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28273发布日期:2020-12-25 12:00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医疗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



背景技术:

市面上出现了一些鼻夹式探头,其通常是以夹持鼻翼的方式将探头本体固定于鼻腔部位。然而,此类鼻夹式探头的通用性较差,受病患人员的鼻翼厚度存在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使用时,往往会给不同的病患人员造成强烈的不舒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以增强探头的通用性。

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包括:

第一夹体,所述第一夹体具有第一检测端、第一手持端和第一对接部;

第二夹体,所述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其中之一用于插入至使用者的鼻腔,所述第二夹体具有第二检测端、第二手持端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中的一个具有转动部,另一个具有轴腔,所述转动部转动安装在所述轴腔内,使所述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组成夹体结构;其中,所述轴腔的横截面为沿所述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张合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所述转动部能够在所述轴腔内沿所述张合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能够在所述张合方向上相互远离和靠近;

参数检测组件,所述参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光发射单元和检测光接收单元,所述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中的一个安装所述检测光发射单元,另一个安装所述检测光接收单元,所述检测光发射单元的检测光发射端与所述检测光接收单元的检测光接收端相对设置;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所述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促使所述第一夹体的第一检测端和第二夹体的第二检测端相对运动,以夹紧使用者的鼻翼;

以及连接线缆,所述连接线缆一端与所述检测光发射单元和检测光接收单元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控制单元电连接,以实现电信号的传输。

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屏蔽盖,所述屏蔽盖罩盖在所述检测光接收单元的检测光接收端上,所述屏蔽盖具有多个进光口,所述进光口位于所述检测光接收端的前方,使检测光能够穿过所述进光口抵达所述检测光接收端;所述屏蔽盖至少部分采用导电材料制成,且所述屏蔽盖与所述连接线缆导通,实现屏蔽接地。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光接收单元具有接地点,所述接地点与所述连接线缆导通,所述屏蔽盖与所述接地点导通。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屏蔽盖具有覆盖在所述检测光接收端上的主盖体和多个自所述主盖体边沿向所述检测光接收单元所在方向弯折的侧盖体,所述侧盖体与主盖体之间的弯折处具有镂空结构。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体具有第一安装腔,所述检测光发射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第二夹体具有第二安装腔,所述检测光接收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腔,所述连接线缆安装在所述第一夹体上。

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盖板,所述第一安装腔具有第一开口,所述检测光发射单元的检测光发射端朝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夹体具有围绕所述第一安装腔设置的第一点胶槽,所述第一盖板固定封盖在所述第一开口处,且所述第一盖板具有向第一夹体凸起设置的第一点胶部,所述第一点胶部插入至所述第一点胶槽内,所述第一盖板至少部分采用透光材料制成,以便所述检测光发射端发射的检测光透过所述第一盖板;

和/或,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二安装腔具有第二开口,所述检测光接收单元的检测光接收端朝向所述第二开口设置,所述第二夹体具有围绕所述第二安装腔设置的第二点胶槽,所述第二盖板固定封盖在所述第二开口处,且所述第二盖板具有向第二夹体凸起设置的第二点胶部,所述第二点胶部插入至所述第二点胶槽内,所述第二盖板至少部分采用透光材料制成,以便所述检测光透过所述第二盖板。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朝向所述第二夹体的外壁为平面或曲面,和/或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第一夹体的外壁为平面或曲面。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腔的腔壁设置第一走线槽,用以容置所述检测光发射单元的接线;和/或,所述第二安装腔的腔壁设置第二走线槽,用以容置所述检测光接收单元的接线。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体的第二检测端的体积呈自前端向后方逐渐增大的形状,以与使用者的鼻腔相匹配。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具有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所述第一转臂抵压在所述第一夹体的第一检测端上,所述第二转臂抵压在所述第二夹体的第二检测端上,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夹紧。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包括具有第一对接部的第一夹体、具有第二对接部的第二夹体以及驱动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夹紧的弹性件,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中的一个具有转动部,另一个具有轴腔,转动部转动安装在轴腔内并能够在轴腔内沿所述张合方向移动。该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可以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从鼻腔内外两侧将鼻翼夹紧,当不同使用者使用该探头时,通过转动部与轴腔的配合,该探头的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之间的间距可根据使用者的鼻翼厚度的不同而自适应调整,提高探头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的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的第一夹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的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的屏蔽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的第二夹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第一夹体;11、第一检测端;12、第一手持端;13、第一对接部;14、转动部;15、第一安装腔;16、第一盖板;17、第一点胶槽;18、第一点胶部;19、第一走线槽;a、避让缺口;

20、第二夹体;21、第二检测端;22、第二手持端;23、第二对接部;24、轴腔;25、第二安装腔;26、第二盖板;27、第二点胶槽;28、第二点胶部;29、第二走线槽;

30、参数检测组件;31、检测光发射单元;32、检测光接收单元;33、接地点;

40、弹性件;41、第一转臂;42、第二转臂;43、扭簧本体;44、第一抵压槽;45、第二抵压槽;46、防滑部;47、盈余臂;

50、连接线缆;

60、屏蔽盖;61、进光口;62、主盖体;63、侧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包括第一夹体10、第二夹体20、参数检测组件30、弹性件40和连接线缆50。

其中,第一夹体10具有第一检测端11、第一手持端12和第一对接部13,在第一对接部13上设置有转动部14,转动部14为凸出于第一对接部13的表面分布的球形凸起结构;第二夹体20具有第二检测端21、第二手持端22和第二对接部23,在第二对接部23设置有轴腔24,轴腔24的横截面为沿第一夹体10和第二夹体20张合方向延伸的长条形,轴腔24采用盲孔或通孔结构;转动部14位于轴腔24的两侧并以插嵌的方式转动安装在轴腔24内。

利用转动部14与轴腔部24的结构配合,一方面,可将第一夹体10与第二夹体20共同组成夹体结构,以在使用时,将第一夹体10(至少包含有第一检测端11的部分)和第二夹体20(至少包含有第二检测端21的部分)中的其中一个插入使用者的鼻腔中,另一个置于使用者的鼻腔外侧,从而通过第一夹体10与第二夹体20的配合(尤其是第一检测端11与第二检测端21的配合)从内外两侧来夹紧鼻翼。

另一方面,转动部14能够在轴腔24内沿张合方向进行移动,使第一对接部13和第二对接部23能够在张合方向上相互远离或相互靠近,当使用者鼻翼厚度不同时,可克服弹性件40的弹力自动调整第一检测端11与第二检测端21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患者,提高探头的通用性以及使用者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保证转动部14具备能够相对于轴腔24进行转动动作以及在轴腔24内沿张合方向进行一定距离移动的能力或条件的情况下,转动部14也可采用贯穿于轴腔24分布的轴杆状结构体或者其他类似功能结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在第一夹体10和第二夹体20上同时设置避让缺口a,避让缺口a分别位于第一检测端11的根部和第二检测端12的根部,利用避让缺口a可用来避让鼻翼最外缘部位,降低鼻翼被夹持的不舒适感。

参数检测组件30作为探头实现人体生理指标参数检测功能的核心元件,其包括用于发射检测光的检测光发射单元31和用于接收检测光的检测光接收单元32,检测光发射单元31的检测光发射端与检测光接收单元32的检测光接收端相对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光发射单元31安装在第一检测端11中,检测光接收单元32安装在第二检测端21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将检测光发射单元31安装于第二检测端21中,将检测光接收单元32安装于第一检测端11中。

在具体实施时,参数检测组件30可被配置成但不限于icg浓度检测、血氧饱和度检测等功能,具体为: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数检测组件30被配置成具有icg浓度检测的功能,即:检测光发射单元31具有至少三个光管,利用光管作为检测光发射单元31的检测光发射端以使检测光发射单元31能够发射至少三种波长不同的检测光,光管的数量以及所发射的检测光的波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设置,如三个光管可分别发射波长为660nm、805nm、940nm等可穿透人体组织、皮肤、血管、骨骼等的红外光;相应地,检测光接收单元32则具备接收光管所发射的红外光的配套能力或结构,同时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最终将电信号通过连接线缆50传输至控制单元。

由于icg由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与血浆蛋白发生反应速度很快,icg进入血液后几乎不会沉着于皮肤上,也不会被其他组织所吸收,血红蛋白对于icg的测定没有明显影响,而且icg浓度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故通过测定icg的吸光度来计算icg的浓度即可作为评价肝储备功能的依据;因此,参数检测组件30通过发射至少三种不同波长的检测光使检测光从鼻翼的一侧透射至另一侧,再依据对检测光的信号接收强度的判断,可最终实现对icg浓度的检测。

在一种实施例中,参数检测组件30也可被配置成具有血氧浓度检测的功能,即:检测光发射单元31具有至少两个光管,利用光管作为检测光发射单元31的检测光发射端以使检测光发射单元31能够发出至少两种不同波长的检测光,光管的数量以及所发射的检测光的波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设置,如两个光管可分别发射660±40nm的红光、940±40nm的红外光;相应地,检测光接收单元32则具备接收光管所发射的红光和红外光的配套能力或结构,同时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最终将电信号通过连接线缆50传输至控制单元。

由于人体的部分组织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量是恒定的,光波只会随着脉搏的搏动(氧合血红蛋白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当动脉血液通过鼻翼等检测部位时,随着氧合血红蛋白数量的上升,如红光等光波的吸收率会下降、而如红外光等光波的吸收率则会上升;此时,通过对光波的收集、信号转换、换算等,即可得出检测部位的血氧饱和度指数。因此,利用此类波长的红光和红外光能够穿透如鼻翼等检测部位的皮肤、肌内、血管和骨骼等特点,可实现最终的血氧饱和度检测。

在其他实施例中,参数检测组件30还可配置成以其他人体参数为检测对象的装置。

基于此,该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以鼻翼作为参数检测部位;其一,利用第一夹体10和第二夹体20从内外两侧夹紧鼻翼后,检测光发射单元31和检测光接收单元32会分别位于鼻翼的两侧并互为相对对位,由于鼻翼所存在的自然腔隙,不但使得检测光发射单元31和检测光接收单元32能够更好地贴合在鼻翼的两侧,增强检测光发射单元31与检测光接收单元32之间的配合度;而且鼻腔所提供的天然避光空间,能够有效避免外界光线对检测光的干扰,尤其是当检测光接收单元32位于鼻腔内时,更为信号检测的精度提供了有利保证。其二,鼻翼距离心脏较近,血流充沛、血液循环更为丰富,经由检测光发射单元31的检测光发射端所发射出的检测光能够更为理想、更为灵敏地被检测光接收单元32的检测光接收端所接收,从而为实现对诸如血液中的icg浓度、血氧饱和度等人体生理指标参数的高精度检测、连续检测创造了条件。其三,由于鼻翼的一侧为粘膜、另一侧为皮肤,使得检测光发射单元31和检测光接收单元32反应的敏感性更高。

弹性件40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第一夹体10和第二夹体20,利用弹性件40所产生的弹力来促使第一检测端11和第二检测端21进行相对远离或相对靠近的运动,以在两者相对靠近时来夹紧使用者的鼻翼。

在具体实施时,弹性件40可以采用弹簧、扭簧、弹性弯折件等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并在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的类似机械零部件,弹性件40的一端与第一夹体10所在部分连接(如:与第一手持端12连接,或与第一检测端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体20所在部分连接(如:与第二手持端22连接,或与第二检测端12连接),确保第一检测端11和第二检测端21能够以转动部14为旋转轴进行相对转动,进而实现第一夹体10与第二夹体20的相对张开或相对闭合的结构状态的转换。

连接线缆50一端与检测光发射单元31和检测光接收单元32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电连接,以实现电信号的传输;该控制单元可以理解为是用于该探头配套使用的终端主机,起到信号的发送、接收及处理等作用,如控制单元通过连接线缆50控制检测光发射单元31发射检测光,通过连接线缆50控制检测光接收单元32接收检测光。通过连接线缆50接收相关信号,以便通过对相关信号的后续处理来获得参数数据等等。该实施例中,连接线缆50可根据实际情况与第一夹体10和第二夹体20其中之一装配为一体,更为具体的是,以当第二夹体20作为插入使用者鼻腔内的结构部分为例,此时连接线缆50可与第一夹体10装配为一体,以便于icg浓度检测探头的使用操作。

请参阅图2和图4,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还包括屏蔽盖60,屏蔽盖60罩盖在检测光接收单元32的检测光接收端上,在屏蔽盖60上设置有多个进光口61,进光口61位于检测光接收单元32的检测光接收端的前方,以使检测光能够穿过进光口61抵达检测光接收单元32的检测光接收端;屏蔽盖60至少部分采用诸如铜等导电材料制成,并且屏蔽盖60与连接线缆50导通,实现屏蔽接地。利用屏蔽盖60可过滤或屏蔽外界的环境光线,防止环境光线对检测光接收单元32所接收到的光信号造成干扰,确保光信号接收的精准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可在检测光接收单元32上设置接地点33,利用接地点33将连接线缆50与屏蔽盖60进行导通,从而可充分依托检测光接收单元32这一结构载体,以更为紧凑的方式对屏蔽盖60的装配组合。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其他部件或位置上设置类似于接地点33的功能结构,或者直接将屏蔽盖60与连接线缆50进行电导通连接。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屏蔽盖60具有覆盖在检测光接收端上的主盖体62和多个自主盖体62边沿向检测光接收单元32所在方向弯折的侧盖体63,侧盖体63与主盖体62之间的弯折处具有镂空结构,进光口61设置于主盖体62。利用主盖体62和进光口61为检测光顺畅抵达检测光接收单元32的检测光接收端上提供光传播通道,而侧盖体63则可在检测光接收单元32的检测光接收端的四周周围形成屏蔽遮挡结构,防止环境光线干扰检测光;同时,镂空结构的存在则便于屏蔽盖60整体加工制作的难度,使侧盖体63能够更加容易地被弯折成型。

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体10具有第一安装腔15,第一安装腔15设置于第一检测端11上,检测光发射单元31安装在第一安装腔15内,相应地,第二夹体20具有第二安装腔25,第二安装腔25设置于第二检测端21上,检测光接收单元32安装在第二安装腔25,连接线缆50则安装在第一夹体10上(如第一检测端11的一端)。利用设置的第一安装腔15可为检测光发射单元31提供一个位于第一夹体10内部的装配空间,利用设置的第二安装腔25则可为检测光接收单元32提供一个位于第二夹体20内部的装配空间,从而可以有效缩减第一夹体10和第二夹体20的空间体积、增强探头整体的结构紧凑性,为第一夹体10或第二夹体20适应性地插入鼻腔中创造有利的结构条件。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5,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鼻夹式参数检测探头,还包括第一盖板16和第二盖板26;其中,第一安装腔15具有第一开口(图中未标注),检测光发射单元31的检测光发射端朝向第一开口设置,第一夹体10具有围绕第一安装腔15设置的第一点胶槽17,第一盖板16固定封盖在第一开口处,并且第一盖板16具有向第一夹体10凸起设置的第一点胶部18,第一点胶部18插入至第一点胶槽17内,利用第一点胶槽17所提供的结构空间,当第一点胶部18插入至第一点胶槽17后,可通过第一盖板16将检测光发射单元31封盖于第一安装腔15内,并且在向第一点胶槽17内注入粘合胶剂等胶剂密封材料后,既可以稳固第一盖板16与第一安装腔15的结构装配关系,并在两者之间为检测光发射单元31提供一个相对密闭、防水防尘的独立结构空间,又可以防止因胶剂密封材料外溢至第一安装腔15的空间内而污染或干扰检测光发射单元31。

第一盖板16至少部分采用透光材料制成(如:至少与检测光发射单元31的检测光发射端向对应的部分是采用诸如玻璃、塑胶等具备透光性能的材料制成),以便检测光发射端所发射的检测光能够透过第一盖板16。

基于相同的结构原理和功能需求,请参阅图2和图5,第二安装腔25具有第二开口(图中未标注),检测光接收单元32的检测光接收端朝向第二开口设置,第二夹体20具有围绕第二安装腔25设置的第二点胶槽27,第二盖板26固定封盖在第二开口处,并且第二盖板26具有向第二夹体20凸起设置的第二点胶部28,第二点胶部28插入至第二点胶槽27内,第二盖板26至少部分采用透光材料制成,以便检测光透过第二盖板26抵达检测光接收单元32的检测光接收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6及其关联结构和第二盖板26及其关联结构也可根据诸如夹体的结构形态、检测光相关配件的结构及功能状况等等实际情况进行择一选择应用。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盖板16朝向第二夹体20的外壁为平面或曲面,尤其是与检测光发射单元31的检测光发射端相对的部位或者遮盖检测光发射单元31的检测光发射端的部位最好采用平面;如此,有利于检测光经由第一盖板16进行透射传播时保证光路的准直性,为增强检测光的发射以及接收效果创造有利条件。基于同样的结构原理及功能需求,请参阅图2,在同时或单独配置第二盖板26时,第二盖板26朝向第一夹体10的外壁为平面或曲面,尤其是遮盖检测光接收单元32的检测光接收端的部位。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在第一安装腔15的腔壁设置第一走线槽19,利用第一走线槽19容置检测光发射单元31的接线(如与连接线缆50进行电连接的外接线缆等),以便于探头内部线缆的布线和走线等以及防止线缆松脱。基于同样的结构原理及需求,请参阅图2和图5,在第二安装腔25的腔壁设置第二走线槽29,利用第二走线槽29来容置检测光接收单元32的接线。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5,第二夹体20的第二检测端21的体积呈自前端向后方逐渐增大的形状,以与使用者的鼻腔结构形态相匹配;以此,在该探头实际使用时,可将第二检测端21插入至使用者的鼻腔内,第一检测端11则置于鼻腔外侧,从而在弹性件40的弹力作用下,使两者能够从内外两侧来夹紧鼻翼,进而实现检测光发射单元31与检测光接收单元32的对位。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弹性件40采用扭簧,扭簧具有第一转臂41、第二转臂42和扭簧本体43,第一转臂41抵压在第一检测端11上,第二转臂42抵压在第二检测端21上,扭簧本体43位于第一手持端12与第二手持端22之间,利用扭簧本体43所提供的弹性力通过第一转臂41和第二转臂42来驱动第一检测端11和第二检测端21自然夹紧;反之,在对第一手持端12和第二手持端22施加相向的挤压力时,在该挤压力的作用下客户弹性件40的弹力而使第一检测端11和第二检测端21张开。该实施例中,可在第一夹体10朝张合方向分布的外壁上设置用于容置第一转臂41的第一抵压槽44,第一抵压槽44由第一检测端11延伸至第一手持端22处,相应地,在第二夹体20朝张合方向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二转臂42的第二抵压槽45,以此,实现扭簧与夹体的结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一转臂41与扭簧本体43之间以及第二转臂42与扭簧本体43之间设置一定长度的盈余臂47,以利用盈余臂47的长度使整个扭簧能够适应转动部14在轴腔24中移动的行程,保证两个夹体能够在张合方向上进行相对远离或相对靠近的间距调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手持端22朝张合方向的外壁上以及第二手持端22朝张合方向的外壁上均设置有防滑部46,利用防滑部46增加使用者手指与手持端之间的摩擦力,以便于对手持端进行施力,从而方便省力地来操控第一夹体10和第二夹体20相对的张开。防滑部46可采用凸棱、凸点、凹坑等凸起和/或凹陷结构。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将整个扭簧置于第一手持端12与第二手持端22之间,第一转臂41与第一夹体10在张合方向上的内壁相抵压,第二转臂42与第二夹体20在张合方向上的内壁相抵压,以此,亦可实现两者夹体之间的相对张合。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