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离套以及设置有该隔离套的治疗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35687发布日期:2020-08-05 01:32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离套以及设置有该隔离套的治疗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传统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隔离套以及设置有该隔离套的治疗罐。



背景技术:

穴位疗法是在局部或经络腧穴穴位上刺激,产生循环传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起局部及至全身反应,从而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通其经脉、调整气血、平衡阴阳、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逐寒、祛病健身的目的。穴位疗法常用的有拔罐、艾灸等,穴位疗法往往需要用到各种治疗罐,如拔罐容器、火罐、蒸汽罐、艾筒等等。

通常的拔罐疗法是将罐拔扣于人体腧穴,可强行快速疏通人体五脏六腑的经气,调整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拔罐治疗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是利用拔罐与人体间形成的负压,调动身体气血,从而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疾病和健康保健的作用。人体在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会有大量的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发生变化,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

艾灸疗法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烟气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灸条常用艾筒盛放或固定。

近年来,由于病毒、病菌变化及人们对于医疗器械消毒卫生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治疗罐还会用于患有银屑病、带状疱疹等皮肤疾病的多人治疗,很可能会产生污染、引发交叉感染。就目前的基本条件来看,每一个治疗罐作为一人一穴只使用一次就进行销毁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是不科学、不实际的。目前,各级医疗单位对直接接触人体的治疗罐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均选用清洗、消毒液浸泡消毒或清洗、灭菌(高压蒸汽、环氧乙烷等)消毒中的一种方法进行;清洗、消毒液浸泡消毒或清洗、灭菌消毒均需要消耗较大的人工成本和器械或药物成本,且不方便。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治疗罐易发生交叉感染的技术问题,已成为本领域人员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离套,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治疗罐易发生交叉感染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离套,用于套设在治疗罐的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第一端的开口处,包括:包裹于治疗罐外侧周向的外膜;包裹于治疗罐内侧周向的内膜,所述内膜靠近治疗罐开口的第一端与所述外膜连接;所述外膜和所述内膜均为环形结构,并且均采用高弹材料。

优选地,所述内膜的远离治疗罐开口的第二端连接有至少两层阻挡膜,每一层所述阻挡膜上均设置有多个通孔,相邻两个所述阻挡膜上的所述通孔交错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阻挡膜与所述内膜内侧之间形成用于供气体流通的空腔。

优选地,所述外膜外侧设置有沿治疗罐径向向外延伸的拉手。

优选地,所述拉手沿所述外膜周向设置有至少两个。

优选地,最下层所述阻挡膜的下部设置有吸附层。

优选地,最上层所述阻挡膜的上表面设置有绝热层。

优选地,所述外膜和所述内膜的材料均采用硅胶或橡胶。

优选地,所述外膜与所述内膜为一体成型。

一种治疗罐,包括第一端设有开口的罐体,优选地,所述罐体的开口处套设有上述的隔离套。

优选地,所述罐体的第一端沿自身径向向逐渐远离所述罐体中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罐体的第一端向逐渐远离所述罐体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离套,包括外膜和内膜,外膜包裹于治疗罐的外侧周向,内膜包裹于治疗罐的内侧周向,并且内膜的第一端与外膜连接,以使外膜和内膜将治疗罐的开口边缘包裹起来,避免治疗罐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外膜和内膜均为环形结构,并且均采用高弹材料,能够紧贴治疗罐侧壁,并且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治疗罐。如此设置,当治疗罐与使用者皮肤接触前,使用者可先将隔离套套设在治疗罐的下部开口边缘处,即外膜和内膜可分别将治疗罐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与人体皮肤隔开,避免直接接触,使用完毕后,直接将隔离套拆下,换上新的隔离套继续使用即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治疗罐易发生交叉感染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离套与治疗罐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阻挡膜位置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灸筒正面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灸筒底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离套与灸筒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离套与灸筒连接剖视图。

图中1-外膜;2-内膜;3-治疗罐;4-阻挡膜;5-通孔;6-拉手;7-吸附层;8-绝热层;9-护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离套,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治疗罐易发生交叉感染的技术问题。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离套,用于套设在治疗罐3的开口边缘,治疗罐3的开口设置于治疗罐3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第一端。隔离套包括外膜1和内膜2,外膜1包裹于治疗罐3的外侧周向,内膜2包裹于治疗罐3的内侧周向,并且内膜2的第一端与外膜1连接,以使外膜1和内膜2将治疗罐3的开口边缘包裹起来,避免治疗罐3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外膜1和内膜2均为环形结构,并且均采用高弹材料,能够紧贴治疗罐3侧壁,并且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治疗罐3。如此设置,当治疗罐3与使用者皮肤接触前,使用者可先将隔离套套设在治疗罐3的下部开口边缘处,即外膜1和内膜2可分别将治疗罐3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与人体皮肤隔开,避免直接接触,使用完毕后,直接将隔离套拆下,换上新的隔离套继续使用即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治疗罐易发生交叉感染的技术问题。

参照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内膜2的第二端为内膜2远离治疗罐3开口的一端。内膜2的第二端连接有至少两层阻挡膜4,每一层阻挡膜4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5,相邻两个阻挡膜4上的通孔5均交错设置,即相邻两个阻挡膜4上的通孔5的中轴线均不共线,并且竖向向上或向下看,相邻两个膜面上的通孔5的边缘线均不相交,如此设置,通孔5能够平衡阻挡膜4上下两侧的压强,同时,通孔5交错设置,能够避免外部杂物进入治疗罐3内部造成污染。相邻两个阻挡膜4与内膜2内侧之间形成空腔,便于气体上下流通更加顺畅。其中,通孔5仅是为了平衡阻挡膜4上下两侧的压强,因此,通孔5的孔径远小于常见孔的孔径。参照图3-6,是对治疗罐为艾灸时使用的灸筒情况的一种实施例的展示,隔离套套设于灸筒下部与人体皮肤接触的一端,以便于理解。

参照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外膜1外侧设置有沿治疗罐3径向向外延伸的拉手6,以供使用者的手部持握,便于对隔离套的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拉手6沿外膜1周向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即外膜1外侧可设置有多个供手持握的位置,相对于仅设置于一个拉手6,更加便于对隔离套周向的安装和拆卸。

参照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最下层阻挡膜4的下部设置有吸附层7,吸附层7可选为蓬松的棉花或纱布等。吸附层7可直接粘接在阻挡膜4下部。当治疗罐3使用过程中,吸附层7可与凸起的皮肤表面接触,充分吸收皮肤表面渗出的液体,避免渗出的液体外流。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最上层阻挡膜4的上表面设置有绝热层8,避免隔离套应用于类似火罐的罐体时,内部的燃火灼损阻挡膜4。其中,绝热层8的材料可以但不限于为气凝胶毡或聚氨酯。其中,绝热层8也可同时设置于外膜1和内膜2与治疗罐3接触的一侧,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治疗罐3的罐体温度过高,影响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外膜1和内膜2的材料均采用硅胶或橡胶,硅胶热稳定性高、弹性好和化学稳定性好。橡胶在室温下富有弹性,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能产生较大形变,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例如,tpe(thermoplasticelastomer)是一种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回弹性,可注塑加工的特征,应用范围广泛,环保无毒安全。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外膜1与内膜2为一体成型结构,连接更加稳固,同时也可减少加工工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罐3,包括第一段设置有开口的罐体,罐体的开口处套设有上述的隔离套。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罐体的第一端沿自身径向向逐渐远离罐体中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罐体的第一端向逐渐远离罐体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即罐体的第一端向罐体的周向斜向下方向延伸,即在罐体的中轴线方向上,沿罐体的中部至罐体的第一端,罐体的径向尺寸逐渐增大,以使罐体的第一端与罐体的竖向中部之间以内凹的弧面过渡,便于外膜1的固定。其中,罐体第一端的周向可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凸缘,以避免隔离套脱落。外膜1的边缘可设置有护边9,使外膜1边缘紧贴罐体外壁,更加便于外膜1的紧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