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9122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脊椎前位锥体间复位固定器,其主要是在脊椎前位上取出病变椎体後所遗留的空间内置入一筒状枢钮座,该枢钮座上下端分别以正、反螺纹螺合有一螺杆,螺杆末端螺设有盘座,经扳转枢钮座可使两螺杆分别向外螺出,从而使两盘座分别抵制于该空间上两相邻椎体的顶、底面,以提供脊椎一支撑复位作用。
脊椎为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然而当人们遭遇车祸意外、运动伤害,乃至于感染或肿瘤,却都将引发脊椎的病变伤害,如图6所示,是人体中脊椎的末端,其中脊椎经常出现病变而有压迫神经症状部位是在其前位的椎体90,当其中一节椎体91发生骨折、发尖而有神经压迫症状时,目前的作法是将该节病变椎体91取出,以减少神经压迫,而该病变椎体91取出后,必须于其遗留空间内置入一适当的内植物,以接合上下相邻的椎体90,提供减压术后的稳定性,以往的作法是植入块状骨头,或再加内固定器,以求稳定,而以目前既有的固定器在复位操作及稳固性上仍未臻理想,故如何提供一复位操作简单及稳固安全的脊椎前位复位固定器即值得深入探究。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主要是在脊椎上由病变椎体所遗留的空间内置入一筒状枢钮座,该枢钮座上下端分别以正、反螺纹螺合有一螺杆,螺杆末端螺设有盘座,经扳转枢钮座,其上、下两螺杆分别向外螺出,从而使两盘座分别抵制于该空间内两相邻椎体的顶、底面,以提供脊椎一稳固的复位支撑作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主要特征在于一呈中空筒状的枢钮座上下端分别形成正、反内螺纹,其间分别螺合有一螺杆,两螺杆上分别形成与枢钮座对应的正、反螺纹,并对应螺合于枢钮座上,又两螺杆外侧端部中央处形成有螺孔,于其上固定一盘座,该盘座是呈一凹弧盘状,其盘底中央处形成有一固定孔,固定孔上穿设有一螺栓,螺栓对应螺入螺杆外侧端部的螺孔内,将两盘座分别固定于螺杆末端,在该盘座底部设有穿经所述螺杆的托架,该托架固定安装于脊椎的椎体间。
所述的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该盘座周边环设形成有多个尖齿。
所述的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该盘座外底面适当处环设形成有多个凹穴,又螺杆端部对应形成有凸齿,该凸齿嵌入盘座的凹穴内。
所述的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该盘座上述所设螺栓未旋紧于螺杆上。
所述的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该枢钮座外侧壁适当处形成有一供六角扳手扳转的六角壁面。
所述的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该六角壁面形成有供内六角扳手插入扳转的六角穿孔。
所述的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该托架呈-L形状,其垂直壁配合椎体弧度形成有一弧壁部,弧壁部上设有供穿设钢钉的穿孔,其水平壁上则形成对应穿经螺杆托住盘座的凹槽。
由上述说明可知,本发明的效果主要是在一枢钮座上分设螺杆及盘座,以构成一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在脊椎前位上取出病变椎体後所遗留的空间内置入该枢钮座,该枢钮座上下端分别以正、反螺纹螺合有一螺杆,螺杆末端螺设有盘座,经扳转枢钮座可使两螺杆分别向外螺出,从而使两盘座分别抵制于该空间上两相邻椎体的顶、底面,以提供脊椎一支撑复位作用。而该复位固定器由于具有较大的接着面积,且配合该托架的固定,具有高度的结合稳定性,其不仅确保组装后的医疗效果,也已同时保障病患的安全与权益。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的平面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侧视实施例图。
图4为本发明的背视实施例图。
图5为本发明的俯视剖面图。
图6为脊椎末端的平面图。
有关本发明的结构部份,请首先参阅图1所示,其主要是在一呈中空筒状的枢钮座10上下端分别形成正、反内螺纹11,该枢钮座10外侧壁中段或适当处形成有一六角壁面12,可供扳手扳转,该六角壁面12的每一壁面上分别形成有一六角穿孔13,可供内六角扳手插入,并扳转该枢钮座10;
又枢钮座10的正、反内螺纹11内分别螺合有一螺杆20,两螺杆20上分别形成与枢钮座10对应的正、反螺纹21,以便对应螺合于枢钮座10上;又两螺杆20外侧端部中央处形成有螺孔22,其周缘则形成有多个凸齿23,其上分设有一盘座30,该盘座30是呈一凹弧盘状,其盘缘环设形成有多个尖齿31,又其盘面周边形成有多个穿孔32,供穿置移植骨及骨融合长入,其盘底中央处则形成一固定孔33,固定孔33上穿设有一螺栓34,螺栓34对应螺入螺杆20外侧端部的螺孔22内,以便于将两盘座30分别固定于螺杆20末端,又请参阅图2所示,该螺栓34实际上并未完全螺入螺孔22内,换言之,盘座30并未旋紧于螺杆20上,而得产生约三十度的角度偏转,以配合接合椎体的角度。
再请参阅图1、图2所示,该盘座30外侧接近中央固定孔33的壁面上以适当间距形成有多个凹穴35,各凹穴35于未组装前是与螺杆20端部的凸齿23呈交错状,经安装时,则使盘座30与螺杆20相对旋转一角度,即可使螺杆20上的凸齿23对应嵌入盘座30的凹穴35,而提供一定位作用。
另在组装时为确保该盘座30的稳固,可配合两托架40以固定之,两托架40是概呈-L形状,其垂直壁是配合椎体表面弧度形成一弧壁部41,弧壁部41上形成有两穿孔410,其上穿设有钢钉42分别由不同水平位置,以适当角度交叉钻入固定于椎体上,又托架40的水平壁上则形成有一凹槽43,其可穿经螺杆20托盘座30,以消除原先螺杆20与盘座30间存在三十度的偏斜空间,而确保其稳定度,至于其详细组装型态请容后陈述。
由上述说明,可看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型态,至于其组装态样详如以下所述本发明的复位固定器在安装前是视病患脊椎病变椎体经减压切除后的椎体缺损处空间大小,调整枢钮座10上的两螺杆20至适当长度,然后将其置入脊椎上取出病变椎体后所遗留的缺损空间92内,如图3所示,该复位固定器的安装位置是在该缺损空间92上下相邻的两椎体90中央处,以获致最稳定的支撑固定效果,由于切除病变椎体与椎间盘所遗留缺损空间92的相邻椎体90底、顶面可能呈一前倾角度,此时该可偏转角度的盘座30可自动调整其角度以配合上下相邻椎体90底、顶面的斜度,并抵制其上,又使盘座30本身旋转一角度,使其外底面的凹穴35对应嵌入螺杆20端部的凸齿23上,随后再利用扳手或内六角扳手扳转枢钮座10,由于枢钮座10上下端与两螺杆20分别形成相对的正、反螺纹,故当枢钮座10转动时,两螺杆20将同时以上下方向分别向外螺出,而螺杆20末端的盘座30亦同时抵紧于相邻上、下椎体90的底、顶面,因盘座30是以一圆盘面与椎体90接触,故具有一较大的接合面积,又盘座30周缘形成的尖齿31则可深入椎体90内表面,藉此可确保盘座30与椎体90间不致产生移位现象。
其经组装于脊椎后,为确保盘座30的稳固,即利用该托架40加以固定,如图4所示,其主要是使托架40由椎体90侧端置入,并以其水平壁上的凹槽43穿经螺杆20,俟推进到底,托架40垂直向的弧壁部41将贴近于椎体90外侧表面,此时再将钢钉42经弧壁部41上的穿孔410打入椎体90内,其中两钢钉42是以不同水平位置藉交叉方式打入椎体90如图5所示,藉以消除盘座30与螺杆20间原先存在的自动偏转功能,如此即可确保该盘座30的稳固,从而提高整个复位固定器的组装稳定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主要特征在于一呈中空筒状的枢钮座上下端分别形成正、反内螺纹,其间分别螺合有一螺杆,两螺杆上分别形成与枢钮座对应的正、反螺纹,并对应螺合于枢钮座上,又两螺杆外侧端部中央处形成有螺孔,于其上固定一盘座,该盘座是呈一凹弧盘状,其盘底中央处形成有一固定孔,固定孔上穿设有一螺栓,螺栓对应螺入螺杆外侧端部的螺孔内,将两盘座分别固定于螺杆末端,在该盘座底部设有穿经所述螺杆的托架,该托架固定安装于脊椎的椎体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该盘座周边环设形成有多个尖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该盘座外底面适当处环设形成有多个凹穴,又螺杆端部对应形成有凸齿,该凸齿嵌入盘座的凹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该盘座上所设螺栓未旋紧于螺杆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该枢钮座外侧壁适当处形成有一供六角扳手扳转的六角壁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该六角壁面形成有供内六角扳手插入扳转的六角穿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该托架呈-L形状,其垂直壁配合椎体弧度形成有一弧壁部,弧壁部上设有供穿设钢钉的穿孔,其水平壁上则形成对应穿经螺杆托住盘座的凹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脊椎前位椎体间复位固定器,其主要是在一筒状枢钮座上下端分别螺套有一螺杆,两螺杆分具正反螺纹,其末端分别螺合有一盘座,盘座周缘环设形成有固定尖齿。组装时,以该枢钮座连同盘座置入经减压手术后的脊椎椎体间缺损处,又经扳转枢钮座使螺杆向外螺出,使上下盘座分别抵制于相邻上、下椎体的底、顶面,藉以取代原病变减压取出的椎体与椎间盘,并提供支撑固定作用。
文档编号A61B17/70GK1106248SQ94101170
公开日1995年8月9日 申请日期1994年2月3日 优先权日1994年2月3日
发明者吴兴盛, 陈博光 申请人:吴兴盛, 陈博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