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三维采集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06335发布日期:2020-08-18 19:2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窥镜三维采集镜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窥镜三维采集镜头。



背景技术:

内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目前已经十分普及。内镜技术通过冷光源提供照明,将内镜镜头插入腹腔内,内镜镜头拍摄到的图像通过一系列处理,实时显示在专用监视器上。在监视器提供的手术视野下,医生通过运用特殊的内镜器械进行手术。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内镜手术避免了长切口,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此外,对于部分开放手术难以暴露的部位,内镜可以提供更开阔、更清晰的视野以及更大的操作空间。

然而,现有的内镜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的内镜成像简单,只能形成简单的二维平面图,不利于医护人员的观察。

2、现有的内镜没有散热功能,长时间使用后,电子元器件发热严重,缩短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三维采集镜头,将深度摄像头用于医疗领域,利用深度摄像头的取景与3d扫描特性,对拍摄对象进行二维/三维扫描成像,在外接设备上呈现出立体图像,方便医护人员的观察,其次,通过设置进风口、出风口和进风管,保证对电子元器件的有效降温。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内窥镜三维采集镜头,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手柄、检测头、连通管和用于连接外接设备的输出端口。

所述连通管用于连通手柄和检测头。

所述检测头包括用于立体扫描并提取场景中2d和3d信息的传感器组件,使用时,传感器组件电连接外接设备。

通过设置用于立体扫描的传感器组件,使得扫描出的图像具有3d立体图像,方便医疗人员观察腹腔内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组件为深度摄像头,选用深度摄像头作为扫描的设备,可以实现立体扫描并提取场景中3d信息,对于复杂物体能够形成清晰均匀的立体图像,便于医护人员进行观察和治疗。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组件通过连接线电连接输出端口,所述连接线设于通信管内。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连通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远离进风口的一端伸入检测壳体内,通过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并且在进风口连接进风管,保证凉风能够进入检测壳体内对传感器组件进行降温,保证传感器组件的正常运行,延长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远离进风口的一端设于传感器组件远离连通管的一端,将进风管的一端设置在检测头的端部,凉风通过进风管进入检测头的端部,再依次经过检测头、连通管和手柄,最后由出风口吹出,保证对内镜内部整体进行降温,避免出现降温盲区。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端口设于手柄远离连通管的一端,将所述输出端口设置在手柄的端部,在连接外接设备时,不影响医护人员的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端口为快插结构,将所述输出端口设计为快插结构,便于与外接设备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通管为柔性管,将所述连通管设计为柔性管,当检测头伸入腹腔后,可以通过连通管的弯曲或转动,便于对腹腔内的全景进行观察。

进一步的,所述连通管为不锈钢管。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头还包括用于包裹传感器组件的检测壳体,所述检测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通过设有的卡合组件进行连接,所述卡合组件包括挂钩和卡槽,所述挂钩和卡槽分别连接于上壳体和下壳体,将检测壳体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并且在端部设有卡合组件,利用卡合组件将上壳体和下壳体进行连接,并在接缝处涂抹环保胶进行密封,不仅方便传感器组件的安装,并且安装后,保证了检测壳体连接后的紧密性和防水性。

进一步的,所述卡合组件设于检测壳体远离连通管的一端,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靠近连通管的一端均为圆弧形板,两个所述圆弧形板拼接为圆环并伸入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与两个圆弧形板之间为过盈配合,并使用环保密封胶进行粘接,保证检测头与连通管之间的密封性,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一端通过卡合组件进行连接,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另一端通过连通管进行包裹限位,并涂抹环保胶,保证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组件通过设有的固定板连接于检测壳体,传感器组件、固定板和检测壳体均通过螺钉连接,将所述固定板、检测壳体和传感器组件通过螺钉进行连接,保证整个检测头的稳定性以及精确性。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电路板,以及分别电连接电路板的红外线传感器和多个光学传感器,多个光学传感器朝向检测壳体的同一侧,所述传感器组件还包括用于捕捉被测物光信号的图片传感器,所述图片传感器与光学传感器的朝向相同,所述电路板设于固定板靠近下壳体的一侧,所述光学传感器和红外线传感器设于固定板靠近上壳体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组件靠近下壳体的一侧设有数据接口,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后,所述数据接口抵接下壳体,通过设置数据接口,在检测壳体连接后,通过所述数据接口抵接下壳体,保证传感器组件、固定板和检测壳体的连接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连接有保护板,所述传感器组件的检测端朝向保护板,通过设置保护板,既能保护传感器组件,又不会影响传感器组件的扫描检测,便于整个内镜的使用,所述保护板包括玻璃板和滤镜,所述滤镜正对与光学传感器的镜头设置,所述玻璃板正对红外线传感器和图片传感器。

所述保护板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使玻璃板86和滤镜87在同一平面,亦可以先制作玻璃板86,再将滤镜87连接于玻璃板86。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设有用于安装玻璃板的凹槽,所述玻璃板胶接于上壳体,玻璃板远离下壳体的一面与上壳体的外表面共面,所述玻璃板安装后,玻璃板与检测壳体形成光滑的平面,保证在使用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进一步的,所述玻璃板的内侧涂有防雾层。

进一步的,还包括卡合于上壳体的压板,所述压板设有多个摄像孔,所述摄像孔用于传感器组件的扫描,所述压板具有限位结构,所述传感器组件和进风管分别设于限位结构的两侧,利用限位结构将进风管与传感器组件分隔,通过设置限位结构,防止进风管对传感器组件造成挤压,保证传感器组件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设有用于卡合压板的安装槽和卡块,在所述上壳体相对的两侧设置安装槽,且两个安装槽的其中一端为收口的圆弧形槽,在安装时,将压板的两侧胶粘于安装槽,并使压板无圆弧形槽的一端抵紧卡块。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设有多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用于对传感器组件进行定位,通过设置定位柱,在传感器安装时,与定位柱对应设置,并卡合于定位柱,保证传感器安装的精确度。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处通过胶密封,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完成后,再将胶涂抹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缝,保证整个装置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壳体内设有长圆形的卡件,所述卡件设于检测壳体和连通管的连接处,卡件较长的一端卡合于检测壳体,所述进风管和通信管均穿过卡件,通过设置卡件,卡件对进风管和通信管进行限位,防止进风管与通信管发生缠绕,保证通信管和进风管的正常使用,并且由于卡件为长圆形,不会与检测壳体之间形成密封,不影响气体的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内设有固定圈,所述进风口、出风口和输出端口均设于固定圈内,通过设置固定圈,保证输出端口、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相对位置,避免线路发生相互缠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用于立体扫描的传感器组件,使得扫描出的图像具有3d立体图像,方便医疗人员观察腹腔内的情况。

(2)本实用新型选用深度摄像头作为扫描的设备,可以实现立体扫描并提取场景中3d信息,对于复杂物体能够形成清晰均匀的立体图像,便于医护人员进行观察和治疗。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并且在进风口连接进风管,保证凉风能够进入检测壳体内对传感器组件进行降温,保证传感器组件的正常运行,延长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将所述连通管设计为柔性管,当检测头伸入腹腔后,可以通过连通管的弯曲或转动,便于对腹腔内的全景进行观察。

(5)本实用新型将所述固定板、检测壳体和传感器组件通过螺钉进行连接,保证整个检测头的稳定性以及精确性。

(6)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板安装后,玻璃板与检测壳体形成光滑的平面,保证在使用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7)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位结构,利用限位结构将进风管与传感器组件进行分隔,防止进风管对传感器组件造成挤压,保证传感器组件的正常工作。

(8)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定位柱,在传感器安装时,与定位柱对应设置,并卡合于定位柱,保证传感器安装的精确度。

(9)本实用新型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完成后,再将胶涂抹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缝,保证整个装置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图7的b-b方向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上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传感器组件的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保护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手柄;2-连通管;3-检测壳体;31-挂钩;32-卡槽;33-安装槽;41-出风口;42-进风口;43-进风管;51-输出端口;52-通信管;61-卡件;62-固定圈;71-压板;72-限位结构;73-卡块;74-摄像孔;75-固定板;76-定位柱;81-光学传感器;82-红外线传感器;83-图片传感器;84-电路板;85-数据接口;86-玻璃板;87-滤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附图标记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内窥镜三维采集镜头,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手柄1、检测头、连通管2和用于连接外接设备的输出端口51。

所述连通管2用于连通手柄1和检测头。

所述检测头包括用于立体扫描并提取场景中2d和3d信息的传感器组件,使用时,传感器组件电连接外接设备。

通过设置用于立体扫描的传感器组件,使得扫描出的图像具有3d立体图像,方便医疗人员观察腹腔内的情况。

实施例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传感器组件为深度摄像头。

选用深度摄像头作为扫描的设备,可以实现立体扫描并提取场景中3d信息,对于复杂物体能够形成清晰均匀的立体图像,便于医护人员进行观察和治疗。

实施例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5-7、图10所示,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电路板84,以及分别电连接电路板84的红外线传感器82和多个光学传感器81,多个光学传感器81朝向检测壳体3的同一侧。

所述传感器组件还包括用于捕捉被测物光信号的图片传感器83,所述图片传感器83与光学传感器81的朝向相同。

所述电路板84设于固定板75靠近下壳体的一侧,所述光学传感器81和红外线传感器82设于固定板75上并位于上壳体的一侧。

先将所述电路板84通过螺钉连接于固定板75,再将连接好的电路板84和固定板75通过螺钉一同连接于上壳体。

通过红外线传感器82、光学传感器81和图片传感器83组合作为扫描的设备,通过三维深度取像,对于复杂物体能够形成清晰均匀的立体图像,便于医护人员进行观察和治疗。

所述深度摄像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技术,还包括其他能够获得拍摄对象深度信息(三维的位置和尺寸信息,使得整个计算机系统获得环境和对象的三维立体数据)的摄像头或摄像技术,比如:结构光、双目视觉和tof飞行时间法。

实施例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在实施例2或3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所述检测头还包括用于包裹传感器组件的检测壳体3,所述手柄1和检测壳体3通过连通管2连通,手柄1设有进风口42和出风口41,所述进风口42连通有进风管43,所述进风管43远离进风口42的一端伸入检测壳体3内。

通过设置进风口42和出风口41,并且在进风口42连接进风管43,保证凉风能够进入检测壳体3内对传感器组件进行降温,保证传感器组件的正常运行,延长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所述进风管43远离进风口42的一端设于传感器组件远离连通管2的一端。

将进风管43的一端设置在检测头的端部,凉风通过进风管43进入检测头的端部,再依次经过检测头、连通管2和手柄1,最后由出风口41排出,保证对内镜内部整体进行降温,避免出现降温盲区。

实施例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所述输出端口51设于手柄1远离连通管2的一端。

将所述输出端口51设置在手柄1的端部,在连接外接设备时,不影响医护人员的操作。

所述输出端口51为快插结构,将所述输出端口51设计为快插结构,便于与外接设备进行连接。

所述连通管2为柔性管,将所述连通管2设计为柔性管,当检测头伸入腹腔后,可以通过连通管2的弯曲或转动,便于对腹腔内的全景进行观察。

实施例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所述检测壳体3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通过设有的卡合组件进行连接,所述卡合组件包括挂钩31和卡槽32,所述挂钩31和卡槽32分别连接于上壳体和下壳体。

将检测壳体3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并且在端部设有卡合组件,利用卡合组件将上壳体和下壳体进行连接,并在接缝处涂抹环保胶进行密封,不仅方便传感器组件的安装,并且安装后,保证了检测壳体连接的紧密性和防水性。

所述卡合组件设于检测壳体3远离连通管2的一端,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靠近连通管2的一端均为圆弧形板,两个所述圆弧形板拼接为圆环并伸入连通管2,所述连通管2与两个圆弧形板之间为过盈配合,并使用环保密封胶进行粘接,保证检测头与连通管之间的密封性。

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一端通过卡合组件进行连接,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另一端通过连通管2进行包裹限位,保证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所述传感器组件靠近下壳体的一侧设有数据接口85,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后,所述数据接口85抵接下壳体。

通过设置数据接口85,在检测壳体3连接后,通过所述数据接口85抵接下壳体,保证传感器组件、固定板75和检测壳体3的连接稳定。

安装时,先将电路板84通过螺钉连接于固定板75,再将连接好的电路板84和固定板75一起通过螺钉连接于上壳体。

实施例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所述上壳体连接有保护板,所述传感器组件的检测端朝向保护板。

所述保护板包括玻璃板86和滤镜87,所述滤镜87正对与光学传感器的镜头设置,滤镜87用于过滤部分杂光,使得成像更加清晰。

所述保护板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使玻璃板86和滤镜87在同一平面,亦可以先制作玻璃板86,再将滤镜87连接于玻璃板86。

所述玻璃板86正对红外线传感器82和图片传感器83。

通过设置玻璃板86,既能保护传感器组件,又不会影响传感器组件的扫描检测,便于整个内镜的使用。

所述上壳体设有用于安装玻璃板86的凹槽,所述保护板胶接于上壳体,保护板远离下壳体的一面与上壳体的外表面共面。

所述保护板安装后,保护板与检测壳体3形成光滑的平面,保证在使用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所述保护板的内侧涂有防雾层。

实施例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如图8和9所示,还包括卡合于上壳体的压板71,所述压板71设有多个摄像孔74,所述摄像孔74用于传感器组件的扫描。

所述压板71具有限位结构72,所述传感器组件和进风管43分别设于限位结构72的两侧,利用限位结构72将进风管43与传感器组件进行分隔,防止进风管43对传感器组件造成挤压,保证传感器组件的正常工作。

所述上壳体设有用于卡合压板71的安装槽33和卡块73,在所述上壳体相对的两侧设置安装槽33,且两个安装槽33的其中一端为收口的圆弧形槽,在安装时,将压板71的两侧胶粘于安装槽33,并使压板71无圆弧形槽的一端抵紧卡块73。

实施例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如图10所示,还包括用于连接传感器组件和检测壳体3的固定板75,所述固定板75设有多个定位柱76,所述定位柱76用于对传感器组件进行定位,通过设置定位柱76,在传感器安装时,与定位柱76对应设置,并卡合于定位柱76,保证传感器安装的精确度。

实施例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处通过胶密封。

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完成后,再将胶涂抹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缝,保证整个装置的密封性。

实施例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在实施例11的基础上,所述检测壳体3内设有长圆形的卡件61,所述卡件61设于检测壳体3和连通管2的连接处,卡件61较长的一端卡合于检测壳体3,所述进风管43和通信管52均穿过卡件61,通过设置卡件61,卡件61对进风管43和通信管52进行限位,防止进风管43与通信管52发生缠绕,保证通信管52和进风管43的正常使用,并且由于卡件61为长圆形,不会与检测壳体3之间形成密封,不影响气体的流动。

所述手柄1内设有固定圈62,所述进风口42、出风口41和输出端口51均设于固定圈62内,通过设置固定圈62,保证输出端口51、进风口42和出风口41的相对位置,避免线路发生相互缠绕。

具体工作原理:使用时,在通过输出端口51连接外接设备,再在腹部开孔,并将检测头伸入腹腔,利用传感器组件对腹腔内部进行扫描检测,并通过控制连通管2的弯曲和转动,对腹腔内部进行全面的扫描,再将数据发送至外接设备进行显示,使用的同时,向进风口42通入空气,空气进入检测头的端部,再依次经过检测头、连通管2、手柄1,最后由出风口41排出,实现对整个装置的降温。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