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增压呼吸面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59390发布日期:2023-02-04 00:19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增压呼吸面罩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增压呼吸面罩。


背景技术:

2.当出现心肺功能不全或是在高原地区出现高原反应时,会出现缺氧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的措施之一就是使用呼吸面罩吸氧。现有的呼吸面罩仅仅是在吸氧时防止氧气向外周扩散消失,增加面罩内氧浓度,没有增压作用,对很多患者疗效十分有限,以至于部分缺氧者最后病情加重,不得不通过气管内插管上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现有一些设计的增压式呼吸面罩,要么附带有类似于手风琴结构的人工伸缩的压缩气囊,需要有人在一旁操作协助;要么需要电动机械驱动增压装置,成本高,结构复杂,携带不方便,难以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呼吸面罩的增压结构存在操作不便以及结构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增压呼吸面罩。
4.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包括面罩体、总管、进气管、进气阀、氧气入口、出气管和出气增压阀,所述面罩体用于包覆人体面部口鼻处;所述氧气入口连接于所述面罩体;所述进气管的近端和所述出气管的近端融合成总管,所述的面罩体前下方设置进出气口与所述总管连接;所述进气阀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与总管之间,所述进气阀为从所述进气管向所述总管和面罩体单向导流的单向阀体;所述出气增压阀设置于所述出气管内,所述出气增压阀包括阀门口、阀门片、中心轴、弹簧和压力调节钮,所述阀门口设置于所述出气管和所述总管之间,所述阀门片位于所述阀门口的远侧面,所述弹簧围绕中心轴,所述弹簧的近端抵接所述阀门片,所述阀门片由所述弹簧提供的压力临时抵接并封闭所述阀门口,所述压力调节钮可轴向位移地设置于所述出气管的远端,所述弹簧的远端可通过调整所述压力调节钮轴向位移来调节所述的弹簧张力,并临时定位于所述出气管内。
6.可选的,所述面罩体包括硬体部、弹性部和软体部,三者固定连接融为一体;所述硬体部为龟背状凸起结构,其游离缘与人体面部凸凹结构大体一致;所述氧气入口设置于所述硬体部上一侧,所述氧气入口为一管状凸起,且设置有系带和盖体,所述系带分别连接所述氧气入口和所述盖体,所述盖体用于临时封闭所述氧气入口;所述进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硬体部的前下方;所述弹性部为所述硬体部游离缘的延伸,所述弹性部的游离缘与人体面部凸凹结构一致,在与人体面部接触后向内翻转且逐渐变薄;所述软体部起源于所述弹性部与人体面部接触面外缘,且所述软体部的游离缘向内翻转覆盖弹性部的游离缘,覆盖面积大于弹性部与面部接触面的面积,最终所述面罩体与人体面部接触面跟人体面部凸凹形状相适配。
7.可选的,所述总管前向设置有出气管,所述总管下向设置有进气管;可选的,所述
总管前向设置有进气管,所述总管下向设置有出气管。此时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出气管夹角为90度,二者呈倒“l”型,再与总管相连接。
8.可选的,所述总管前向设置有出气管,所述总管前下向设置有进气管;可选的,所述总管前向设置有进气管,所述总管前下向设置有进出气管。此时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出气管夹角为45度,再与总管相连接。
9.可选的,所述的总管前上向设置出气管,所述的总管前下向设置进气管;可选的,所述的总管前上向设置进气管,所述的总管前下向设置出气管。此时所述的进气管与所述的出气管夹角以及与人体面部夹角为60度,二者呈“y”型与总管相连接。
10.可选的,所述的总管前上向设置出气管,所述的总管前下向设置进气管;可选的,所述的总管前上向设置进气管,所述的总管前下向设置出气管。所述的进气管与所述的出气管夹角以及与人体面部夹角为其他任意角度,再与总管相连接。
11.可选的,所述的面罩体硬体部前下方设置的进出气口与所述总管密闭活动连接(首选),也可固定连接(次选)。
12.可选的,所述进气阀由三层结构连接构成:所述进气阀的远层设置有第一方形连接板,其中央开有圆形的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直径小于进气管直径,所述进气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方形板的远侧;所述进气阀的中层设置有第二方形连接板,所述第二方形连接板为弹性隔膜,所述弹性隔膜的中央切割成“ω”形结构形成活瓣,所述活瓣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气孔的直径,“ω”形结构的底部位于前方一边;所述进气阀的近层设置有第三方形连接板,所述第三方形连接板中央开有圆形的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的左右游离缘设置有两个向上的半月形的弧形限制壁,所述第二进气孔直径和两个所述弧形限制壁的间距等于或大于进气管直径;所述第一方形连接板、所述第二方形连接板和所述第三方形连接板为面积相等的正方形,依次层叠连接。
13.可选的,所述出气增压阀的阀门口为朝向所述面罩体方向凸出的圆台面,所述阀门口的外缘与所述出气管和所述总管的内壁连接,所述阀门口的中心开设有第一中央孔,所述阀门口在所述第一中央孔的外周位置设置有多个呈放射状的半径相等的第一支撑条,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条之间镂空设置;所述阀门片为与所述阀门口形状相适配的圆锥状面结构,所述阀门片半径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条半径,所述阀门片覆盖所述阀门口,所述阀门片在与阀门口的接触面上设置有橡皮垫;所述阀门片的尖端设置有向前延伸的中央杆,所述中央杆穿过所述第一中央孔进入总管内。
14.可选的,所述中心轴是所述弹簧的轴心,所述中心轴近段的端部连接所述阀门片;所述中心轴远段的末端穿过所述压力调节钮与其远侧面平齐或略露出头端;所述弹簧环绕设置于所述中心轴的外周。
15.可选的,所述中心轴包括有相互连接固定的近段和远段,所述中心轴近段由近向远呈直径逐渐增大的呈流线型或“子弹头”形结构,也可呈圆锥形、圆台形或圆柱形结构,其截面呈“十”字、“米”字形等放射状结构,其余部分镂空,所述中心轴远段呈杆状结构,此时所述弹簧的近段与中心轴近段形态相适配,所述弹簧远段直径大于中心轴近段远端面的直径。可选的,所述中心轴也可为一均匀直径的杆状结构,此时所述弹簧可呈橄榄型、圆锥形、圆台形或圆柱形。
16.可选的,所述出气管近段自阀门口向外有一段管径膨大成类喇叭形或呈均匀增大
的圆台形的膨大管段,所述膨大管段近端与所述总管融合为一体形成流线型结构,所述膨大管段的长度大于所述阀门片和所述中心轴在出气管内段移动的距离,防止阀门片阻塞出气管道。
17.可选的,还包括有由放射状支撑条构成的支撑架,所述放射状支撑条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气管的外径且小于或等于所述压力调节钮的外径,所述出气管远段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间槽,所述放射状支撑条的数量与所述间槽的数量一致,多个所述放射状支撑条一一对应地嵌入多个所述间槽中,所述支撑架的中心开设有供所述中心轴远段穿过的第二中央孔;所述的压力调节钮为环状结构,所述压力调节钮的内径等于所述出气管远段的外径,所述压力调节钮管腔内设置第一内螺纹,所述出气管的远段外壁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出气管远段第一外螺纹的长度大于所述压力调节钮内壁第一内螺纹的长度,所述压力调节钮内壁的第一内螺纹与所述出气管的远段外壁的第一外螺纹连接,所述压力调节钮的外周呈齿轮状结构,齿轮状结构的其中一个齿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方向指向圆周外的用于指示转动角度的箭头;或其中一个齿的设置较为尖锐作为箭头用于指示转动角度。
18.可选的,所述支撑架的内侧面以轴心为圆心、以小于所述弹簧远端面直径的位置设置内突起,以固定所述弹簧远端圆周在内突起外部使之与中心轴和出气管同轴,增加弹簧的稳定性。
19.可选的,所述压力调节钮由一圆形面和一段圆管融合而成,所述的圆形面位于所述圆管的远端与之融合为一体,所述圆管外径等于出气管远段内径,所述出气管的远段内壁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的圆管外壁设置有第二外螺纹,所述出气管中第二内螺纹的长度大于所述圆管及所述第二外螺纹的长度,所述压力调节钮通过所述第二外螺纹与所述出气管的第二内螺纹连接,所述压力调节钮的圆形面的中心开设有供所述中心轴的远段穿过的第三中央孔;所述圆形面在所述第三中央孔的外周设置有多个呈放射状半径相等的第二支撑条,所述的第二支撑条数量为偶数,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条之间镂空设置;所述圆形面的外侧面以任意在同一直径上的两个第二支撑条上设置有两个片状外凸起,两个所述片状外凸起为相应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条的延伸,用来旋转压力调节钮,其中一个所述片状外凸起所在的圆管远侧面上设置有方向指向圆周外的用于指示转动角度的箭头。
20.可选的,在所述圆形面的内侧面以轴心为圆心、以小于所述弹簧远端面直径的位置在第二支撑条上设置内突起,以固定所述弹簧远端圆周在内突起和圆管之间使之与中心轴和出气管同轴,增加弹簧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压力调节钮的圆形面可在所述第三中央孔的外周仅设置一根第二支撑条,所述的该第二支撑条上设置有两个片状外凸起,两个所述片状外凸起为所述的该两个第二支撑条的延伸,用来旋转压力调节钮,所述圆形面的其他部分设置为筛孔样结构。
22.可选的,所述活瓣与所述出气增压阀之间设置有活瓣隔栅,所述活瓣隔栅包括主体部、蒂部和格栅底部,所述主体部为栅栏样结构,所述主体部通过蒂部连接于格栅底部,所述第三方形连接板的前方一边与所述第二方形连接板前方一边之间留有线形空隙,所述格栅底部夹持于所述第二方形板和所述第三方形板之间线形空隙内。
23.可选的,所述出气管远段部外侧壁由远向近设置有线形刻度,所述出气管远端外周壁设置环形刻度,所述的线性刻度用来显示弹簧的压缩程度,所述的环形刻度用来显示压力调节钮旋转的角度。
24.可选的,所述自动增压呼吸面罩还包括有束带,所述的束带由两根组成,所述硬体部的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束带连接部,所述硬体部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束带连接部,所述第二束带连接部包括横向部和纵向部,所述纵向部的上端与所述横向部的中部垂直以卡扣活动连接呈“t”字型结构,所述纵向部的下端与所述硬体部的上端以卡扣活动连接;所述横向部与人体额部接触,所述横向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平行向下的线形孔;所述束带通过设置球形连接头与第一束带连接部连接,所述束带穿过所述第二束带连接部的线形孔,拉紧后反折粘合即可将所述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固定包覆于人体面部口鼻处。
25.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增压呼吸面罩,由于出气增压阀中设置的弹簧的张力,其阀门片在呼气早期是不能打开的,只有当呼气到一定程度后、面罩体内压力大于弹簧张力时才能将阀门片推开排气。患者呼气时特别是按原来相同的力量呼气时,都无法将吸入的气体全部排尽,面罩体内在呼气末的余气压始终都会大于外界大气压力,弹簧的张力就是面罩内增加的压力,这样就可通过自己的自主呼吸来提高面罩内压力,能起到增压作用,能在面罩和呼吸系统内部建立一个高压环境,特别适用于呼吸肌功能正常或大致正常、有一定呼吸动力者,而且可以通过调节所述压力调节钮在所述出气管中的位置来控制弹簧张力,达到调节面罩内压力大小的目的,其结果就类似于呼吸机的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功能。若是患者呼吸动力不足,还可以通过人工气囊或者无创呼吸机接入进气管协助通气,其结果就类似于呼吸机的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功能。
26.由于以上机制,在高原地区使用时,面罩内气体的压力由于弹簧的张力,呼气末气体不会排尽,面罩体内气体压力就会大于外界大气的压力,就可以起到防止或减轻高原地区低气压引起的高原反应。
27.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使用,若患者感到面罩内压力太大而影响呼吸或者感到不适时,可调节所述调节层压力调节钮的位置将弹簧的张力调小,以随意调节面罩体内压力大小,患者自己也可以按需控制。若是将弹簧的张力调整到完全消失并进一步后退压力调节钮,则即刻可转换成普通面罩使用。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增压呼吸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其氧气入口及其系带和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其第一束带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其第二束带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其进气管、进气阀及活瓣隔栅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其活瓣格栅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4.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其出气管及出气增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其出气管及出气增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36.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其出气管及出气增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其束带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其束带的结构示意图。
39.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40.1、面罩体;11、软体部;12、弹性部;13、硬体部;131、进出气口;14、第一束带连接部;141、底部裂隙;142、外侧面裂隙;15、第二束带连接部;151、横向部;152、纵向部;153、线形孔;16、氧气入口;161、系带;162、盖体;163、抓手;2、总管;3、进气管;31、进气阀;311、第一方形连接板;312、第一进气孔;313、第二方形连接板;314、活瓣;315、第三方形连接板;316、弧形限制壁;317、线形空隙;318、第二进气孔;4、出气管;41、膨大管段;42、线形刻度;43、环形刻度;44、第二内螺纹;45、间槽;46、第一外螺纹;5、出气增压阀;51、阀门口;511、第一中央孔;512、第一支撑条;52、阀门片;521、橡皮垫;522、中央杆;53、中心轴;53a、中心轴;531、近段;532、远段;54、弹簧;54a、弹簧;55、压力调节钮;55a、压力调节钮;551、圆管;552、第二支撑条;553、第三中央孔;554、片状外凸起;555、内突起;555a、内突起;556、第二外螺纹;557、第一内螺纹;6、活瓣隔栅;61、主体部;61a、主体部;62、蒂部;63、格栅底部;7、支撑架;71、放射状支撑条;72、第二中央孔;8、束带;81、球形连接头;811、小球;812、颈部;813、连接底部;814、条形孔;82、钩环尼龙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4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近端”、“近侧”、“远端”、“远侧”是基于离人体侧的远近定义的,“近端”和“近侧”即是离人体较近的一端侧,“远端”和“远侧”即是离人体较远的一端侧;术语“前”为图1视图中的右侧,术语“后”为图1视图中的左侧。
4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5.参见图1~图9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包括面罩体1、总管2、进气管3、进气阀31、氧气入口16、出气管4和出气增压阀5,所述面罩体1用于包覆人体面部口鼻处;所述氧气入口16连接于所述面罩体1;所述进气管3的近端和所述出气管4的近端融合成总管2,所述的面罩体1前下方设置进出气口131与所述总管2连接;所述进气阀31设置于所述进气管3与总管2之间,所述进气阀31为从所述进气管3向所述总管2和面罩体1单向导流的单向阀体;所述出气增压阀5设置于所述出气管4内,所述出气增压阀5包括阀门口51、阀门片52、中心轴53、53a、弹簧54、54a和压力调节钮55、55a,所述阀门口51设置
于所述出气管4和所述总管2之间,所述阀门片52位于所述阀门口51的远侧面,所述弹簧54、54a分别围绕中心轴53、53a,所述中心轴53、53a分别与所述弹簧54、54a同轴,为所述弹簧54、54a的轴心,起固定支撑弹簧54、54a的作用,所述弹簧54、54a的近端抵接所述阀门片52,所述阀门片52由所述弹簧54、54a提供的压力临时抵接并封闭所述阀门口51,所述压力调节钮55、55a可轴向位移地设置于所述出气管的远端,所述弹簧54、54a的远端可通过调整所述压力调节钮55、55a轴向位移来调节所述的弹簧54、54a张力,并临时定位于所述出气管4内。
46.由于出气增压阀5中设置的弹簧54、54a的张力,其阀门片52在呼气早期是不能打开的,只有当呼气到一定程度后、面罩体1内压力大于弹簧54、54a张力时才能将阀门片52推开排气。患者呼气时特别是按原来相同的力量呼气时,都无法将吸入的气体全部排尽,面罩体1内在呼气末的余气压始终都会大于外界大气压力,弹簧54、54a的张力就是面罩内增加的压力,这样通过自己的自主呼吸即可提高面罩内压力,能起到增压作用,能在面罩和呼吸系统内部建立一个高压环境,特别适用于呼吸肌功能正常或大致正常、有一定呼吸动力者,而且可以通过调节所述压力调节钮55、55a在所述出气管中的位置来控制弹簧54、54a张力,达到调节面罩内压力大小的目的,其结果就类似于呼吸机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功能。
47.由于以上机制,在高原地区使用时,面罩体1内气体的压力由于弹簧54、54a的张力,呼气末气体不会排尽,面罩体1内气体压力就会大于外界大气的压力,就可以起到防止或减轻高原地区低气压引起的高原反应。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使用,若患者感到面罩内压力太大而影响呼吸或者感到不适时,可调节所述压力调节钮55、55a的位置将弹簧54、54a的张力调小,以随意调节面罩体1内压力大小。患者自己也可以按需控制。若是弹簧54、54a的张力调整到完全消失并进一步后退压力调节钮55、55a,则即刻可转换成普通面罩使用。
48.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若出气管4不是与总管2硬性相连接,则可在总管2相应的出气管4的出口处与出气增压阀5之间设置一延长的软体管道(未图示),以便于患者在完全直视下更容易自己调节压力调节钮55、55a。
49.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若是出气管4不与进气管3融合成总管2,则需要在面罩体硬体部13前面设置进气口和出气口两个开口,此时进气管3和进气阀31、出气管4和出气增压阀5分别与之连接。
5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面罩体1包括硬体部13、弹性部12和软体部11,三者融为一体;所述硬体部13为龟背状凸起结构,其游离缘与人体面部凸凹结构大体一致;所述氧气入口16设置于所述硬体部13上一侧。
51.如图2所示,所述氧气入口16为一管状凸起,且设置有系带161和盖体162,所述系带161分别连接所述氧气入口16和所述盖体162,所述盖体162用于临时封闭所述氧气入口16;所述盖体162用于临时封闭所述氧气入口16,以便在没有氧气或不使用氧气时封闭该氧气入口16,以保证面罩体1的密闭性。所述盖体162由弹性材料制作,所述盖体162顶端带有抓手163便于操作,所述系带161用于防止盖体162丢失,所述氧气入口16为管状凸起,其外径规格大小与现有的输氧管规格一致。
52.如图1所示,所述进出气口131设置于所述硬体部13的前下方;所述硬体部13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弹性部12为所述硬体部13游离缘的延续,与硬体部13密闭连接融为一体;所述弹性部12的游离缘与人体面部凸凹结构一致,其游离缘在与人体面部接触后向内翻转且逐渐变薄,以增加与面部接触面积,这样既可保证使用时减轻对面部的压力产生的不适,
同时还要保证与面部紧密接触使面罩内气体不向外泄露,由相对较硬的弹性材料制作,以保证面罩体1形态的稳定,其质地处于所述硬体部13和所述软体部11之间;所述软体部11起源于所述弹性部12与人体面部接触面外缘,且所述软体部11的游离缘向内翻转覆盖弹性部12的游离缘,覆盖面积大于弹性部12与面部接触面的面积,是与人体面部皮肤直接接触的部分,弥补填充弹性部12与人体面部之间的空隙,使面罩体1与人体面部接触更严密,最终所述面罩体1与人体面部接触面跟人体面部凸凹形状相适配;所述软体部11由极柔软质材料制成,可为有一定厚度的弹性膜状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面罩体1压迫面部所引起的不适。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软体部11也可设置为一首尾相连的环形封闭的低压气囊,覆盖在弹性部12与面部接触的游离缘,形成柔软的封闭圈。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所述硬体部13、所述弹性部12和所述软体部11为固定连接融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面罩体1用于覆盖人体面部的口鼻处。
53.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总管2前向设置有出气管4,所述总管2下向设置有进气管3,此时所述的进气管3与所述的出气管4夹角为90度,二者呈倒“l”型,再与总管2相连接。或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总管2前向设置有进气管3,所述总管2下向设置有出气管4。此时所述的进气管3与所述的出气管4夹角为90度,二者呈倒“l”型,再与总管2相连接。
54.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总管2前向设置有出气管4,所述总管2前下向设置有进气管3;或所述总管2前向设置有进气管3,所述总管2前下向设置有出气管4。此时所述进气管3与所述出气管4夹角为45度,再与总管2相连接。
55.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总管2前上向设置出气管4,所述的总管2前下向设置进气管3;或所述的总管2前上向设置进气管3,所述的总管2前下向设置出气管4。此时所述进气管3与所述出气管4夹角以及与人体面部夹角为60度,二者呈“y”型与总管相连接。
56.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的总管2前上向设置出气管4,所述的总管2前下向设置进气管3;可选的,所述的总管2前上向设置进气管3,所述的总管2前下向设置出气4管。所述的进气管3与所述的出气管4夹角以及与人体面部夹角为其他任意角度,再与总管2相连接。
57.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面罩体1的硬体部13前下方设置的进出气口131与所述总管2密闭活动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进出气口131与所述总管2也可固定连接。
58.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面罩体1还可设置为其他结构,例如考虑到面罩体1紧贴面部,可能会用于束缚的压力太大而压迫面部导致患者不适,或者由于面罩体1与面部接触不严密有少量漏气而影响增压效果,也可将整个自动增压面罩设计为有相同增压结构的头盔,将整个头部封闭;还可以设计为有相同增压结构的上衣,在腰部设置束紧带将整个上半身封闭;甚至还可以设计成有相同增压结构的全身密封的类似宇航服的衣服,后二者可在颈部设置连接部(未图示)。
59.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阀31由三层结构连接构成:所述进气阀31的远层设置有第一方形连接板311,其中央开有圆形的第一进气孔312,所述第一进气孔312直径小于进气管3直径,所述进气管3连接于所述第一方形连接板的远侧;所述进气阀31的中层设置有第二方形连接板313,所述第二方形连接板313为弹性隔膜,所述弹性隔膜的中央切割成“ω”形结构形成活瓣314,所述活瓣314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气孔312的直径,“ω”形结构的底部位于前方一边;活瓣314的切割线有一定宽度,使活瓣314与第二方形连接板313之间有一定的间隙,防止活瓣314打开和关闭时与第二方形连接板313相互摩擦。所述进
气阀31的近层设置有第三方形连接板315,所述第三方形连接板315中央开有圆形的第二进气孔318,所述第二进气孔318的左右游离缘设置有两个向上的半月形的弧形限制壁316,所述第二进气孔318直径和两个所述弧形限制壁316的间距等于或大于进气管3直径,两个所述弧形限制壁316防止活瓣314开合时左右摆动,所述活瓣314可上下活动地设置于两个所述弧形限制壁316之间;所述第一方形连接板311、所述第二方形连接板313和所述第三方形连接板315为面积相等的正方形,依次层叠连接。平时进气阀31是关闭的,吸气时由于面罩体1内压力低于外界压力而活瓣314朝前上方开放,呼气时由于活瓣314的弹性自动回位和面罩内压力高于进气管3和外界压力而关闭,使进气管3内的气体单向流动。
60.如图7~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增压阀5的阀门口51为朝向所述面罩体1方向凸出的圆台面,所述阀门口51的外缘与所述出气管4和所述总管2的内壁连接,用于限制所述阀门片52插入所述总管2内,所述阀门口51的中心开设有第一中央孔511,所述阀门口51在所述第一中央孔511的外周位置设置有多个呈放射状的半径相等的第一支撑条512,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条512之间镂空设置,便于气体排出;所述阀门片52为与所述阀门口51形状相适配的圆锥状面结构,所述阀门片52半径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条512半径,所述阀门片52覆盖所述阀门口51,以在初始状态下封闭所述阀门口51,所述阀门片52在与阀门口51的接触面上设置有橡皮垫521,增加密闭性防止漏气;所述阀门片52的尖端设置有向前延伸的中央杆522,所述中央杆522穿过所述第一中央孔511进入总管2内。
6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门口51在阀门片52半径覆盖范围之内也可设置为筛孔样结构(未图示)。
6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央杆522的尖端设置有倒刺结构,所述倒刺结构穿过所述第一中央孔511,以防止中央杆522在开放和关闭活动时脱位到出气管4内无法回位。
6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中心轴53是所述弹簧54的轴心,优选的,所述中心轴53包括有相互连接固定的近段531和远段532,所述近段531的端部连接所述阀门片52,所述中心轴53的近段531呈由近向远直径逐渐增大呈流线型或“子弹头”形结构(首选),也可呈圆锥形、圆台形或圆柱形结构(次选,未图示),所述中心轴53的近段531截面为“十”字形、“米”字形或其他放射状形态,其余部分镂空;这样既可保证所述弹簧54的轴心与所述中心轴53的轴心一致,又可以保证出气管4有足够的空间让气体排出,同时还可限制弹簧54过度压缩。所述中心轴53的远段532呈杆状结构,其末端穿过所述压力调节钮55与其远侧面平齐或略露出头端;所述弹簧54环绕设置于所述中心轴53的外周。
64.如图9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中心轴53a也可设置为全程均一的与图7或图8中所述远段532形态相同的杆状结构。
65.所述弹簧54的形态与所述中心轴53的形态相对应,所述弹簧54的直径较所述中心轴53直径略大,防止与所述中心轴53之间产生摩擦。如图1、图7和图8所示,所述弹簧54绝大部分是围绕在中心轴53的近段531,少部分腾空围绕在中心轴53的远段532。所述弹簧54的两端分别与阀门片52和压力调节钮55接触(转换为非增压普通面罩时除外)。所述弹簧54近段外形与中心轴53的近段531形态相适配,所述弹簧54的远段腾空部分的直径大于中心轴53近段远端面的直径。如图9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若中心轴53a设置为全程均一的与所述中心轴53的远段532形态相同的杆状结构,则所述中心轴53a无需镂空,此时弹簧54a可设置成橄榄球形,这样则无需在所述支撑架7的内侧面和所述压力调节钮55圆形面的内侧面设
置内突起555、555a;此时所述弹簧54a也可设置成圆锥形、圆台形或圆柱形(未图示)。
66.所述弹簧54、54a在非受力状态下的长度稍短于所述阀门片52与所述压力调节钮55、55a内侧面之间的距离(首选),以保证弹簧54、54a在完全放松时转换为普通非增压普通面罩使用,用于停止使用面罩前的过渡。
67.在另一实施例中,弹簧54、54a在非受力状态下的长度可设置为大于或等于所述阀门片52与所述压力调节钮55、55a内侧面之间的距离,当不需要作为增压面罩而转为普通非增压的普通面罩使用时,取出弹簧54、54a即可(次选)。
68.具体的,所述中心轴53、53a的近段531与所述阀门片52通过螺旋、卡扣等方式固定连接为一体。
69.所述出气管4的近段自阀门口向外有一段管径膨大成类喇叭形或呈均匀增大的圆台形的膨大管段41,所述膨大管段41近端与所述总管2融合为一体形成流线型结构,所述膨大管段41的长度大于所述阀门片52和所述中心轴53、53a在出气管4内段移动的距离,以保证在阀门片52打开时周边有足够的空间让气体通过且不会让阀门片52堵塞出气管道。
70.如图7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自动增压呼吸面罩还包括有由放射状支撑条71构成的支撑架7,所述放射状支撑条71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气管4的外径且小于或等于所述压力调节钮55a的外径,所述出气管4远段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间槽45,所述放射状支撑条81的数量与所述间槽45的数量一致,多个所述放射状支撑条71一一对应地嵌入多个所述间槽45中,所述支撑架7的中心开设有供所述中心轴远段532穿过的第二中央孔72,供中心轴53远段532的末端通过,所述支撑架7的内侧面以轴心为圆心、以小于所述弹簧54远端面直径的位置设置内突起555a,以固定所述弹簧54远端圆周在内突起555a外部使之与中心轴53和出气管4同轴;所述压力调节钮55a为环状结构,所述压力调节钮55a的内径等于所述出气管4远段的外径,所述压力调节钮55a的内壁设置第一内螺纹557,所述出气管4的远段外壁设置有第一外螺纹46,所述出气管4远段第一外螺纹46的长度大于所述压力调节钮55a内壁第一内螺纹557的长度,所述压力调节钮55a内壁的第一内螺纹557与所述出气管4的远段外壁的第一外螺纹46连接,所述压力调节钮55a的外周呈齿轮状结构,齿轮结构的其中一个齿外侧面上设置有方向指向圆周外的用于指示转动角度的箭头;或其中一个齿的设置较为尖锐作为箭头用于指示转动角度。
71.在另一实施例中,若所述弹簧54的远端面圆周直径足够大、与所述压力调节钮55近侧面直径接近时,则所述支撑架7的内侧面上无需设置内突起555或凹槽。
72.所述支撑架7可由2根支撑条71组成(呈“十”字形),也可由3根支撑条或4根支撑条(呈“米”字型)组成,也可为任意数量组成,对应的,所述间槽45的数量为4个、6个、8个或相应的任意数量。
73.如图8所示,所述压力调节钮55由一圆形面和一段圆管551融合而成,所述的圆形面位于所述圆管551的远端与之融合为一体,所述圆管551外径等于出气管4远段532内径,所述出气管4的远段532内壁设置有第二内螺纹44,所述的圆管551外壁设置有第二外螺纹556,所述出气管4中第二内螺纹44的长度大于所述圆管551及所述第二外螺纹556的长度,所述压力调节钮55通过所述第二外螺纹556与所述出气管4的第二内螺纹44连接,所述压力调节钮55的圆形面的中心开设有供所述中心轴53的远段532穿过的第三中央孔553;所述圆形面在所述第三中央孔553的外周设置有多个呈放射状半径相等的第二支撑条552,所述第
二支撑条552数量为偶数,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条552之间镂空设置,便于气体排出;所述圆形面的外侧面以任意在同一直径上的两个第二支撑条552上设置有两个片状外凸起554,两个所述片状外凸起554为相应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条552的延伸,所述片状外凸起554用于操作者施加所述压力调节钮55转动的着力点,其中一个所述片状外凸起554所在的圆管551远侧面上设置有方向指向圆周外的用于指示转动角度的箭头;在所述圆形面的内侧面以轴心为圆心、以小于所述弹簧54远端直径的位置设置内突起555,以固定所述弹簧54远端圆周在内突起555和圆管551之间使之与中心轴53和出气管4同轴,增加弹簧54的稳定性。
74.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内突起555也可设置为凹槽,以固定弹簧54与中心轴53和出气管4同轴。
75.在另一实施例中,若所述弹簧54的远端面圆周直径足够大、与所述压力调节钮55近侧面直径接近时,则所述圆形面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支撑条552上无需设置内突起555或凹槽。
76.在另一实施例中,若压力调节钮55旋入到出气管4过深,所述片状外凸起554进入到出气管4末端过深而不能外露、无法调整所述压力调节钮55时,此时可附设一类似“∑”样或“н”样结构(未图示)插入到压力调节钮55的第二支撑条552之间,用来旋转压力调节钮55。
77.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压力调节钮55的圆形面可在所述第三中央孔553的外周仅设置一根贯穿直径的第二支撑条552,所述的该第二支撑条552上设置有两个片状外凸起554,两个所述片状外凸起554为所述的该两个第二支撑条552的延伸,用来旋转压力调节钮55,所述圆形面的其他部分设置为筛孔样结构(未图示)。
7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活瓣314和所述出气增压阀5之间设置有活瓣隔栅6,所述活瓣隔栅6包括主体部61、蒂部62和格栅底部63,所述主体部61为栅栏样结构,所述主体部61通过蒂部62连接于格栅底部63,所述第三方形连接板315的前方一边与所述第二方形连接板313前方一边之间留有线形空隙317,所述格栅底部63夹持于所述第二方形连接板313和所述第三方形连接板315之间线形空隙317内。所述主体部61延伸至所述进气口中并位于所述活瓣314的上方,以防止活瓣314打开时与突入总管2内的所述阀门片52的中央杆522或出气增压阀5的阀门口51接触磨损。
79.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61为圆形结构。如图6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61a也可呈“山”字形。
80.在另一实施例中,若所述进气阀31设置的位置足够低或者出气增压阀5的阀门口51的位置足够前,此时所述活瓣314打开时不与所述出气增压阀5的阀门片51接触,则所述活瓣隔栅6可以不设置。
8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气管4远段外侧壁由远向近设置有线形刻度42,用来标识弹簧54、54a的压缩程度;所述的线性刻度42自弹簧54、54a松弛时的远端面起为“0”点,向近端显示弹簧54、54a的压缩程度,向远端显示弹簧54、54a松开的距离;所述出气管4远端外周壁设置环形刻度43,用来显示压力调节钮55、55a旋转的角度。
82.为使用方便,可以预先设置弹簧54、54a张力大小,例如在平原地区使用时,设置弹簧54、54a在线性刻度42起始处的张力为平压,弹簧54、54a被压缩1个刻度就可以增加1cmh2o压力,或压力调节钮55、55a旋转1圈可增加1cmh2o压力等等。在高原地区使用时,设置
弹簧54、54a在线性刻度42起始处的张力为1个大气压,而无需使用前临时去调整,还可根据海拔的高低调整压力的大小。在平原地区所使用的弹簧张力和与高原地区所使用的弹簧张力设置可有所不同。
8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自动增压呼吸面罩还包括有束带8,所述的束带8由两根组成,如图3所示,所述硬体部13的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束带连接部14,所述硬体部13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束带连接部15,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束带连接部15包括横向部151和纵向部152,所述纵向部152的上端与所述横向部151的中部垂直以卡扣活动连接呈“t”字型结构,所述纵向部152的下端与所述硬体部13的上端以卡扣活动连接;所述横向部151与人体额部接触,所述横向部15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平行向下的线形孔153;所述束带8通过设置球形连接头81与第一束带连接部14连接,所述束带8穿过所述第二束带连接部15的线形孔153,拉紧后反折粘合即可将所述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固定包覆于人体口鼻处。
84.使用时,所述横向部151朝向人体额部并与额部接触,在所述横向部151与额部接触的一侧设置弹性材料(如橡皮垫或海绵垫)覆盖以防止压迫额部。
85.如图10所示,为所述束带8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束带8为扁平的带状结构,数量为2条,由弹性材料制作,其两头的头段在同侧面设置有钩环尼龙连接头82,折叠后可相互粘连,拉紧到位后反折即可将面罩体1固定。可设置两个球形连接头81,球形连接头81是硬性结构,其头端设置一小球811,通过颈部812与连接底部813连接为一体,连接底部813设置有条形孔814。单根束带8的一端穿过球形连接头81的条形孔814与球形连接头81相连,也可与球形连接头81固定连接;所述球形连接头81用于与所述第一束带连接部14相互固定连接,单根束带8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束带连接部15的线形孔153与所述第二束带连接部15相连。两条束带8在头部后面中间设置一条或两条平行的连接带,如图11所示,两条束带8也可交叉固定。
86.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束带连接部14是开口方向朝前的类正方体结构,用于容纳球形连接头81的小球811。所述类正方体结构的前缘呈双弧形。在类正方体结构的底面向外开设有底部裂隙141,所述底部裂隙141为“u”形或正方形,类正方体的外侧面开设有外侧面裂隙142,所述外侧面裂隙142与底部裂隙141延续且大部分等宽,仅前面一小段间距相对较窄,二者相距的最窄的距离比球形连接头81的颈部812的直径稍大,便于球形连接头81的颈部812通过;但小于球形连接头81的小球811的直径,可限制球形连接头81的小球811在类正方形结构内并减少其脱出。小球811置于第一束带连接部14的类正方体内与第一束带连接部14连接。
87.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束带连接部14也可设置成与所述线形孔153相同或类似的结构,用于束带7直接穿过而固定面罩体1。
88.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使用方便,所述的两条束带8还可以固定设置成大、中和小三种规格型号长度大小,除所述两个球形连接头81与所述钩环尼龙连接头82事先固定连接成一体外,所述另外两钩环尼龙连接头82事先与其他挂钩(未图示)也固定连接成一体,使用时当两个球形连接头81连接于所述第一束带连接部14后,所述束带8的另外两个挂钩(未图示)直接钩挂在所述第二束带连接部15的线形孔153,即可将迅速将所述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固定于人体头面部。
8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3和所述出气管4的管径及接口规格与现有临床上使用
的面罩规格一致,以便在使用该自动增压呼吸面罩无效后,随时可改为与人工气囊或其他呼吸辅助器械相连接。
90.除进气阀31第二方形连接板313、出气增压阀5中的弹簧54、54a和束带8外,其余部分均首选采用透明材料制作。
91.在其他实施例中,若是患者呼吸动力不足,还可以在进气管3接入人工呼吸气囊进行人工辅助通气,或者接入无创呼吸机协助通气,此时所述自动增压呼吸面罩其结果就具有类似于呼吸机的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功能。
92.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进气管3上设置过滤器,以净化吸入的空气。
93.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进气管3上设置湿化装置,使吸入的空气湿润。
9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