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电子治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3891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心绞痛电子治疗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治疗心绞痛的电子医疗装置。
目前医治心绞痛主要靠药物、手术或超声波、激光等,这些治疗方法存在着普适性差、风险大、有付作用、装置成本高或效果不显著等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方便实用的心绞痛电子治疗装置、是心绞痛的一种新治疗手段。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措施是心绞痛电子治疗仪由多谐振荡器、射极输出器、未级输出控制器和输出电极组成,其中A、多谐振荡器是集成电路块IC555(NE555)和电阻R1、R2、电容C1组成的时基电路;B、射级输出器是三极管3DG6或3DG201B(BG1)和电阻R3、R4、R5组成的阻抗匹配电路;C、未级输出控制器是硅三极管(BG2)3DG12和电阻R6、电位器W与变压器B组成的控制电路;D、输出电极是镶嵌在两个小绝缘板(2×16×30mm3)上的金属触头,它们用导线分别与变压器B的初、次级(1、5)联接;在该治疗仪的电路中耦合电容C3联接于集成块IC(3脚)和BG1基极之间,使多谐振荡器电路与射极输出器电路相联,耦合电容C4联接于BG1发射极与电位器W之间,使射极输出器电路与未级输出电路相联,发光二极管(LED)和电阻R7组成简单的电源显示器,本仪器可采用直流电源(或交-直流)电源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
心绞痛电子治疗仪电路图。
结合附图对该治疗器的结构原理说明如下1.多谐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为500-600HZ,可根据近似公式f= 1.433/((R1+2R2)C1) 适当调整电阻R1、R2及电容C1的值来确定,若输出f为550HZ时,电阻R1为20KΩ,R2为3KΩ,C1为0.1μF,则输出占空比为50%的方波脉冲。
2.射级输出器电路中R4为4.7KΩ,R5为1.5KΩ,通过调整R3的阻值可以使BG1管的集极电流为2-3毫安。该输出器具有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的特点,可以较好地实现前、后极的阻抗匹配,并将C3(10μF/10V)耦合输入的脉冲信号,再经C4(10μF/10V)输出到控制器电路BG2管的基极。
3.未级输出控制器电路中,由于BG2为NPN型(3DG12),正向压降为0.7V,因此,硅管可选4.7KΩ电位器,使BG2偏压(Vbe)在0-0.7V范围内变化,从而也就控制了通过变压器B输出的脉冲电压,使之在0-40V范围内变化,再由两个电极输出作用于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疗心绞痛的目的。电路中变压器B的铁芯截面积为5.5×7mm2,初级线圈1-2端间的线圈用φ0.06mm漆包线绕1700匝,3-5端间的线圈绕1470匝,中心轴头为4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可根据病情或因人而异,调节输出脉冲电压的大小,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和明显的疗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266医院内二科100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其有效率可达98%。
2.与超声波、激光类治疗装置相比,具有体积小、成本低。耗电少、便于携带等显著特点,是一种经济实用、适于在各种环境随时防治心绞痛病症的理想治疗器。
权利要求心绞痛电子治疗器由多谐振荡器、射级输出器、未级输出控制器和输出电极组成,其特征是A.多谐振荡器,是集成电路块IC555(或NE555)和电阻R1、R2、电容C1组成的时基电路;B.射级输出器是三极管3DG6或3DG201B(或BG1)和电阻R3、R4、R5组成的阻抗匹配电路;C.未级输出控制器是硅三极管(BG2)3DG12和电阻R6、电位器W与变压器B组成的控制电路;D.输出电极是镶嵌在两个小绝缘板(2×16×30mm3)上的金属触头,它们用导线分别与变压器B的初、次级(1,5)联接;在该治疗仪的电路中耦合电容C3联接于集成块IC(3脚)和BG1基极之间,使多谐振荡器电路与射极输出路电路相联,耦合电容C4联接于BG1发射极与电位器W之间,使射级输出器电路与未级输出电路相联,发光二极管(LED)和电阻R7组成简单的电源显示器,本仪器可采用直流电源(或交~直流)电源供电。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治疗心绞痛的电子医疗装置。该治疗仪的多谐振荡器发出的脉冲信号经射级输出电路,在电位器的控制下,由末级控制器输出500-600Hz,0-40V脉冲电压,通过两个输出电极作用在人体穴位上,从而产生医治心绞痛的疗效。其整机装置体积小、成本低、便于携带,是适用范围宽、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一种理想的心绞痛治疗装置。
文档编号A61N1/36GK2043884SQ8821318
公开日1989年9月6日 申请日期1988年9月8日 优先权日1988年9月8日
发明者沈京苏 申请人:沈京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