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动骨瓣安装装置

文档序号:31722381发布日期:2022-10-04 23:38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动骨瓣安装装置

1.本实用新型属骨固定及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动骨瓣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神经外科进行颅脑手术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是通过去除一部分骨质,以达到暴露下方硬脑膜以及脑组织的目的。在手术结束之后,如果颅内情况稳定,需要将骨瓣放回原位进行一期固定。早期术中使用丝线缝扎进行固定,随后发展出各种各样的颅骨锁结构,以及骨连接片等固定装置。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结构为两端带有固定孔的钛片,通过两枚钛钉将颅骨与骨瓣牢固连接。通常固定一枚骨瓣需要至少3枚钛片,将骨瓣复位在颅骨缺损处,且不可移动,将颅腔由手术中的开放系统转变为封闭系统。
3.在一些病理情况下,随着术后脑水肿的进展,颅内压力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在颅腔封闭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脑疝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因此,在一些脑出血、颅脑损伤以及大面积脑梗死手术中,有时需要将骨瓣进行去除,以达到降低颅内压,帮助患者度过水肿期的目的。但是,去除骨瓣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颅骨缺损综合征、影响外形及心理问题等,同时也可能耽误后续康复治疗,给患者的身体康复及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需要在去除颅骨后3个月左右,待颅内情况稳定时,使用人工材料将缺损的颅骨进行二期修补。但是,由于颅骨修补手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也为患者带来了额外的出血、感染等手术风险和医疗费用。
4.术中保留骨瓣或是去除骨瓣,是神经外科医生常常面临的关键选择。去除骨瓣虽然相对安全,但带来了额外的费用以及手术风险;保留骨瓣则需要在术后承担更多的脑疝风险,且有部分患者因颅内压升高无法保守治疗,不得已再次接受手术将骨瓣去除,后期则仍需要行第三次手术进行颅骨修补。在这一背景下,“浮动骨瓣”的概念应运而生。如果术中将骨瓣放回后不进行完全固定,而是保留一定的活动空间,使得颅内压力能够得到部分释放,或许可以帮助一部分患者安全度过术后水肿期,避免了二次修补颅骨的风险。但是目前临床上依然没有一种很好的浮动骨瓣固定方式。需要制作浮动骨瓣时,外科医生往往会将骨连接片弯曲成“z”形再进行固定,此种方式虽然能够辅助释放部分压力,但范围十分有限,且在颅内情况稳定后无法将骨瓣复位,影响美观,长期凸出的骨瓣甚至可能刺破头皮造成感染。因此如何较好地安装浮动骨瓣,是临床上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动骨瓣安装装置,可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将骨瓣通过本装置安装在骨窗上方,待颅内情况稳定后,推动骨瓣即可使其复位,避免了二期颅骨修补手术带来额外损伤及风险。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浮动骨瓣安装装置,所述安装装置由颅骨固定部、骨瓣固定部和连接杆构成。所述颅骨固定部与骨瓣固定部由四枚连接杆通过可活动的轴承连接。
8.所述颅骨固定部由底座、活动片和铰链构成,所述底座为一带有固定孔的片状结构,所述活动片为一矩形片状结构,所述底座与所述活动片之间由铰链相连。所述活动片可通过铰链围绕所述底座旋转。所述骨瓣固定部由底座、活动片和铰链构成,所述底座为一带有固定孔的片状结构,所述活动片为一矩形片状结构,所述底座与所述活动片之间由铰链相连。所述活动片可通过铰链围绕所述底座旋转,且所述活动片上皆有两枚凸起的限位点,可限制所述连接件的旋转角度。
9.所述连接杆共有四枚,连接杆主体为长扁片状结构,所述四枚连接杆通过轴承两两连接成两根连接件,并由另外四枚轴承两两连接于所述活动片上,所述活动片可通过轴承的旋转及连接件的运动进行活动。
10.所述颅骨固定部通过一枚钛钉固定于患者颅骨上,所述骨瓣固定部通过一枚钛钉固定于患者骨瓣上。
11.进一步地,所述颅骨固定部、骨瓣固定部及连接杆可以由钛合金制成,也可由其它硬质生物材料制成。
12.进一步地,所述颅骨固定部、骨瓣固定部及连接杆的厚度一般在1mm以下。
13.进一步地,所述铰链以及轴承可通过限制转动范围,达到防止骨瓣凹陷的目的。
14.进一步地,在实际操作中,固定一枚骨瓣可能需要3个甚至更多本装置。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1、本装置解决了浮动骨瓣安装过程及后期进行骨瓣复位的技术难题,在无需二次手术的情况下即可做到骨瓣回纳;
17.2、在一些情况下,本装置可在去除骨瓣和回纳骨瓣之间为外科医师提供第三种选择。
18.3、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装时间与常规骨连接片颅骨固定法相比,并无差异。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浮动骨瓣安装装置的结构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装置主体的俯视图;
21.图3是所述颅骨固定部活动片的侧视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颅骨固定部;11-第一底座;12-第一固定孔;13-第一铰链;14-第一活动片;15-限位点;2-骨瓣固定部;21-第二底座;22-第二固定孔;23-第二铰链;24-第二活动片;3-连接杆;32-第一轴承;33-第二轴承;41-第一钛钉;42-第二钛钉。
具体实施方式
23.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24.在本发明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
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25.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
26.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述本实用新型,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技术效果变得更加明白。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7.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动骨瓣安装装置,该装置包括颅骨固定部1、骨瓣固定部2和连接杆3;所述颅骨固定部1与骨瓣固定部2由四枚连接杆3通过可活动的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33连接,其中:
28.所述颅骨固定部1由第一底座11、第一活动片14和第一铰链13构成,所述第一底座11为一带有第一固定孔12的片状结构,所述第一活动片14为一矩形片状结构,所述第一底座11与所述第一活动片14之间由第一铰链13相连。所述第一活动片14可通过第一铰链13围绕所述第一底座11旋转,且所述第一活动片14上有两枚凸起的限位点15,可限制所述连接件的旋转角度。
29.所述骨瓣固定部2由第二底座21、第二活动片24和第二铰链23构成,所述第二底座21为一带有固定孔的片状结构,所述第二活动片24为一矩形片状结构,所述第二底座21与所述第二活动片24之间由第二铰链23相连。所述第二活动片24可通过第二铰链23围绕所述第二底座21旋转,且所述第二活动片24上有两枚凸起的限位点15,可限制所述连接件的旋转角度。
30.所述连接杆3共有四枚,连接杆主体31为长扁片状结构,所述四枚连接杆3通过2枚第二轴承33两两连接成两根连接件,并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旋转动。同时,所述两根连接件又通过另外4枚第一轴承32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片14、第二活动片24上,所述第一活动片14、第二活动片24可通过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33的旋转及连接件的运动进行靠近和远离的运动。当颅内压力增高,骨瓣向上活动时,通过两根连接件、第一活动片14、第二活动片24以及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33的运动,使得所述第一活动片14、第二活动片24之间的距离增大并逐渐远离。增大的距离通过第一活动片14、第二活动片24上凸起的限位点15进行限制,使得由第二轴承33连接的连接件所成角度始终小于180度。当颅内情况稳定,需复位骨瓣时,在骨瓣上方施加一定的压力,通过两根连接件、第一活动片14、第二活动片24以及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33的运动,使得所述第一活动片14、第二活动片24之间的距离减小并逐渐靠拢。
31.安装该装置时,需先使用一枚第二钛钉42固定骨瓣固定部2,固定时需要使第二铰链23位于颅骨边缘外侧。随后复位骨瓣,推动所述颅骨固定部1使所述第一活动片14、第二活动片24完全靠拢,使第二轴承33连接的连接件所成角度尽量减小,随后使用另一枚第一钛钉41将颅骨固定部1固定于患者颅骨上。
32.所述第一固定孔12及第二固定孔22的内径应基本等于第一钛钉41及第二钛钉42的螺纹外径。
33.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和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以,凡依据本发明所揭示的原理、设计思路所作的等同变化或修饰,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