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皮内注射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243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医用皮内注射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
现有的皮内注射使用的是4 1/2 #、5#普通注射针,如附图一所示,由针尖(1)、针管(2)、针座(3)组成。由于针管长,而人体表皮层薄(0.5~4mm),因此注射技术难以掌握。常因操作技术不良或婴幼儿合作不佳等,而造成刺入皮下,误注药液。由于皮下较皮内对药物吸收迅速,易导致临床皮试和预防接种中假阳性。强阳性,超敏反应等局部和全身反应率增高,不仅影响医疗、预防的效果,而且增加受注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事故。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现有的普通注射针加以改进,制成一种专用于皮内注射的针,从而解决了以上问题。
附图二是一种医用皮内注射针示意图,图中(1)针尖,(3)针座、(4)针尖斜截断面、(5)针尖嘴尖点部分、(6)突出物部分、(7)突出物前端斜截断面、(8)倾斜角度α、(9)突出物斜截断面的上半截面、(10)突出物斜截断面的下顶点。
本发明的特征是按照皮内注射的要求深度,在普通注射针的针尖斜截面后方0.3~0.5mm处设置突出物部分。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是突出物部分的前端斜截断面(7)开口绕中轴成180°的相反位置,并且突出物的前端斜截断面的下顶点(10)与针尖嘴尖点(5)在一条直线上,这根直线能与注射针中轴线重合。突出物部分前端斜截断面的倾斜角度α(8)根据皮内注射的操作要求定为15°~17°,该斜截断面的上半截面为钝性半圆形。
发明人曾作过两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如附图三所示。利用普通的5#注射针尖(1)、针管(2)、针座(3)、针尖斜截断面(4),其特征在于普通5#注射针尖的斜截断面(4)后方0.3~0.5mm处铸有一垂直于针管(2)的圆柱体(5)即突出物。该圆柱体直径为0.5mm,高为1mm。以此形成控制进针深度的限位装置。
最佳实施例,如附图四。在距离普通5#注射针尖斜截断面(4)后方0.3mm~0.5mm处的针管外,套上壁厚为0.2mm的9#注射针管(6),并使两管紧密贴合与针座(3)铆为一体,外套管即为突出物部分,其前端有一个斜截断面(7),开口与针尖斜截断面(4)开口以中轴形成180°的相反位置。并且该斜截断面的下顶点(10)与针尖嘴尖点(5)在一条直线上,该直线能与注射针中轴重合。套管前端斜截断面的上半截面(9)为钝性半圆形,形成阻挡皮肤而控制进针深度的限位装置。套管前端斜截断面的倾斜角度α(8)为15°~17°以控制进针角度。
按照本方法制成的皮内注射针,能有效地控制进针深度与角度,坚固耐用,不易弯曲,且操作简便,有利于皮丘的形成,从而提高了观察反应的准确性,解决了皮内注射时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能广泛用于临床皮试,预防接种,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等。
该皮内注射针可由无缝不锈钢套管与普通注射针座铆合而成,也可一次性铸压成形。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用皮内注射针。由针尖、针管、针座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注射针尖斜截断面上方设置特出物部分,构成控制进针深度的限位装置。
2.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皮内注射针,其特征在于突出物为距离针尖斜截断面后方0.3~0.5mm处的针管骤粗,该突出物前端有一个斜截面,其开口与针尖斜截断面开口围绕中心轴成180°的相反位置。
3.按照权利要求
2所述的突出物,其特征在于突出物的前端斜截面的下顶点与针尖嘴尖点在一条直线上,且这根直线能与中心轴线重合。
4.按照权利要求
2所述的突出物,其特征在于突出物前端斜截面的倾斜角度为15°~17°。
5.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皮内注射针,其特征也可为突出物是一个垂直于针尖斜截断面后方0.3~0.5mm处的圆柱体。
6.按照权利要求
1~5所述的皮内注射针,其特征在于其设置的突出物可以是用无缝不锈钢套管铆合制成,亦可一次性铸压成型。
专利摘要
一种医用皮内注射针,由针尖、针管、针座部分组成,其针尖后方的针管骤粗,形成突出部分。该突出部分的前端有一个斜截面。其开口与针尖斜切断面开口绕中轴旋转成180°的相反位置,且前端斜截面的上半截面为钝性半圆形。分别构成控制进针深度和角度的限位装置。具有坚固耐用,不易弯曲,操作简便,有利于皮丘的形成,从而提高了观察反应的准确性,解决皮内注射时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等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皮试,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等。
文档编号A61M5/32GK85202594SQ85202594
公开日1986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1985年6月25日
发明者顾茂松, 杨剑平 申请人:顾茂松, 杨剑平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