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壁全层缝合器

文档序号:28429572发布日期:2022-01-12 00:56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腹壁全层缝合器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腹壁全层缝合器。


背景技术:

2.现腹腔镜微创手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手术中腹壁全层伤口,通常用传统的分层缝合方法,但分层缝合较直接全层缝合效率低。
3.传统外科分层缝合费事费力,手术中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影响手术效率,由于外科医生手法不同,甚至影响患者伤口预后。
4.急救现场中,如果遇到患者较长的腹壁全层裂伤,需要先急救关闭腹腔,传统外科手动缝合费时,容易影响急救效率。外科手术中针线缝合一旦弯针掉入腹腔,将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特别在急诊紧急情况下,操作者容易紧张,容易发生意外,这将极大影响救援效率。
5.一些腹腔镜下手术的微创伤口,传统外科分层缝合,需要术者手动缝合,手术视野狭小,操作不方便。并且由于患者体质差异,一些腹壁脂肪层较厚的患者,缝合时容易出现进针针距不均匀,导致分层缝合组织对位有偏差,容易造成伤口疤痕裂开,影响患者预后。已经有meta研究证实全层连续缝合可明显的降低切口疝和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全层缝合优于分层缝合。
6.特别对于一些肥胖症患者,其腹壁脂肪层较厚,对于长度较短的腹壁伤口,传统外科缝合针较难进入伤口内穿过全层的腹壁脂肪组织,术者尝尝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缝合、对位,造成不必要的手术时间延长。
7.目前临床尚未有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腹壁全层缝合器械。


技术实现要素:

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腹壁全层缝合器,以解决现有对腹壁手动分层缝合的方法缝合效率低且缝合效果较差的问题。
9.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腹壁全层缝合器,包括:
11.手柄部,所述手柄部包括可牵拉的第一联动机构;
12.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中心筒、联动杆、连接杆、穿线杆,所述中心筒一端与所述手柄部连接,所述联动杆位于所述中心筒内且至少部分伸出所述中心筒,所述联动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机构连接;
13.缝合部,所述缝合部包括穿线杆、叶片,所述穿线杆具有至少两个,所述穿线杆一端活动连接在所述中心筒远离所述手柄端处的内侧面,另一端伸出所述中心筒设置,所述穿线杆与所述联动杆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杆活动连接,所述穿线杆另一端具有穿线孔,所述叶片具有三个,所述叶片内侧与所述联动杆的外侧之间具有可牵拉的第二联动机构;
14.穿刺部,所述穿刺部包括穿刺针本体和手把。
15.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部包括:
16.第一手持件、第二手持件,所述第一手持件与第二手持件一端活动连接且形成夹角,所述中心筒一端与所述第一手持件与第二手持件的连接处连接;
17.所述第一手持件靠近所述中心筒,所述第二手持件远离所述中心筒;
18.所述第一手持件与第二手持件内形成有内腔,所述第一联动机构位于第一手持件与第二手持件的连接处且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第一联动机构通过牵拉杆与所述第一手持件连接。
19.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机构包括:
20.位于所述内腔内的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心通过牵拉杆与所述第一手持件连接;
21.所述第一齿条远离所述手柄部的一端与所述联动杆连接。
22.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联动机构包括:
23.第二齿条和第二齿轮;
24.所述第二齿条设置所述联动杆伸出部分的外周面上,且所述第二齿条沿所述联动杆长度方向设置;
25.所述第二齿轮设置在所述叶片内侧且与所述第二齿条相啮合。
26.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部还包括:
27.设置在第一手持件内侧的弹性锁扣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手持件内侧的弹性锁舌,所述弹性锁扣和所述弹性锁舌相匹配。
28.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还包括:
29.螺旋钮和卡接圆盘,所述中心筒外周面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螺纹,第二部分形成有凹槽;
30.所述螺旋钮螺纹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上,所述卡接圆盘套设在所述凹槽上,且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卡接圆盘的宽度。
31.进一步地,所述卡接圆盘沿其轴向具有两个穿刺针通道,两个穿刺针通道对称设置,所述穿刺针通道用于穿设所述穿刺针本体。
32.进一步地,所述穿线杆具有两个且对称设置;
33.所述叶片三个等间距分布,展开后形如三棱柱的三条棱。
34.进一步地,两个穿线杆的一端均与所述联动杆活动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中心筒设置;
35.所述连接杆具有四个,其中两个连接杆一端活动连接位于联动杆的相对一侧,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穿线杆活动连接,另外两个连接杆一端活动连接位于联动杆的相对另一侧,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穿线杆活动连接。
36.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筒上沿其轴向具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用于卡接所述穿刺部的手把。
37.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38.本发明的一种腹壁全层缝合器械,一种腹壁全层缝合器,包括手柄部、固定部、缝合部和穿刺部。手柄部包括可牵拉的第一联动机构;固定部包括中心筒、联动杆、连接杆、穿线杆,中心筒一端与手柄部连接,联动杆位于中心筒内且部分伸出中心筒,联动杆一端与第
一联动机构连接;缝合部包括穿线杆、叶片,穿线杆具有两个,穿线杆一端活动连接在中心筒远离手柄端处的内侧面,另一端伸出中心筒设置,穿线杆与联动杆之间通过连接杆活动连接,穿线杆另一端具有穿线孔,叶片具有三个,叶片内侧与联动杆的外侧之间具有可牵拉的第二联动机构;穿刺部包括穿刺针本体和手把。
39.使用时,在手术中,先在体外按动手柄部,牵拉杆拉动第一联动机构,第一联动机构拉动联动杆活动,联动杆向手柄部活动,带动第二联动机构活动,此时叶片和穿线杆在联动杆的带动下张开;在两个穿线杆的穿线孔穿入一根缝合线;再次按动手柄,牵拉杆松动,第一联动机构带动联动杆活动,联动杆向叶片方向活动,带动第二联动机构活动,此时叶片和穿线杆在联动杆的带动下合拢;
40.将缝合器的叶片端从伤口处伸入腹壁,按动手柄部,牵拉杆拉动第一联动机构,第一联动机构拉动联动杆活动,联动杆向手柄部活动,带动第二联动机构活动,此时叶片和穿线杆在联动杆的带动下张开;叶片将腹腔脏器推开,形成一个三维空间保护结构,此时,穿线杆其上的穿线孔位于叶片形成的保护空间内;轻轻向上拉动中心筒,使得叶片顶住腹壁内部;此时,手持穿刺部的把手将穿刺针本体沿卡接圆盘上的其中一个穿刺针通道,刺入腹壁,进入腹腔;穿刺针本体的钩针穿过一侧腹壁勾住两个穿线杆之间的缝合线,钩针向上运动,钩针带动缝合线随着钩针向上运动,按照其原路径返回,将缝线从腹壁组织中拉出,进而拉出体外;穿刺针本体的钩针穿过另一侧腹壁勾住两个穿线杆之间的缝合线,钩针向上运动,钩针带动缝合线随着钩针向上运动,按照其原路径返回,将缝合线从腹壁组织中拉出,进而拉出体外;两侧勾线方法一样,此时一条缝合线的两个末端被拉出腹壁,中间在腹腔内,将体外的缝线末端进行结扎,就可以把伤口缝上一针;按照上述流程依次进行,同时,可移动缝合器在腹壁内的位置,直至将伤口通过缝合线串起来;此时,可以将手柄回弹,合上缝线杆和叶片,将体外的缝线进行结扎,即可完成腹壁全层缝合。
41.本发明可帮助术者在手术中方便、快速、有效进行腹壁全层缝合,仅操作者一人即可完成腹壁缝合过程,省时省力,大大提高手术效率,同时,全层缝合对于伤口愈合效果优于分层缝合。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3.图1为本发明一种腹壁全层缝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叶片和穿线杆张开时);
44.图2为本发明一种腹壁全层缝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叶片和穿线杆合拢时);
45.图3为图1中穿刺部的示意图;
46.图4为图1中缝合部的示意图(叶片和穿线杆张开时);
47.图5为图1中缝合部的示意图(叶片和穿线杆张开,且穿有缝合线时);
48.图6为图4或图5中穿线杆与连接杆的连接关系图(穿线杆张开时);
49.图7为图4或图5中穿线杆与连接杆的连接关系图(穿线杆合拢时);
50.图示说明:
51.其中,1-手柄部;11-第一手持部;12-第二手持部;13-牵拉杆;14-弹性锁扣;15-弹
性锁舌;16-第一齿轮;17-第一齿条;
52.2-固定部;21-中心筒;22-联动杆;23-螺旋钮;24-卡接圆盘;23-连接杆;
53.241-穿刺针通道;
54.3-缝合部;31-穿线杆;32-叶片;33-第二齿轮;34-第二齿条;
55.311-穿线孔;312-缝合线;
56.4-穿刺部;41-穿刺针本体;42-手把。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将详细地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仅是与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系统和方法的示例。
58.由于对于具有较大或者较长的腹壁全层裂伤的患者,现场急救时,需要先关腹,通过将腹壁全层缝合,使腹腔脏器和外界空气先暂时隔离,避免腹腔脏器受到污染,再转运到医院进行手术急救,目前对于这种现场急救中需要腹壁缝合的情况,采用传统手动外科分层缝合方法。
59.目前临床上尚无应用于手术的腹壁全层缝合器械,紧急情况急救现场处理腹壁全层裂伤也尚无方便携带的辅助器械。
60.同时,已有的缝合器械尚没有推开腹腔内脏器的穿刺针保护装置,在穿刺针进入腹腔过程中容易刺伤腹腔脏器,造成腹腔穿刺伤。
61.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腹壁全层缝合器。
62.参见图1至图7,为一种腹壁全层缝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63.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腹壁全层缝合器,包括手柄部1、固定部2、缝合部3、穿刺部4。
64.具体来说,所述手柄部1包括可牵拉的第一联动机构;
65.固定部2包括中心筒21、联动杆22、连接杆23和穿线杆31,所述中心筒21一端与所述手柄部1连接,所述联动杆22位于所述中心筒21内且至少部分伸出所述中心筒21,所述联动杆22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机构连接,所述穿线杆31具有至少两个,所述穿线杆31一端活动连接在所述中心筒21远离所述手柄端处的内侧面,另一端伸出所述中心筒21设置,所述穿线杆31与所述联动杆22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杆23活动连接,所述穿线杆31另一端具有穿线孔311;
66.缝合部3包括穿线杆31和叶片32,所述叶片32具有三个,所述穿线杆31另一端张开或者合拢时均位于所述叶片32内侧,所述叶片32内侧与所述联动杆22的外侧之间具有可牵拉的第二联动机构;
67.穿刺部4包括穿刺针本体41和手把42,如图3所示。
68.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部1包括:第一手持件11、第二手持件12,所述第一手持件11与第二手持件12的一端相活动连接且形成夹角,所述中心筒21一端与所述第一手持件11与第二手持件12的连接处连接;所述第一手持件11靠近所述中心筒21,所述第二手持件12远离所述中心筒21;所述第一手持件11与第二手持件12内形成有内腔,所述第
一联动机构位于第一手持件11与第二手持件12的连接处且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第一联动机构通过牵拉杆13与所述第一手持件11连接。
69.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机构包括:位于所述内腔内的第一齿轮16和第一齿条17,所述第一齿轮16的轴心通过牵拉杆13与所述第一手持件11连接;所述第一齿条17远离所述手柄部1的一端与所述联动杆22连接。
70.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可用弹性材料将第一齿条17与手柄部1的内腔相连接,在不影响第一齿条17活动的同时,对第一齿条17起到固定作用。
7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齿轮16的轴心通过牵拉杆13与第一手持件11连接,从图1中可以看出,将第一手持件11向第二手持件12方向按压时,第一齿轮16在第一齿条17上朝手柄部1方向转动,第一齿条17向手柄部1方向活动,第一齿条17可带动联动杆22朝手柄部1方向活动,同时,联动杆22带动第二联动机构活动,以便于进一步带动叶片32和穿线杆31张开;
72.若将第一手持件11松开,牵拉杆13松动,第一齿轮16在第一齿条17上朝叶片32方向转动,第一齿条17向叶片32方向活动,第一齿条17可带动联动杆22朝叶片32方向活动,同时,联动杆22带动第二联动机构活动,以便于进一步带动叶片32和穿线杆31合拢。
73.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联动机构包括:第二齿条34和第二齿轮33;所述第二齿条34设置所述联动杆22伸出部分的外周面上,且所述第二齿条34沿所述联动杆22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齿轮33设置在所述叶片32内侧且与所述第二齿条34相啮合。
7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齿条34沿所述联动杆22长度方向设置,从图1中可以看出,将第一手持件11向第二手持件12方向按压时,牵拉杆13拉动第一齿轮16,第一齿轮16在第一齿条17上朝手柄部1转动,第一齿条17向手柄部1活动,第一齿条17拉动联动杆22活动,第二齿条34和联动杆22整体向手柄部1活动,此时叶片32联动杆22的带动下张开,同时,联动杆22带动连接杆23与联动杆22相连接的一端向手柄部1方向活动,连接杆23带动穿线杆31张开;
75.若将第一手持件11松开,牵拉杆13松动,第一齿轮16在第一齿条17上朝叶片32方向转动,第一齿条17向叶片32方向活动,第一齿条17带动联动杆22活动,第二齿条34和联动杆22整体向叶片32方向活动,此时叶片32联动杆22的带动下合拢,同时,联动杆22带动连接杆23与联动杆22相连接的一端向叶片32方向活动,连接杆23带动穿线杆31合拢。
76.同时,可以理解的时,第二齿条34和第二齿轮33可设置为柔性材质,比如pvc,也可以在联动杆22的头部至叶片32之间设置柔性的弹性材料进行覆盖,可以避免割伤患者腹腔内壁,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在此不多做赘述。
77.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部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手持件11内侧的弹性锁扣14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手持件12内侧的弹性锁舌15,所述弹性锁扣14和所述弹性锁舌15相匹配。
78.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持件11内侧和第二手持件12内侧可通过弹性锁舌15和弹性锁扣14相卡合。那么,需要让叶片32和穿线杆31保持张开的状态时,将第一手持件11向第二手持件12方向按压,弹性锁舌15和弹性锁扣14可以相卡合,以便于叶片32张开,起到对腹壁内的腹腔脏器推开,形成一个保护空间,以及穿线杆31保持张开的状态,在穿线孔311内进行穿线,进一步地,需要让叶片32和穿线杆31保持合拢的状态时,将弹性锁舌15和弹性锁
扣14松开,使得第一手持件11保持松开状态。
79.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2还包括:螺旋钮23和卡接圆盘24,所述中心筒21外周面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螺纹,第二部分形成有凹槽;所述螺旋钮23螺纹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上,所述卡接圆盘24套设在所述凹槽上,且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卡接圆盘24的宽度。
80.其中,第一部分靠近手柄部1,第二部分靠近缝合部3,且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螺旋钮23和卡接圆盘24,卡接圆盘24可随着螺旋钮23朝手柄部1方向或者缝合部3方向拧动,而在凹槽中沿着中心筒21长度方向活动。将缝合器前端放入腹壁中进行缝合时,可以将螺旋钮23朝向叶片32方向拧,使得卡接圆盘24靠近叶片32方向,以便于卡接圆盘24与叶片32一起顶住腹壁。
81.进一步地,所述卡接圆盘24沿其轴向具有两个穿刺针通道241,两个穿刺针通道241对称设置,所述穿刺针通道241用于穿设所述穿刺针本体41。
82.其中,卡接圆盘24的厚度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便于卡接圆盘24不仅能够起到顶住腹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设置穿刺针通道241,使得能够穿设所述穿刺针本体41。
83.进一步地,所述穿线杆31具有两个且对称设置;所述叶片32具有三个,且等间距分布,展开后形如三棱柱的三条棱,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以便于形成稳定的保护空间。
84.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三个叶片32张开时,有形成一个保护空间,此时,穿线杆31其上的穿线孔311位于三个叶片32形成的保护空间内。其中,叶片32是三个等分的完全相同的截面呈半弧形的叶片32,三个叶片32合起来可以包围着中心筒21,形成圆桶状结构。叶片32可以开合,当第二齿条34带动第二齿轮33转动时,叶片32打开。
85.其中,如图6和图7所示,两个穿线杆31的一端均与联动杆22活动连接(在本技术中为销轴连接),另一端贯穿中心筒21设置(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中心筒21靠近叶片32的一端沿其长度方向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贯穿通槽,用于穿线杆31伸出中心筒21和收回至中心筒21中,穿线杆31张开时,伸出中心筒21,穿线杆31合拢时,收回至中心筒中);连接杆23具有四个(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杆23比起穿线杆31较细),其中两个连接杆23一端活动连接(在本技术中为销轴连接)且位于联动杆22的相对一侧,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穿线杆31活动连接(在本技术中为销轴连接),另外两个连接杆31一端活动连接(在本技术中为销轴连接)且位于联动杆22的相对另一侧,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穿线杆31活动连接(在本技术中为销轴连接)。
86.在本实施例中,将连接杆23设置为四个,不仅对穿线杆31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便于联动杆22活动时,连接杆23能够更好的带动穿线杆31张开以及合拢。
87.可以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按动手柄时,联动杆22带动连接杆23与联动杆22相连接的一端向手柄部1方向活动,穿线杆31被打开,将缝线撑开,两个穿线杆31成对称结构,此时,两个连接杆23与两个穿线杆31形成平行四边形,穿刺针进针点和伤口对称,可以保证伤口两边缝线对称。
88.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筒21上沿其轴向具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用于卡接所述穿刺部4的手把42。
89.如图4和图5所示,由于穿刺针本体41的钩针需要穿过一侧腹壁勾住两个穿线杆31之间的缝合线312并拉出进行缝合,本实施例中在中心筒21上沿其轴向设置用于卡接穿刺
部4手把42的导向槽,避免在缝合时,穿刺针本体41发生偏移,刺伤患者,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90.需要说明的是,穿线孔311的设置可以使得缝合线312距伤口边距为2-3cm,这是根据切口愈合血循环原理考虑的,分层缝合的缝合处靠切缘一般约为0.5cm,正好在切口胶原分解范围0.3~0.7cm之内,全层缝合边距2~3cm,可以消除这一不利因素。采用本发明的缝合器全层缝合能降低腹部ⅲ类切口感染、窦道形成、全层裂开、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全层缝合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缝合方法。
91.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92.在手术中,先在体外按动手柄部1,牵拉杆13拉动第一齿轮16,第一齿轮16在第一齿条17上朝手柄部1转动,第一齿条17向手柄部1活动,第一齿条17拉动联动杆22活动,第二齿条34和联动杆22整体向手柄部1活动,此时叶片32在联动杆22的带动下张开,同时,联动杆22带动连接杆23与联动杆22相连接的一端向手柄部1方向活动,连接杆23带动穿线杆31张开;
93.在两个穿线杆31的穿线孔311穿入一根缝合线312;
94.将螺旋钮23朝向手柄部1方向拧,使得卡接圆盘24靠近手柄部1方向;
95.再次按动手柄,牵拉杆13松动,第一齿轮16在第一齿条17上朝叶片32方向转动,第一齿条17向叶片32方向活动,第一齿条17带动联动杆22活动,第二齿条34和联动杆22整体向叶片32方向活动,此时叶片32在联动杆22的带动下合拢,同时,联动杆22带动连接杆23与联动杆22相连接的一端向叶片32方向活动,连接杆23带动穿线杆31合拢;
96.将缝合器的叶片32端从伤口处伸入腹壁,按动手柄部1,牵拉杆13拉动第一齿轮16,第一齿轮16在第一齿条17上朝手柄部1转动,第一齿条17向手柄部1活动,第一齿条17拉动联动杆22活动,第二齿条34和联动杆22整体向手柄部1活动,此时叶片32在联动杆22的带动下张开,同时,联动杆22带动连接杆23与联动杆22相连接的一端向手柄部1方向活动,连接杆23带动穿线杆31张开;
97.三个叶片32将腹腔脏器推开,形成一个保护空间,此时,穿线杆31其上的穿线孔311位于三个叶片32形成的保护空间内;
98.轻轻向上拉动中心筒21,使得叶片32顶住腹壁内部,将螺旋钮23朝向叶片32方向拧,使得卡接圆盘24靠近叶片32方向,与叶片32一起顶住腹壁;
99.此时,手持穿刺部4的把手将穿刺针本体41沿卡接圆盘24上的其中一个穿刺针通道241,刺入腹壁,进入腹腔;
100.穿刺针本体41的钩针穿过一侧腹壁勾住两个穿线杆31之间的缝合线312,钩针向上运动,钩针带动缝合线312随着钩针向上运动,按照其原路径返回,将缝线从腹壁组织中拉出,进而拉出体外;
101.穿刺针本体41的钩针穿过另一侧腹壁勾住两个穿线杆31之间的缝合线312,钩针向上运动,钩针带动缝合线312随着钩针向上运动,按照其原路径返回,将缝合线312从腹壁组织中拉出,进而拉出体外;
102.两侧勾线方法一样,此时一条缝合线312的两个末端被拉出腹壁,中间在腹腔内,将体外的缝线末端进行结扎,就可以把伤口缝上一针;
103.按照上述流程依次进行,同时,可移动缝合器在腹壁内的位置,直至将伤口通过缝
合线312串起来;
104.此时,可以将手柄回弹,合上缝线杆和叶片32,将体外的缝线进行结扎,即可完成腹壁全层缝合。
105.本发明可帮助术者在手术中方便、快速、有效进行腹壁全层缝合,仅操作者一人即可完成腹壁缝合过程,省时省力,大大提高手术效率,同时,全层缝合对于伤口愈合效果优于分层缝合。
106.具体来说,本发明的优点:
107.1、方便快捷,缩短腹壁缝合时间,减少手术时间。
108.2、操作简便,便于急诊、现场急救短时间内关腹手术。
109.3、可重复使用。
110.4、针距固定,方便操作,缝合伤口美观。
111.5、保护腹腔脏器不受穿刺伤。
112.6、此装置适用于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不同病人腹部脂肪层厚度不同,都可以安全使用。
113.7、一些社会中、野外,突发事件造成的患者腹壁全层伤口,专业的医护人员可能无法及时赶到,在此过程中,非专业人士也可以用该器械进行操作,器械简单易学,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不伤害腹腔脏器的情况下,帮助患者进行简单的急救腹壁缝合。
114.8、全层缝合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方法,可降低术后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全层缝合能降低腹部ⅲ类切口感染、窦道形成、全层裂开的发生率。
115.9、全层缝合组手术耗时少,全层缝合组手术耗时明显比分层缝合少。尤其在急诊腹部手术中,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较重、年龄大、机体情况差,对手术的耐受能力降低,缩短手术时间是减少创伤应激的一个重点。全层缝合组的关腹时间短于分层缝合组,并且取正中切口者行全层缝合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从而提示全层缝合可能对促进康复具有一定作用。减少关腹时间也可以减少感染几率。
116.需要说明的是,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17.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118.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己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内容,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