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脏内科防漏型术后医疗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05904发布日期:2020-08-11 21:05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脏内科防漏型术后医疗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心脏内科防漏型术后医疗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指人工植入心脏起搏器,用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经过导线和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的起搏点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是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特别是治疗重症慢性心律失常。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将电极导线从锁骨下方的静脉插入,在x线透视下,将其插入预定的心腔起搏位置,固定并检测。然后在胸部埋入与电极导线相连接的起搏器,而后缝合皮肤。

在手术后一段时间内,由于伤口未愈合,存在容易出血的问题。临床上一般采用具有一定重量的盐袋进行加压,防止伤口出血。但是这种方式一是操作不方便,盐袋不好固定;二是不便调节压力,不能有效针对不同的病情来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心脏内科防漏型术后医疗辅助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出血不便施压、压力不便调节的问题。

一种心脏内科防漏型术后医疗辅助装置,包括:

夹持装置;

加压装置,其包括支撑板、调节筒、调节旋盖和柔性压头,所述支撑板连接至所述夹持装置,所述调节筒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调节筒内开设有一调节腔,所述调节腔内开设有内螺纹,所述调节旋盖上开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其中,

所述调节腔内设有橡皮泥,所述柔性压头为弹性薄壁结构,所述调节旋盖朝向所述柔性压头的方向运动时,压迫橡皮泥并驱动所述柔性压头朝向远离所述调节旋盖的方向扩张。

更优地,所述柔性压头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调节筒上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

更优地,还包括调节装置和锁止装置;

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杆、第二夹持杆和滑套,所述第一夹持杆和第二夹持杆均呈l形结构,所述第一夹持杆的一端形成第一夹持部、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二夹持杆的一端形成第二夹持部、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均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套内;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轮和调节齿轮,所述调节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套上,所述调节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套内,所述调节轮的一端穿过所述滑套的侧壁同轴驱动连接至所述调节齿轮;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位于所述调节齿轮的两侧,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均与所述调节齿轮相啮合;

所述锁止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调节轮能够转动与否。

更优地,所述锁止装置包括棘爪和复位弹簧,所述棘爪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套上,所述调节轮上固定设置有棘轮,所述棘爪与所述棘轮相配合;所述复位弹簧一端连接在所述棘爪上、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滑套,用于限制所述棘爪转动。

更优地,所述棘爪上设置有锁止把手,用于带动所述棘爪转动。

更优地,所述第一夹持杆上开设有让位槽,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位于所述让位槽内,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一调节槽,所述让位槽内固定设置有滑杆,所述调节槽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杆上;所述让位槽内开设有一c字形结构的驱动滑槽,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驱动滑槽内;其中,所述驱动滑槽包括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所述第一滑道的连接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滑道的连接端且连接处圆弧过渡,所述第一滑道和所述第二滑道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滑杆由所述第一滑道或所述第二滑道的自由端朝向连接端滑动时,所述支撑板朝向靠近所述第一夹持杆的方向运动。

更优地,还包括锁止杆和调节弹簧,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上均开设有若干收纳槽,所述锁止杆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收纳槽内,所述调节弹簧一端连接至所述锁止杆、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收纳槽内。

更优地,还包括辅助装置,其包括第一臂环、第二臂环和滑绳,所述滑绳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臂环和所述第二臂环,所述第一夹持杆上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一滑轮,所述第二夹持杆上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二滑轮,所述滑绳可滑动地位于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二滑轮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心脏内科防漏型术后医疗辅助装置,通过加压装置可以调节压力大小,当调节旋盖下移时,压缩橡皮泥,橡皮泥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会迫使柔性压头向外扩张,对伤口施压,柔性压头由弹性薄壁结构,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根据伤口的位置情况自适应,从而提高对伤口的施压效果;由于橡皮泥的分子结构较大,不易从螺纹中溢出,因此相对于压缩空气式加压装置具有更好的耐用性,可以长时间保持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心脏内科防漏型术后医疗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心脏内科防漏型术后医疗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图3中滑套与第一齿条、第二齿条以及调节齿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一夹紧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第一夹紧部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支撑板的模拟对比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7中支撑板的真实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1的侧视图;

图13为图12中d-d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e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中加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夹持部,11、第一夹持杆,111、让位槽,1111、驱动滑槽,112、第一齿条,113、滑杆,12、第二夹持杆,121、第二齿条,13、滑套,14、调节齿轮,15、第二夹持部,20、调节轮,201、棘轮,30、锁止杆,31、调节弹簧,40、支撑板,401、调节槽,402、调节杆,41、调节筒,42、调节旋盖,43、柔性压头,44、橡皮泥,50、第一臂环,51、滑绳,52、第一滑轮,53、第二滑轮,54、第二臂环,60、棘爪,601、锁止把手,61、安装块,62、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心脏内科防漏型术后医疗辅助装置,包括夹持装置和加压装置,其中夹持装置工作时夹设在人体上,用于固定加压装置。

加压装置包括支撑板40、调节筒41、调节旋盖42和柔性压头43,支撑板40连接至夹持装置,调节筒41固定设置在支撑板40上,调节筒41内开设有一调节腔,调节腔内开设有内螺纹,调节旋盖42上开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其中,调节腔内设有橡皮泥44,柔性压头43为弹性薄壁结构,整体呈薄壁结构的球面,周向固定设置在调节筒41上,调节旋盖42朝向柔性压头43的方向运动时,挤压橡皮泥44,橡皮泥44受压驱动柔性压头43朝向远离调节旋盖42的方向扩张。

如图15所示,工作时,先通过夹持装置夹设在人体上,使柔性压头43正对伤口位置,而后转动调节旋盖42,使调节旋盖42向下移动,移动时调节腔内的橡皮泥44受到压缩,迫使柔性压头43向外扩张,由于柔性压头43为柔性材料制成的薄壁结构,因此可以贴合伤口,避免了实践中采用盐袋不易变形、贴合性差的问题。通过控制调节旋盖42的运动位移,可以调节压力的大小,方便根据不同伤情调节压力。采用空气压缩时,对调节旋盖42与调节筒41的密封性要求较高,长时间使用容易漏气。而采用实施例的橡皮泥44,由于其分子结构远大于空气,因此不易存在泄漏的问题。

为了更加直观的控制压力大小,本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在柔性压头43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调节筒41上设置有显示屏,压力传感器信号连接至处理器,处理器信号连接至显示屏,显示屏用于显示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其中处理器设置在调节筒41上,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柔性压头的中间部位,压力传感器可通过在柔性压头的侧壁内埋设导线连接至处理器,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至显示屏,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信号时,发送信号至处理器,处理器作出相应数电转换后,将压力数值通过显示屏显示。

实施例二:

由于术后伤口未愈合,臂部的活动一方面会造成电极移位,造成手术失败,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会造成伤口开裂,对术后恢复造成恶劣影响。

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通过夹持装置对臂部(一般为左臂,在锁骨下方靠近心脏的位置开设切口,导入电极,因此左臂的移动对电极有影响,而右臂一般不会有影响)和人体进行锁止,使得臂部和身体不能发生相对运动,从而避免电极的移位。由于需要的是臂部与身体不能发生相对位移,也即只要保持手臂和身体不发生位移即可,无需限制病人身体的移动情况,因此夹持装置不用设置在病床等其他支撑装置上。

具体地,还包括调节装置和锁止装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杆11、第二夹持杆12和滑套13,第一夹持杆11和第二夹持杆12均呈l形结构,第一夹持杆11的一端形成第一夹持部10、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齿条112;第二夹持杆12的一端形成第二夹持部15、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齿条121;第一齿条112和第二齿条121均可滑动地设置在滑套13内;

调节装置包括调节轮20和调节齿轮14,调节轮20可转动地设置在滑套13上,调节齿轮14可转动地设置在滑套13内,调节轮20的一端穿过滑套13的侧壁同轴驱动连接至调节齿轮14,具体地,调节轮20上同轴固定设置有一转轴,该转轴穿过滑套13的侧壁同轴固定连接至调节齿轮14,其中该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滑套13上;第一齿条112和第二齿条121位于调节齿轮14的两侧,第一齿条112和第二齿条121均与调节齿轮14相啮合;锁止装置用于控制调节轮20能够转动与否。

使用时,将第一夹持部10放置在臂部,将第二夹持部15放置在另一臂部和身体之间,使第二夹持部15贴紧身体,当然,也可以直接夹持在另一手臂上。转动调节轮20,调节轮20带动调节齿轮14,调节齿轮14转动时,带动第一齿条112和第二齿条121相向运动或相背运动,相向运动时,使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15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实现夹紧,而后通过锁止装置锁紧调节轮20即可。当需要解除时,只需将锁止装置打开,使调节轮20反向转动,即可取下。

具体地,如图12-14所示,锁止装置包括棘爪60和复位弹簧62,棘爪60可转动地设置在滑套13上,调节轮20上固定设置有棘轮201,棘爪60与棘轮201相配合;复位弹簧62一端连接在棘爪60上、另一端连接至滑套13,用于限制棘爪60转动。其中,棘爪60上设置有锁止把手601,用于带动棘爪60转动,方便操作棘爪60。滑套13上设置有安装块61,用于安装复位弹簧62。

实施例三:

夹持时,由于不同体形、不同患者的伤口位置有所偏差,因此需要加压装置可调。由于夹持时,主要固定后臂(即靠近头部的臂段),固定前臂时,后臂有活动余量,效果较差。而固定后臂时,支撑板40距离伤口的位置较近,调节筒41和第一夹持杆11之间的距离较小。在调节时,一半采用转动调节的方式,转动调节实现方式较为简单,且可以实现左右和上下的调节。但是如上所述,由于调节筒41和第一夹持杆11之间的距离较小,因此调节范围受到约束,调节筒41会收到第一夹持杆11的干涉,造成转动范围较小。

如图7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或二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第一夹持杆11上开设有让位槽111,支撑板40的一端位于让位槽111内,支撑板40上开设有一调节槽401,让位槽111内固定设置有滑杆113,调节槽401可滑动地设置在滑杆113上;让位槽111内开设有一c字形结构的驱动滑槽1111,支撑板40上设置有调节杆402,调节杆402可滑动地设置在驱动滑槽1111内;其中,如图9所示,驱动滑槽1111包括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第一滑道的连接端连接至第二滑道的连接端且连接处圆弧过渡,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滑杆113由第一滑道或第二滑道的自由端朝向连接端滑动时,支撑板40朝向靠近第一夹持杆11的方向运动。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整体接近v字形,两侧边呈弧形且连接处圆弧过渡。

图8和图9展示了支撑板40直接转动时的工作状态,以滑杆113为转动中心转动时,调节筒41很容易触碰第一夹持杆11,调节范围小。而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调节杆402位于驱动滑槽1111内,转动支撑板40时,调节杆402在驱动滑槽1111的迫使下,会迫使支撑板40向外伸出,从而使调节筒41远离第一夹持杆11,增大可调节范围。当反向转动时,调节杆402在驱动滑槽1111的带动下又会迫使支撑板40向内移动。其中,调节槽401给予了滑杆113和支撑板40相对运动的让位间隙。

实施例四:

为了更好的夹持手臂和身体,适应不同身体部位和不同体形的人群,在实施例一或二或三的基础上,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锁止杆30和调节弹簧31,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15上均开设有若干收纳槽,锁止杆30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收纳槽内,调节弹簧31一端连接至锁止杆30、另一端连接至收纳槽内。如图6所示,当手臂或身体部分抵触在锁止杆30上时,对应的部分的锁止杆30会向内移动,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体形,使锁止杆30贴合身体和/或臂部,由于锁止杆30回退到末端时,可以使手臂和身体之间不存在位移间隙,而位于上下两侧的锁止杆30又进步一地防止了手臂或身体的上下移动,使手臂和身体在水平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均可以保持相对静止,提高夹紧效果。

实施例五:

在实施例一至四任意一项的基础上,由于手臂锁止时,会造成血流减缓,容易造成血栓和组织麻痹,需要对前臂(即包含手部的臂段)进行适当活动,避免血栓的形成。但是前臂的活动一般需要陪护人员来辅助训练,患者自身无法有效进行训练,在无陪护人员时,造成了很多麻烦。

因此本实施例中,如图1、3、7所示,还包括辅助装置,其包括第一臂环50、第二臂环54和滑绳51,滑绳5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至第一臂环50和第二臂环54,第一夹持杆11上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一滑轮52,第二夹持杆12上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二滑轮53,滑绳51可滑动地位于第一滑轮52和第二滑轮53上。

使用时,将第一臂环50固定至前臂,手拉动第二臂环54,即可在滑绳51的带动下实现前臂的活动。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