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港拔蝶翼针防刺伤垫片

文档序号:25196199发布日期:2021-05-28 10:56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液港拔蝶翼针防刺伤垫片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输液港拔蝶翼针防刺伤垫片。



背景技术: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又称为植入式中央导管系统,简称输液港,是一种可以完全植入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专门为需要长期及重复输液的患者设计,适用于化疗药物,肠外营养(tpn)的静脉注射或连续输注,还可以用于抗菌素、血液制品、普通静脉补液及采血等几乎所有的静脉治疗。由于输液港全部装置完全埋藏在皮下,比较隐蔽,使用时接触不到导管,具备许多其它静脉治疗器材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输液港主要由供穿刺的注射座及静脉导管两部分组成,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是一种可长期留置在体内、终身使用的静脉输液装置。

与输液港相适配的输液产品为蝶翼针。蝶翼针与传统的穿刺针不同,蝶翼针的前端为带有倒钩的非直线状针头,医护人员在进行蝶翼针的拔出时,需要一只手捏住固定输液港,另一只手握持蝶翼针。而输液港拔蝶翼针时阻力较大,拔出方向不易掌握,容易发生医护人员拔出针头后因惯性作用反弹而扎到手的事情,存在较大的医疗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不足,提供一种输液港拔蝶翼针防刺伤垫片,用于解决医护人员从输液港内拔出蝶翼针后因惯性作用反弹而扎到手的问题,在拔除蝶翼针时保护医护人员的手部。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输液港拔蝶翼针防刺伤垫片,包括一个竖直通孔,还包括设于通孔外壁上部的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设于通孔外壁下部的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所述第一挡片设于所述第一压片正上方,所述第二挡片设于所述第二压片正上方,所述第一挡片和第一压片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二挡片和第二压片之间具有一定间隙。

本技术方案中,通孔用于罩住输液港,拔针时,医护人员将手指放在压片和挡片中间,手指下压的作用力使输液港固定,另一只手拔出蝶翼针,因惯性作用反弹而针头刺向防刺伤垫片时,将刺向手指上方的挡片,避免医护人员手部被刺伤。

优选地,所述通孔侧壁设一个小孔;所述防刺伤垫片还包括设于通孔内、与通孔内壁连接且带调节柄的松紧可调的卡箍,所述卡箍的调节柄穿过通孔侧壁小孔,所述卡箍的高度低于通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某些病患因治疗的需要而使用形状特殊的输液港的情况,如椭圆形的输液港等,此时,输液港尺寸与通孔大小不匹配,仅使用通孔无法固定住输液港,需加入一个卡箍装置用于固定输液港底座。本技术方案中,在通孔内设一个松紧可调的卡箍,卡箍与通孔内壁固定相连,卡箍的调节柄穿过通孔侧壁的小孔,使用者通过拧动调节柄可以控制卡箍的重合部位从而调整卡箍的包裹大小,进而将卡箍卡紧在输液港外表面上,医护人员将其中一根手指置于第一压片和第一挡片中间,将第二根手指置于第二压片和第二挡片之间,稍用力往下压固定通孔即可实施拔针,挡片可保护医护人员手部,不会被针刺伤。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片与第一压片之间的间隙为1-2cm和/或所述第二挡片与第二压片之间的间隙为1-2cm。挡片与压片之间的间隙用于放置手指,本技术方案中,根据普通人手指尺寸优选挡片与压片之间的间隙宽度为1-2mm,可基本满足使用需求,当然,根据实际使用者的手指情况,也可选用更大或更小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为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设为往上方外突的圆弧形。本技术方案中,采用水平的压片和往侧上方外突延伸的圆弧形挡片,对比压片和挡片均为水平设置的方案,压片和挡片之间的间隙增大,使医护人员的手指更容易放入间隙内,方便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设为往下方内凹的圆弧形,所述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为水平设置。本技术方案中,采用水平的挡片和往下方内凹延伸的圆弧形压片,对比压片和挡片均为水平设置的方案,压片和挡片之间的间隙增大,使医护人员的手指更容易放入间隙内,方便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设为往下方内凹的圆弧形,所述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设为往上方外突的圆弧形。本技术方案中,采用往侧上方外突延伸的圆弧形挡片和往下方内凹延伸的圆弧形压片,此时压片和挡片之间的间隙更大,医护人员的手指更容易放入间隙内,方便使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为180°对称设置。在固定输液港底座的过程中,需要两根手指同时按压防刺伤垫片,本技术方案中将两组挡片和压片设置成180°对称,用力更加均衡,因此固定效果更好。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高度为1-2cm,所述卡箍的高度为0.5-1cm。临床中常用的输液港高度为十几毫米,由于覆盖输液港的皮肤也有一定厚度,将通孔的高度设为1-2cm可以使蝶翼针的拔针处刚好与通孔上表面平齐或略突出通孔,方便捏针和拔针动作。卡箍用于固定不规则形状的输液港底座,高度设在0.5-1cm,既能保证与输液港底座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利于固定,同时又不会阻碍拔针。当然,根据实际使用的输液港的高度,也可选用其他高度的通孔和卡箍与输液港高度相匹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通孔底部及卡箍上包覆海绵。包覆海绵可提高患者在防刺伤垫片与输液港上表面皮肤接触处的舒适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上表面设防滑凸条和/或防滑凸点。防滑凹条或防滑凸点可增大手指与压片之间的摩擦力,使手指按压防刺伤垫片时不打滑,因此在拔针时对输液港底座的固定效果更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输液港拔蝶翼针防刺伤垫片,可解决医护人员从输液港内拔出蝶翼针后因惯性作用反弹而扎到手的问题,在拔除蝶翼针时保护医护人员的手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包含:通孔-1;小孔-2;第一挡片-3;第一压片-4;第二挡片-5;第二压片-6;卡箍-7;调节柄-8。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1的输液港拔蝶翼针防刺伤垫片,包括一个高1.5cm的竖直通孔1,通孔1底部包覆海绵,通孔1外壁上部设第一挡片3和第二挡片5,通孔1外壁下部设第一压片4和第二压片6,第一挡片3设于第一压片4正上方,第二挡片5设于第二压片6正上方,第一挡片3与第一压片4之间的间隙为1cm,第二挡片5与第二压片6之间的间隙为1cm。第一压片4和第二压片6设为往下方内凹的圆弧形,第一挡片3和第二挡片5为水平设置。第一挡片3和第二挡片5为180°对称设置。在固定输液港底座的过程中,需要两根手指同时按压防刺伤垫片,将两组挡片和压片设置成180°对称,用力更加均衡,因此固定效果更好。第一压片4和第二压片6上表面设防滑凸条。本实施例1中,通孔1用于罩住输液港,拔针时,医护人员将手指放在压片和挡片中间,手指下压的作用力使输液港固定,另一只手拔出蝶翼针,因惯性作用反弹而针头刺向防刺伤垫片时,将刺向手指上方的挡片,避免医护人员手部被刺伤。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2的输液港拔蝶翼针防刺伤垫片,将第一压片4和第二压片6设为往下方内凹的圆弧形,将第一挡片3和第二挡片5设为往上方外突的圆弧形。本实施例2中,采用往侧上方外突延伸的圆弧形挡片和往下方内凹延伸的圆弧形压片,此时压片和挡片之间的间隙更大,医护人员的手指更容易放入间隙内,方便使用。本实施例2的防刺伤垫片其余部位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3的输液港拔蝶翼针防刺伤垫片,包括一个高1.5cm的竖直通孔1,通孔1底部包覆海绵,通孔1侧壁设一个小孔2;通孔1内设与通孔1内壁连接且带调节柄8的松紧可调的卡箍7,卡箍7的高度为0.9cm,卡箍7的调节柄8穿过通孔1侧壁小孔2,卡箍7的高度为0.8cm。通孔1外壁上部设第一挡片3和第二挡片5,通孔1外壁下部设第一压片4和第二压片6,第一挡片3设于第一压片4正上方,第二挡片5设于第二压片6正上方,第一挡片3与第一压片4之间的间隙为1.2cm,第二挡片5与第二压片6之间的间隙为1.2cm。第一压片4和第二压片6水平设置,第一挡片3和第二挡片5设为往上方外突的圆弧形。第一挡片3和第二挡片5为180°对称设置。第一压片4和第二压片6上表面设防滑凸点。输液港尺寸与通孔1大小不匹配时,无法仅通过通孔1固定住输液港,在本实施例3中加入一个卡箍7装置用于固定输液港底座,卡箍7的调节柄8穿过通孔1侧壁的小孔2,使用者通过拧动调节柄8可以控制卡箍7的重合部位从而调整卡箍7的包裹大小,进而将卡箍7卡紧在输液港外表面上,调节合适的紧度后,医护人员将其中一根手指置于第一压片4和第一挡片3中间,将第二根手指置于第二压片6和第二挡片5之间,稍用力往下压固定通孔1即可实施拔针,挡片可保护医护人员手部,不会被针刺伤。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