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连接器和采用该吸引连接器的吸引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281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引连接器和采用该吸引连接器的吸引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吸引体液等医用吸引导管的吸引连接器,特别是,涉及可控制吸引的开始和停止的吸引连接器。
通常,在进行大型手术时,要进行全身麻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使自发呼吸停止,在患者口腔内插入气管导管,以确保气路畅通。在这种场合,通常为了抑制唾液的产生,给患者服用硫酸阿托品等药剂,但尽管如此,为了吸引并除去冒出的唾液和痰等,常常使用吸引导管。此外,在开胸或剖腹手术中,为了吸引从伤口等疾患部位出来的血液及浸出液等体液并进行排液(在特定情况下,这些体液可以再利用),吸引导管也是很有用的。
然而,在使用现有的吸引导管时,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首先,第一点,在一面将吸引导管接触患部一面吸引除去体液时,常常发生导管的前端吸附在生体组织上不能脱开的情况。在这种场合,一直是用手指捏住导管将其堵塞,或将其弯折,由此减弱吸引力而解除吸附。然而,在导管较细以及其壁厚较厚时,由于不能用手指将其内腔充分堵塞,常常不能充分地消除吸附现象。这时,通常弯折导管使内腔堵塞,但必须用双手进行,使用麻烦且不便操作。
为此,有人提出在导管的基端部设置作为通气口的侧孔的吸引导管。这种吸引导管在进行吸引的过程中,手术人员用手指堵塞侧孔,在发生吸附时放开侧孔。借此释放吸管内的负压,解除吸附。然而,在这种吸管中,会有痰和血液等粘附在堵住正在吸引的吸管之侧孔的手指上的危险,这是不卫生的。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出了在吸引管上安装结构复杂的连接器以减弱吸引力的方案,但由于价格昂贵,很难被市场所接受。
此外,在实开平5-51351号中,公开了一种在通气口内填充可通过空气而不能通过液体的合成树脂制造的圆柱形过滤器的吸引连接器。这是一种利用过滤器获得防止液体飞散功能的结构。然而,利用这种吸引连接器,不能确保足够的吸引量。此外,当频繁地或长时间地进行吸引速度、吸引量的调节时,由于浸入过滤器网眼内的长度方向上的污物会妨碍从通气口向流体通路方向的气体流通,因此,通过释放负压对吸引力的减弱作用不够充分。
按照上述现有技术的例子的结构,尚不能提供在实际应用中在足够的范围内获得兼备释放负压功能和飞散防止功能的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吸引管。此外,为获得足够的释放负压的功能,必须加大通气管路的截面以及作为通气管路的开口端的吸引调节口,但扩大通气管路的截面和吸引调节口则会招致飞散量的增大,很难使两种功能兼备。
从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引连接器,及采用该吸引连接器的吸引管,所述吸引连接器在可以通过降低负压对吸引力充分地进行调节的同时,可靠地防止飞散,很少存在对施行手术的人员造成污染及感染的危险,它是卫生的,而且结构简单,价格低廉。
本发明的吸引连接器,以具有一端连接导管、另一端在使用时连接吸引源的流体通路以及在流体通路的中间分支且具有开口端的通气管路的结构为前提。为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吸引连接器中,其结构为,在通气管路内至少流体通路侧的一部分区域内设置阻挡板,由阻挡板把通气管路的截面划分成多个区域,利用阻挡板阻止由流体通路进入通气管路内的流体从开口端流出。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谓流体不仅指的是唾液,血液,渗出液等液体,也包括痰等粘稠物。
利用上述结构,试图进入通气管路内的流体与阻挡板碰撞返回到流体通路内,从而,流体不能越过阻挡板从通气管路的开口端流出。从而,流体不会附着在压紧通气管路开口端的手指上,不存在对施行手术的人员造成污染和感染的危险。而且,即使配置阻挡板,对于由通气管路形成的释放负压功能所造成的减弱程度,处于不会在实用过程中引起问题的范围内。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阻挡板配置在除去开口端附近之外的区域内。
此外,优选地,通气管路截面的多个区域沿流体通路的轴向方向并列地划分。
另外,优选地,阻挡板在流体通路的方向上以倒向导管的连接侧方向倾斜配置。
此外,优选地,通气管路的轴向方向相对于流体通路的轴向方向以倒向导管的连接侧的方式倾斜。
进而,优选地,阻挡板由两个以上的板体构成,同时,从与流体通路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板体的流体通路侧的端部与邻接板体的开口端侧的端部以具有重叠的部分或以相切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
本发明的吸引导管其结构为,采用具有上述任何一种结构的吸引连接器将导管连接到其流体通路的一端上。
通过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的吸引连接器的导管,进入通气管路中的流体与阻挡板碰撞,返回流体通路内,从而可以抑制流体越过阻挡板由通气管路的开口端流出。从而,流体不会附着在压在通气管路开口端的手指上,不会有对施行手术的人造成污染和感染的危险,能够进行安全且卫生的处置。而且,可以确保释放负压的功能在实用上足够强。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吸引连接器由于结构简单,从而可以廉价提供。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吸引导管的正视图;图2是用于图1的吸引导管上的吸引连接器的正视剖面图;图3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吸引连接器的通气管路的动作的放大剖面图;图4是图2所示吸引连接器的通气管路结构的放大剖面图;图5表示第一个实施例中阻挡板的结构,(a)(b)分别为不同例子的放大剖面图;图6为表示阻挡板在吸引连接器的通气管路中的配置的另外的例子的正视剖面图;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吸引连接器,(a)为平面图。(b)为正视剖面图;图8为放大表示的图7所示吸引连接器的阻挡板的部分的剖面图;图9为图8中的截面S2和截面S1的形状的剖面图。
下面,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吸引连接器以及安装有该吸引连接器的吸引导管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吸引导管1由柔性导管2及安装于其基端侧的吸引连接器3构成。在柔性导管2的前端部,形成一个或多个吸引孔4,通过该孔对体液等进行吸引。吸引连接器3的另一端在使用时可以和用于连接到吸引源上的延长管6相结合。
如图2所示,吸引连接器3具有流体通路31,以及在流体通路31的中间分支的具有开口端33(吸引调节口)的通气管路32。通气管路32是为了赋予释放流体通路31中的负压的功能而设置的。在进行吸引的过程中,施行手术者用手指调节开口端33的开关程度,改变释放负压的程度,从而控制流体的吸引量及吸引速度。在导管被吸附的场合,敞开开口端33,解除吸附。在通气管路32内形成有阻挡板34。阻挡板34是为了防止进入通气管路32内的流体从开口端33流出而设置的,具有防止流体飞散的功能。由此,可防止流体附着在施行手术的人的手指上。
在本实施例中,阻挡板34由三个板体构成。各个板体的两端支撑在通气管路32的内壁上,横贯通气管路32。阻挡板34在通气管32内仅配置在除开口端33附近处之外的流体通路31侧的一部分区域内。从而,在该区域内的通气管路32由阻挡板34划分成与流体通路31的轴向方向并列的多个区域。各板体对于吸引时在导管内产生的负压及打开开口端33时由吸引源吸引来的外部气体的流入压力具有足够的耐压性能。
对于阻挡板34对进入通气管路32内的流体所起作用的详细情况尚不十分清楚,但可作如下的考虑。首先,作为流体进入通气管路32内的主要原因,可列举出在开闭开口端33时,在通气管路32内产生的气体涡流。通过在通气管路32内设置阻挡板34,如图3所示,在通气管路32内形成远离流体通路31的空间A和靠近流体通路31的空间B。因此,可以认为,在空间A内产生的大的涡流A1不能到达流体通路31,阻止将流体向通气管路32内引入,或者起着减轻该引入程度的作用。
从而,通过设置阻挡板34,可以获得高的防止飞散的效果。可是,释放负压的功能则与通气管路32的截面及开口端33的面积有关。基本上,它由截面积最小的部分来决定,最小截面面积越大,释放负压的效果越大。另一方面,最小截面的面积越大,飞散量增大的危险性越大。在配置阻挡板34的情况下,配置阻挡板34的部分成为截面面积最小的部分,这部分决定了释放负压的效果和防止飞散效果的大小。应当注意的是,在设置阻挡板34的情况下,与因设置阻挡板34而使最小截面面积减少相比,提高防止飞散的效果更大。换言之,在最小截面面积相等的条件下,当设置了阻挡板34时,与不设阻挡板34的场合相比,其飞散量少,就是说,在具有同等的释放负压功能的情况下,可具有更高的飞散防止功能。因此,通过设置阻挡板34,可以使释放负压的功能和防止飞散的功能二者同在一个高水平上达到平衡。
作为阻挡板34只要能够起上述作用即可,并不局限于图2所示的形式。例如,如从上述参照图3的所作的上述说明可以看出的,即使阻挡板34不倾斜,也可以赋予相应的防止飞散的功能。此外,即使阻挡板34呈在通气管路32的轴向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形状,也可获得相应的效果。但是,为了使进入通气管路32内的流体即使很少也不能到达开口端33,或者阻止其因其它原因而到达开口端33,以充分发挥避免手指上附着流体的功能,优选地,板体的有效面积足够大。
作为阻挡板34的形式,如图2等所示,为获得更高的防止飞散的效果,优选地,将板体相对于流体通路31的方向倾斜配置。其倾斜方向是倒向柔性导管2连接侧,即倒向吸引源的反向侧。如图4所示,阻挡板34的倾斜角θ优选地不大于在通气管32内壁的倾斜角β,即,θ≤β。由于流体向通气管路32的吸引源侧进入的几率比较高,通过上述配置,可使防止飞散的作用效果更好。从实用上的角度出发,优选地,令阻挡板34的倾斜角度θ等于通气管路32内壁的倾斜角β(θ=β)。这样,不仅可使流体与板体可靠地进行碰撞,而且可通过一次性注塑一体成形,可提供制造容易且价格低廉的吸引连接器。
构成阻挡板34的板体相互之间优选地如图5(a)(b)所示的方式配置。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从与流体通路31垂直的方向观察,板体341在流体通路侧的端部341a与相邻的板体342的开口端侧的端部342b具有重叠的部分α。在图5(b)所示的例子中,板体341在流体通路侧的端部341a与相邻的板体342在开口端侧的端部342b具有相切的位置关系(α=0)。采用这种配置,相对于向与流体通路31垂直的方向的上方进入通气管路32的流体而言,在板体间没有间隙,可获得足够的将流体遮蔽以防止其穿过的效果。
此外,阻挡板34与通气管路32的内壁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优选地如图6所示的方式构成。即,板体35在流体通路侧的端部35a与通气管路32在吸引源侧内壁的流体通路侧端部32a连续地形成。板体36在开口端侧的端部36b,相对于通气管路32的柔性导管侧内壁的流体通路侧端部32b,从垂直于流体通路31的方向观察时,以向柔性导管侧延伸的方式形成。进而,板体35及板体36相互之间,如图5所示具有重叠部分α或者具有相切的位置关系(α=0)。利用这样的结构,借助阻挡板,即使是从通气管路32的吸引源侧、柔性导管侧、或者通气管路32的分支开口部的中央部分任何一个部位进来的流体,也可使流体返回到流体通路31侧。
对于构成阻挡板34的板体,其个数没有特定的限制,一块或两块以上均可。对于板体的个数,根据其材质,为了具备上面所述的足够耐压性其所需要的厚度不同,因此,从能够进行良好的通气调节所需要的气体通路及板体的厚度两个方面考虑来设定其适当的范围。
下面参照图7和图8,对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吸引连接器进行说明。图7(a)为本实施例的吸引连接器71的平面图。图7(b)为图7(a)的A-A向剖面图。
吸引连接器71具有流体通路72,以及在流体通路72的中间分支的具有开口端73(吸引调节口)的通气管路74。在通气管路74内形成有阻挡板75。流体通路72具有连接到柔性导管(图中未示出)上用的柔性导管连接部72a,以及连接吸引源用的延长管(图中未示出)可与之连接的吸引源连接部72b。该吸引连接器71的基本作用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吸引连接器3相同。
图8为图7所示的阻挡板75及周边部的放大剖面图。在图8中,S1表示相对于流体通路72在通气管路74开口的部位处通气管路内部的截面。S2表示与通气管路74的轴垂直的通气管路74内部的截面。通气管路74的截面如图9所示为长圆形。图9(a)表示在截面S2处通气管路74及阻挡板75的形状,图9(b)表示在截面S1处通气管路74及阻挡板75的形状。
在开口端73处设置凸缘76。凸缘76是为了在施行手术的人用手指调节开口端74的开闭程度时手指与之接触进行滑动而设置的。借此可以很容易进行微调。
在本实施例的吸引连接器71中,与图2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情况相比,阻挡板75的尺寸相对较小。即,在通气管路74内存在阻挡板75的区域的比例相当小。此外,如从图8所示的截面可以看出的,构成阻挡板75的板体不具有如图5所示的重叠部分α。相邻的板体的流体通路侧端部与开口端侧端部也不相切,而是相互离开。即使采用这样的配置,在实用中也可发挥足够的防止飞散的功能。总而言之,相对于使用范围内的吸引压,如果将释放负压的功能与防止飞散的功能适当地平衡,在实用上就不会产生问题。这样,阻挡板75在对释放负压的功能不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可提高防止飞散的功能。
对于阻挡板75所起的防止飞散的效果,通过下述针对吸引连接器的释放负压的效果及防止飞散的效果所进行的研究试验得到确认。
吸引连接器的形状与图7所示的形状相同,流体通路72的最窄部分的内径为3mm。截面S1和截面S2的尺寸,如图9所示。通气管路74相对于流体通路74的角度为45°。构成阻挡板75的板体的厚度为0.28~0.43mm,所述在通气管路74的轴向方向的长度为1.5mm。此外,准备一个除了不具有阻挡板75之外其它部分的形状相同的吸引连接器。此外,通气管路74的最小截面面积,即,在有阻挡板的情况下,由截面S2中减去阻挡板的截面积,为9.9mm2,在没有阻挡板的场合,截面S2的面积为13.8mm2。
对防止飞散效果的评价按以下方式进行。首先,这样进行吸引操作,即假定为实际使用时的状态,为使水和空气混合而把导管的前端放入水中再从中取出,进行20次。为了测量被吸引的水的飞散量,预先准备贴有滤纸的赛璐玢管,并将其贴在开口端73上。在吸引操作的前后,测定贴有过滤纸的赛璐玢管的总重量,其差值即为飞散的水量。吸引压定为26.7kPa。
对于释放负压的功能,把导管的前端固定在水中,测定在打开开口端73的状态下进行吸引时导管内的液面上升高度,作为残留的负压值来进行评价。测定分别在吸引压为20.0,28.0,41.3,61.3及93.3kPa时进行。
在上述实验结果中,相对于具有阻挡板的吸引连接器而言,没有阻挡板的吸引连接器的水的飞散量为3~4倍。吸引压为41.3、61.3、及93.3kPa的情况下,有阻挡板的吸引连接器的场合残留负压值为0.01~0.03kPa,其比较高。但是,在吸引压为20.0和28.0kPa的场合,两个连接器没有差别,残留负压值均为0Pa。由于一般而言,所使用的吸引压对于成年人为20.0~26.7kPa,对于儿童为16.0~20.0kPa,所以上述结果表明,有阻挡板的吸引连接器的释放负压功能在实用上是足够的。
此外,如果阻挡板的厚度相同的话,预计释放负压的效果不会有变化,从而,可按照所使用的形式调节阻挡板的高度(通气管路轴向方向的长度),以调节防止飞散的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吸引连接器,具有一端连接到导管上、使用时另一端连接到吸引源的流体通路,以及在前述流体通路的中间分支并具有开口端的通气管路,其特征在于,它具有以下的结构,即在前述通气管路内的至少前述流体通路侧的一部分区域内配置阻挡板,借助前述阻挡板把前述通气管路的截面划分成几个区域,借助前述阻挡板阻止由前述流体通路进入前述通气管路内的流体从前述开口端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前述阻挡板配置在除前述开口端附近之外的区域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前述通气管路截面的多个区域沿前述流体通路的轴向方向并列地划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前述阻挡板相对于前述流体通路的方向以倒向前述导管的连接侧的方向倾斜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吸引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前述通气管路的轴向方向相对于前述流体通路的轴向方向向倒向前述导管连接侧的方向倾斜。
6.如权利要求4所述吸引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前述阻挡板由两个以上的板体构成,当从垂直于前述流体通路的方向观察时,前述板体的前述流体通路侧的端部与相邻的前述板体的前述开口端侧的端部具有重叠的部分或具有相切的位置关系。
7.一种吸引导管,其采用权利要求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吸引连接器、在其前述流体通路的一端上连接导管而构成。
全文摘要
一种吸引连接器,在通过释放负压进行充分吸引力调节的同时能可靠地防止飞散,对施行手术的人员污染的危险性小、卫生好且结构简单。吸引连接器具有:一端连接到导管上、另一端在使用时连接到吸引源上的流体通路,及在流体通路中间分支并具有开口端的通气管路。在通气管路内的至少流体通路侧的一部分区域内配置阻挡板,利用阻挡板把通气管路的截面划分成多个区域,借助阻挡板阻止从流体通路进入通气管路内的流体从开口端流出。
文档编号A61M27/00GK1306866SQ00133179
公开日2001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0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1999年10月29日
发明者熊崎雅彦, 小豆泽周作, 石原义久 申请人:株式会社Jm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