于患者携带,必要时也可以隐藏在患者衣物内,避免暴露患者隐私。

更换接尿袋本体5时,直接反向转动连接管4即可将其从尿管3中取出。取出后,由于尿管3管口设置有弹性密封层10,尿管3内残留的尿液很难渗出。将新的连接管4旋入尿管3内时,将其上的连接头7的尖端插入弹性密封层10的连接孔11内,然后旋转连接管4。由于弹性密封层10带有弹性,连接管4转动时即可逐步撑开连接孔11,从而使得连接头7进入尿管3内,最终完成连接管4和尿管3的连接。连接头7逐步撑开弹性密封层10,不会将弹性密封层10推入尿管3内造成堵塞。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尿管3上安装有提醒患者动作幅度过大的提醒机构。本实施例中的尿管3包括与存尿袋2连通的上部管12和与接尿袋本体5连通的下部管14,提醒机构包括连通上部管12和下部管14的柔性管13,柔性管13胶接在上部管12和下部管14的外壁上。上部管12内壁上竖直开设有滑槽,下部管14外壁上胶接有可在滑槽内滑动的滑条,滑槽靠近上部管12管口的一端胶接有弹性凸起,本实施例中弹性凸起采用橡胶制成。

正常情况下,滑条完全位于滑槽内,弹性凸起抵住滑条的底端,上部管12和下部管14连接在一起,柔性管13折叠套设在上部管12和下部管14外。当患者动作幅度过大而拉伸上部管12和下部管14时,滑条能够挤压弹性凸起使其形变释放滑条,滑条从滑槽内脱落,从而导致上部管12和下部管14脱离。脱离后由柔性管13连接上部管12和下部管14,不会造成尿液渗漏。由于需要较大的力才能使得上部管12和下部管14脱离,且脱离后尿管3整体的长度会明显增加,因此患者能够感觉到上部管12和下部管14脱离了,从而警醒自己不能动作幅度过大。实际运用时,上部管12和下部管14脱离后,患者可自行将滑条插入滑槽内使得上部管12和下部管14再次连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