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槽式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86434发布日期:2022-09-10 07:18阅读:53来源:国知局
滑槽式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内镜微创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滑槽式缝合器。


背景技术:

2.消化内窥镜微创手术经过自然腔道实施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被广泛推广使用。在微创手术过程中,闭合创面是最为常见的问题。软式内窥镜下闭合创面的装置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种类似于外科开腹手术能通过缝线进行创面闭合的装置被需求。已有的一次性对创面进行连续缝合的相关技术中,难以确保精准逐一地释放每一枚缝合钉,达到连续缝合创面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滑槽式缝合器,其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自由端的端部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导向限位部,所述导向限位部沿所述连接管的轴向向远离所述连接管的方向延伸,且在所述连接管的周向上,两个所述导向限位部之间具有避让间隙;至少一个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固定在所述连接管内,并沿所述连接管的轴向延伸至所述导向限位部处,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导向限位部固定连接;缝合组件,所述缝合组件包括多个缝合钉,所述缝合钉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件配合的限位槽,且每一所述缝合钉上均设有贯穿其的连接通孔;以及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并能够沿所述连接管的轴向移动,所述控制组件的抵接部抵压在缝合组件上,所述控制组件的卡接部伸入所述连接管内,且所述卡接部依次穿过多个所述连接通孔,并插入邻近所述自由端设置的所述缝合钉内与所述缝合钉相卡接;其中,所述缝合钉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包括依次连接第一形变部、连接部及第二形变部,所述第一形变部及所述第二形变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并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形变部与第二形变部之间形成卡接间隙,所述连接通孔与所述卡接间隙连通,所述卡接部卡入所述卡接间隙内;以及螺旋针头,所述螺旋针头固定在所述连接部上,并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侧;在所述第一形变部及所述第二形变部分别位于所述避让间隙内,且满足预设条件下,所述第一形变部及所述第二形变部在所述控制组件的作用下相背运动,所述第一形变部及所述第二形变部之间的距离变大,以使所述控制组件从所述卡接间隙中脱出。
4.如上所述的滑槽式缝合器,其中,所述基体还包括:两个固定部,两个所述固定部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上,且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形变部及所述第二形变部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形变部与所述第二形变部之间具有间隔,且两个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形变部及所述第二形变部的外表面构成所述基体的部分外表面,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
5.如上所述的滑槽式缝合器,其中,所述连接通孔贯穿所述卡接间隙及所述连接部,且所述连接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形变部及所述第二形变部相交,并分别在第一形变部及所
述第二形变部上形成配合槽;在所述自由端到所述连接端的方向上,所述连接通孔的孔径逐渐变小。
6.如上所述的滑槽式缝合器,其中,所述限位件延伸至所述导向限位部的远离所述连接管的一端。
7.如上所述的滑槽式缝合器,其中,沿远离所述连接管的方向上,所述导向限位部在所述连接管周向上的宽度均相同。
8.如上所述的滑槽式缝合器,其中,在所述自由端到所述连接端的方向上,所述基体的截面积逐渐变小。
9.如上所述的滑槽式缝合器,其中,所述导向限位部的远离所述连接端的端部为圆弧形。
10.如上所述的滑槽式缝合器,其中,所述连接管的连接端上设置有卡接槽,所述限位件具有与所述卡接槽配合的卡接凸起。
11.如上所述的滑槽式缝合器,其中,所述导向限位部、所述限位件及所述连接管为一体式结构。
12.如上所述的滑槽式缝合器,其中,所述限位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件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内。
13.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
14.抵接部将缝合钉的螺旋针头从连接管推出,且缝合钉的基体位于避让间隙,再通过旋转支撑架将缝合钉锚定在创面的相应位置,然后用力拖拽卡接部,卡接部在卡接间隙内运动,同时卡接部向第一形变部及第二形变部施加向侧方的作用力,使第一形变部及第二形变部相背运动,从而使第一形变部及第二形变部之间的距离变大,由于卡接间隙变大,能够使卡接部从缝合钉上快速、且顺畅地脱离,之后再通过抵接部将缝合钉推出连接管。另外,基体位于避让间隙内时,第一形变部及第二形变部不受连接管的限制,使第一形变部及第二形变部更易变形,从而进一步使卡接部从缝合钉上快速、且顺畅地脱离,然而,位于连接管内部而不位于避让间隙内的其它缝合钉受到连接管的限制,卡接部不会从其它缝合钉上脱离,这样精准地实现了逐一释放每一枚缝合的可靠效果。
附图说明
15.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
16.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滑槽式缝合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滑槽式缝合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缝合钉伸出连接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技术所述的连接管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技术所述的缝合钉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图6所示缝合钉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8是本技术所述的连接管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9是本技术所述的连接管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0是本技术所述的缝合钉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1是图10所示缝合钉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号说明:
28.11、支撑架;12、连接管;121、卡接槽;122、连接端;123、自由端;20、导向限位部;21、避让间隙;30、限位件;40、缝合钉;41、限位槽;42、基体;421、第一形变部;422、连接部;423、第二形变部;424、卡接间隙;425、配合槽;426、固定部;427、间隔;428、连接通孔;43、螺旋针头;51、推动件;511、抵接端;52、牵引件;521、卡接端;53、缝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技术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30.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3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下述讨论提供了本技术的多个实施例。虽然每个实施例代表了申请的单一组合,但是本技术不同实施例可以替换,或者合并组合,因此本技术也可认为包含所记载的相同和/或不同实施例的所有可能组合。因而,如果一个实施例包含a、b、c,另一个实施例包含b和d的组合,那么本技术也应视为包括含有a、b、c、d的一个或多个所有其他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尽管该实施例可能并未在以下内容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2.如图1至图1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滑槽式缝合器包括:支撑架11、至少一个限位件30、缝合组件以及控制组件。
33.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架11上连接有连接管12,连接管12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122和自由端123,连接端122与支撑架11连接,如图5、图8和图9所示,自由端123的端部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导向限位部20,导向限位部20沿连接管12的轴向向远离连接管12的方向延伸,且在连接管12的周向上,两个导向限位部20之间具有避让间隙21。
34.如图5、图8和图9所示,限位件30固定在连接管12内,并沿连接管12的轴向延伸至导向限位部20处,限位件30与导向限位部20固定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管12的连接端122上设置有卡接槽121,限位件30具有与卡接槽121配合的卡接凸起。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导向限位部20、限位件30及连接管12为一体式结构。
35.如图6、图7、图10和图11所示,缝合组件包括多个缝合钉40,缝合钉40上设置有与限位件30配合的限位槽41,且每一缝合钉40上均设有贯穿其的连接通孔428。由于,限位件30与限位槽41的相互配合,使得支撑架11,连接管12及缝合钉40这三者之间能实现联动,通过旋转支撑架11可以将缝合钉40锚定在相应创面位置处。
36.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组件设置在支撑架11上,并能够沿连接管12的轴向移动,控制组件的抵接部抵压在缝合组件上,控制组件的卡接部伸入连接管12内,且卡接部依次穿过多个连接通孔428,并插入邻近自由端123设置的缝合钉40内与缝合钉40相卡接。
37.如图6、图7、图10和图11所示,缝合钉40包括:基体42以及螺旋针头43。
38.基体42包括依次连接第一形变部421、连接部422及第二形变部423,第一形变部
421及第二形变部423位于连接部422的两端,并位于连接部422的同一侧,第一形变部421与第二形变部423之间形成卡接间隙424,连接通孔428与卡接间隙424连通,卡接部卡入卡接间隙424内。
39.螺旋针头43固定在连接部422上,并位于连接部422的另一侧。
40.在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分别位于避让间隙21内,且满足预设条件下,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在控制组件的作用下相背运动,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之间的距离变大,以使控制组件从卡接间隙424中脱出。
41.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控制组件包括:推动件51、牵引件52以及缝线53。
42.推动件51设置在支撑架11上,并能够沿连接管12的轴向移动,推动件51的抵接端511插入连接管12内,并抵压在缝合组件上,且推动件51具有贯穿其的通孔。推动件51为抵接部。
43.牵引件52设置在支撑架11上,并能够沿连接管12的轴向移动,牵引件52的卡接端521穿过通孔伸入连接管12内,卡接端521依次穿过多个缝合钉40,并插入邻近自由端123设置的缝合钉40的卡接间隙424内与缝合钉40相卡接。牵引件52为卡接部。
44.缝线53的一端依次穿过多个缝合钉40,并与邻近自由端123设置的缝合钉40固定连接,其他的缝合钉40能够在缝线53上滑动,缝线53的另一端穿出连接管12。
45.本技术提供的滑槽式缝合器,推动推动件51,抵接端511抵压在缝合钉40上将螺旋针头43从连接管12推出,且缝合钉40的基体42位于避让间隙21,再通过旋转支撑架11带动缝合钉40旋转,从而将缝合钉40锚定在创面的相应位置,然后用力拖拽牵引件52(预设条件),卡接端521在卡接间隙424内运动,同时卡接端521向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施加向侧方的作用力,使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相背运动,从而使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之间的距离变大,由于卡接间隙424变大,能够使卡接端521从缝合钉40上快速、且顺畅地脱离。另外,基体42位于避让间隙21内时,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不受连接管12的限制,使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更易变形,从而进一步使卡接端521从缝合钉40上快速、且顺畅地脱离,然而,位于连接管12内部而不位于避让间隙21内的其它缝合钉受到连接管的限制,卡接端不会从其它缝合钉上脱离,这样精准地实现了逐一释放每一枚缝合的可靠效果。按以上操作,将第二枚缝合钉40推出连接管12内部并且锚定在创面相应位置,然后,释放第二枚缝合钉,以此类推,快速地将多个缝合钉40锚定到人体组织里,再通过缝线53将多个缝合钉40收紧,多个缝合钉40带动创口周围的人体组织对创口进行缝合,实现了滑槽式缝合器一次进入人体后就能够对创面的缝合,提高了对创面的缝合效率,从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舒适度,进而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6.如图5、图8和图9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30延伸至导向限位部20的远离连接管12的一端。
47.上述结构使限位件30在导向限位部20上具有较大的长度,从而保证了缝合钉40推出连接管12时与限位件30的接触面积,即保证了限位件30对缝合钉40起到有效的限位作用,避免了缝合钉40滑脱的情况发生,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进而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8.如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沿远离连接管12的方向上,导向限位部20
在连接管12周向上的宽度均相同。
49.上述结构使导向限位部20的整体结构较大,从而保证了导向限位部20具有较大的机械强度,使限位件30更稳定地固定在导向限位部20上,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进而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0.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沿远离连接管12的方向上,导向限位部20在连接管12周向上的宽度沿逐渐变小。
51.一方面,上述结构使导向限位部20与连接管12具有较大的连接面积,从而保证了导向限位部20与连接管12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了导向限位部20与连接管12之间发生变形的概率;另一方面,上述结构使导向限位部20的整体结构较大,从而保证了导向限位部20具有较大的机械强度,使限位件30更稳定地固定在导向限位部20上,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进而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2.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自由端123到连接端122的方向上,基体42的截面积逐渐变小。
53.一方面,上述结构使得基体42的形状与避让间隙21的形状相同,能够使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在避让间隙21处顺畅的变形,从而保证产品的使用舒适度,另一方面,上述结构使得基体42呈上小下大的结构,从而保证了基体42具大的整体强度,保证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54.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体42还包括:两个固定部426。
55.两个固定部426对称地设置在连接部422上,且两个固定部426分别位于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一形变部421与第二形变部423之间具有间隔427,且两个固定部426、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的外表面构成基体42的部分外表面,限位槽41设置在固定部426上。
56.限位槽41设置在固定部426上,增加了限位槽41的长度,从而增加了限位件30与限位槽41的连接面积,即保证了限位件30与缝合钉40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保证了限位件30与缝合钉4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即保证了限位件30对缝合钉40起到有效的限位作用,避免了缝合钉40滑脱的情况发生,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7.另外,上述结构使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的体积较小,从而使避让间隙21较小,使得导向限位部20具有较大的宽度,保证了导向限位部20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进而保证了导向限位部20的使用可靠性。
58.如图6、图7、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通孔428贯穿卡接间隙424及连接部422,且连接通孔428分别与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相交,并分别在第一形变部421及第二形变部423上形成配合槽425。
59.在自由端123到连接端122的方向上,连接通孔428的孔径逐渐变小。
60.上述结构保证了卡接端521与第一形变部421和第二形变部423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从而保证了卡接端521与第一形变部421和第二形变部423之间具有足够的卡接力,降低了卡接端521从第一形变部421和第二形变部423之间脱离的概率,进而保证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61.如图5、图8和图9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导向限位部20与连接管12的连接处为圆弧过渡。
62.圆弧过渡避免了在导向限位部20与连接管12之间形成尖角,从而避免了导向限位部20与连接管12之前应力集中容易开裂的情况发生,保证了导向限位部20与连接管12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了导向限位部20与连接管12之间发生变形的概率。
63.如图5、图8和图9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导向限位部20的远离连接端122的端部为圆弧形。
64.导向限位部20的端部为圆弧形,避免了导向限位部20的端部具有尖角,以降低了导向限位部20位于人体内时导向部的端部划伤人体组织的概率,从而保证了产品的使用安全性,进而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5.如图5、图8和图9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件30对称地设置在连接管12内。
66.上述结构能够使限位件30更好对缝合钉40起到限位作用,避免了缝合钉40滑脱的情况发生,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进而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6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9.以上结合了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说明,不过这些实施方式仅是范例性的,仅起到说明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多种替换和改进,这些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