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器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3960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引器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临床外科的一种管状外科器械的导管,具体的说是一种可有目的地抽吸一定物质的吸引器导管。其作用方式是使用吸引器,通过冲洗,在吸出空气、水或药液的同时,从机体的呼吸器官如支气管中吸出需要去除的粘性物质,如痰、血肿或化脓物等。
迄今为止,在临床外科中用于呼吸器官的常规的吸引器导管由包括一个管体的单管结构或由包括多管体的复管结构组成。使用单管式吸管,是在减压条件下抽吸管的内部,将粘性物质从导管前部移出。复管结构的导管则是将其中任一管体作为吸引管,以减压方式从该管抽吸,而其余的管体作为旁管,用以通入药液、空气或插入医疗器械,从而在吸出特定物质的同时,从吸引管的前部移去该物质。
另外,据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84307/1993号记载,在正压力下,注射药液的注射管在吸取粘性物质的吸引管附近与之联用。由于从注射管进行药液注射,依靠冲刷作用,粘稠物质可以从吸引管的前端除去。
但是,对于前述的常规吸引器导管,不论通过单管或复管结构的器械进行吸引手术,均有可能在人体内出现不正常的情况,这是由于吸引管(51)的导管前端结构相同。也就是说,当粘性物质(B′)如痰,在抽吸作用下移出肺支气管(A′)时,该物质(B′)在吸引管某一导管的一端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导管内部处于一种减压的状态(图7(a)—(c)),导管的前部有时会事与愿违地被吸在某一支气管(A′)的腔内。由于吸引管前部完全相同的结构,其导管(51)前端不易从支气管腔内脱离。因此,吸有吸引器导管的支气管前部在直接受到吸引的负压作用下,产生强的生理性负压。这样会对人体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如呼吸困难或引起肺炎。
另一方面,对于后一种常规吸引器导管来说,它设有一个在压力下向管的基部的吸出部位注射药液或空气等的注射管,以便在通过注射所产生的抽吸作用下将粘性物质移出。可见本发明的导管与前述的常规导管在移出技术上明显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常规导管的基本移出技术只是通过一个吸引管使粘性物如痰在吸引作用下被移出。甚至在正常功能状态下抽吸粘性物质,前述的第一种常规导管仍可能在机体内引起不良情况,这是由于其导管前部尖端的结构完全相同。
此外,正如这种防止由于被吸入腔内而使导管吸于该器官组织的吸引器导管,市场上还出售一种由Terumo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在日本注册商标为“SAFEED”(注册第1280771号)的胃管导管。这种导管的组成方式是导管前端尖部是双联管结构,即一个旁管与一个吸引管并列。导管前端关闭时,在吸管与旁管间形成短路,进而在吸引管的侧面形成一系列孔。当然,使用这种导管可以防止将导管插入机体的组织器官内。但由于这种吸引器吸引和排除特定物质是通过导管的侧面,在支气管这种细长的器官内完成这一吸引手术是困难的。因此这种导管在一定程度上仅适用于从相对体积较大的器官如胃中移取物质。应指出,本发明中用于呼吸器官的导管与前述的仅用于消化系统的导管的前部尖端结构在本质和功能上互不相同。
基于上述想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了的、安全有效的吸引器导管。
这一目的可通过具有一定结构的吸引器导管来实现吸引管和旁管分枝样排布且在导管基部相互独立,在导管前部尖端通过一个中隔板将导管连成一个整体。其特点是吸引管和旁管开口于其前部尖端时,通过穿透分隔两管的中隔板在两管间形成短路。或者具有多管结构的导管由一个吸引管和两个以上旁管组成。吸引管和旁管分枝排布且在导管基部相互独立,在导管前部尖端通过一个中隔板将导管连成一个整体,其特点是吸引管和旁管分别开口于其前部尖端,通过穿透中隔板的前部尖端在管间形成短路。
本发明导管的一个特征在于通过局部穿透中隔板的前部尖端,在中隔板前部尖端设有一至多个细小的凹槽。
分别开口于导管前部尖端的吸引管和旁管被中隔板分隔,中隔板的前部尖端被部分穿透形成短路。当吸引管处于负压状态,旁管通过短路也处于负压状态。所以当旁管基部置于空气中时,空气可被吸入旁管,同样的,将旁管基部置于生理盐水或冲洗用药液中,该生理盐水或冲洗用药液可被吸入旁管。因此不必担心导管前部尖端吸于某一支气管腔内。另外对于粘性物质如痰、化脓物或血肿等的抽取可通过润湿粘性物,特别是在吸有生理盐水或冲刷用药液的情况下可轻易而有效地完成。
另外,中隔板前部尖端被局部穿透形成一个或多个细小的凹形短路孔。当空气或药液通过时,中隔板会发生振动。而在吸引管处于负压状态以吸出粘性物如痰时,由于中隔板的振动,可防止所吸取的粘性物阻塞于局部。因此可通过抽吸管的尖部平稳地将粘性物吸出。
另外,短路基本上是由穿透中隔板的前端尖部形成,由于短路孔形状各异,痰等粘性物不会阻碍于局部,而能有效平稳地移出。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吸引器导管透视图。
图2(a)是表示该导管前部尖端的前视图。
图2(b)是表示该导管前部尖端沿图2(a)中直线I—I的剖面图。
图2(c)是表示该导管前部尖端沿图2(a)中直线I′—I′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吸引器导管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吸引器导管前部尖端的前视图。
图4(b)是表示该导管前部尖端沿图4(a)中直线II—II的剖面图。
图4(c)是表示该导管前部尖端沿图4(a)中直线II′—II′的剖面图。
图5(a)划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吸引器导管前部尖端的前视图。
图5(b)是表示该导管前部尖端沿图5(a)中直线III—III的剖面图。
图5(c)是表示该导管前部尖端沿图5(a)中直线III′—III′的剖面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吸引器导管前部尖端的前视图。
图6(b)是表示该导管前部尖端沿图6(a)中直线IV—IV的剖面图。
图6(c)是表示该导管前部尖端沿图6(a)中直线IV′—IV′的剖面图。
图7(a),(b),(c)以是表示常规吸引器导管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中多管结构吸引器导管的透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双管结构吸引器导管(1)是吸引管(2)和旁管(3)在基部分枝样排列形成互相独立的末端,而在其前部尖端,吸引管(2)和旁管(3)通过中隔板(4)享有共同的部分。吸引管(2)和旁管(3)分别开口于前部尖端(9),分隔吸引管(2)和旁管(3)的中隔板(4)部分穿透形成连接吸引管(2)和旁管(3)的U形短路(5)。
按上述结构构成的导管(1),当用一个吸引器(图中未示出)连于吸引管(2)向管(2)中施以负压,如图3所示,吸引管(2)的内部将处于负压状态,相应的,阻塞支气管(A)的粘性物质(B)如痰被吸入导管(1)的吸引管(2)的前部尖端(9)。同时,通过中隔板(4)上形成的短路(5),在吸引管(2)内负压作用下,空气及药液被吸入吸引管(2)。这样,吸引管(2)的前部尖端(9)不会被完全阻塞。
另外,被吸入的空气或药液利用冲洗作用很容易吸引粘性物,如痰被吸于导管(1)的前部尖端(9)。
而且,连接吸引管和旁管的短路孔可为各种形状,其大小可使其经常保持畅通,只要痰等粘性物靠近吸引器导管前部尖端时不会不必要地阻塞短路孔。
如图4中所示,一个短路(15)可由穿透中隔板(14)的前部尖端(19′)形成。图6中,一个细小的短路孔(25)可位于中隔板(24)的前部尖端(29′)或二个细小的短路孔位于中隔板(34)的前部尖端(39′)。
又如图8所示,当备有多个旁管(43a)、(43b)时,则可以将空气和一系列药液分别吸入以使这些药液在前部尖端混合,这样来适应更广泛的需要。图8中,42是一个吸引管,46是所述旁管的顶部。45为短路孔,44是中隔板,49是导管前部尖端。
如上所述,与常规单管式吸引器导管相比较,使用本发明的吸引器导管可在空气或药液的冲刷作用下将粘性物质如痰简便地吸出。同时可避免因为由肺内吸痰时由于支气管的脆性引起的肺膨胀不全的状态。
另外,当封闭旁管顶部末端(6)的开口时,本发明的吸引器导管可做为单管式吸引器导管使用。
权利要求
1.吸引器导管,其组成为吸引管和旁管分枝样排布且在导管基部相互独立,在导管前部尖端通过一个中隔板将导管连成一个整体。其特征在于吸引管和旁管开口于其前部尖端时,通过穿透分隔两管的中隔板在两管间形成短路。
2.具有多管结构的吸引器导管,由一个吸引管和两个以上旁管组成。吸引管和旁管分枝样排布且在导管基部相互独立,在导管前部尖端通过一个中隔板将导管连成一个整体,其特征在于吸引管和旁管开口于其前部尖端时,通过穿透分隔管的中隔板在管间形成短路。
3.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记载的吸引器导管,其短路是由部分穿透其中隔板前部尖端形成。
4.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记载的吸引器导管,其短路是由部分穿透中隔板前部尖端,形成一个或多个凹槽而产生。
5.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记载的吸引器导管,其短路是由在整体上穿透其前部尖端形成。
6.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记载的吸引器导管,当封闭旁管基部开口时,可作为单管式吸引器导管使用。
7.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吸引器导管,可分别吸入空气或一系列药液,然后使其在导管前部尖端混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改进在活体支气管内抽吸粘性物如痰的吸引器导管。该吸引器导管为多管结构(1),包括吸引管(2)与弯管(3),该吸引管(2)与旁管(3)在基部(7)分枝,每一个都具备独立的尾部并进一步通过一个中隔板(4)连成一个整体。吸引管(2)与旁管(3)开口于导管前部尖端,通过部分穿透分隔吸引管(2)和旁管(3)的中隔板(4)的前部尖端(9),形成连接吸引管(2)与旁管(3)的短路(5)。
文档编号A61M1/00GK1119548SQ9511722
公开日1996年4月3日 申请日期1995年10月4日 优先权日1994年10月5日
发明者田熊规方 申请人:田熊规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