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囊袋张力环推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9056发布日期:2020-12-08 15:00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囊袋张力环推注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囊袋张力环推注器。



背景技术:

囊袋张力环是一个可以压缩的开放圆环,通常采用pmma材料制成,植入囊袋内后紧贴囊袋膜,可以保持囊袋张力,防止后囊膜皱褶,对抗囊袋收缩,保持囊袋完整性。目前囊袋张力环大多为主体带有开口的c形部件,两端分别设有定位孔,通过植入器(推注器)或植入镊植入囊袋中,用于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术前或术中悬韧带断裂、悬韧带脆弱、有囊袋皱缩风险,特别是伴有高度近视的患者。

目前,囊袋张力环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可作为白内障手术过程中的辅助工具。以往张力环主要用于维持囊袋张力轮廓,现在还进一步要求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至后囊,防止术后后囊膜发生浑浊。

现有囊袋张力环推注器包括预装式与非预装式两种,一般由植入头(推注头)和推注部分组成,植入头为细长带一定弧度的圆形管材,外径约为1.2mm,壁厚约为0.2mm。推注部分由推注筒和推杆组成,内含一根直径约为0.3mm的细丝,细丝前端为钩形,用于与囊袋张力环定位孔配合,装载张力环。预装式与非预装式相比,在推注杆与推注筒之间增加了可以使囊袋张力环的一部分被收纳于推注头内的张力环预装位置保持结构。非预装式推注器,手术进行时需现场将囊袋张力环装载到植入头内,与预装式囊袋张力环推注器相比,操作繁琐,增加了手术操作步骤。囊袋张力环推注器

手术中,由于囊袋张力环非常精细,同时由于需要在眼部进行操作,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对眼部的组织造成危害。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就需要推注器可以稳定地对囊袋张力环进行推注操作。因此,亟需对囊袋张力环推注器的结构进行改进,以防止因推注器推注操作的不稳定而对眼部组织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推注稳定结构的囊袋张力环推注器,可以保障推杆动作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推注稳定结构的囊袋张力环推注器,包括:推注筒;推注头,其设在所述推注筒的前端;芯杆,其能够在推注筒和推注头内前后移动,在所述芯杆与所述推注筒、所述推注头两者至少其一之间设有沿所述芯杆相对于所述推注筒或推注头移动的移动方向延伸的芯杆移动导向机构。

采用如上结构,由于在所述芯杆与所述推注筒、所述推注头两者至少其一之间设有沿所述芯杆相对于所述推注筒/推注头的移动方向延伸的芯杆移动导向机构,因而能够保持芯杆的动作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芯杆在前后方向的移动位置包括使囊袋张力环的一部分被收纳于推注头内的张力环预装位置;预装位置保持机构,设置在芯杆与推注筒之间,用于使芯杆保持在张力环预装位置;所述预装位置保持机构包括设置在芯杆上的限位块;设置在推注筒的筒体部的周壁上的预装位置保持槽,通过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预装位置保持槽的卡合实现所述芯杆保持在所述张力环预装位置;在筒体部的内周壁上还设有与所述预装位置保持槽相连、通过与所述限位块配合而限制所述芯杆的行程极限位置的极限位置限制槽,所述的预装位置保持槽与所述极限位置限制槽由有底凹槽构成,由所述限位块、所述预装位置保持槽、所述极限位置限制槽构成所述芯杆移动导向机构。

采用如上结构,由于极限位置限位槽由有底凹槽构成,与由贯通槽构成相比,例如具有能够抑制灰尘等异物进入推注筒内造成污染及影响推注顺利进行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推注筒为在极限位置限制槽位置沿前后方向平面剖分的两半式结构,所述预装位置保持槽整体形成在一半筒上。

采用如上结构,可以使预装位置保持槽完整地形成在一个半筒上,避免形状较为复杂的预装位置保持槽跨半筒部形成而在对接处形成不平整部位,从而使预装位置保持槽能够顺畅地引导限位块的移动,进一步地提高了推注器使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推注筒的内周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后端开放,所述芯杆上设有嵌合于所述导向槽并能够沿所述导向槽滑动的导向条,由所述导向槽、所述导向条构成所述芯杆移动导向机构。

采用如上结构,采用如上结构,通过导向槽及嵌入导向槽并沿导向槽滑动的导向条,可以保证芯杆沿推注筒的导向槽发生前后的移动而无法发生转动。由此可以避免因芯杆与筒体部之间发生转动,引起囊袋张力环在手术时发生所需手术动作之外的转动,进而可以提高推注器的稳定性,增加手术成功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芯杆由依次连接的拇指柄、推杆、活塞、弹簧固定柱、推针构成;还包括安装在弹簧固定柱上一端与活塞抵接,另一端与推注头抵接的复位弹簧。

采用如上结构,可以通过复位弹簧提供的回复力将囊袋张力环拉入推注头内,同时也可以提高推注器在手术中的可操作性。

采用如上结构,可以保证芯杆在筒体部内进行前后运动的全部过程都有导向槽及导向条限制他们之间发生转动。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推注器使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活塞包括用于安装o型圈的o型圈槽。

采用如上结构,可以通过o型圈与推注筒的筒体部的内周壁滑动接触,限制推注的速度,使手术时的推注速度更加稳定,同时还可以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芯杆的相反于所述推注筒侧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推注头内设置有与加强筋配合的凹槽,由所述加强筋、所述凹槽构成所述芯杆移动导向机构。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推针的外周面上。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芯杆具有推针,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推针的外周面上。所述加强筋可以设置在所述推针的后部的外周面上。

采用如上结构,可以增加推针的强度,同时配合凹槽,可以防止推针因受力发生弯曲或者转动,可以提高手术中推注器使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弹簧固定柱为轴向外径尺寸不变的圆柱形。

采用如上结构,在进行推注操作时,可以使复位弹簧逐渐套设入弹簧固定柱上,可以防止复位弹簧在压缩过程中发生扭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中推注操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的预装有囊袋张力环状态下的预装式囊袋张力环推注器的主视图;

图2所示为推注筒打开状态下的预装式囊袋张力环推注器的主视图;

图3表示的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推注头的结构,其中(a)是主视图,(b)是剖视图;

图4表示的是打开状态下的推注筒的结构;

图5表示的是推注筒的上半筒部的斜视图;

图6为用于表示曲线形限位槽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表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限位块的结构,其中(a)主视图,(b)为侧视图;

图8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芯杆的主视图;

图9为该芯杆的斜视图;

图10为用于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的囊袋张力环预装过程的附图,且图中所示状态为芯杆处于行程最前端位置;

图11为用于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的囊袋张力环预装过程的附图,且图中所示状态为限位块由直线型限位槽进入曲线形限位槽的位置状态;

图12所示为推注筒的上半筒部的主视图;

图13为用于说明推注筒上的操作限位块用的小孔的结构的附图,其中,(a)为从里侧观察推注筒的下半筒部时得到的附图,(b)为从外侧观察时得到的附图,(c)为从外侧观察推注筒的上半筒部时得到的附图;

图14图15图14所示为囊袋张力环的结构;

图15所示为变形例1中涉及的芯杆的结构;

图16、图17所示为变形例3所涉及推注器前部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0预装式囊袋张力环推注器;10推注筒;10a下半筒部;10b上半筒部;11筒体部;12抓握部;12a抓握部;20芯杆;20a导向条;21推杆;21'推杆;21a指示槽;22活塞;22a型圈槽;22b限位块槽;23推针;23a加强筋;24弹簧固定柱;24a基部;25限位块;26型圈;27拇指柄;30推注头;30a内腔道;31推注筒连接部;31a止转突起;31a1定位槽;31b卡槽;31c端面;31d弹簧定位突起;32过渡部;33导向管部;33a斜面部;40复位弹簧;100推注器;110曲线形限位槽;110a引导部;110b保持部;110c凸点;111导向槽;112a第1小孔;112b第2小孔;113直线形限位槽;113a下半直线形限位槽;113b上半直线形限位槽;114卡扣;115凹槽;116卡合凹部;117卡止壁;117a通孔;117b卡止凹部;117c定位凸起;120卡合凸部;180相隔;200囊袋张力环;201定位孔;231装载柱;231a装载柱;250基部;251柱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下述具体实施方式是以预装式囊袋张力环为例进行的说明,然而并非局限于此,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非预装式囊袋张力环推注器。

【整体结构】

图1所示为由囊袋张力环和预装式推注器组成的预装式囊袋张力环的主视图。图2所示为推注筒打开状态下的预装式囊袋张力环推注器的主视图。图14所示为囊袋张力环的结构。

如图1所示,通常在出厂时,预装式囊袋张力环推注器100(有时也会简称为推注器)上预装着囊袋张力环200,组装在一起的囊袋张力环200与预装式囊袋张力环推注器100构成了预装式囊袋张力环。预装式囊袋张力环推注器100主要具有推注筒10、芯杆20、推注头30、复位弹簧40。推注筒10作为囊袋张力环推注器100的主体,整体上呈长形的圆筒状,其前端安装推注头30,推注头30的内腔道30a(图3)与推注筒10的筒内空间连通。

如图14所示,囊袋张力环200是一个c形的开口环,其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定位孔201,用于装载在张力环推注器(植入器)100上。囊袋张力环200能够在后述的推针23上的装载柱231a(图8、图9)钩住其一端的定位孔201的状态下被推针23拉入推注头30中,在逐渐被拉入时,囊袋张力环200产生变形,并且在即将进行将囊袋张力环200推入人眼的手术动作前,该囊袋张力环200以近乎被拉直的状态被完全收纳于推注头30中。

另外,芯杆20以能够在推注筒10内前后移动的方式配置,能够将囊袋张力环200拉入推注头30中或者将位于推注头30内的囊袋张力环200向前推出(推注动作)。

另外,在芯杆20与推注筒10之间设有复位弹簧40,复位弹簧40对芯杆20向后施力。在操作者向前推动芯杆20时,需要克服复位弹簧40的作用力,而在操作者解除对芯杆20的推动力时,芯杆20在复位弹簧40的作用下向后移动(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预装式囊袋张力环推注器100中,芯杆20在前后方向上的行程范围内有三个位置,最前端位置、最后端位置和位于二者间的张力环预装位置,在最前端位置,后述的推针23的前端部伸出推注头30之外,在此位置,或者是囊袋张力环200可以被操作者挂在推针23上,或者是推针23将囊袋张力环200完全从推注头30中推出;在最后端位置,或者是囊袋张力环推注器100的组装后的初始状态,或者是囊袋张力环200被推针23完全拉入推注头30中的即将手术状态;在张力环预装位置,推针23将囊袋张力环200的一部分拉入推注头30内。

特别地,为了将芯杆20保持在张力环预装位置,本实用新型的囊袋张力环推注器100具有预装位置保持机构,具体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下面对囊袋张力环推注器100的各构成部件分别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结合以上也可知,关于方向的定义,以将囊袋张力环200从推注器100中推出的方向为前方,相应地,其相反方向为后方。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与作为推注器主体的推注筒10的轴向一致,另外,如无特别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周向”与推注筒10的周向一致,“径向”与推注筒10的径向(外周-内周方向)一致。

【推注头】

图3表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推注头的结构,其中(a)是主视图,(b)是剖视图。

如图3所示,推注头30是一个一体式的高分子注塑成型部件,从后向前依次具有用于连接推注筒10的推注筒连接部31、从后侧向前侧外径逐渐减小的过渡部32、细管状的导向管部33。推注筒连接部31具有设在外周面上的环形的卡槽31b以及一对从卡槽31b的底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止转突起31a,一对止转突起31a位于周向上相对的位置(相隔180度)。另外,推注筒连接部31还具有从后端面31c向后突出的弹簧定位突起31d,用于对复位弹簧40的前端部进行定位。

另外,如图3中的(b)所示,在推注头30内设有前后贯通的内腔道30a,该内腔道30a能够完全容纳囊袋张力环200。

推注头30前端为细长的导向管部33,前端形成为角度大致为45°的斜面部33a,便于插入眼表手术切口。如图3所示,推注头30的内腔道30a的x段(第1段、导向管部33内部)截面为“□”形,y段(第2段)截面为“凸”形,内腔道30a与后述的推针23配合,推针23可在内腔道30a内滑动,被内腔道30a导向。

【推注筒】

图4表示的是打开状态下的推注筒的结构。图5表示的是推注筒的上半筒部的斜视图。图6为用于表示曲线形限位槽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2、4、5所示,推注筒10整体上成细长圆筒状,其具有筒体部11与形成在筒体部11外周面上的圆环状的抓握部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推注筒10为沿着轴向剖分的两半式的结构,包括分别注塑成型的下半筒部10a(第1半筒部)和上半筒部10b(第2半筒部)。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下半筒部10a侧的结构,在阿拉伯数字后附带大写字母“a”,对于上半筒部10b侧的结构,在阿拉伯数字后附带大写字母“b”,在不区分上半部和下半部时,去掉大写字母“a”与“b”。另外,关于下半筒部10a和上半筒部10b的“上”、“下”,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的,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下半筒部10a和上半筒部10b扣合在一起,具体而言,在下半筒部10a上设有向上半筒部10b突出的卡扣114,在上半筒部10b的外周面上设有位置对应的凹槽115,卡扣114嵌入凹槽115中;另外,在下半筒部10a的抓握部12a上形成有卡合凹部116,在上半筒部10b上形成有卡合凸部120,卡合凹部116与卡合凸部120相卡合。

另外,在筒体部11的内周壁上设有直线形限位槽113、曲线形限位槽110、导向槽111。直线形限位槽113用于限定芯杆20的行程极限位置(最前端位置与最后端位置),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极限位置限制槽,曲线形限位槽110用于将芯杆20保持在张力环预装位置,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中的预装位置保持槽,导向槽111用于引导芯杆20的前后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直线形限位槽113、曲线形限位槽110、导向槽111皆由开设在推注筒10的筒体部11的内周壁上的有底凹槽构成,即,这些槽是不通透的、没有贯穿推注筒10的筒体部11的周壁。

直线形限位槽113与导向槽111开设在周向上相隔90度的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直线形限位槽113的前后端皆封闭,从而如后述那样通过阻挡限位块25的移动而实现对芯杆20的行程极限位置的限定。导向槽111的后端开放(在筒体部11的后端面上有开口),前端延伸到比直线形限位槽113的前端靠前的位置,通过与后述的芯杆20上的导向条20a配合而引导芯杆20的前后移动。

曲线形限位槽110在直线形限位槽113的中途的规定位置与直线形限位槽113相连,向直线形限位槽113的一侧方(周向上的一侧)呈曲线状延伸,后述的限位块25能够从直线形限位槽113中移动并保持在该曲线形限位槽110中,从而实现将芯杆20保持在张力环预装位置。

如图4-6所示,曲线形限位槽110整体上呈符号“√”状,具有向直线形限位槽113的一侧方且向前方倾斜延伸的引导部110a、以及从引导部110a的前端折返而继续向直线形限位槽113的一侧方但向后方延伸的位置保持部110b。另外,拐角部的最前端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设定为,使得限位块20移动到此处时囊袋张力环200仍有一部分被收在推注头30内,从而抑制囊袋张力环200脱落。引导部110a用于将限位块20从直线形限位槽113向位置保持部110b引导,位置保持部110b用于保持限位块20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限位块20从与直线形限位槽113相连的位置c处沿着引导部110a移动到作为引导部110a与位置保持部110b之间的拐角部的位置d,之后从位置d移动到位置保持部110b中的位置e并被保持为位置e处(具体后述)。另外,图6中示出的限位块20(柱部251)的移动路线与引导部110a、保持部110b的中心线基本一致。引导部110a、保持部110b的槽宽略大于限位块20的柱部25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110a与位置保持部110b之间的拐角部设定为,后述的限位块25的柱部251在受芯杆20带动而前后移动时,能够仅因芯杆20的前后带动而从位置保持部110b在周向上移动到引导部110a中,但是不能仅因芯杆20的前后带动而从引导部110a中在周向上移动到位置保持部110b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槽111形成在下半筒部10a上;直线形限位槽113一半形成在下半筒部10a(下半直线形限位槽113a),另一半形成在上半筒部10b(上半直线形限位槽113b),通过下半筒部10a与上半筒部10b的扣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直线形限位槽113;曲线形限位槽110形成在上半筒部10b上。如此,通过使直线形限位槽113形成为两半,而使曲线形限位槽110完整地形成在一个半筒部(上半筒部10b),避免形状较为复杂的曲线形限位槽110跨半筒部形成而在对接处形成不平整部位,从而,使曲线形限位槽110能够顺畅地引导限位块25的移动。

另外,如图4、5所示,在筒体部11的前端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止壁117,在卡止壁117的内周侧设有前后贯通的通孔117a,在通孔117a的内周面上设有一对向径向外侧凹进的卡止凹部117b,卡止凹部117b一半形成在上半筒部10b一半形成在下半筒部10a。卡止壁117嵌入推注头30的推注筒连接部31的卡槽31b中,通过其前端面与卡槽31b的前壁面的抵接,防止推注头30向前方脱离推注筒10;另外,推注筒连接部31上的止转突起31a嵌入卡止凹部117b中,从而防止推注头30转动。

在组装张力环推注器100时,在上半筒部10b与下半筒部10a打开的状态下,使上半筒部10b与下半筒部10a中的一方的卡止壁117嵌入推注头30的推注筒连接部31上的卡槽31b中,之后扣合上半筒部10b与下半筒部10a,即可实现将推注头30固定在推注筒10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推注筒10的筒体部11上还设有操作限位块25时利用的第1小孔112a与第2小孔112b(图13),不过,为了便于理解,具体结构将在详细说明完限位块25之后再予以说明。

【芯杆】

图8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芯杆的主视图。图9为该芯杆的斜视图。

如图8、9所示,芯杆20为一个一体式的注塑成型部件,从后向前依次具有:拇指柄27、推杆21、活塞22、弹簧固定柱24、推针23。

拇指柄27设置在推杆21的后端,始终露出于推注筒10之外,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圆形,其后端面形成为拇指容易贴合的形状,供操作者进行推动操作。推杆21为截面呈“十”字状的杆状,其前端连接着活塞22,活塞22的外周面上设有两个环形的o型圈槽22a,在其中安装硅胶制的o型圈26(图2、图10、图11),通过o型圈26而与推注筒10的筒体部11的内周壁滑动接触,能够稳定推注速度以及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另外,在活塞22的外周面上,于o型圈槽22a的前侧形成有环形的限位块槽22b,该限位块槽22b用于安装限位块2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推杆21与活塞22的外周面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向条20a(导向突起),该导向条20a嵌入推注筒10的筒体部11内周面的导向槽111中并能够沿着导向槽111滑动,如此对推杆21、活塞22以致整个芯杆20的前后移动进行导向,同时还能够防止芯杆20(尤其是推针23)转动。

在活塞22的前端连接着弹簧固定柱24,弹簧固定柱24为逐渐向前变细的柱状,复位弹簧40套在该弹簧固定柱24上,其后端面与活塞22的前端抵接。在弹簧固定柱24的前端连接着细杆状的推针23(推注部件),推针23的后部的下侧外周面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23a,该加强筋23a与推注头30的y段(第2段)的向下的“凸”形截面配合(实质上是形成有向下的凹部,与该凹部配合)。另外,在推针23的前端部形成有平行于前后方向(推针23的长度方向)的平面部(面朝外周侧的平面部),在该平面部上设有向外周侧呈圆柱状突出的装载柱231a,如此在推针23的前端部形成钩状部,该装载柱231a能够伸入囊袋张力环200一端的定位孔201(图10)中,从而钩挂住囊袋张力环200。

【限位块】

图7表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限位块的结构,其中(a)主视图,(b)为侧视图。

如图7所示,限位块25具有基部250与柱部(销部)251。基部250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呈朝下开口的c形环状,通过使该开口部扩大而使基部250产生变形从而能够将其安装在活塞22上的限位块槽22b中。如此,限位块25以能够相对转动但不能前后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活塞22上。柱部251从基部250的开口的相反侧向径向外侧突出,其嵌入推注筒10的筒体部11内周面上的限位槽(包括直线形限位槽113与曲线形限位槽110)中,能够沿着限位槽滑动。

【限位块操作用孔】

图13为用于说明推注筒上的操作限位块用的小孔的结构的附图,其中,(a)为从里侧观察推注筒的下半筒部时得到的附图,(b)为从外侧观察时得到的附图,(c)为从外侧观察推注筒的上半筒部时得到的附图。另外,在(c)中示出了曲线形限位槽110。

如图13所示,在推注筒10的筒体部11的周壁上设有贯通内外的两个小孔即第1小孔112a与第2小孔112b,第1小孔112a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大致同直线形限位槽113与曲线形限位槽110的连接处的位置相同,第2小孔112b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大致同曲线形限位槽110中的引导部110a与位置保持部110b间的拐角部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曲线形限位槽110设置在直线形限位槽113的一侧,第1小孔112a设置在直线形限位槽113的另一侧。第2小孔112b设置在曲线形限位槽110的远离直线形限位槽113的一侧(再具体一点说是设置在引导部110a与位置保持部110b之间的拐角部的远离直线形限位槽113的一侧)。

在进行将囊袋张力环200预装在推注器100上的预装操作时,操作者能够使用一根针(针状物)穿入第1小孔112a或第2小孔112b中而推动限位块25上的柱部251(图7)在周向上移动(即,使限位块25相对于筒体部11绕前后方向的轴线转动)。

具体而言,操作者使用针穿入第1小孔112a而将柱部251从直线形限位槽113推入曲线形限位槽110,另外,操作者使用针穿入第2小孔112a而将柱部251从引导部110a(或者说从引导部110a与位置保持部110b间的拐角部)推入位置保持部110b中。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柱部251从直线形限位槽113进入曲线形限位槽110的动作以及在曲线形限位槽110中从位置保持部110b进入引导部110a的动作,是操作者使用针穿入第1、第2小孔112a、112b对柱部251进行推动而实现的。

【复位弹簧】

如图2所示,复位弹簧40设置在推注筒10的筒体部11内,位于筒体部11的前端部与芯杆20的活塞22之间,以压缩状态安装,对芯杆20施加向后的作用力。具体而言,复位弹簧40的前端部套在推注头30的推注筒连接部31的后端的弹簧定位突起31d上,且从后方抵接于推注筒连接部31的后端面31c;另一方面,复位弹簧40的后端部套在芯杆20的弹簧固定柱24上,且从前方抵接在活塞22的前端面上。如此,通过对活塞22施加向后的作用力,而对整个芯杆20施加向后的作用力。

【推注方法】

下面对将囊袋张力环200推注到人眼中的推注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操作者从包装中取出预装着囊袋张力环200的推注器100,如上所述,此时,芯杆20保持在张力环预装位置,限位块25的柱部251位于曲线形限位槽110的位置保持部110b中(位置e)。在此状态下,操作者推动拇指柄27而使芯杆20向前移动,在芯杆20的带动下,限位块25的柱部251沿着位置保持部110b向前移动,直至移动到位置保持部110b与引导部110a间的拐角部(位置d)而不能继续向前移动,此时,如上所述,柱部251同时也可以说是进入到了引导部110a中。之后,操作者松开或者减轻对拇指柄27的推动,在复位弹簧40的作用下,芯杆20向后移动,带动限位块25向后移动,限位块25的柱部251沿着引导部110a向后移动,到达曲线形限位槽110与直线形限位槽113的连接部(位置c),之后由曲线形限位槽110进入直线形限位槽113中,沿着直线形限位槽113继续向后移动直至受到直线形限位槽113的后端壁的阻挡而停在此位置(位置a)。此时,芯杆20到达行程的最后端位置。

另一方面,芯杆20的推针23向后移动,进一步将囊袋张力环200拉入推注头20中,当芯杆20到达最后端位置时,囊袋张力环200已完全被拉入推注头20中,大致呈被完全拉直的状态。

之后,操作者将推注器100的推注头30的导向管部33的前端部插入患眼的切口,再次向前推动拇指柄27,使芯杆20向前移动,此时,限位块25的柱部251沿着直线形限位槽113向前移动,直至移动到直线形限位槽113的最前端而停止移动。在此过程中,芯杆20的推针23逐渐将囊袋张力环200从推注头30中推出而推入患眼中。

【变形例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5所示为变形例1中涉及的芯杆的结构。

如图15所示,在变形例1中,弹簧固定柱24的与活塞22连接的基部24a设定为前后(轴向)外径没有变化的圆柱形,与复位弹簧40的内孔配合,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固定效果。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推杆21与活塞22的外周面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向条20a(导向突起),该导向条20a嵌入推注筒10的筒体部11内周面的导向槽111中并能够沿着导向槽111滑动,如此对推杆21、活塞22以致整个芯杆20的前后移动进行导向,同时还能够防止芯杆20(尤其是推针23)转动。还可设置成推注筒10的筒体部11内周面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向条,该导向条嵌入在推杆21与活塞22的外周面上的导向槽中并能够沿着导向槽滑动。

【变形例3】

图16、图17所示为变形例3所涉及的结构。

如图16、17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推注头30的外表面上设有两个箭头指示部30b1、30b2,二者在圆周上处在相对的位置,这两个箭头指示部30b1、30b2用于指示囊袋张力环200的展开方向。具体而言,在预装状态下,箭头指示部30b1、30b2的方向与囊袋张力环200从推注头30中伸出并弯曲延伸的方向一致。此方向与推注时囊袋张力环200从推注头30中排出并展开的方向一致。通过设置这样的箭头指示部30b1、30b2,能够使操作者容易地确认推注时囊袋张力环200的展开方向,从而容易地进行推注操作。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箭头指示部30b1、30b2由一体形成在推注头30外表面上的突起部构成。另外,作为其他方式,也可以由印刷图案部构成。还有,作为其他方式,可以在推注筒10上设置箭头指示部,然而,还是以在推注头30上设置为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