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17290发布日期:2022-08-12 22:31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一次性卫生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卫生巾、迷你巾、护垫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2.在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中,为了提高穿着者皮肤侧的贴合性、舒适性,一般将吸收体的中央区域设置为向穿着者皮肤面侧隆起的中高部,即设置中凸结构。这种中凸结构在制备过程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形成一体式结构,即通过一个积纤装置脱模形成一大一小的吸收体中凸结构;另一种是分体式结构,即通过两个积纤装置分别脱模形成一个大吸收体和一个小吸收体,然后小吸收体和大吸收体相互叠加形成中凸结构。但这两种方式的结构由于大小吸收体最后都被包覆层包覆而形成一个整体,在后端工序中由于需要经过夹压、压花,中凸结构向人体皮肤接触侧突出的效果就会不太明显,立体效果也不显著,导致与人体的贴合性不佳。
3.另外,现有技术中含有这种中凸结构的吸收性物品一般只具备一个透液性表层,单一的透液性表层结构无法兼顾干爽性和吸收扩散速度的双重功效,因此,这种中凸结构还具备进一步提升和调整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中凸结构的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第一无纺布表层和第二无纺布表层,且弯折后的第一无纺布表层形成有朝向人体皮肤侧的悬浮部使得此吸收性物品形成的中凸结构表现为向人体皮肤接触侧突出的效果更为显著,穿着适配性也较好,除此以外,还具有较好的防漏性。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相互正交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以及与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两两正交的厚度方向;在吸收性物品宽度方向上,其划分为主体区和连接在主体区两侧的侧边区,在吸收性物品长度方向上,主体区包括中央吸收区和连接于中央吸收区两侧的吸收边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吸收层、第二吸收层和不透液性底层,所述第一吸收层位于主体区且接合于所述第二吸收层的靠近人体皮肤侧一面,所述第二吸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吸收层和所述不透液性底层之间;所述第一吸收层包括仅位于中央吸收区的第一吸收性芯、第一无纺布表层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吸收层包括第二无纺布表层和第二吸收性芯;在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无纺布表层两侧具有向所述第一吸收性芯弯折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无纺布表层接合,其中,所述弹性部件沿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第一吸收性芯宽度方向的两外侧端部;在所述主体区,弯折后的所述第一无纺布表层与所述第二无纺布表层具有重叠区和非重叠区,其中,弯折后的所述第一无纺布表层仅在所述重叠区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所述第二无纺布表层仅在所述非重叠区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
7.优选的,在位于所述主体区相对应的中央吸收区,所述两外侧端部设置的所述弹性部件沿长度方向收缩的作用下,弯折后的所述第一无纺布表层远离所述第二无纺布表层并朝向人体皮肤侧立起以形成悬浮部。
8.优选的,所述第一无纺布表层与所述第二无纺布表层对液体的亲液能力存在亲液梯度,所述第一无纺布表层的纤维亲液能力弱于所述第二无纺布表层的纤维亲液能力,所述第一无纺布表层和所述第二无纺布表层可以是相同或不相同的无纺布。
9.优选的,在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吸收层与所述第二吸收层等长;在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吸收层窄于所述第二吸收层。
10.优选的,在宽度方向上,弯折后的所述第一无纺布表层在所述重叠区的宽度在10mm~50mm之间。
11.优选的,在主体区,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吸收层和所述第二吸收层之间的第一固定区域、第二固定区域和非固定区域;所述第一固定区域从主体区的一个吸收边区穿过中央吸收区延伸至另一个吸收边区;所述第二固定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且分别对应于主体区的吸收边区;所述第一吸收层的底部中间位置通过所述第一固定区域与所述第二吸收层粘接固定,所述第一吸收层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固定区域和所述第二固定区域与所述第二吸收层粘接固定;所述非固定区域位于中央吸收区,且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区域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所述非固定区域的宽度为l1,则l1范围为2mm~15mm。
12.优选的,所述的吸收性物品还包括一对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热压部,所述热压部至少位于中央吸收区;在宽度方向上,所述热压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吸收性芯和所述弹性部件之间;在厚度方向上,所述热压部从所述第一无纺布表层至少延伸至所述第二吸收性芯的中间层。
13.优选的,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导流槽,在长度方向上,所述导流槽从主体区的一个吸收边区穿过中央吸收区延伸至另一个吸收边区,以形成一个封闭或不封闭的环形结构;在厚度方向,所述导流槽至少从所述第二无纺布表层延伸至所述第二吸收性芯;所述导流槽包绕在所述热压部的外周。
14.优选的,在宽度方向上,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无纺布表层宽度方向两外侧的侧边区的一对两侧无纺布,其接合于所述不透液性底层朝向穿着者皮肤侧一面;所述第一吸收层的两侧边缘至所述两侧无纺布的内侧边缘之间的距离l2的范围为5mm~20mm之间。
15.优选的,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设置在最外周且同所述吸收性物品外形轮廓形状一致的热封部,用于对吸收性物品的外侧边缘进行固定。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无纺布表层和第二无纺布表层的双表层结构形成的重叠区和非重叠区,且弯折后的第一无纺布表层形成有朝向人体皮肤侧的悬浮部,使中凸结构向人体皮肤接触侧突出的效果更为显著,穿着适配性也较好,除此以外,还具有较好的防漏性;且双表层结构有利于结合两个表层各自材料特性进行多样化选择,使表层兼具干爽性与吸收扩散速度快的双重特性,提高人体的穿着舒适感。
17.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吸收层和第二吸收层之间设置施胶的第一固定区域、第二固定区域和非施胶区域的非固定区域,使得在非固定区域中,第一无纺布表层在两外侧端部
设置的弹性部件沿长度方向收缩作用下远离第二无纺布表层并朝向人体皮肤侧立起,以形成第一吸收层在中央吸收区的悬浮结构式样。另外,第一吸收层与第二吸收层的平面结构相结合,使吸收性物品兼具良好的贴身性和防漏性以及平面结构良好的吸收扩散性的双重功效。
18.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在主体区,主要是由亲液能力弱的第一无纺布表层与人体皮肤接触,由于亲液能力弱,体液排泄物在第一无纺布表层平面方向范围扩散减弱,造成有液体残留的第一无纺布表层面积减小,体液排泄物与人体皮肤接触的面积也势必减小,第一无纺布表层在接触到人体皮肤时,表现出更优异的干爽性能;在吸收性制物品的垂直截面方向,亲液能力强的第二无纺布表层可以迅速将经过第一吸收层的液体传导、扩散至第二吸收层,避免亲液能力弱的第一无纺布表层来不及吸收液体的问题。另外,亲液能力强的第二无纺布表层仅在主体区范围内的两侧与人体皮肤接触,该区域位于导流槽区域,一般情况下,液体很难扩散到这里,亲液能力强的第二无纺布表层接触到人体皮肤的面积自然也会减小。
19.此外,本实用新型吸收性物品结构还兼具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实用性强等优点。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结构图;
21.图2是图1中沿
ⅰ‑ⅰ
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22.图3是图1沿
ⅱ‑ⅱ
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的第一吸收层和第二吸收层之间的涂覆粘接剂分布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吸收性物品1、悬浮部10、第一吸收层11、第二吸收层12、两侧无纺布13、不透液性底层14、热压部15、导流槽16、热封部17、第一固定区域1a、第二固定区域1b、非固定区域1c、第一吸收性芯111、第一无纺布表层112、弹性部件113、第一弯折部1121、包裹腔1122、第二无纺布表层121、第二吸收性芯122。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内容,在无损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任意地进行变更并实施。
26.如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吸收性物品1具有一长度方向和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以及与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两两正交的厚度方向,相对于厚度方向,接触穿着者的一侧称为“皮肤侧”,相反侧称为“非皮肤侧”。在所述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吸收性物品1划分为主体区c和连接在所述主体区c两侧的侧边区d;在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上,主体区c包括中央吸收区a和连接于中央吸收区a两侧的吸收边区b。
27.吸收性物品1包括第一吸收层11、第二吸收层12、两侧无纺布13、不透液性底层14、热压部15、导流槽16、热封部17、第一固定区域1a、第二固定区域1b以及非固定区域1c。
28.如图2,第一吸收层11位于主体区c且接合接合于第二吸收层12的靠近人体皮肤侧一面,其中,该接合方式可以为施加热熔胶粘接等方式。。第一吸收层11包括第一吸收性芯111、第一无纺布表层112和弹性部件113,第一无纺布表层112沿着吸收性物品1长度方向延
伸,在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上,第一无纺布表层112的两侧具有向所述第一吸收性芯111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121,第一弯折部1121与第二无纺布表层121接合,且两个第一弯折部1121相互交叠或不交叠设置,并形成有包裹腔1122,第一吸收性芯111填充并且间断接合于包裹腔1122中。第一吸收性芯111位于中央吸收区a,第一吸收性芯111可以是绒毛浆和高分子吸水性树脂(又称高分子或者sap)混合形成的吸收体,也可以是预制复合芯体,如含有蓬松无纺布与sap混合、或者含有无尘纸的与sap混合、或者无纺布与sap混合、或者含有蓬松无纺布、无尘纸、无纺布、sap几种材料相混合的预制复合芯体等。
29.其中,弹性部件113沿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一吸收性芯111宽度方向的两外侧端部,在长度方向上,设弹性部件113的尺寸为d1,吸收性物品1的尺寸为d2,则d1/d2范围为0.3~0.8,弹性部件113的拉伸倍率为1.2~2。在主体区c,弯折后的第一无纺布表层112与第二无纺布表层121具有重叠区和非重叠区,其中,弯折后的第一无纺布表层112仅在重叠区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第二无纺布表层121仅在非重叠区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弯折后的第一无纺布表层112在重叠区的宽度在10mm~50mm之间。
30.如图2,第二吸收层12设置于所述第一吸收层11和不透液性底层14之间,其包括第二无纺布表层121、第二吸收性芯122,其其中,第二吸收层12可以通过热熔粘结剂等接合于第一吸收层11和不透液性底层14之间,;第二吸收性芯122通过热熔粘结剂等接合于第二无纺布表层121和不透液性底层14之间,第二吸收性芯122可以是绒毛浆和sap混合形成的吸收体,也可以是预制复合芯体,如含有蓬松无纺布与sap混合、或者含有无尘纸的与sap混合、或者无纺布与sap混合、或者含有蓬松无纺布、无尘纸、无纺布、sap几种材料相混合的预制复合芯体等。在长度方向上,第一吸收层11与第二吸收层12等长;在宽度方向上,第一吸收层11窄于第二吸收层12。
31.如图4,在主体区c,吸收性物品还包括位于第一吸收层11和第二吸收层12之间的第一固定区域1a、第二固定区域1b和非固定区域1c;第一固定区域1a从主体区c的一个吸收边区b穿过中央吸收区a延伸至另一个吸收边区b;第二固定区域1b位于第一固定区域1a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且分别对应于主体区c的吸收边区b;第一吸收层11的底部中间位置通过第一固定区域1a与第二吸收层12粘接固定,第一吸收层1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固定区域1a和第二固定区域1b与第二吸收层12粘接固定。
32.如图4,非固定区域1c位于中央吸收区a,且位于第一固定区域1a宽度方向的两外侧,设非固定区域1c的宽度为l1,则l1范围为2mm~15mm。在非固定区域1c,在两外侧端部设置的弹性部件113沿长度方向收缩的作用下,弯折后的第一无纺布表层112远离第二无纺布表层121朝向人体皮肤侧立起以形成悬浮部10,悬浮部10与位于水平方向上的第二无纺布表层121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使第一吸收层11的更加贴合人体皮肤侧,从而进一步防止体液等人体排泄物从第一吸收层11的左右两侧发生泄漏。
33.第一无纺布表层112和第二无纺布表层121可以是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无纺布。具体地,第一无纺布表层112可以选用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水刺无纺布、打孔无纺布、2d/3d凸凹压花无纺布等;第二无纺布表层121可以选用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水刺无纺布、打孔无纺布等。
34.进一步地,第一无纺布表层112与第二无纺布表层121对液体的亲液能力存在亲液梯度,所述第一无纺布表层112的纤维亲液能力弱于第二无纺布表层121的纤维亲液能力,
因此第一无纺布表层112的表面干爽性优于第二无纺布表层121的表层干爽性,第一无纺布表层112干爽性好,从而更加亲和人体肌肤,通过采用双表层结构,有利于结合两个表层各自材料特性进行多样化选择,使表层兼具干爽性与吸收扩散速度快的双重优点。
35.如图2和3,不透液性底层14通过热熔粘结剂接合于第二吸收性芯122和两侧无纺布的13非皮肤侧一面,其为阻止体液等排泄物漏出的非透液性片材。为了减少穿着时的闷热感,不透液性底层14优选除了非透液性以外,还具有透湿性。
36.作为不透液性底层14的非透液性片材,可以选用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等作为主体的非透液性薄膜、透气性的树脂薄膜、在纺粘布或水刺布等无纺布接合透气性的树脂薄膜而成的复合薄膜、通过将耐水性高的熔喷无纺布夹在高强度的纺粘无纺布之间而成的sms无纺布等。
37.如图1和3,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一对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热压部15,热压部15至少位于中央吸收区a;在宽度方向上,热压部15分别位于第一吸收性芯111和所述弹性部件113之间;在厚度方向上,热压部15从第一无纺布表层112至少延伸至第二吸收性芯122的中间层。
38.具体地,热压部15是通过对第一无纺布表层112、第二无纺布表层121和第二吸收性芯122热压形成,也可以利用超声波工艺压纹处理等形成,热压部15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加强并辅助第一吸收层11和第二吸收层12的粘合固定,以防止第一吸收层11和第二吸收层12粘结固定不牢现象,提高了二者之间的粘合强度。
39.如图1和3,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导流槽16,在长度方向上,导流槽16从主体区c的一个吸收边区b穿过中央吸收区a延伸至另一个吸收边区b,以形成一个封闭或不封闭的环形结构;在厚度方向,所述导流槽16至少从第二无纺布表层121延伸至第二吸收性芯122;导流槽16包绕在热压部15的外周;导流槽16具有一定的图案花型设计,并且该图案花型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弯曲形状,本实施例中,导流槽16为由若干弯曲部相互连接形成的曲线结构,曲线结构构成所述图案花型。
40.具体地,从第一吸收层11俯视该吸收性物品1时,导流槽16从第一无纺布表层112延伸至第二吸收性芯122;从第二吸收层12俯视该吸收性物品1时,导流槽16从第二无纺布表层121延伸至第二吸收性芯122;通过将导流槽16形成的环形结构包绕在热压部15的外周,因此,可以进一步对液体排泄物进行导流和扩散,这种设计方式可以形成类似双导流的效果,使得液体排泄物能在导流槽16围成的环形结构范围内从第一吸收层11被吸收并渗透至第二吸收层12中,显著减少在第二吸收层12前后左右四周发生侧漏的几率。
41.如图1,吸收性物品还包括设置在最外周且同吸收性物品外形轮廓形状一致的热封部17,热封部17是通过对第二无纺布表层121、两侧无纺布13与不透液性底层14沿着吸收性物品1轮廓形状的周边进行热压形成,热封部17用于对该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边缘进行固定,防止吸收性物品1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开裂或张口现象,热封部17的形成方式,可以利用热压纹处理的接合、利用超声波工艺压纹处理的接合等进行。
42.如图4,在宽度方向上,吸收性物品1还包括设置于第二无纺布表层121宽度方向两外侧的侧边区d的一对两侧无纺布13,其接合于不透液底层14朝向穿着者皮肤侧一面。具体地,一对两侧无纺布13的一侧端部通过热熔粘结剂等接合于第二无纺布表层121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朝向穿着者皮肤侧一面,其余通过热熔粘结剂接合于不透液性底层14朝向穿着者
皮肤侧一面。两侧无纺布13为拒水材料,以进一步达到防侧漏效果;第一吸收层11的两侧边缘至两侧无纺布13的内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2,l2的范围为5mm~20mm之间,以保证第一吸收层11和第二吸收层12在厚度方向具有一定的阶梯状的结构,使第一无纺布表层112和第二无纺布表层121具有重叠区和非重叠区;第一吸收层11在第二吸收层12的皮肤侧一面向上突出形成一个上层小吸收体、下层大吸收体层叠的中凸结构,更加贴合人体肌肤侧,使体液等人体排泄物呈梯度向下进行吸收、传导和扩散。
4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无纺布表层112和第二无纺布表层121的双表层结构,克服传统吸收性物品单一的表层结构不利于材料多样化选择的缺点,通过对第一无纺布表层112和第二无纺布表层121的材质进行合理化选择,使第一无纺布表层112的吸收扩散速度小于第二无纺布表层121的吸收扩散速度,第一无纺布表层112的干爽性优于第二无纺布表层121的表层干爽性,表层结构兼具干爽性和吸收扩散速度快的双重优势,以及第一吸收层11相对于第二吸收层12的叠加形成的中凸结构,进一步提升人体的贴合性,使体液等人体排泄物呈梯度向下进行吸收、传导和扩散。
44.本实用新型吸收性物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主体区c,主要是由亲液能力弱的第一无纺布表层112与人体皮肤接触,由于亲液能力弱,液体在第一无纺布表层112平面方向范围扩散减弱,造成有液体残留的第一无纺布表层112面积减小,液体与人体皮肤接触的面积也势必减小,加上第一无纺布表层112本身亲液能力弱(干爽性好)的特点,人体皮肤在接触到第一无纺布表层112时,表现出更优秀的干爽性能;在吸收性制物品的垂直截面方向,亲液能力强的第二无纺布表层121可以迅速将经过第一吸收层11的液体传导、扩散至第二吸收层12,避免亲液能力弱的第一无纺布表层112来不及吸收液体的问题。另外,亲液能力强的第二无纺布表层121仅在主体区c范围内的两侧与人体皮肤接触,该区域位于导流槽区域,一般情况下,液体很难扩散到这里,亲液能力强的第二无纺布表层121接触到人体皮肤的面积自然也会减小。
4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吸收性芯111和第二吸收性芯122的双吸收性芯设计,进一步提升吸收性物品1的吸液扩散速度。以及通过第一吸收层和第二吸收层之间设置施胶的第一固定区域、第二固定区域和非施胶区域的非固定区域,使得在非固定区域中,第一吸收层11两侧形成微微向上翘起的悬浮部10,使中凸结构向人体皮肤接触侧突出的效果更为显著,穿着适配性也较好,也可以防止侧漏;通过设置热压部15,不仅对第一吸收层11和第二吸收层12之间进行辅助加强接合固定,而且热压部15与导流槽16相配合,形成双导流效果,保证第一吸收层11干爽性的同时显著减少体液排泄物在第二吸收层12前后左右四周发生侧漏的几率,提升穿着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感。
46.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