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装置及具有其的取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24573发布日期:2024-01-06 23:17阅读:21来源:国知局
导引装置及具有其的取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导引装置以及具有其的取栓装置。


背景技术:

1、血管的再通是治疗脑血栓的关键,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thrombectomy,mt)具有良好的再通率和安全性,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nterior circulation large vessel occlusion,ac-lvo)患者具有较佳的治疗作用。

2、机械取栓术采用介入医疗器械-取栓装置来完成,通常采用导引装置来建立从穿刺点到目标病变血管的通路,再将取栓组件通过导引装置的内腔推送至目标血栓所在位置,实现接触式抽吸。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是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 direct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ique,adapt)技术,该技术使用了新一代大口径抽吸导管,其内径、抽吸力和抽吸流量较其它技术有了更大的提升,显著提高了一次再通率。与此匹配地,临床上需要导引装置尽可能地靠近病变位置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同时需要导引装置具备尽可能大的内腔,以提高其适用范围,兼容各种不同器械,提高器械的通过性。

3、然而,导引装置的导管的内腔越大,也即内径越大,只能通过增大外径或者减小导管的壁厚来实现,但是,增大外径必然需要匹配更大内外径的血管鞘,而采用更大外径的血管鞘会导致穿刺时穿刺口更大进而需要缝合,增大患者的痛苦;而减小导管的壁厚,又会影响导引装置的抗折性、跟踪性等输送性能,导致到位性差。

4、因此,如何在不影响导管抗折性、跟踪性等输送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大导管的内腔而不增加导管的外径成为了目前该领域的一个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导引装置及具有其的取栓装置,以解决随着导管内腔增大而导致的外径增大以及抗折性、跟踪性等输送性能差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导引装置,包括自近端向远端依次连接的导管座、应力释放管和导管,所述导管为由加强管和外管组成的两层复合管,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加强管外周,沿所述加强管的轴向,所述加强管间隔设置有多组通槽,每组通槽包括于所述加强管的同一圆周的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子通槽,相邻两组所述通槽的所述子通槽沿所述加强管的周向错位设置,每个所述子通槽沿所述加强管的径向贯穿其管壁,相邻两组所述通槽之间的距离自近端向远端呈递减趋势。

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不同组所述通槽中的子通槽数量相同,且相邻两组所述通槽中的一组所述通槽相对于另一组所述通槽绕所述加强管的轴线错开一角度设置,自近端向远端方向上,第i组所述通槽相对于第i-1组所述通槽绕所述加强管的轴线错开的角度为α(i-1),第i+1组所述通槽相对于第i组所述通槽绕所述加强管的轴线错开的角度为α(i),α(i-1)与α(i)不相同,其中,2≤i≤n-1,n为所述通槽的组数。

4、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引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管的至少部分内壁和/或至少部分外壁的亲水涂层。

5、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沿所述加强管的轴向,所述子通槽的长度d1为0.02~0.2mm,相邻两组所述通槽中的所述子通槽靠近彼此的边部之间的距离d2为0.02~0.5mm。

6、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子通槽沿所述加强管的轴向的长度d1自所述加强管的近端向远端呈递减趋势;于所述加强管的近端,d1<d2;于所述加强管的远端,d1>d2。

7、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每组所述通槽中,相邻两个所述子通槽靠近彼此的端部之间的弦长d3为0.02~0.5mm,1%≤d3/d≤25%,其中d为所述加强管的外直径;每组所述通槽中,相邻两个所述子通槽靠近彼此的端部之间的弦长d3自近端向远端呈递减趋势。

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自所述加强管的近端向远端方向上,每组所述通槽中的所述子通槽的总弧长占其所在的所述加强管圆周的比例呈递增趋势。

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管为金属管。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管包括多个管段,所述多个管段的硬度自近端向远端呈递减趋势。

11、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取栓装置,包括取栓组件,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引装置,所述导管座的内腔与所述导管的内腔连通,形成供所述取栓组件通过的通路。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导引装置及具有其的取栓装置,通过所述导管的两层复合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三层管,可在不增加外径的情况下大大增大内径,由于加强管是一体管状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编织或绕簧结构,具有更佳的结构整体性和稳定性,并且通过多组通槽的结构设计及子通槽的错位设置可以提高其抗折性、柔顺性和跟踪性等输送性能,并保有足够的强度,以提供足够的内腔支撑;相邻两组通槽之间的距离自近端向远端呈递减趋势,使得通槽的密度自近端向远端呈增加的趋势,从而可以使近端具有足够的强度而远端更柔顺,有利于提高导引装置的到位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导引装置,包括自近端向远端依次连接的导管座、应力释放管和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为由加强管和外管组成的两层复合管,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加强管外周,沿所述加强管的轴向,所述加强管间隔设置有多组通槽,每组通槽包括于所述加强管的同一圆周的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子通槽,相邻两组所述通槽的所述子通槽沿所述加强管的周向错位设置,每个所述子通槽沿所述加强管的径向贯穿其管壁,相邻两组所述通槽之间的距离自近端向远端呈递减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同组所述通槽中的子通槽数量相同,且相邻两组所述通槽中的一组所述通槽相对于另一组所述通槽绕所述加强管的轴线错开一角度设置,自近端向远端方向上,第i组所述通槽相对于第i-1组所述通槽绕所述加强管的轴线错开的角度为α(i-1),第i+1组所述通槽相对于第i组所述通槽绕所述加强管的轴线错开的角度为α(i),α(i-1)与α(i)不相同,其中,2≤i≤n-1,n为所述通槽的组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管的至少部分内壁和/或至少部分外壁的亲水涂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加强管的轴向,所述子通槽的长度d1为0.02~0.2mm,相邻两组所述通槽中的所述子通槽靠近彼此的边部之间的距离d2为0.02~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子通槽沿所述加强管的轴向的长度d1自所述加强管的近端向远端呈递减趋势;于所述加强管的近端,d1<d2;于所述加强管的远端,d1>d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通槽中,相邻两个所述子通槽靠近彼此的端部之间的弦长d3为0.02~0.5mm,1%≤d3/d≤25%,其中d为所述加强管的外直径;每组所述通槽中,相邻两个所述子通槽靠近彼此的端部之间的弦长d3自近端向远端呈递减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加强管的近端向远端方向上,每组所述通槽中的所述子通槽的总弧长占其所在的所述加强管圆周的比例呈递增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管为金属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包括多个管段,所述多个管段的硬度自近端向远端呈递减趋势。

10.一种取栓装置,包括取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导引装置,所述导管座的内腔与所述导管的内腔连通,形成供所述取栓组件通过的通路。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引装置及具有其的取栓装置,导引装置包括自近端向远端依次连接的导管座、应力释放管和导管,导管为由加强管和外管组成的两层复合管,外管套设于加强管外周,沿加强管的轴向,加强管间隔设置有多组通槽,每组通槽包括于加强管的同一圆周的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子通槽,相邻两组通槽的子通槽沿加强管的周向错位设置,每个子通槽沿加强管的径向贯穿其管壁,相邻两组通槽之间的距离自近端向远端呈递减趋势。本技术的导引装置可在不增加外径的情况下大大增大其内径,并具有优异的结构整体性、稳定性以及抗折性、柔顺性和跟踪性等输送性能,近端具有足够的强度而远端更柔顺,有利于提高导引装置的到位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权权,丁瑞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9
技术公布日:2024/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