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80503发布日期:2022-09-30 18:11阅读:40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垫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收性垫。


背景技术:

2.已知有一种穿戴于一次性尿布的内侧的吸收性垫。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吸收性垫中,在吸收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设有沿着长度方向的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因此,吸收性垫在穿着过程中,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成为折叠基点,沿着宽度方向的剖面呈字母w状地变形,从而容易贴合于穿着者的下裆区域。再者,在吸收性垫的长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前后设有刚度比中央区域的刚度低的区域。因此,在吸收性垫中,该低刚度区域成为折叠基点,沿着长度方向的剖面也呈字母w状地变形,从而容易沿着身体的弧度。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1478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7.作为一次性尿布,已知有带型和内裤型。内裤型尿布的贴合性较高,穿着者容易活动,因此内裤型尿布的穿着对象包括轻度的需要看护者、过着正常的日常生活的人。不过,为了在外出目的地等更换(特别是穿戴)内裤型尿布,必须脱掉裤子、鞋子等,很是麻烦。因此,通过在内裤型尿布的内侧重叠专利文献1那样的吸收性垫来使用,使得仅更换吸收性垫,就能够长期使用内裤型尿布,能够使内裤型尿布的更换次数减少。
8.不过,对于在不脱掉裤子、内裤型尿布的情况下将该裤子、内裤型尿布褪至穿着者的膝盖附近的状态而言,为了在尿布的内侧穿戴新的吸收性垫,必须从尿布的狭窄的腰身开口部插入吸收性垫。通常认为,将吸收性垫在长度方向上对折,沿该长度方向将垫向尿布的内侧插入。在直接将吸收性垫穿戴于内衣(内裤、短裤)的情况下也是相同的。
9.因此,若如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垫那样,在吸收体设置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低刚度区域,使插入方向(吸收性垫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降低,则在将吸收性垫向尿布、内衣插入时,吸收性垫容易弯折。这样,有可能无法顺利地将吸收性垫向内裤型尿布、内衣插入。
10.另一方面,若为了提高吸收性垫的刚度而增大厚度,则还存在穿着期间容易产生不适感的问题。
11.因此,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穿戴于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内衣且能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的吸收性垫。
12.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3.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方案是一种吸收性垫,其在展开状态下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并具有吸收性芯、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吸收性垫的所述长度方向且是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所述肌肤侧片位于所述吸收性垫
的最靠肌肤侧的位置,所述非肌肤侧片位于所述吸收性垫的最靠非肌肤侧的位置,在使所述吸收性垫展开且伸长的状态下,从所述肌肤侧片的肌肤侧面到所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侧面的最大厚度为4.0mm以下,将在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折叠位置处对折的所述吸收性垫的下裆侧的端部抵靠于试验台而对所述吸收性垫进行压缩的垫压缩试验中的最大载荷为1.0n以上。
14.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将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来明确。
15.实用新型的效果
16.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容易穿戴于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内衣且能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的吸收性垫。
附图说明
17.图1是从肌肤面侧观察到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吸收性垫1的俯视图。
18.图2是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吸收性垫1的俯视图。
19.图3是吸收性垫1的图1的中心线cl处的概略剖视图。
20.图4是表示向内裤型尿布40插入垫1的情形的图。
21.图5a至图5d是垫压缩试验的说明图。
22.图6是接合构件20和压缩部30的配置的说明图。
23.图7是接合构件20和压缩部30的配置的说明图。
24.图8是垫1的最大厚度t1的说明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吸收性垫;2、肌肤侧片;3、非肌肤侧片;4、侧片(片材);5、腿围弹性构件;6、防漏壁部;7、防漏壁弹性构件;10、吸收性芯;20、接合构件;30、压缩部;31、第1压缩部;32、第2压缩部(长条压缩部);40、内裤型尿布(外套件);50、试验机;51、52、抓握部;53、夹具;531、板构件(试验台)。
具体实施方式
27.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
28.一种吸收性垫,其在展开状态下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并具有吸收性芯、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吸收性垫的所述长度方向且是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所述肌肤侧片位于所述吸收性垫的最靠肌肤侧的位置,所述非肌肤侧片位于所述吸收性垫的最靠非肌肤侧的位置,在使所述吸收性垫展开且伸长的状态下,从所述肌肤侧片的肌肤侧面到所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侧面的最大厚度为4.0mm以下,将在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折叠位置处对折的所述吸收性垫的下裆侧的端部抵靠于试验台而对所述吸收性垫进行压缩的垫压缩试验中的最大载荷为1.0n以上。
29.根据这样的吸收性垫,对折状态下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较高,因此在将吸收性垫向内裤型尿布、内衣等外套件插入时,不易弯折,能够顺利地插入,从而容易穿戴于外套件。另外,尽管对折状态下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较高,但是由于吸收性垫的最大厚度t1为4.0mm以下,因此即使重叠地穿戴于外套件,也能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
30.一种吸收性垫,其特征在于,在该吸收性垫中,在使所述吸收性垫展开且伸长的状
态下,所述吸收性垫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为600mm以下,所述吸收性垫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为210mm以下。
31.根据这样的吸收性垫,平面尺寸较小,因此容易从外套件的狭窄的腰身开口部插入吸收性垫。另外,吸收性垫尽管平面尺寸较小,但是由于对折状态下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较高,因此在将吸收性垫向外套件插入时,不易弯折,能够顺利地插入。另外,由于吸收性垫的平面尺寸较小,因此即使重叠地穿戴于外套件,也能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
32.一种吸收性垫,其特征在于,在该吸收性垫中,在所述吸收性垫的包含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所述吸收性芯未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缩窄。
33.根据这样的吸收性垫,在吸收性垫的对折部,吸收性芯的宽度变长,因此在将吸收性垫向外套件插入时,使施加于吸收性芯的力分散于吸收性芯的整个宽度。因此,吸收性垫不易弯折,能够顺利地将吸收性垫向外套件插入。
34.一种吸收性垫,其特征在于,在该吸收性垫中,所述吸收性芯具有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对所述吸收性芯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
35.根据这样的吸收性垫,利用压缩部来提高吸收性垫的刚度,因此能够将垫压缩试验中的最大载荷设为1.0n以上。另外,能够在维持吸收性能的同时,将吸收性垫的最大厚度设为4.0mm以下。
36.一种吸收性垫,其特征在于,在该吸收性垫中,所述压缩部具有一对长条压缩部,该一对长条压缩部在所述吸收性芯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与沿所述宽度方向相比,沿所述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
37.根据这样的吸收性垫,能够使对折状态下的吸收性垫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提高,在将吸收性垫向外套件插入时,吸收性垫不易弯折,能够顺利地插入。另外,长条压缩部成为弯折起点,吸收性垫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容易向肌肤侧立起,从而容易沿着穿着者的下裆部,因此能够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
38.一种吸收性垫,其特征在于,在该吸收性垫中,在所述吸收性垫的非肌肤侧面设有将所述吸收性垫接合于外套件的接合构件,所述接合构件位于比所述一对长条压缩部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39.根据这样的吸收性垫,当吸收性垫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以长条压缩部为起点向肌肤侧立起时,能够抑制接合构件的局部自外套件剥离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吸收性垫相对于外套件的位置偏移。另外,由于接合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较短,因此在将吸收性垫向外套件插入时,能够利用穿戴者的手来覆盖接合构件的较广的部分。
40.一种吸收性垫,其特征在于,在该吸收性垫中,在所述吸收性垫的非肌肤侧面设有将所述吸收性垫接合于外套件的接合构件,所述接合构件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全部收纳于将所述吸收性垫以其最大宽度沿所述宽度方向分为三部分时的中央部。
41.根据这样的吸收性垫,接合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较短,因此在将吸收性垫向外套件插入时,能够利用穿戴者的手来覆盖接合构件的较广的部分。
42.一种吸收性垫,其特征在于,在该吸收性垫中,所述吸收性垫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具有一对腿围弹性构件和/或一对防漏壁弹性构件,该一对腿围弹性构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以使所述吸收性垫沿着穿着者的腿围,该一对防漏壁弹性构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以使防漏壁部向肌肤侧立起。
43.根据这样的吸收性垫,在对折的自然状态下,吸收性芯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沿长度方向收缩,从而刚度提高。因此,在将吸收性垫向外套件插入时,吸收性垫不易弯折,能够顺利地插入吸收性垫。
44.一种吸收性垫,其特征在于,在该吸收性垫中,所述吸收性垫具有片材,该片材形成所述吸收性垫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侧缘,从比所述吸收性芯靠非肌肤侧的位置,以将所述吸收性芯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侧缘卷入的方式朝向比所述吸收性芯靠肌肤侧的位置而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折回。
45.根据这样的吸收性垫,能够遍及吸收性垫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地配置吸收性芯,能够遍及吸收性垫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地提高刚度。另外,通过将片材折回,使吸收性垫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的材料的层叠数增多,从而使吸收性垫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的刚度提高。因此,在将吸收性垫向外套件插入时,吸收性垫不易弯折,能够顺利地插入吸收性垫。
46.一种吸收性垫,其特征在于,在该吸收性垫中,在所述吸收性垫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设有一对所述片材,一对所述片材在所述吸收性垫的非肌肤侧面沿所述宽度方向分离地配置,所述吸收性芯具有一对长条压缩部,该一对长条压缩部是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对所述吸收性芯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所述一对长条压缩部在所述吸收性芯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与沿所述宽度方向相比,沿所述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在所述吸收性垫的非肌肤侧面,所述长条压缩部位于比所述片材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47.根据这样的吸收性垫,在长条压缩部层叠的材料数量较少,因此吸收性垫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容易以长条压缩部为弯折起点向肌肤侧立起。因此,吸收性垫容易沿着穿着者的下裆部,能够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
48.一种吸收性垫,其特征在于,在该吸收性垫中,在所述吸收性垫的非肌肤侧面设有将所述吸收性垫接合于外套件的接合构件,所述吸收性芯具有一对长条压缩部,该一对长条压缩部是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对所述吸收性芯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所述一对长条压缩部在所述吸收性芯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与沿所述宽度方向相比,沿所述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在使所述吸收性垫展开且伸长的状态下的比所述接合构件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靠下裆侧的位置设有所述长条压缩部。
49.根据这样的吸收性垫,在吸收性垫的比长条压缩部靠长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容易弯折的区域设置接合构件。因此,吸收性垫的该容易弯折的区域借助接合构件而牢固地接合于外套件,能够抑制在吸收性垫的穿着期间产生不希望的弯折的情况,从而能够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
50.一种吸收性垫,其特征在于,在该吸收性垫中,所述吸收性垫在比所述吸收性芯靠非肌肤侧的位置具有不透液性的防漏层,所述非肌肤侧片的非肌肤侧面的动摩擦系数比所述防漏层的肌肤侧面的动摩擦系数高。
51.根据这样的吸收性垫,吸收性垫的非肌肤侧面不易相对于外套件的内侧面滑动,能够抑制在穿着期间吸收性垫相对于外套件的位置偏移,从而能够减轻不适感。
52.===实施方式===
53.以下,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垫,例示配置于成人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内侧而与尿布组合使用的吸收性垫。不过,并不限定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垫也能够直接
配置于穿着者的内衣(内裤、短裤)的内侧而单独使用吸收性垫。另外,也能够配置于带型一次性尿布、儿童用的一次性尿布的内侧来使用。
54.<<吸收性垫1的基本结构>>
55.图1是从肌肤面侧观察到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吸收性垫1的俯视图。图2是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吸收性垫1的俯视图。图3是吸收性垫1的图1的中心线cl处的概略剖视图。
56.对于吸收性垫1(以下也简称为“垫”),在展开状态下,其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具有相互正交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长度方向沿着在穿戴垫1时自穿着者的腹侧朝向背侧的前后方向。另外,在厚度方向上,将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一侧称为肌肤面侧或肌肤侧,将其相反侧称为非肌肤面侧或非肌肤侧。本实施方式的垫1是在长度方向上对称的结构,因此垫1的长度方向上的任一侧均可以与穿着者的腹侧对应。另外,与带型或内裤型的尿布不同,垫1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和另一侧端部并不沿着穿着者的腰身连结地进行穿戴。
57.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垫1的展开状态是指将垫1整体呈平面地展开的状态。垫1的伸长状态是指,使垫1伸长至实质上不会视觉辨认到在垫1产生的褶皱的程度的状态,是指使垫1伸长至构成垫1的各构件(例如后述的侧片4等)的尺寸成为与该构件单体的尺寸一致或与之接近的长度的状态。
58.如图3所示,垫1具有吸收性芯10、设于比吸收性芯10靠肌肤侧的位置的透液性的肌肤侧片2(例如无纺布等)、设于比吸收性芯10靠非肌肤侧的位置的非肌肤侧片3、以及设于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的一对侧片4。本实施方式的非肌肤侧片3采用通过层压加工而自非肌肤侧将无纺布贴合于聚乙烯、聚丙烯等不透液性的树脂膜而成的双层构造的片材。一对侧片4从非肌肤侧片3的非肌肤侧面以包住吸收性芯10的方式朝向肌肤侧片2的肌肤侧面而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折回。
59.作为吸收性芯10,能够例示将含有sap(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浆粕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成形为预定形状的结构。对于图3所例示的吸收性芯10,其肌肤侧面被上层芯包层11a覆盖,非肌肤侧面被下层芯包层11b覆盖。下层芯包层11b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以包住吸收性芯10的方式在上层芯包层11a的肌肤侧面上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折回。不过,不限于此,吸收性芯10也可以不被芯包层覆盖。此外,作为吸收性芯10,能够例示使sap层附着于亲水性片而得到的sap片、通过气流成网法将液体吸收性纤维成形为片状而得到的气流成网片等。
60.另外,垫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具有沿着长度方向设置的一对腿围弹性构件5。如图3所示,腿围弹性构件5沿着长度方向以伸长状态固定于下层芯包层11b与非肌肤侧片3之间。由此,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容易沿着穿着者的腿围地紧密贴合,能够抑制自腿围的泄漏。此外,腿围弹性构件5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位置,例如也可以是非肌肤侧片3与位于比该非肌肤侧片3靠非肌肤侧的位置的侧片4之间等。
61.另外,垫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具有能够向肌肤侧立起的一对防漏壁部6。防漏壁部6由侧片4和防漏壁弹性构件7形成。防漏壁弹性构件7沿着垫1的长度方向以伸长状态固定于侧片4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端部。另外,如图1所示,侧片4从沿着其长度方向的一端直到另一端地通过粘接区域a1固定于肌肤侧片2,且在比该粘接区域a1靠宽度方向上的内
侧的位置,侧片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通过粘接区域a2固定于肌肤侧片2。因此,侧片4的比粘接区域a1、a2靠内侧的部位通过防漏壁弹性构件7的收缩而作为防漏壁部6向肌肤侧立起。能够利用防漏壁部6来抑制排泄物的侧漏。
62.另外,在垫1的非肌肤侧面设有将垫1接合于内裤型尿布40、内衣(外套件)的内侧面的接合构件20。如图2所示,在垫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设有接合构件20。接合构件20是长方形形状的构件,其长边沿着垫1的宽度方向设置。接合构件20是能够在不使外套件破损的情况下自外套件的内侧面剥离且能够再次接合的构件较佳。本实施方式的接合构件20采用具有钩件(例如尼龙粘扣带的公构件)的带。此外,作为接合构件20能够例示涂敷有粘接剂的带等。另外,接合构件20的形状、数量、配置不限于图2所示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仅在垫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设有接合构件20,还可以不在垫1设置接合构件20。
63.以上说明了垫1的基本结构,但上述的垫1的结构为一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垫1的平面形状为在长度方向上不对称的形状,还可以不具有腿围弹性构件5、防漏壁部6。
64.===关于垫1的穿戴性===
65.图4是表示向内裤型尿布40插入垫1的情形的图。图5a至图5d是垫压缩试验的说明图。图6和图7是接合构件20和压缩部30的配置的说明图。此外,图6和图7是表示垫1的非肌肤侧面的图。另外,在前述的图1~图3中,为了简化附图而省略了压缩部30。图8是垫1的最大厚度t1的说明图。
66.如图4所示,垫1配置于内裤型一次性尿布40(以下也称为“内裤型尿布”)的内侧,能够与内裤型尿布40组合使用。内裤型尿布40的贴合性较高,穿着者容易活动。因此,内裤型尿布40的穿着对象包括轻度的需要看护者、过着正常的日常生活的人。不过,对于在外出目的地等更换内裤型尿布40的情况而言,特别是对穿戴内裤型尿布40的情况而言,必须脱掉裤子、鞋子等,因此很是麻烦。因此,在内裤型尿布40的内侧重叠垫1来使用,通过仅更换垫1,能够长期地使用内裤型尿布40。因此,能够减少必须脱掉裤子等的内裤型尿布40的更换次数,使得穿着者容易外出。
67.在不脱掉裤子、内裤型尿布40地穿戴垫1的情况下,通常设想以下的方法。首先,如图4所示,在穿着者坐在马桶上的状态或站立的状态下,穿着者本人或看护者将内裤型尿布40褪至穿着者的膝盖附近。然后,在以垫1的肌肤侧面成为内侧的方式将垫1沿长度方向对折的状态下,将垫沿其长度方向自内裤型尿布40的腰身开口部bh插入。然后,在垫1的下裆部与内裤型尿布40的下裆部抵接之后,穿着者或看护者将对折后的垫1向穿着者的前后打开,使垫1的非肌肤侧面沿着内裤型尿布40的内侧面。在垫1具有接合构件20的情况下,将接合构件20接合于内裤型尿布40的内侧面。这样将垫1穿戴于内裤型尿布40的内侧。
68.在上述的情况下,必须从内裤型尿布40的狭窄的腰身开口部bh插入垫1。在直接将垫1穿戴于内衣(内裤、短裤)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从内衣的狭窄的腰身开口部插入垫1。因此,垫1的下端部(对折的折叠部)容易与内裤型尿布40、内衣的内侧面接触。
69.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垫1中,将在沿着宽度方向的折叠位置fp处对折的垫1的长度方向(插入方向)上的刚度设得较高。具体而言,使将在沿着宽度方向的折叠位置fp处对折的垫1的下裆侧的端部抵靠于试验台而对垫1进行压缩的“垫压缩试验”中的最大载荷为1.0n以上。垫压缩试验(图5a至图5d)是对将垫1向内裤型尿布40、内衣(以下也统称为“外套
件”)插入的工序进行模拟的试验。
70.假设将在垫压缩试验中压缩垫1所需的最大载荷设为小于1.0n,将对折状态的垫1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设得较低。这样,在垫1与内裤型尿布40、内衣的内侧面接触时,存在垫1弯折而无法顺利地插入垫1的风险。另外,以在垫1产生了不希望的弯折的状态穿戴该垫1,其结果是存在以下风险:产生间隙而成为泄漏的原因,或者穿着舒适度降低。
71.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垫1中,将在垫压缩试验中压缩垫1所需的最大载荷(换言之为“压缩时的回弹力”)设为1.0n以上,对折状态下的垫1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较高。因此,与垫压缩试验中的垫1的最大载荷小于1.0n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垫1中,当从外套件的狭窄的腰身开口部插入时,即使与外套件接触也不易弯折,从而能够顺利地插入垫1。另外,由于垫1不易弯折,因此能够防止以在垫1产生了不希望的弯折的状态穿戴该垫1的情况。即,能够适当地穿戴垫1,从而能够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或防止排泄物的泄漏。
72.此外,垫1通常以肌肤侧面成为内侧地紧凑地折叠的状态流通。如图1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垫1中,将沿长度方向对垫1进行二等分的中心线cl设为包装时的折叠位置fp。即,使垫1以在中心线cl处对折的状态每一个或每多个地内包于包装中。在该情况下,将包装时的折叠位置fp设为为了进行垫压缩试验而将垫1对折的“沿着宽度方向的折叠位置”。即,在从包装中取出垫1的状态下进行垫压缩试验。
73.但是不限定于上述内容,例如,也可以在将垫1沿长度方向三折的状态、将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折叠之后沿长度方向对垫1进行对折的状态下,将垫1内包于包装中。在该情况下,在进行垫压缩试验时,将从包装中取出的垫1整体呈平面地展开,并使折痕伸展后,在沿长度方向二等分的中心线cl处将垫1对折。即,并非是包装时的折叠位置,而是将沿长度方向对垫1进行二等分的中心线cl设为“沿着宽度方向的折叠位置”地进行垫压缩试验。
74.接下来对“垫压缩试验”的方法进行说明。
75.首先,如图5a所示,将垫1在上述的“沿着宽度方向的折叠位置”处沿长度方向对折,以使垫1的肌肤侧面彼此相对。使用规尺等测量对折状态下的吸收性芯1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a(mm)”。
76.接下来,作为试验机50,准备英斯特朗日本有限公司(instron japan co.,ltd.)制造的3343型压缩试验机或与其等同的试验机。如图5b所示,在上下一对抓握部51、52中的下方的抓握部52放置夹具53。夹具53的从侧方观察的剖面为字母t状,且具有板构件531,该板构件531具备与上方的抓握部51相对的水平面。如图5d所示,板构件531的水平面具有与对折的垫1的全部接触的程度的面积。板构件531的厚度为5mm,由金属等不易弯折的材质形成。另外,将从上方的抓握部51到板构件531的水平面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设定为“a-45mm”。
77.接下来,如图5c所示,以垫1的长度方向沿着试验机50的上下方向的方式将垫1放置于上方的抓握部51。此时,使从吸收性芯10的上端向下裆侧偏移50mm的位置和抓握部51的下端的位置对齐,且使吸收性芯10和抓握部51各自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对齐。上方的抓握部51利用以下尺寸的抓握部:宽度w1为50mm,上下方向上的长度wa为25mm。利用抓握部51的抓握宽度w1相对于吸收性芯10的最大宽度w2为20%~45%的范围的抓握部51。这样,成为垫1的下裆侧的端部从夹具53的板构件531(试验台)向上方分离5mm的状态。将该状
态设为初始状态。
78.从上述的初始状态起,以300mm/min的恒定速度,使上方的抓握部51和下方的抓握部52的间隔变窄“a/2mm”,将从上方的抓握部51到板构件531的水平面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设为“a/2-45mm”。由此,垫1的下裆侧的端部(对折的折叠部)抵靠于板构件531(试验台),如图5d所示,垫1沿其长度方向被压缩。垫1抵靠于板构件531时的速度也设为300mm/min的速度。另外,将从初始状态到成为图5d所示的压缩状态期间测量到的最大值设为垫压缩试验中的最大载荷。
79.这样将垫压缩试验中的垫1的最大载荷设为1.0n以上,由此容易将垫1插入到外套件中。不过,如果为了提高垫1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而单纯地仅增大垫1的厚度,则在穿着期间容易发硬,从而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
8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垫1中,如图3、图8所示,在使垫1展开且伸长的状态下,将从肌肤侧片2的肌肤侧面到非肌肤侧片3的非肌肤侧面的最大厚度t1设为4.0mm以下。
81.由此,与垫1的最大厚度t1比4.0mm大的情况相比,在穿着期间垫1不易发硬,从而能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特别是,对于在内裤型尿布40重叠垫1来使用的情况而言,虽然穿着者容易感觉到两个吸收性芯的厚度,但通过将垫1的最大厚度t1设为4.0mm以下,能够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
82.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垫1中,由于对折状态下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较高,因此容易穿戴于外套件,并且由于最大厚度t1为4.0mm以下,因此能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
83.此外,最大厚度t1设为不包括侧片4的厚度。即,肌肤侧片2是指主要形成垫1的肌肤侧面的片材,是指至少在垫1的长度方向且是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位于垫1的最靠肌肤侧的位置的片材。另外,非肌肤侧片3是指主要形成垫1的非肌肤侧面的片材,是指至少在垫1的长度方向且是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位于垫1的最靠非肌肤侧的位置的片材。
84.垫1的最大厚度t1的测量方法如下所述。首先,如图6等所示,使垫1处于展开且伸长状态。然后,确定一个以上(优选为多个)与侧片4、包装时的折叠位置以及后述的压缩部30不重叠的测量部位。具体而言,将从包装时的折叠位置分离20mm左右的位置确定为测量部位较佳。另外,在由于吸收性芯10的平面位置不同而导致厚度(单位面积重量)不同的情况下,在厚度较高的区域确定测量部位。然后,使用测量厚度的设备(例如peacock dial thickness gauge直径50mm型号t06795、或与其等同的设备),对从垫1的肌肤侧片2的肌肤侧面到非肌肤侧片3的非肌肤侧面的厚度进行测量,并将其结果设为最大厚度t1。进行厚度测量时的载荷设为10
±
5gf/cm2(981
±
491pa)。在测量了多个部位的厚度的情况下,将其平均值设为最大厚度t1。
85.另外,如果为了提高对折状态下的垫1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而单纯地仅增大垫1的平面尺寸,则在穿着期间容易产生不适感。因此优选的是,在使垫1展开且伸长的状态下,将垫1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参照图1)设为600mm以下,将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w设为210mm以下。
86.由此,与垫1的最大长度l比600mm大且最大宽度w比210mm大的情况相比,垫1的平面尺寸较小,在穿着期间不易发硬,从而能减轻不适感。另外,在内裤型尿布40具有防漏壁部的情况下,容易将垫1收纳于防漏壁部的内侧,能够抑制自内裤型尿布40的泄漏。
87.另外,即使垫1的平面尺寸较小,在本实施方式的垫1中由于将垫压缩试验中的最
大载荷设为1.0n以上,因此也容易将垫1插入到外套件中。另外,通过使垫1的平面尺寸较小,从而更容易从外套件的狭窄的腰身开口部插入垫1。
88.不过不限定于上述内容,也可以使垫1的最大长度l比600mm大,还可以使垫1的最大宽度w比210mm大。
8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垫1中,以垫压缩试验中的最大载荷成为1.0n以上且最大厚度t1成为4.0mm以下的方式,在吸收性芯10设置压缩部30。如图8所示,压缩部30是在厚度方向上对吸收性芯10进行压缩而成的部位。在压缩部30中,与周围相比,吸收性芯10的厚度较薄,且构成吸收性芯10的纤维密度较高。关于这些方面,能够通过目视来确认,或通过利用电子显微镜等对将吸收性芯10沿厚度方向剖切而得到的剖面进行观察来确认。
90.吸收性芯10在压缩部30局部地凹陷,由此,与吸收性芯10不具有压缩部30的情况相比,压缩部30以外的部位的厚度也变小。另外,由于吸收性芯10的厚度变小,使得垫1的最大厚度t1也变小。因此,能够在不使构成吸收性芯10的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减轻的情况下,在维持吸收性能的同时,将垫1的最大厚度t1设为4.0mm以下。
91.另外,在压缩部30中构成吸收性芯10的纤维密度局部地升高,由此,吸收性芯10整体的刚度提高。由此,垫1整体的刚度也提高,能够将垫压缩试验中的最大载荷设为1.0n以上。
92.此外,在压缩部30中,只要至少对吸收性芯10的厚度方向上的局部进行压缩即可。在图8中例示了仅对吸收性芯10自肌肤侧进行压缩而成的压缩部3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对吸收性芯10自非肌肤侧进行压缩,还可以对吸收性芯10与肌肤侧片2、非肌肤侧片3一起进行压缩。
93.具体而言,垫1具有设于吸收性芯10的整个平面区域的第1压缩部31、以及设于吸收性芯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的一对第2压缩部32(长条压缩部)。第1压缩部31是在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在沿宽度方向蜿蜒的同时沿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的线状压缩部而成的压缩部。第2压缩部32是与沿宽度方向相比沿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的直线状的压缩部。
94.通过在吸收性芯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设有沿垫1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的一对第2压缩部32,使得刚度较高的第2压缩部32起到支撑棒那样的作用。因此,能够提高对折状态下的垫1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因此,在将垫1插入到外套件中时,垫1不易弯折,能够将垫1顺利地插入。
95.除此之外,在穿戴垫1时,一对第2压缩部32成为弯折起点,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容易向肌肤侧立起。即,沿着宽度方向剖切而得到的剖面形状成为碗形,从而容易沿着穿着者的下裆部。因此能够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另外能够抑制排泄液的侧漏。
96.另外如图3所示,在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设有一对形成防漏壁部6的侧片4(片材)。一对侧片4在垫1的非肌肤侧面沿宽度方向分离地配置。在该情况下,如图7所示,使第2压缩部32在垫1的非肌肤侧面位于比侧片4靠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较佳。
97.由此,在第2压缩部32层叠的材料数量变少,第2压缩部处的厚度变得更薄,因此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容易以第2压缩部32为弯折起点向肌肤侧立起。另外,与非肌肤侧面的侧片4被第2压缩部32固定的情况相比,当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立起时不易对侧片4施加张力。根据这一点也使得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容易立起。因此,垫1容易沿着穿着者的下裆部,能够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另外能够抑制排泄液的侧漏。
98.此外,图6中例示的压缩部30为一例,压缩部30的形状、数量、配置并不限定于此。另外,第1压缩部31、第2压缩部32既可以是多个点状的压缩部呈线状地排列而成的压缩部,也可以是吸收性芯10连续地凹陷而成的槽状的压缩部。另外,也可以使多个点状的压缩部离散地配置。另外,在第1压缩部31和第2压缩部32中,凹陷的深度等既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另外,也可以是吸收性芯10具有第1压缩部31和第2压缩部32中的一者的方式。
99.另外,也可以不对吸收性芯10的平面局部地进行压缩,而是对吸收性芯10的平面整体同样程度地进行压缩(所谓平压)。在该情况下,与不实施平压的情况相比,也能够维持相同的吸收性能,同时能够使垫1的最大厚度t1减小,且能够提高对折状态下的垫1的长度方向上的刚度。
100.另外,如图6所示,吸收性芯10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形状。这样,优选的是,在垫1的包含将垫1沿长度方向对折的折叠位置fp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吸收性芯10未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缩窄。在该情况下,与吸收性芯10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缩窄的情况相比,在将垫1插入到外套件中时的垫1的下端部(对折的折叠位置fp),吸收性芯10的宽度变宽。因此,垫1与外套件接触时施加于吸收性芯10的力并非局部地施加于吸收性芯10的较窄的宽度,而是分散于吸收性芯10的较宽的宽度。因此,在将垫1插入到外套件中时,垫1不易弯折,能够顺利地插入垫1。另外,在为了容易将垫1穿戴于外套件而使垫1的宽度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尽可能地使吸收性芯10的宽度较宽,能确保吸收性能,从而不易泄漏。
101.此外,吸收性芯10的平面形状不限于长方形形状,例如也可以是角部为圆角形状、或吸收性芯10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呈凸状地弯曲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另外,也可以在垫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前后设置将吸收性芯10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的局部切除而成的缺口部。
102.另外,如前所述(参照图1至图3),垫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具有一对腿围弹性构件5,该一对腿围弹性构件5沿着长度方向设置以使垫1沿着穿着者的腿围。另外,垫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具有一对防漏壁弹性构件7,该一对防漏壁弹性构件7沿着长度方向设置以使防漏壁部6向肌肤侧立起。利用腿围弹性构件5、防漏壁弹性构件7,使得在对折的自然状态的垫1中,吸收性芯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沿长度方向收缩。
103.因此优选的是,垫1具有腿围弹性构件5和/或防漏壁弹性构件7。由此,与不具有腿围弹性构件5和防漏壁弹性构件7的情况相比,吸收性芯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的密度提高,从而刚度提高。因此,在将垫1插入到外套件中时,垫1不易弯折,能够顺利地插入垫1。此外,腿围弹性构件5和防漏壁弹性构件7既可以如图示那样是线状的弹性构件,也可以是片状的弹性构件。
104.另外优选的是,如图6所示,将垫1接合于外套件的接合构件20位于比一对第2压缩部32靠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详细而言,接合构件20位于比第2压缩部32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端靠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较佳。
105.假设在接合构件20与第2压缩部32重叠或延伸至比第2压缩部32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当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以第2压缩部32为起点向肌肤侧立起时,接合构件20的局部会自外套件剥离。由于该剥离的部分,使得接合构件20的其他部分也会变得容易自外套件剥离。因此,通过在比第2压缩部32靠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设置接合构件20,从而容易维持将接合构件20的整个区域接合于外套件的状态,能够抑制垫1相对于
外套件的位置偏移。反过来说,能够防止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以第2压缩部32为起点的立起被接合构件20阻碍的情况。
106.再者,在上述的情况下,与接合构件20与第2压缩部32重叠或比第2压缩部32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的情况相比,接合构件20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3较短。这样,如图4所示,在将垫1插入到外套件中时,一对接合构件20中的一个接合构件的较广的部分被垫1的穿戴者的手覆盖。因此,能够抑制在垫1的插入中途将接合构件20接合于外套件的不希望的位置的情况,从而能够顺利地插入垫1。
107.另外,在使垫1展开且伸长的状态下将其最大宽度沿宽度方向分为三部分时,如图7所示,将一对侧部1s之间设为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1c。优选的是,接合构件20的宽度方向上的全部收纳于中央部1c,而未延伸至侧部1s。在该情况下,接合构件20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3也较短。因此,在将垫1插入到外套件中时,一对接合构件20中的一个接合构件的较广的部分被穿戴者的手覆盖。因此,能够抑制将接合构件20接合于外套件的不希望的位置的情况,从而能够顺利地插入垫1。
108.不过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接合构件20也可以与第2压缩部32重叠,或比第2压缩部32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或延伸至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1s。在该情况下,接合构件20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3较长,能够将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范围接合于外套件。因此能够抑制垫1相对于外套件的位置偏移。
109.另外,如图6、图7所示,在使垫1展开且伸长的状态下的比接合构件20的长度方向上的外侧端20a靠下裆侧的位置设置第2压缩部32较佳。这是因为,在垫1具有第2压缩部32的情况下,垫1的比第2压缩部32靠长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容易以第2压缩部32的长度方向上的外侧端32a为起点弯折。因此,在垫1的比第2压缩部32靠长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容易弯折的区域设置接合构件20较佳。由此,垫1的该容易弯折的区域借助接合构件20牢固地接合于外套件。因此,能够抑制在垫1的穿着期间产生不希望的弯折的情况,从而能够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另外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110.另外,如图3所示,垫1具有形成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侧缘的侧片4(片材)。侧片4从比吸收性芯10靠非肌肤侧的位置,以将吸收性芯10的宽度方向上的侧缘卷入的方式朝向比吸收性芯10靠肌肤侧的位置而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折回。此外,在图3的垫1中,侧片4隔着下层芯包层11b将吸收性芯10的宽度方向上的侧缘卷入。
111.在该情况下,不再需要以将吸收性芯10的平面外周包围的方式对肌肤侧片2和非肌肤侧片3进行密封从而将吸收性芯10密封。因此,能够将吸收性芯10配置到侧片4的宽度方向上的侧缘附近,能够遍及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地配置吸收性芯10。因此,能够遍及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地提高刚度,在将垫1插入到外套件中时,垫1不易弯折,能够顺利地插入垫1。另外,在为了容易将垫1穿戴于外套件而使垫1的宽度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尽可能地使吸收性芯10的宽度较大,能确保吸收性能,从而不易泄漏。
112.另外,侧片4在厚度方向上夹着吸收性芯10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被折叠成两层。因此,例如与仅在比吸收性芯10靠肌肤侧的位置设置侧片4的情况相比,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的材料的层叠数、接合材料的粘接剂的量较多。因此,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的刚度提高,在将垫1插入到外套件中时,垫1不易弯折,能够顺利地插入垫1。
113.另外,在图3所例示的垫1中,在侧片4的折叠位置,非肌肤侧片3的宽度方向上的侧
部也向非肌肤侧折回。因此,非肌肤侧片3配置于垫1的整个宽度范围,因此该非肌肤侧片3能够接收吸收性芯10所吸收的排泄液。另外,通过非肌肤侧片3的折回,也使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的材料的层叠数增多,从而也使垫1的宽度方向上的侧部的刚度提高。因此,在将垫1插入到外套件中时,垫1不易弯折。
114.另外,垫1在比吸收性芯10靠非肌肤侧的位置具有不透液性的防漏层,由此能够防止吸收性芯10所吸收的排泄液的渗出。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非肌肤侧片3采用通过层压加工自非肌肤侧将无纺布3b贴合于树脂膜3a的双层构造的片材,树脂膜3a相当于防漏层。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非肌肤侧片3(无纺布3b)的非肌肤侧面的动摩擦系数比防漏层(树脂膜3a)的肌肤侧面的动摩擦系数高。
115.即,非肌肤侧片3的非肌肤侧面主要形成垫1的非肌肤侧面,因此垫1的非肌肤侧面的动摩擦系数升高。因此,垫1不易相对于外套件的内侧面滑动,能够抑制穿着时垫1相对于外套件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减轻穿着期间的不适感。
116.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垫1的非肌肤侧片3为双层构造且具有防漏层,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无纺布等非肌肤侧片3(外装片材)的肌肤侧具有不透液性的其他片材(防漏层)的构造。
117.另外,动摩擦系数的测量方法能够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例如可列举出以下的方法。自垫1将具有非肌肤侧片3的非肌肤侧面的样品以及具有防漏层3a的肌肤侧面的样品切成预定大小(例如长度10cm、宽度20cm左右)。接下来,使用自动化表面试验机(加多技术公司制造kesfb4-auto-a)的摩擦力检测功能对各样品测量摩擦力。对于测量条件,将摩擦件的接触面积设为5mm
×
5mm(0.25cm2),载荷w包含摩擦件的重量在内在垂直方向上设为50gf(约0.5n)。然后,对20cm的样品宽度施加400g的张力,将样品放置于自动化表面试验机并使上述摩擦件以载荷w与样品接触,将摩擦件的移动速度设为1mm/sec,进行摩擦力f的测量,计算出动摩擦系数的平均值,而进行比较。
11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使本实用新型容易理解,而并不用于限定地解释本实用新型。另外,自不必说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实用新型包括其等同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