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反流型洗胃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13076发布日期:2022-01-29 14:16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反流型洗胃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反流型洗胃管。


背景技术:

2.洗胃是临床常用的急救措施,是将洗胃管插入胃内反复注入和吸出一定量溶液尽可能排出胃内一切胃内容物,以达到紧急彻底清洁胃的灌洗方法。洗胃过程中因胃急速扩张收缩、毒物刺激、食管下端括约肌麻痹、贲门关闭不全,极易出现胃内容物返流误吸;造成吸入性肺炎,胃内容物量大返流至气管甚至会导致窒息;这将威胁到病人生命。临床中常通过改变体位、减少灌注量、间歇洗胃,来减少误吸;但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洗胃返流情况的改善效果不佳。针对该问题,人们设计了一些防反流型洗胃管,主流的样式是在洗胃管中部的外周侧壁上设置气囊,通过往气囊内充气以使得气囊胀起而临时封堵住食道以防止反流。然而现有的防反流型洗胃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使用过程中难以准确判断洗胃管前端的侧孔是否完全进入胃内,难以判断气囊胀起情况,以及无法对病人胃内压和食管压力进行评估,对病人的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反流型洗胃管,能够解决现有洗胃管难以准确判断洗胃管前端的侧孔是否完全进入胃内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防反流型洗胃管,包括有洗胃管本体,所述洗胃管本体的前端开设有一个顶孔和多个侧孔,所述洗胃管本体的中部外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连通有延伸至洗胃管本体后部的第一导管以实现往第一气囊内填充气体或者将第一气囊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洗胃管本体的前端靠近侧孔位置处的外周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位于第一气囊与侧孔之间,所述第二气囊连通有延伸至洗胃管本体后部的第二导管以实现往第二气囊内填充气体或者将第二气囊内的气体排出。
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囊为球状气囊。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在靠近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部分分别开设或埋设在洗胃管本体的侧壁内;或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在靠近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部分分别贴合设置在洗胃管本体的外侧壁上。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在远离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的端口处分别设置有用以临时封堵住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端口的封堵部;或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在远离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的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用以临时封堵住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控制阀。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囊为圆柱状气囊。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在远离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的端部处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测压气囊,所述测压气囊分别连通第一导管或第二导管。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上分别设置有识别标签。
12.进一步地,所述洗胃管本体的后端部处设有温感变色部。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囊与最接近的侧孔之间的距离为1-2cm。
14.进一步地,所述洗胃管本体在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连接的部分设有抗压增强层。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气囊,第二气囊位于侧孔和第一气囊之间,能够在实现防反流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将洗胃管本体的侧孔完全放入胃内,同时第二气囊胀起时通过浮力游动的方式减少负压对胃粘膜的刺激,减少洗胃过程的不适感。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气囊未胀起时);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气囊胀起时)。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反流型洗胃管。防反流型洗胃管包括有洗胃管本体10,洗胃管本体10可借鉴常用的洗胃管的材料等,洗胃管10本体的外周侧壁上设置有沿洗胃管本体10轴向延伸的刻度,以助于医护人员大致、直观地了解洗胃管本体10插入或拉出的长度。洗胃管本体10的前端开设有一个顶孔11和多个侧孔12用以实现排液或吸液。洗胃管本体10的前端倒圆角处理,以便于插管,并减少病人的不适感。本优选的实施例中,顶孔11开设在洗胃管本体10的前端端面处,侧孔12开设在洗胃管本体10的前端部,侧孔为四个,两两一边,分别对应设置在洗胃管本体10的前端部的两侧,且互相错位设置,顶孔11为圆孔,侧孔12为椭圆孔,椭圆孔有助于侧孔12实现负压分散,有助于排液或吸液。洗胃管本体10的后端设置有接头14,用于与洗胃机、胃灌器等连接。洗胃管本体10的中部外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气囊30,第一气囊30连通有延伸至洗胃管本体10后部的第一导管31以实现往第一气囊30内填充气体或者将第一气囊30内的气体排出,也即通过设置第一导管31,能够往第一气囊30内冲入气体或者排出第一气囊30内的气体,优选的,第一气囊30为圆柱状气囊,也即第一气囊30充气胀起时呈圆柱状,从而能够更好地堵塞住食道,第一气囊30的轴向长度约为6cm,以助于实现良好的堵塞。洗胃管本体10的前端靠近侧孔12位置处的外周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气囊20,第二气囊20位于第一气囊30与侧孔12之间,优选的,第二气囊20与最接近的侧孔12之间的距离为1-2cm,第二气囊20连通有延伸至洗胃管本体10后部的第二导管21以实现往第二气囊20内填充气体或者将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排出,也即通过设置第二导管21,能够往第二气囊20内冲入气体或者排出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
21.以下为本优选的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
22.第一步:检查洗胃管本体10及其他零部件的完整性,使用50ml注射器或其他充气器械从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的端口往内充入气体,查看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胀起情况,查看是否有漏气,以检查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的完好性,待检查完后将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尽量排尽;
23.第二步:在洗胃管本体10的前端均匀涂抹石蜡油,将洗胃管本体10的前端经口或经鼻插入口咽,沿食道伸入到胃;使用灌注器连接洗胃管本体10的后端的接头14,并从洗胃管本体10后端回抽胃液,证明洗胃管本体10的前端在胃内;
24.第三步:再将洗胃管本体10往内插入10cm,用注射器或其他充气器械从第二导管21的端口往内充入气体,以使得第二气囊20胀起,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查看患者是否有不适等情况;
25.第四步:轻轻将洗胃管本体10拉出至不能继续回拉,再向里插入3cm,此时可保证洗胃管本体10的侧孔12完全进入胃内;用注射器或其他充气器械从第一导管31的端口往内充入气体,以使得第一气囊30胀起,使食道完全封堵以避免洗胃时胃痉挛或贲门关闭不全引起返流;
26.第五步:将洗胃管本体固定妥善后,通过接头14连接洗胃机,并进行洗胃。
27.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防反流型洗胃管及其使用方法,通过设置第二气囊20,能够准确将洗胃管本体10的侧孔12完全放入胃内,同时第一气囊30封堵食道第二狭窄处,降低病人返流误吸风险;同时,第二气囊20的设置,第二气囊20胀起时通过浮力游动的方式减少负压对胃粘膜的刺激,减少洗胃过程的不适感。
28.在洗胃完成后,将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排出,此时可将本实用新型的防反流型洗胃管抽出。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的排气方式可以是将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的端口与外部连通以被动排气,缓慢拉出洗胃管本体10过程中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会受压排气以收缩而能够被取出;或者是使用注射器或其他抽气器械以主动抽气,通过主动抽气方式将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抽出以收缩而能够被取出。
29.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气囊20为球状气囊,优选为圆球状或者为椭圆球状。球状气囊在胀起时,端部具有弧形的侧面,从而能够在与贲门接触时,实现一种平滑的接触,以避免洗胃管本体10回拉伤及胃部,同时,利用球形气囊浮力游动的方式减少负压对胃粘膜的刺激,减少洗胃过程的不适感。
30.进一步地,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在靠近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的部分分别埋设在洗胃管本体10的侧壁内,以使得这部分的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没有漏出洗胃管本体10,妨碍操作。当然,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在靠近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的部分也可以是通过在洗胃管本体10的侧壁内开孔的形式开设在洗胃管本体10的侧壁内。而在其他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在靠近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的部分分别贴合设置在洗胃管本体10的外侧壁上,该部分的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紧贴洗胃管本体10的外侧壁,也不会对操作有太大影响,且由于是设置在洗胃管本体10的外侧壁上,因此实现起来比埋设或开设在洗胃管本体10的侧壁内的形式更为简单。
31.洗胃管本体10在与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连接的部分设有抗压增强层,抗压增强层为在洗胃管本体10与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连接的部分做增厚处理,以获得更高的
强度,防止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胀起时洗胃管本体10内陷堵塞。
32.在向第一导管31或第二导管21内充气以使得第一导管31或第二导管21胀起后,一般需要将第一导管31或第二导管21与注射器或其他充气器械相断开,此时需要临时隔断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与外部的连通,以防止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非人为操作的泄气。优选的,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在远离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的端口处分别设置有用以临时封堵住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的端口的封堵部40,封堵部40为塞子的形式,其塞进第一导管31或第二导管21的端口,以实现对第一导管31或第二导管21的端口的封堵,从而使得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无法出来,以保持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处于胀起的状态。而当需要排出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时,将封堵部40从对应的第一导管31或第二导管21的端口处取下,则可实现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从端口处排出,当然,可以使用注射器或其他抽气器械来辅助抽气,以将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内的气体抽出。而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在远离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的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用以临时封堵住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的控制阀,通过设置控制阀以替换端口处的封堵部40,来控制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的通断。具体为,当关闭控制阀时,第一导管31或第二导管21在控制阀处断开,则无法向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内充气也无法实现排气,当开通控制阀时,第一导管31或第二导管21在控制阀处导通,则可以向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内充气或排气。
33.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在远离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的端部处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测压气囊50,测压气囊50分别连通第一导管31或第二导管21。也即,第一导管31在远离第一气囊30的端部处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测压气囊50,第一导管31上的测压气囊50与第一导管31相连通,从而往第一导管31通气时,也会一同往其上的测压气囊50内通气,该测压气囊50与第一气囊30内的压强基本一致。同理,第二导管21在远离第二气囊20的端部处的外侧壁上同样设置有测压气囊50,第二导管21上的测压气囊50与第二导管21相连通,从而往第二导管21通气时,也会一同往其上的测压气囊50内通气,该测压气囊50与第二气囊20内的压强基本一致。实施时,当向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冲入气体时,可通过观察(如查看测压气囊50胀起情况)、测量(如通过测压仪或通过人手按压)对应的第一导管31或第二导管21上的测压气囊50形态或压力,来大致掌握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内的压力,因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内的压强与其相对应的第一导管31或第二导管21上的测压气囊50内的压强相一致,因此,可通过观察、测量气囊50来掌握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内的压强。如在通过第一导管31往第一气囊30内充气以使得第一气囊30胀起时,可观察其上的测压气囊50或测量测压气囊50的压强,来大致了解第一气囊30的胀起情况,当看到测压气囊50完全胀起时,此时可推断第一气囊30也完全胀起,或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测出测压气囊50约为10cmh2o时,则认定第一气囊30胀起并封堵住食道。同理,第二导管21上的第二气囊20也可采用同样的方式来实现。设置测压气囊50的作用在于,一是,由于洗胃管本体10插入时,无法直接观察到第一气囊30和第二气囊20,则通过设置测压气囊50,可以在调整洗胃管本体10位置过程中或者是调整完后,在向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内充气时,能够大致了解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胀起的情况;二是,患者胃内压力和食道压力也会反馈到第二气囊20或第一气囊30上,通过测压气囊50,能够在进行洗胃过程中,实时对洗胃患者胃内压力和食道压力进行实时评估,增加病人的安全性,有利于医护人员临床洗胃
的操作,有利于洗胃病人的呼吸功能保护,从而减少洗胃并发症,降低窒息风险。
34.为了实现对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的区分,以便于准确地向第一气囊30或第二气囊20内充气或排气,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上分别设置有识别标签60,从而可以通过识别标签60来快速区分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21,识别标签60可以是通过不同颜色或者是标注不同的文字、数字、记号等来进行标识。
35.洗胃管本体10的后端部处设有温感变色部70,温感变色部70优选采用温感变色颜料涂覆于洗胃管本体10的后端部处而形成,温感变色颜料为可逆型,在不同温度下显示不同的颜色,则通过洗胃管本体10的洗胃液的温度能够传导至温感变色部70而使得温感变色部70变色,也即温感变色部70能够一定程度上反馈洗胃液的温度,通过温感变色部70对洗胃液温度进行反馈评估,防止加洗胃液时温度过热,而对患者胃部造成损害,切实保护患者安全。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