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中风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05207发布日期:2020-09-23 01:27阅读: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中风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仍为现在临床所应用。清代医家叶天士、沈金鳌、尤在泾、王清任等丰富了中风病的治法和方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风病治疗法则。晚清及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日臻完善。

近年来对中风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治疗方法多样化,疗效也有了较大提高,可以看到中医药在中风病的病机探讨和治法方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拓展了思路,积累了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但本病导致的高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工作,中风后遗症的疗程长、见效慢,治疗费用成本高,故建议加强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设备与技术探求中药治疗本病的机理,并加强专方专药及成方的深入研究,并配合剂型改革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奉病的先进性,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传统优势,积极探索改善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疗效确切可靠的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组合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中风病的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的药剂:

地龙20-30份、白芷10-15份、蜈蚣一至二条、没药5-10份。

优选地,上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的药剂:

地龙30份、白芷10份、蜈蚣一至二条、没药5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以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要求制成的胶囊剂、片剂、散剂或颗粒剂等剂型,优选为胶囊剂和片剂。配方中各组分均为市售产品,取各组分经过粉碎、过筛等步骤后,制成胶囊剂或片剂。

本发明运用中医药理论体系,对中风病进行综合辩证论治,将中药组合成方,制备成新的中成药制剂,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进行加减调整剂量。服用方便,疗效稳定,治疗明确,无任何毒副作用。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即为复方地龙胶囊,经过选用简单几种中草药精制而成,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中风病,起到改善中风病患者的全身功能状态,降低中风病高危人群的发病率。

本发明的方剂以熄风通络、活血化瘀,上达巅顶清窍,下达四肢关节,对全身各脏腑疏通血脉,达到全方位综合治理,临床疗效显著。

组方中地龙:咸寒,入肝脾肺三经。其性咸寒泄热,主入肝经,善清肝热、熄风止痉。《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证医案指南.肝风》亦曰: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若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扑,甚则瘈疭、痉、厥、关。肝主筋,其经脉上巅脑络,故症见眩晕、痉、厥、四肢抽搐等,地龙平肝熄风,用之最宜。

组方中以地龙配蜈蚣,二药同为平肝熄风、定痉止搐要药。蜈蚣熄风力强,对于抽搐频发、手足颤抖、舌强、言蹇、头摇不止等症状疗效佳;地龙搜风力胜,对于四肢痉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疗效较好;两药配伍同入肝经,可增强熄风止痉之效,是临床上常用的熄风药对。

组方中白芷:辛温,入肺脾胃三经,其气芳香,能通九窍,疗风通浊。《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肢体麻痛、脚弱痿痹。本品性味辛散,上行巅顶,索达四肢;白芷极香,能祛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元弊之良药也,气温力厚通窍行表,外达肌肤,内提清气,诸多功效,与中风药和用之,以作舟楫上行于脑海。

组方中没药:苦辛平,入心肝脾肾四经,其性辛散苦泄,入血分,有散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本草纲目》曰其:散血消肿,定痛生肌。没药入血分,善于行血散瘀,推陈致新。《本草衍义》曰:没药,大概通滞血,打扑损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滞则气壅凝,气壅滞则经络满急,故痛且肿。《本草纲目》又曰:没药“生肌”。没药具有散血祛瘀、活血止血、生肌止痿之功。

本发明以上述诸药合用,熄风通络,上致巅顶,旁达患肢,故在治疗中风病时收效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的组分组成:

地龙30g、白芷10g、蜈蚣一至二条、没药5g。

取上述各组分经过粉碎、过筛等步骤后,制成胶囊剂或片剂。

服用方法为:每天三次,每次6g,10天一个疗程,1-3个疗程即可。

用本实施例治疗偏瘫患者40例(脑血栓22例,脑栓塞14例,脑溢血4例。左侧瘫26例,右侧瘫14例)。3个疗程后,基本治愈15例,显著好转19例,进步5例,无效1例。服药期间未见任何副作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的组分组成:

地龙20g、白芷15g、蜈蚣一至二条、没药10g。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的组分组成:

地龙30g、白芷15g、蜈蚣二条、没药10g。



技术特征:

1.一种治疗中风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的药剂:

地龙20-30份、白芷10-15份、蜈蚣一至二条、没药5-10份。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中风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的药剂:

地龙30份、白芷10份、蜈蚣一至二条、没药5份。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中风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剂为片剂或胶囊剂。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中风病的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的药剂:地龙20‑30份、白芷10‑15份、蜈蚣一至二条、没药5‑10份。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即为复方地龙胶囊,经过选用简单几种中草药精制而成,以熄风通络、活血化瘀,上达巅顶清窍,下达四肢关节,对全身各脏腑疏通血脉,达到全方位综合治理,起到改善中风病患者的全身功能状态,降低中风病高危人群的发病率。

技术研发人员:金锦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真意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17
技术公布日:2020.09.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