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快速部署并组网实现远程诊断的负压隔离医疗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18827发布日期:2020-10-30 21:35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快速部署并组网实现远程诊断的负压隔离医疗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网远程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快速部署并组网实现远程诊断的负压隔离医疗舱。



背景技术:

医疗诊断空间是用于对病人进行病情诊断的场所,一般包括传统医疗诊室、负压医疗诊室、负压急救医疗车。现有国内普遍医疗机构的医疗诊断空间,由于并不是针对突发性流行疾病所设计,故在面对传染性较强的流行性疾病或病毒类疾病的时候,无法有效隔离病患(传染源)并对医疗工作者进行有效保护。

目前来说,传统的医疗诊断空间往往存在病患人员集聚度较高、消毒不及时等实际问题,很容易产生交叉感染。而专业的传染病防治类诊室一般均为大型医疗机构所有,建设成本巨大,且不具备快速部署能力,一旦突发大规模流行疾病,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激增的医疗需求;在发生突发性群体传染疾病时,也无法在第一时间提供符合流行传播性疾病所需的负压隔离诊疗空间。并且,传统的医疗诊断空间尚不能够使医疗数据与疾病控制中心的云端数据共享,使得有些高传染性疑似病例由于缺乏专家组诊断而被误诊,不利于对疾病的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快速部署并组网实现远程诊断的负压隔离医疗舱,其具有能够快速部署并且有效降低误诊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可快速部署并组网实现远程诊断的负压隔离医疗舱,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式舱体和设置在可移动式舱体内的可移动式病床,所述可移动式舱体为箱式结构;所述可移动式舱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供可移动式病床以及人员进出的复合双舱门,所述可移动式舱体内设置有使可移动式舱体内保持空气流动并形成负压的送风净化装置和排风净化装置;

所述可移动式舱体内还设置有用于对病人进行诊疗的诊疗系统以及与诊疗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数据通讯传输系统,所述数据通讯传输系统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与归属地医护人员医疗诊断平台通讯连接,所述归属地医护人员医疗诊断平台与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平台通讯连接,所述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平台与疾控中心云端系统通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阻隔疑似传染性疾病患者对一线医疗人员的交叉感染及医疗空间形成社区传播,而且由于可移动式舱体采用箱式结构,使得负压隔离医疗舱生产成本低,可在短时间内批量复制生产,有效解决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应急覆盖,考虑到实际突发应急情况,亦可采用箱式集装箱进行快速改装,具有能够快速部署的优点。另外,舱内诊疗系统与归属地医护人员医疗诊断平台、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平台、疾控中心云端数据平台以及医疗大数据平台均通讯连接,能够实现远程在线非接触类医学诊断、专家会诊,减少并降低了误判、误诊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送风净化装置为带防病毒滤芯的医疗空气净化器,所述医疗空气净化器设置为内吸外排式;所述排风净化装置为进口端与医疗空气净化器的出风口连接且带独立紫外线灯或臭氧发生器的消毒风道,所述消毒风道的出口端伸出到舱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保证舱内负压的同时,保证进入舱内的空气和排出到舱外的空气均为洁净的空气,有效过滤疑似病患可能产生的传染性病毒;这样诊疗空间以外不会被污染,从而减少了舱外人员被大量交叉感染的机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诊疗系统包括专用医疗设备、氧气终端、氧气吸引终端和双向可视语音对讲系统,所述专用医疗设备为心电监护仪、床边x光机、多功能呼吸机、b超机、起搏器、输液泵、超声雾化吸入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专用医疗设备能够快速的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且通过双向可视语音对讲系统可实现语音远程对讲问诊,进一步降低了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可移动式舱体呈长方体状且其宽度小于或等于2300mm,所述可移动式舱体的底端分布有至少三个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可移动式舱体能够方便移动,从而快速部署到指定位置。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可移动式舱体由多块高强度复合板材组装而成,所述高强度复合板材的表面为玻璃钢材料层,所述高强度复合板材的中间层为pvc、eps或pmi硬质发泡材料发泡后形成的填充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可移动式舱体的模块化拼装,进一步提高了应急部署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可移动式病床位于可移动式舱体内部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可移动式舱体远离可移动式病床的一侧的侧面上设置有能够开合的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医护人员在舱外问诊或者或者检验类如扎针等操作,提高了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可移动式舱体设置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的侧面上还设置有采光窗体,所述可移动式舱体内还配备有独立冷暖空调系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保证舱内的正常采光,及独立空气、环境温度调节。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可移动式舱体设置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的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一舱门,所述可移动式舱体内的远离复合双舱门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舱门对应的消毒隔间,所述消毒隔间靠近复合双舱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舱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病患在出舱前,可以在消毒隔间内先进行消毒,有效降低了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可移动式舱体远离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的一侧的侧面上设置有拓展舱体,所述拓展舱体与可移动式舱体的内部空间相通且其沿可移动式舱体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于可移动式病床沿可移动式舱体长度方向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拓展可移动式舱体使得舱内可用面积增加,更加便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可移动式舱体内还设置有独立卫生洗漱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满足舱内人员的正常留滞观察之时的生活需求,从而无需出舱,减小了病毒传播风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可移动式舱体、可移动式病床、送风净化装置、排风净化装置、诊疗系统和数据通讯传输系统的设置,实现了医疗场地快速应急建设并且能够线上诊断的目的,具有能够快速部署并且有效降低误诊率的优点;

2.通过脚轮以及连接型材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医疗舱的快速部署能力;

3.通过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消毒隔间、独立卫生洗漱间和独立空调系统的设置,病人的诊断以及生活需要均可在舱内进行,在出舱前也可在消毒隔间消毒,大大降低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可快速部署并组网实现远程诊断的负压隔离医疗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体现可快速部署并组网实现远程诊断的负压隔离医疗舱内部布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可快速部署并组网实现远程诊断的负压隔离医疗舱的正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可快速部署并组网实现远程诊断的负压隔离医疗舱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另一视角下用于体现可快速部署并组网实现远程诊断的负压隔离医疗舱内部布局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用于体现诊疗系统与数据通讯传输系统连接关系的结构框图。

图中,1、可移动式舱体;11、复合双舱门;12、脚轮;13、连接型材;131、插槽;14、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15、第一舱门;16、采光窗体;17、医疗设备空间;18、诊疗椅;19、壁挂式空调;2、可移动式病床;3、诊疗系统;31、专用医疗设备;32、氧气终端;33、氧气吸引终端;34、双向可视语音对讲系统;4、数据通讯传输系统;41、诊疗系统数据端;42、环境系统数据端;43、舱体状态监测数据端;5、归属地医护人员医疗诊断平台;51、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平台;52、疾控中心云端系统;6、医疗空气净化器;61、消毒风道;62、双向换气扇;7、消毒隔间;71、第二舱门;8、拓展舱体;9、独立卫生洗漱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可快速部署并组网实现远程诊断的负压隔离医疗舱,结合图2,其包括可移动式舱体1和设置在可移动式舱体1内的可移动式病床2。可移动式舱体1为箱式结构且为长方体状,在可移动式舱体1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复合双舱门11,可移动式病床2放置在可移动式舱体1内部空间的靠近复合双舱门11的一端。具体的,复合双舱门11包括上下开合门和设置在上下开合门上的侧开门;上下开合门顶部与可移动式舱体1转动连接,用于供可移动式病床2以及人员进出;侧开门可向外转动,用于在上下开合门处于关闭状态时供人员进出。

参照图3,可移动式舱体1呈方形且由多块高强度复合板材组装而成,高强度复合板材的两侧表面为1.5mm厚的玻璃钢材料层,高强度复合板材的中间层为25mm厚的由pvc、eps或pmi硬质发泡材料发泡后形成的填充层,以起到易清洁、保温隔热隔音等效果,板材的平均承压率不低于600kg/㎡。

参照图3和图4,可移动式舱体1远离复合双舱门11的一端的顶部设置有连接型材13。连接型材13呈扇形,且连接型材13上设置有两个分别供可移动式舱体1顶部的板材以及可移动式舱体1远离复合双舱门11的一端的板材插入的插槽131,将可移动式舱体1组装完成后,采用焊接或粘接的方式将连接型材13与对应的板材密封固定即可,用于提高可移动式舱体1的承重性能。可移动式舱体1的宽度小于或等于2300mm,为更加方便其移动,在其底部宽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了三个脚轮12,具体的,脚轮12采用带调节支撑脚的脚轮,将可移动式舱体1移动指定位置后,调节脚轮12上的支撑脚与地面抵接即可。

参照图2,可移动式病床2位于可移动式舱体1内部宽度方向的一侧,可移动式舱体1远离可移动式病床2的一侧的侧面上设置有能够开合的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14。结合图3,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14采用左右推动式透明窗,需要对可移动式病床2上的病人进行扎针、插拔相关监护设备等应急操作时,推动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14将其打开即可。可移动式舱体1设置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14的侧面上还设置有采光窗体16。采光窗体16呈长方形且采用透明有机玻璃且与可移动式舱体1的板材密封连接,用于供舱外光线投射到舱内,也用于供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问诊和观察使用。可移动式舱体1内还配备有独立冷暖空调系统,独立冷暖空调系统的空调采用壁挂式空调19,用于调节舱内温度。

参照图2和图3,可移动式舱体1内还设置有独立卫生洗漱间9和消毒隔间7,独立卫生洗漱间9和消毒隔间7均位于可移动式病床2内部的远离复合双舱门11的一端,且消毒隔间7位于独立卫生洗漱间9靠近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14的一侧。独立卫生洗漱间9内设置有马桶、洗漱台、与马桶及洗漱台连接的进水管道、与马桶连接的污水收集箱等,用以满足病人的日常卫生需求。可移动式舱体1设置有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14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舱门15,更具体的,第一舱门15位于消毒隔间7靠近设置有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14的可移动式舱体1侧面的一端,且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14位于第一舱门15和采光窗体16之间;在消毒隔间7靠近复合双舱门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舱门71。可以在消毒隔间7内放置有消毒用喷雾酒精或将消毒隔间7设置为与无菌车间的风淋室相同的结构,在病人出舱前,先在消毒隔间7内进行预消毒,从而有效降低了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参照图2,可移动式舱体1内设置有使可移动式舱体1内保持空气流动并形成负压的送风净化装置和排风净化装置。送风净化装置为带防病毒滤芯且风速可调的医疗空气净化器6,医疗空气净化器6为内吸外排式。排风净化装置为进口端与医疗空气净化器6的出风口连接且带独立紫外线灯或臭氧发生器的消毒风道61,具体的,消毒风道61的出风口端伸出到舱外且设置有抗菌滤网。结合图1,可移动式舱体1的顶部还设置有双向换气扇62,进一步保证了舱内空气的流动与更换。医疗空气净化器6往舱外排风的压力大于舱内的循环空气压力,使得舱内空气被持续不断地吸入医疗空气净化器6内过滤后排入消毒风道61中,最后经过消毒风道61出风口的抗菌滤网后直接排出。

参照图5和图7,可移动式舱体1内还设置有用于对病人进行诊疗的诊疗系统3以及与诊疗系统3进行数据交换的数据通讯传输系统4,数据通讯传输系统4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与归属地医护人员医疗诊断平台5通讯连接,归属地医护人员医疗诊断平台5与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平台51通讯连接,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平台51与具备大数据平台和预警系统的疾控中心云端系统52通讯连接,能够实现远程在线非接触类医学诊断、专家会诊,减少并降低了误判、误诊的可能性。

参照图7,诊疗系统3包括专用医疗设备31、氧气终端32、氧气吸引终端33和双向可视语音对讲系统34,专用医疗设备31可根据实际医疗需要配置为心电监护仪、床边x光机、多功能呼吸机、b超机、起搏器、输液泵、超声雾化吸入器中的一种或多种。双向可视语音对讲系统34采用ip视频对讲机,结合图6,双向可视语音对讲系统34可设置在可移动式病床2床头的床头柜上,用于供舱外医护人员与病人对话或远程医疗专家与病人对话。结合图2,在可移动式舱体1内的远离可移动式病床2的一侧设置有诊疗椅18,用于在医护人员通过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14问诊或扎针时供患者坐或躺。

参照图7,数据通讯传输系统4包括诊疗系统数据端41、环境系统数据端42以及舱体状态监测数据端43。诊疗系统数据端41用于获取诊疗系统3的数据并上传至归属地医护人员医疗诊断平台5;环境系统数据端42用于获取预先设计在舱内的环境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烟雾传感器以及360度摄像头采集的信号并发送给归属地医护人员医疗诊断平台5;舱体状态监测数据端43用于获取预先设置在舱内的门窗状态传感器、负压状态监测器以及水电能源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并传输至归属地医护人员医疗诊断平台5。

参照图2和图5,可移动式舱体1远离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14的一侧设置有拓展舱体8,拓展舱体8与可移动式舱体1的内部空间相通,且拓展舱体8沿可移动式舱体1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于可移动式病床2沿可移动式舱体1长度方向的长度。可移动式病床2远离独立卫生洗漱间9一端的舱内区域为医疗设备空间17,结合图7,诊疗系统3的各设备以及数据通讯传输系统4的各设备均可放置在医疗设备空间17或拓展舱体8内。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由于可移动式舱体1采用箱式结构,使得负压隔离医疗舱生产成本低,可在短时间内批量复制生产,有效解决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应急覆盖,考虑到实际突发应急情况时,亦可采用箱式集装箱进行快速改装。另外,由于舱内诊疗系统3与归属地医护人员医疗诊断平台5连接,归属地医护人员医疗诊断平台5又依次连接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平台51、疾控中心云端系统52,能够实现远程在线非接触类医学诊断、专家会诊,减少并降低了误判、误诊的可能性。

具体在使用中,舱外医护人员可通过手动医疗操作透明隔离窗14对病人进行采血、插拔相关监护设备应急操作等,亦可通过双向可视语音对讲系统34与病人对话从而对其进行诊断,有效减小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保证了医护人员的安全。而且由于舱内设置了独立卫生洗漱间9,因而可保证舱内人员的正常卫生需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