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引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3794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胸腔引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治疗器械技术领域。
目前,治疗气(液)胸均采用行皮肤切开,放置梅花管与体外负压水封瓶连接进行引流(称胸腔闭式引流术)。此手术切口较大组织损伤严重,对壁层胸肤有较大破坏。另外还会出现切口进气,切口渗出液进入胸腔,经切口胸腔内气体进入皮下,产生皮下气肿等并发症,所用的负压水封瓶体积大,连接导管长,病人活动不便。
对于临时性抽吸胸腔内的气体(液体)采用三通接头与穿刺针头连接,抽吸时需来回转动制动阀完成关闭与开放与胸腔连接的通道,其操作繁琐,效率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流效率高,操作简单,体积小的引流器。
本实用新型的要点是它由导流制动装置和水封瓶组成,导流制动装置与水封瓶通过导流管相通。导流制动装置包括基部、注射接头、排出管接头、胸腔穿刺针、制动垫、固定片(见图1);基部〔1〕与胸腔穿刺针〔4〕静配合固定相接,基部〔1〕的两个凹形相通腔室内均放入制动垫〔5〕,注射接头〔2〕和排出管接头〔3〕均与基部〔1〕通过螺纹连接,基部〔1〕与胸腔穿刺针〔4〕相垂直的端面〔7〕过渡配合(或静配合)连接一固定片〔6〕;水封瓶为一半圆柱形(或圆柱形、长方柱形)透明体(见图3),在水封瓶的上平面有可放入导管的孔〔12〕及排出孔〔13〕,通过上平面放入水封瓶进入导管〔11〕,进入导管〔11〕与水封瓶静配合相接。
本胸腔引流器与现有技术相比,进入胸腔对组织及胸腔壁层损伤较小,不会引起创口进气及渗出液进入胸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引流效率高等优点,提高了引流的可靠性,其设计先进,合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制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注射接头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注射接头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封瓶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叙述导流制动装置中基部〔1〕腔室内放入的制动垫〔5〕直径D大于凹形腔底〔8〕半径R与胸腔穿刺针〔4〕半径r之和,小于凹形腔底〔8〕的直径。注射接头〔2〕与排气管接头〔3〕上的支架〔9〕上开有边流孔〔10〕。水封瓶中排气孔〔13〕在水封瓶上平面与侧面交界的转角〔14〕处。
若临时抽吸气体、液体,采用锐头胸腔穿刺针〔4〕(不带固定片〔6〕),于排出管接头〔3〕上按装通向容器适当长度的导流管(排气不用容器)。当用于时间较长的闭式引流,先以皮肤穿刺锥在相应部位刺一小孔,再以圆头胸腔穿刺针〔4〕进入胸腔,抽吸有气(液)排出后,取下注射器,盖上胶塞,导流管将排出管接头〔3〕与水封瓶进入导管〔11〕连接,并用胶布通过固定片〔6〕将其固定在皮肤上,水封瓶用胶布固定。
权利要求1.一种胸腔引流器,由导流制动装置和水封瓶组成,其特征在于导流制动装置包括基部、注射接头、排出管接头、胸腔穿刺针、制动垫、固定片;基部[1]与胸腔穿刺针[4]静配合固定相接,基部[1]的两个凹形相通腔室内均放入制动垫[5],注射接头[2]和排出管接头[3]均与基部[1]通过螺纹连接,基部[1]与胸腔穿刺针[4]相垂直的端面[7]过渡配合(或静配合)连接一固定片[6];水封瓶为一半圆柱形(或圆柱形、长方柱形)透明体,在水封瓶的上平面有可放入导管的孔[12]及排出孔[13],通过上平面放入水封瓶进入导管[11],进入导管[11]与水封瓶静配合相接;导流制动装置与水封瓶通过导流管相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基部〔1〕腔室内放入的制动垫〔5〕直径D大于凹形腔底〔8〕半径R与胸腔穿刺针〔4〕半径r之和,小于凹形腔底〔8〕的直径。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注射接头〔2〕与排气管接头〔3〕的支架〔9〕上开有边流孔〔10〕。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排出孔〔13〕在水封瓶上平面与侧面交界的转角〔14〕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治疗器械技术领域,它由导流制动装置和水封瓶组成,导流制动装置与水封瓶通过导流管相通。与现有技术相比,进入胸腔对组织及胸腔壁层损伤较小,不会引起创口进气及渗出液进入胸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引流效率高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M27/00GK2031288SQ88210559
公开日1989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1988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1988年5月19日
发明者钟志平 申请人:钟志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