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科的多节段脊柱外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02220发布日期:2021-09-04 03:06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科的多节段脊柱外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外科的多节段脊柱外固定器。


背景技术:

2.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妊娠控制;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3.一些患者在脊柱手术后,往往需要静养,需要长期保证脊柱处于正确的姿势,不能随意弯曲,直至脊柱完全恢复为止,这便需要涌动脊柱外固定器,而现有技术中对患者的固定装置长度是固定的,这样无法满足更多的需求,存在单一性,而且患者经过长时间坐立后也没有对患者的后背处进行按摩放松,这样便不利于患者康复,同时受凉,术后腰部会因受凉易引起腰部肌肉的肌张力增高,从而挤压腰椎间盘,致使症状加重,给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科的多节段脊柱外固定器,具备加热吹风、药物喷洒和多重按摩的优点,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外科的多节段脊柱外固定器,包括壳体和两个固定块,所述壳体的上下表面均定轴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固定块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并通过螺纹孔与对应螺杆表面的螺纹螺接,所述壳体的上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表面贯穿固定块并与固定块滑动连接,所述固定块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保护架,所述保护架上远离固定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魔术贴带。
6.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后侧开设有进气口,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电加热网,所述壳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上输出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轴一,所述轴一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扇叶,所述壳体的两侧均开设有开口倾斜朝下的出风口,所述壳体上设有喷液装置,所述喷液装置上设有按摩装置一,所述按摩装置一上设有按摩装置二。
7.优选的,所述喷液装置包括隔板和三向套筒,所述隔板的顶部与壳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隔板上靠近底部的侧面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限位转动连接有轴二,所述轴二上靠近两端的表面固定套有齿轮,两个所述齿轮的相背侧均固定连接有圆柱凸轮,所述轴一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弧形引导齿板,所述弧形引导齿板上的齿牙与两个齿轮上的齿牙交替啮合,所述壳体上靠近中部的表面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与三向套筒上水平端部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三向套筒上水平段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侧面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限位滑动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弯折并延伸至圆柱凸轮上外轮廓的滑槽内,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塞盘
一,所述活塞盘一的表面与三向套筒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三向套筒上靠近中部的后侧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固定连接有导液管,所述导液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单向阀一,所述三向套筒上靠近前侧的弧形轮廓上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固定连接有雾化喷管,所述雾化喷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单向阀二。
8.优选的,所述按摩装置一包括两个在三向套筒内设置的活塞盘二,所述活塞盘二的表面与三向套筒上竖直段的内壁滑动连接,两个所述转盘的相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表面贯穿三向套筒上竖直段端部并与三向套筒滑动连接,所述活塞盘二上远离导液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压簧,所述压簧上远离活塞盘二的一端与三向套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上远离活塞盘二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传动横板,两个所述传动横板的相对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轴三,两个所述轴三的相对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按摩垫板。
9.优选的,所述按摩装置二包括固定在三向套筒上水平段表面上的u形架,所述u形架的两侧均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固定连接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引导块,所述连接块的侧面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转动臂,所述转动臂上远离连接块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传动环,所述传动环的内壁限位转动连接有传动圆柱,所述传动圆柱的弧形轮廓上开设有螺旋槽,所述传动圆柱的表面与套管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引导块的表面与传动圆柱上螺旋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传动圆柱的表面固定套有矩形套环,所述矩形套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拨杆,所述拨杆上远离矩形套环一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压板。
10.优选的,所述活塞盘二上连接杆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连接杆以活塞盘二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
11.优选的,所述进气口以及出风口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过滤网。
12.优选的,所述按摩垫板的前侧以及压板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橡胶软垫,且拨杆为弹性拨杆。
13.优选的,所述螺杆上远离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的表面开设有防滑纹。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通过手动驱动螺杆的转动,使得固定块有随螺杆同步转动的趋势,但是限位杆在将固定块贯穿后会对固定块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制,使得固定块只能在限位杆上进行上下滑动,即通过转动螺杆,实现固定块的升降,使得两个固定块与壳体之间的间距得以调节,能够适配不同的用户;
15.使用时,使壳体以及两个固定块的前侧与患者的背部贴合,然后通过两个魔术贴带的配合绑扎,实现装置整体与患者背部的临时固定,同时,通过壳体和两个固定块以及限位杆的配合,能够对患者的背部进行矫正操作,使得患者的脊椎能够保持良好的形态,具有矫正效果。
16.在完成临时的固定操作完成后,使电机以及电加热网接通电源,电机上的输出轴带动轴一的同步转动,通过轴一带动扇叶的转动,使得外界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至壳体内,经过电加热网的电加热后,使空气温度升高,接着加热后的空气会通过出风口斜向下排出,由于热空气会向上移动,使得患者的背部能受到自下而上的热空气笼罩,避免患者的背部在术后受凉,而出现腰部肌肉的肌张力增高,从而挤压腰椎间盘,致使症状加重的问题。
17.通过喷液装置的设置,能够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按摩药液的喷洒,在按摩过程中配
合药液,能够使患者的背部肌肉得到更舒缓,达到更好的按摩效果,避免患者长期静卧过程中,出现肌肉的废用性萎缩。
18.通过按摩装置一的设置,能够对患者的背部进行上下大面积的滑动式按摩。
19.通过按摩装置二的设置,能够对患者的背部靠近脊椎处的肌肉进行点压锤击式按摩,进一步加强按摩的强度和效果。
20.通过上述结构之间的配合使用,解决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现有脊柱外部固定器对患者的固定装置长度是固定的,这样无法满足更多的需求,存在单一性,而且患者经过长时间坐立后也没有对患者的后背处进行按摩放松,这样便不利于患者康复,同时受凉,术后腰部会因受凉易引起腰部肌肉的肌张力增高,从而挤压腰椎间盘,致使症状加重,给使用带来不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结构正视方向的立体图;
22.图2为本发明壳体的正视剖视图;
23.图3为本发明连接块的立体图;
24.图4为本发明套管的俯视剖视图;
25.图5为本发明雾化喷管的俯视剖视图;
26.图6为本发明压板的立体图。
27.图中:1、壳体;2、螺杆;3、固定块;4、限位杆;5、保护架;6、魔术贴带;7、进气口;8、电加热网;9、电机;10、轴一;11、扇叶;12、出风口;13、喷液装置;14、按摩装置一;15、按摩装置二;16、隔板;17、轴二;18、齿轮;19、圆柱凸轮;20、转盘;21、弧形引导齿板;22、三向套筒;23、支撑板;24、传动杆;25、活塞盘一;26、导液管;27、单向阀一;28、雾化喷管;29、单向阀二;30、活塞盘二;31、连接杆;32、压簧;33、传动横板;34、轴三;35、连接块;36、按摩垫板;37、u形架;38、套管;39、引导块;40、转动臂;41、传动环;42、传动圆柱;43、矩形套环;44、拨杆;45、压板;4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请参阅图1至图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外科的多节段脊柱外固定器,包括壳体1和两个固定块3,壳体1的上下表面均定轴转动连接有螺杆2,螺杆2上远离壳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46,把手46的表面开设有防滑纹,通过把手46以及其上防滑纹的开设,使得螺杆2的转动更加方便省力,不易打滑。
30.固定块3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并通过螺纹孔与对应螺杆2表面的螺纹螺接,壳体1的上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杆4,手动驱动螺杆2的转动,使得固定块3有随螺杆2同步转动的趋势,但是限位杆4在将固定块3贯穿后会对固定块3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制,使得固定块3只能在限位杆4上进行上下滑动,即通过转动螺杆2,实现固定块3的升降,使得两个固定块
3与壳体1之间的间距得以调节,能够适配不同的用户。
31.限位杆4的表面贯穿固定块3并与固定块3滑动连接,固定块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保护架5,保护架5上远离固定块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魔术贴带6,使用时,时壳体1以及两个固定块3的前侧与患者的背部贴合,然后通过两个魔术贴带6的配合绑扎,实现装置整体与患者背部的临时固定,同时,通过壳体1和两个固定块3以及限位杆4的配合,能够对患者的背部进行矫正操作,使得患者的脊椎能够保持良好的形态,具有矫正效果。
32.壳体1的内壁的后侧开设有进气口7,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电加热网8,壳体1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9,电机9上输出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轴一10,轴一10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扇叶11,壳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开口倾斜朝下的出风口12,在完成临时的固定操作完成后,使电机9以及电加热网8接通电源,电机9上的输出轴带动轴一10的同步转动,通过轴一10带动扇叶11的转动,使得外界空气通过进气口7进入至壳体1内,经过电加热网8的电加热后,使空气温度升高,接着加热后的空气会通过出风口12斜向下排出,由于热空气会向上移动,使得患者的背部能受到自下而上的热空气笼罩,避免患者的背部在术后受凉,而出现腰部肌肉的肌张力增高,从而挤压腰椎间盘,致使症状加重的问题。
33.进气口7以及出风口12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过滤网,通过进气口7以及出风口12内壁上过滤网的设置,能够对所吸入的空气冷空气以及所排出的热空气进行过滤操作,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粘附在患者背部的药液上,给使用带来不便。
34.壳体1上设有喷液装置13,通过喷液装置13的设置,能够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按摩药液的喷洒,在按摩过程中配合药液,能够使患者的背部肌肉得到更舒缓,达到更好的按摩效果,避免患者长期静卧过程中,出现肌肉的废用性萎缩。
35.喷液装置13包括隔板16和三向套筒22,隔板16的顶部与壳体1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隔板16上靠近底部的侧面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限位转动连接有轴二17,轴二17上靠近两端的表面固定套有齿轮18,两个齿轮18的相背侧均固定连接有圆柱凸轮19,轴一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盘20,转盘2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弧形引导齿板21,弧形引导齿板21上的齿牙与两个齿轮18上的齿牙交替啮合,壳体1上靠近中部的表面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与三向套筒22上水平端部的表面固定连接,三向套筒22上水平段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3,支撑板23的侧面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限位滑动连接有传动杆24,传动杆24的一端弯折并延伸至圆柱凸轮19上外轮廓的滑槽内,传动杆2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塞盘一25,活塞盘一25的表面与三向套筒22的内壁滑动连接,三向套筒22上靠近中部的后侧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固定连接有导液管26,导液管2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单向阀一27,三向套筒22上靠近前侧的弧形轮廓上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固定连接有雾化喷管28,雾化喷管2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单向阀二29。
36.使用时,如图2所示,通过隔板16对轴二17提供转动时的支撑,通过电机9上的输出轴带动轴一10的转动,再由轴一10带动其上转盘20以及弧形引导齿板21的转动,弧形引导齿板21在随转盘20转动后,会交替式的与齿轮18上的齿牙啮合,进而使齿轮18带着轴二17在隔板16上进行限位转动,且由于两个齿轮18相对转盘20的竖直中心线为对称设置,使得两个齿轮18先后转动时的方向相反。
37.通过齿轮18带动各自圆柱凸轮19的转动,由于支撑板23对传动杆24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制,使得圆柱凸轮19转动后,其上的外轮廓滑槽会引导传动杆24在支撑板23上进行水
平左右往复滑动,进而使活塞盘一25在三向套筒22上水平段中进行左右往复移动,通过活塞盘一25的左右往复移动,会使三向套筒22内的密封空间中药液的压力在增减中变化,当药液液压大时,会通过雾化喷管28内壁上的单向阀二29向外进行雾化喷洒,喷洒出的药液粘附在患者背部,在随后的按摩中对药液进行涂抹;
38.而当三向套筒22内药液液压较小时,会通过导液管26内壁上的单向阀一27从外接液源中对药液进行抽取,进而使三向套筒22内的药液得到补充;通过上述操作,即使得三向套筒22内的药液得到补充,也使得药液得到间歇式喷洒。
39.喷液装置13上设有按摩装置一14,通过按摩装置一14的设置,能够对患者的背部进行上下大面积的滑动式按摩。
40.按摩装置一14包括两个在三向套筒22内设置的活塞盘二30,活塞盘二30的表面与三向套筒22上竖直段的内壁滑动连接,两个转盘20的相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1,连接杆31的表面贯穿三向套筒22上竖直段端部并与三向套筒22滑动连接,活塞盘二30上远离导液管2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压簧32,压簧32上远离活塞盘二30的一端与三向套筒22的内壁固定连接,连接杆31上远离活塞盘二3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传动横板33,两个传动横板33的相对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轴三34,两个轴三34的相对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35,连接块35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按摩垫板36。
41.如图2所示,在使用时,当三向套筒22内的液压增加后,在液压的作用下,会使两个传动横板33带着各自的连接杆31在克服压簧32的弹力后进行相背离移动,而当三向套筒22内的药液在喷洒处一部分后以及活塞盘一25朝着隔板16方向进行复位移动后,会使三向套筒22内的液压降低,压簧32的弹力得以释放,进而使两个活塞盘二30带着各自的连接杆31进行相向移动,经连接杆31的传动,使得传动横板33也能够同步进行上下移动,经轴三34、连接块35的传动,使得按摩垫板36能够顺利的在患者的背部进行上下滑动,通过按摩垫板36的前侧与患者背部接触并挤压后,进行上下滑动,即实现滑式按摩,在药液涂抹在患者的背部后,也具有润滑效果,本方案中按摩垫板36具有吸附药液的效果,即便药液喷洒在按摩垫板36的背面,按摩垫板36经过吸附以及毛细作用,能将药液引导至按摩垫板36的前侧上。
42.按摩装置一14上设有按摩装置二15,通过按摩装置二15的设置,能够对患者的背部靠近脊椎处的肌肉进行点压锤击式按摩,进一步加强按摩的强度和效果。
43.按摩装置二15包括固定在三向套筒22上水平段表面上的u形架37,u形架37的两侧均开设有通孔并通过通孔固定连接有套管38,套管3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引导块39,连接块35的侧面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转动臂40,转动臂40上远离连接块35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传动环41,传动环41的内壁限位转动连接有传动圆柱42,传动圆柱42的弧形轮廓上开设有螺旋槽,传动圆柱42的表面与套管38的内壁活动连接,引导块39的表面与传动圆柱42上螺旋槽的内壁滑动连接,传动圆柱42的表面固定套有矩形套环43,矩形套环4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拨杆44,拨杆44上远离矩形套环43一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压板45。
44.如图3所示,当轴三34带着连接块35进行上下移动时,在转动臂40的转动配合下,会使传动环41带着传动圆柱42在套管38内进行左右移动,在传动圆柱42上外轮廓滑槽与套管38内壁上引导块39的配合下,会使传动圆柱42在套管38内左右移动时不断的进行转动,通过传动圆柱42的转动带动矩形套环43的转动,矩形套环43上的拨杆44以及拨杆44上的压板45会同步的进行转动,在惯性作用力的加持下,会使压板45能够对患者的背部进行强度
稍大的敲击,即达到按压敲击式按摩;且传动圆柱42在进行转动时,还会在套管38内进行左右横向移动,使得压板45的枪击位置能够不断的进行横向变化,在实际制造生产时,可以对压板45敲击的竖直高度进行调整,可对京门穴、三焦俞穴、气海俞穴和关元俞穴等穴位进行精准的敲击按压,达到更好的针对效果。
45.活塞盘二30上连接杆31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连接杆31以活塞盘二30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
46.通过活塞盘二30上两个连接杆31的设置,使得活塞盘二30的受力更加平衡,在升降过程中会更加的稳定。进而使传动横板33、轴三34、连接块35以及按摩垫板36的升降稳定性得到保证。
47.按摩垫板36的前侧以及压板45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橡胶软垫,且拨杆44为弹性拨杆,通过按摩垫板36以及压板45上橡胶软垫的设置,能够增加背部按摩时的舒适度,其中按摩垫板36前侧上的橡胶软垫开设有导液微孔,使得按摩垫板36上所吸附的药液能够顺利的通过微孔到达患者的背部。而通过弹性拨杆的设置,能够起到保护作用,能够通过弹性拨杆的形变减轻对患者背部敲击的强度,以适应不同的患者需求。
48.工作原理:该外科的多节段脊柱外固定器使用时,通过手动驱动螺杆2的转动,使得固定块3有随螺杆2同步转动的趋势,但是限位杆4在将固定块3贯穿后会对固定块3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制,使得固定块3只能在限位杆4上进行上下滑动,即通过转动螺杆2,实现固定块3的升降,使得两个固定块3与壳体1之间的间距得以调节,能够适配不同的用户;使用时,时壳体1以及两个固定块3的前侧与患者的背部贴合,然后通过两个魔术贴带6的配合绑扎,实现装置整体与患者背部的临时固定,同时,通过壳体1和两个固定块3以及限位杆4的配合,能够对患者的背部进行矫正操作,使得患者的脊椎能够保持良好的形态,具有矫正效果;在完成临时的固定操作完成后,使电机9以及电加热网8接通电源,电机9上的输出轴带动轴一10的同步转动,通过轴一10带动扇叶11的转动,使得外界空气通过进气口7进入至壳体1内,经过电加热网8的电加热后,使空气温度升高,接着加热后的空气会通过出风口12斜向下排出,由于热空气会向上移动,使得患者的背部能受到自下而上的热空气笼罩,避免患者的背部在术后受凉,而出现腰部肌肉的肌张力增高,从而挤压腰椎间盘,致使症状加重的问题;通过喷液装置13的设置,能够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按摩药液的喷洒,在按摩过程中配合药液,能够使患者的背部肌肉得到更舒缓,达到更好的按摩效果,避免患者长期静卧过程中,出现肌肉的废用性萎缩;通过按摩装置一14的设置,能够对患者的背部进行上下大面积的滑动式按摩;通过按摩装置二15的设置,能够对患者的背部靠近脊椎处的肌肉进行点压锤击式按摩,进一步加强按摩的强度和效果;通过上述结构之间的配合使用,解决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现有脊柱外部固定器对患者的固定装置长度是固定的,这样无法满足更多的需求,存在单一性,而且患者经过长时间坐立后也没有对患者的后背处进行按摩放松,这样便不利于患者康复,同时受凉,术后腰部会因受凉易引起腰部肌肉的肌张力增高,从而挤压腰椎间盘,致使症状加重,给使用带来不便的问题。
4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