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骨口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71725阅读:9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接骨口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骨伤的中药,具体说涉及一种治疗骨折、骨折延迟性愈合和半月板损伤等的接骨口服药物,本发明还涉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治疗骨折一般采用麝香接骨丹,采用麝香接骨丹治疗骨折,虽然痛苦相对较小,但其有效率及治愈率相对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疗效高,见效快,疗程短,剂量小,费用低的新接骨丹。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新接骨丹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基于祖国医学对骨折等骨损伤病的认识及治疗原则,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就,在家传秘方的基础上,又经三十余年的临床筛选,结合现代医药科技精制而成,是缩合性治疗药物。
本发明包括以下药物组分半夏、乳香、没药、红花、自然铜、虫、三七、龙骨、白蔹、血竭、猪下颌骨、乌鸡骨、甜瓜子、花鼠骨。
本发明药物组分的重量配比为半夏10--30份、去油乳香10-30份、去油没药10--30份、红花10--30份、自然铜10--30份、虫10--30份、三七10--30份、龙骨1--5份、白蔹10--30份、血竭10--30份、猪下颌骨5--10份、乌鸡骨5--20份、甜瓜子10--30份、花鼠骨65--90份。
本发明药物组分的优选重量配比为半夏18--22份、去油乳香18--22份、去油没药18--22份、红花18--22份、自然铜18--22份、虫18--22份、三七18--22份、龙骨2--4份、白蔹18--22份、血竭18-22份、猪下颌骨6--8份、乌鸡骨8--12份、甜瓜子18--22份、花鼠骨75--80份。
本发明药物组分的最佳重量配比为半夏20份、去油乳香20份、去油没药20份、红花20份、自然铜20份、虫20份、三七20份、龙骨3份、白蔹20份、血竭20份、猪下颌骨7份、乌鸡骨10份、甜瓜子20份、花鼠骨77份。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药材一起粉碎,200目筛过,调匀装入胶囊。
本发明的服用方法为成人每服3粒,每粒0.3克,儿童每服1粒,每6小时服一次,温开水送服。
本发明药物禁忌孕妇禁服;服药期间,禁食核桃仁、醋、白酒、啤酒。
服用本发明药物的注意事项此药不能超量,如超量感觉患部发紧,继之疼痛。
本发明的优点为本发明是在家传秘方的基础上,又经三十余年的临床筛选,结合现代医药科技精制而成,是缩合性治疗药物。本发明包括半夏,具有燥湿化瘀,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半夏含挥发油、生物碱、脂肪、淀粉、烟碱、粘液质等;乳香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现代研究表明含有树脂、树胶、挥发油,树脂主要成分为游离α、β-乳香酯酸、结合乳香脂酸乳香树脂烃,树胶为阿糖酸的钙盐、西黄芪胶粘素、苦味质,挥发油含蒎烯、消旋---柠檬烯及α、β-水芥烯;没药,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含有树脂、挥发油、树胶,树脂大部分能溶于醚,可溶性部分含α、β、γ没药酚、没药尼酸、α和β没药酚,挥发油含丁香油酚、间苯甲酚、枯醛、罕没药烯等;红花具有活血祛瘀、通经的功效,含红花黄色素、红花甙、脂肪油、脂肪油称花红油,是棕榈酸、硬脂肪酸、油酸、花生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甘油脂类;自然铜具有散瘀止痛、接骨疗伤的功效,含二硫化亚铁,其中含铁、硫、铜、镍、砷、锑等;虫(地鳖虫)具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的功效,本品在试管内,用美蓝法测得地鳖虫浸膏有抑制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的作用;三七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从三七中分得止血活性最强得单体,即为β-草酰基-L-α、β-二氨基丙酸;龙骨具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的功效,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钙、尚含铁、钾、钠、氯、硫酸根等;白蔹具有清热解毒、敛疮生肌的功效,含粘液质和淀粉;血竭外用具有止血敛疮、内服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血竭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草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氏黄选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猪下颌骨具有解毒疗疮、润肺止痢的功效,有抗炎镇痛作用,猪四肢骨水提取物经葡聚糖凝胶C-25分离,透析的透析袋内物及葡凝糖凝胶C-50层析品40mg/Kgip,对大鼠蛋清性关节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猪四肢骨提取制成的骨宁注射液(氨基酸含量为0.02496%)5ml/ip,对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有抑制作用,iplml/只对酒石酸锑钾引起的小鼠疼痛有镇痛作用;乌鸡骨具有补益强身、治方消渴、心肤疼痛以及妇女崩中带下、一切虚劳病;甜瓜子具有清肺、润肠、止渴和中气、主肤内结聚、破溃脓血的功效;花鼠骨具有活血、接骨、镇痛的功效。本发明集止痛、散瘀、接骨为一体,一步到位,活血散瘀快,服药后患肢在7-10日自行消退;使用本发明药物疗效快,疗程短,服药后二十分钟即可明显止痛,临床实践证明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可缩短疗程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本发明剂量小,成人每服3粒,每粒0.3克,儿童每服1粒,全中药制剂,组方合理,无毒副作用,无不良反应,该药对久治不愈,迟延性愈合骨折,包括内固定、外固定,疗效同样显著,服药40-60天即可治愈;临床实践证明,半月板损伤,用本药物治疗,疗效更为确切,只按医嘱放置适当位置(患肢伸展160-170度),不必特殊固定,服药7-10天即可治愈,陈旧性半月板损伤,甚至二、三十年的连续服用本药20-30天,即可治愈。
为表明本发明对治疗骨折、骨折延迟性愈合和半月板损伤等的疗效,本发明经30例系统临床观察,又选择病史、病情、年龄、性别相当的30例对照组,均为住院治疗,治疗前均未用过任何接骨药。将骨伤病人按随机分为口服本发明“接骨口服药物胶囊”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麝香接骨胶囊”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治疗组30例,年龄最小9岁,年龄最大62岁,平均年龄56岁,男女比例为5∶1;对照组30例,年龄最小8岁,年龄最大63对,平均年龄55岁,男女比例为6∶1,均为住院治疗,治疗前均未用过任何接骨药物。用药接骨口服药物胶囊,成人每服3粒,儿童每服1粒,每粒0.3克,每6小时一次;麝香接骨胶囊成人每服5粒,儿童每服2粒,每日3次。连续用药20-40天,随时观察治疗结果,患部肿胀消退时间,,每7日摄片一次,检查对位和骨痂生长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时间,20天以内治愈的为显效,40天以内治愈的为有效,40天以内虽未治愈,但症状好转为有效,详情请见下表
骨折类型与疗效比较 骨折类型 治疗组 对照组 例 数 显效 有 效 无效 治愈 例 数显效 有 效 无 效 治 愈 迟延性愈合骨折 4 2 2 4 3 2 1 1 半月板损伤 6 2 4 5 7 7 大转子骨折 4 1 3 4 4 3 1 2 股骨干骨折 4 4 4 4 3 1 2 胫腓骨骨折 6 6 6 6 5 1 5 桡骨头骨折 6 5 1 5 6 5 1 5 病例数 30 5 24 1 28 30 18 12 15 有效率% 16.67 80 3.33 60 40 治愈率% 93.33 50
结果治疗组有效29例,有效率96.67%
治愈28例,治愈率93.33%
无效1例,无效率3.33%
对照组有效21例,有效率60%
治愈15例,治愈率50%
无效8例,无效率40%
讨论通过本组60例临床观察,证明接骨口服药物对治疗各种骨折,骨折迟延性愈合和半月板损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效果优于对照组麝香接骨胶囊。接骨口服药物具有止痛,活血散淤,促进骨痂形成和生长作用,临床未见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按下述重量配比称取原料半夏20份、去油乳香20份、去油没药20份、红花20份、自然铜20份、虫20份、三七20份、龙骨3份、白蔹20份、血竭20份、猪下颌骨7份、乌鸡骨10份、甜瓜子20份、花鼠骨77份。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药物一起粉碎,200目筛过,调匀装入胶囊。服用方法为成人每服3粒,儿童每服1粒,每粒0.3克每6小时服一次,温开水送服。
权利要求
1、一种接骨口服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物组分组成半夏10--30份、去油乳香10--30份、去油没药10--30份、红花10--30份、自然铜10--30份、虫10--30份、三七10--30份、龙骨1-5份、白蔹10--30份、血竭10--30份、猪下颌骨5--10份、乌鸡骨5--20份、甜瓜子10--30份、花鼠骨65--90份。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物组分组成半夏18--22份、去油乳香18--22份、去油没药18--22份、红花18--22份、自然铜18-22份、虫18--22份、三七18--22份、龙骨2--4份、白蔹18--22份、血竭18--22份、猪下颌骨6--8份、乌鸡骨8--12份、甜瓜子18--22份、花鼠骨75--80份。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物组分组成半夏20份、去油乳香20份、去油没药20份、红花20份、自然铜20份、虫20份、三七20份、龙骨3份、白蔹20份、血竭20份、猪下颌骨7份、乌鸡骨10份、甜瓜子20份、花鼠骨77份。
4、一种如权利要求
1至3中任一所述的口服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药材一起粉碎,200目筛过,调匀装入胶囊。
专利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骨口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药物组分半夏、乳香、没药、红花、自然铜、虫、三七、龙骨、白蔹、血竭、猪下颌骨、乌鸡骨、甜瓜子、花鼠骨;药物组分的重量配比为半夏10——30份、去油乳香10——30份、去油没药10——30份、红花10——30份、自然铜10——30份、虫10——30份、三七10——30份、龙骨1——5份、白蔹10——30份、血竭10——30份、猪下颌骨5——10份、乌鸡骨5——20份、甜瓜子10——30份、花鼠骨65——90份。使用本发明药物疗效快,疗程短,剂量小,全中药制剂,组方合理,无毒副作用,无不良反应。
文档编号A61K33/26GKCN1205966SQ02153010
公开日2005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25日
发明者赵树信 申请人:赵树信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