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立放两用式超声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0344阅读:7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持、立放两用式超声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手持、立放(直立放置)两用式超声雾化器,该雾化器可用作医用雾化设备。
本申请人曾于1993年申报了实用新型“手持式超声雾化器”专利申请,并已获取专利权(专利号为93207953.9)。这种手持式超声雾化器与台式雾化器相比有明显的优点,但实践证明也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雾化头的主体部分是由雾化头基体、超声波水箱壳体、密封垫圈和雾化室壳体依次叠加,然后用螺杆贯穿组装而成的,组装时要将四个件(其中垫圈为软橡胶件)各自的三个螺杆孔和一个导气孔同时对正,因此,组装工作比较困难。
2.这种多层叠加组装,无法做到比较一致的同心度,因而往往造成上、下件之间明显的相互“错位”,影响外观。再加上塑料制品在注塑成形时,外径尺寸无法保证一致性,因而使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3.由于组装螺杆处于壳体壁内,因而要求壳体壁要有足够的厚度,特别是雾化室壳体还要满足密封垫圈对厚度的要求。而这么厚的塑料制品在用一般注塑机注塑成型时,容易出现因收缩所造成的严重变形,影响正常使用。
4.雾化头基体中的气流通道是一条经过二次弯曲的通道,注塑成型时无法一次性完成,因而给制造带来一定的麻烦。
5.超声波水箱的注水孔和水密螺栓影响整个壳体的外观美。
6.由于气流通道是由多层结构件中的孔对接而成的,因而不但要求对接面要满足防气漏要求,而且组装比较麻烦。另外多次对接且多次弯曲的孔也会影响气流的有效传输。
7.由于雾化室以透声窗为底,而超声波声束的开角比较小,因而布满整个透声窗表面的残液将不能被充分雾化,另外透声窗四周与雾化室壳体之间存在一条环形沟槽,沟槽内存在的药液也得不到雾化因而存在药液浪费现象。
8.这种手持式雾化器当用于门诊或病房时,若需要放置在桌面上使用(特别是对于手持有困难的病人),显得头重脚轻容易翻倒,给使用带来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供手持、立放两用式超声雾化器,该雾化器在整体结构和多个技术环节上对“手持式超声雾化器”专利技术作了重要改进,有效地克服了以上所述的种种问题,不但性能得到有效地提高,而且整体结构合理,构造简单,易于组装,制造成本降低,并且使用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电源部分,超声雾化头和供超声雾化头直立放置时增加放置稳定性的立放基座。超声雾化头主要由喷雾咀、雾化室、产生超声波的超声波水箱、手持柄、气囊和导气管等几个部分构成。雾化室壳体与手持柄构成雾化头的主体。超声波水箱处于超声雾化头壳体的内腔中,并且位于雾化室的下面。雾化头主体内有一条通往雾化室的气流通道。采用气囊作为气源,气囊可以安装在雾化头主体上,也可以分置,而用一根导气管连通。为了按照使用者呼吸的节律控制超声雾化器呈间断工作状态,设置一个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可以安装在雾化头主体上,也可安装在气囊上。当安装在气囊上时,可用操作气囊的手同时操作控制开关,实现超声雾化的开通,喷雾咀的喷雾和使用者的呼吸三者之间的同步。超声波产生电路可以安装在雾化头的内腔中,也可以安装在电源部分的壳体内。本实用新型当去掉气囊后,可成为自吸式超声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中的超声波水箱是一个由水箱壳体及上部的透声窗、底部的超声换能器、壳体壁上的注水孔水密螺栓所构成的一个全封闭容器,容器内注满水或与水的声阻抗相近的其他安全性液体。
雾化室是产生超声雾化的一个容器,雾化室的下面是超声波水箱,雾化室底部与超声波水箱相对应的部位有一个超声辐射孔,雾化室上部有与气流通道相通的气流导入通道和与喷雾咀相通的雾输出口。
超声雾化头内的气流通道由雾化室壳体内的通道孔与手持柄内的气流输送管道对接而成。
透声窗是一层顺性良好的薄膜。
雾化室内的气流导入通道是一个与气流通道相通的气流导入机构,该机构不但能将气流输送入雾化室内,而且能防止内壁上的水流入气流通道内。该机构位于雾化室内,并沿内壁分布且向下倾斜,倾角为锐角。
立放基座能够使超声雾化头直立放置时增加放置稳定性、避免翻倒。雾化头不但能牢固地安装在基座上,而且还能够十分方便地取下来,以满足手持、立放两种方式使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新的构思,超声波水箱处于雾化头主体的内腔中,这样不但避免了水箱注水孔及水密螺栓对外观美感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雾化头主体部分的壳体可以做得较薄,避免了厚壳体注塑时容易变形的问题;主体构成件数量减少,而且组装结构大大简化,这样不但使组装工作变得简单,而且也可以避免对接件相互“错位”的现象;主体内气流通道对接环节减少,而且可以做到没有弯道,这样不但容易制造和组装,而且也有利于气流的畅通;雾化室底部的超声辐射孔与透声窗之间形成一个小“盆地”,这样雾化室内的残液将集中在小“盆地”内,而不是布满整个底面,因而残液能够得到充分地雾化,避免了药液的浪费;雾化头可以手持使用,也可以固定在基座上使用,因而使用更加方便。
下面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超声雾化头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实施例附
图1中超声波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喷雾咀(2)喷雾咀接头(3)雾化室(4)雾化室壳体(5)超声波水箱(6)螺杆(7)指示灯(8)控制开关(9)底托(10)气囊(11)导气管(12)气流导入通道(13)密封圈(14)气流通道(15)组装连接机构(16)手持柄(17)组装螺母(18)导气管接头(19)立放基座(20)透声窗(21)超声波水箱壳体(22)注水孔水密螺栓(23)超声换能器(24)透声窗密封圈(25)透声窗安装骨架(26)换能器密封螺母超声雾化头所有壳体均可以采用符合医用卫生要求的塑料制造。主体部分可采用园柱状形体,雾化室壳体(4)与喷雾咀接头(2)连接处可做成45°弯头状。
雾化室(3)内的气流通道(14)可选在壳体“脊背”一侧,手持柄(16)内的一段气流通道(14)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采用如附
图1中所示的结构;另一种是采用一段导管(例如软管)直接与雾化室(3)内的一段气流通道对接。
为了方便组装,手持柄(16)的下端加一个底托(9),内腔中设置一个组装连接机构(15),该机构通过其上端的平盘部分及三个均匀分布的螺杆(6)被固定,这样平盘部分对超声换能器密封螺母(26)产生一定的压力,以防止螺母松动。组装连接机构(15)细长柱的末端具有螺纹结构,与组装螺母(17)相配合完成雾化头的组装。当超声波产生电路安装在手持柄(16)内腔中时,组装连接机构(15)还为电路板的安装提供方便。
超声波水箱(5)的透声窗(20)通过透声窗密封圈(24)紧固在透声窗安装骨架(25)上,骨架对应注水孔的部位有一个通孔,使注水孔与内腔相通。通过拧紧换能器密封螺母(26),向超声换能器(23)和透声窗密封圈(24)提供水密所需要的压力。水箱上端的突出部分恰好可放入雾化室(3)底部的超声辐射孔内,对安装起定位作用。
超声换能器(23)可以采用目前通用的1.7MHz压电式换能器。
透声窗(20)可采用聚乙烯薄膜制作。
气囊(10)可采用目前血压计上采用的那种气囊。
立放基座(19)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应明显地大于超声雾化头直接立于桌面上时的接触面积。超声雾化头通过其下端完成与立放基座(19)的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可采用紧配合插接方式,或者螺纹连接方式,或者采用目前保温杯及磁化杯盖那种旋扣式连接方式等。
权利要求1.一种手持、立放(直立放置)两用式超声雾化器,由电源、超声波产生电路、超声波水箱(5)、雾化室(3)、手持柄(16)、喷雾咀(1)、气囊(10)、气流通道(14)、控制开关(8)和立放基座(19)构成,其特征在于a.本雾化器由电源部分、超声雾化头和供超声雾化头直立放置时增加放置稳定性的立放基座(19)三个部分组成;b.超声雾化头主体由雾化室壳体(4)及其下面的手持柄(16)构成;c.用于产生超声波的超声波水箱(5)处于超声雾化头壳体内腔中,并且位于雾化室(3)的下面;d.超声雾化头主体内有一条气流通道(14),该通道的上端与雾化室(3)相通,下端与气源相通;e.采用气囊(10)作为气源,气囊(10)可以安装在雾化头上,也可以分置,而用导气管(11)与气流通道(14)连通;f.超声波产生电路可以安装在超声雾化头壳体内,也可以安装在电源部分的壳体内;g.控制开关(8)可以安装在雾化头主体上,也可以安装在气囊(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立放两用式超声雾化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超声波水箱(5)是一个由超声波水箱壳体(21)、上部的透声窗(20)、底部的超声换能器(23)和壳体上的注水孔水密螺栓(22)构成的全封闭容器,容器内注满水或与水的声阻抗相近似的其他安全性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立放两用式超声雾化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雾化室(3)是由雾化室壳体(4)构成的一个容器,该容器的下面是超声波水箱(5),该容器的底部与透声窗(20)相对应的部位有一个超声辐射孔,雾化室(3)上部有与气流通道(14)相通的气流导入通道(12)和与喷雾咀(1)相通的雾输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和3所述的手持、立放两用式超声雾化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气流导入通道(12)处于雾化室(3)内,并与气流通道(14)相通,该气流导入通道(12)沿内壁分布,并向下倾斜,倾角为锐角。
专利摘要手持、立放两用式超声雾化器可用作医用雾化设备,包括电源、超声雾化头和立放基座三个组成部分。超声雾化头主要由喷雾嘴、雾化室和手持柄构成。用于产生超声波的超声波水箱处于壳体内腔中。采用气囊作气源。在雾化头或气囊上可安装一个控制开关,以实现雾化、喷雾和吸气三者之间的同步。超声波产生电路可以安装在雾化头壳体内,也可以安装在电源盒内。本机结构合理、易于加工制造、便于组装、操作简单、携带方便、药液雾化充分,可供手持、直立放置两种方式使用。
文档编号A61M11/00GK2181301SQ9420064
公开日1994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1994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1994年1月18日
发明者陈培田 申请人:陈培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