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瘀通脉胶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0096阅读:10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逐瘀通脉胶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纯中药制剂,尤其是用于治疗由高粘滞血症引起的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中药药方。
目前,对由于血液粘滞度高所致的心脑血管类疾病还没有非常有效的药物加以治疗。以“步长脑心通”和“博洛克”等市场看好的新药为例前者,主要作用机理是能够抗血小板凝聚,后者主要作用机理是能够降低纤维蛋白原,它们不能同时改善上述两种主要指标。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治疗高粘滞血症引起的心脑血管类疾病的良药逐瘀通脉胶囊,它能同时改善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等项指标。疗效更加可靠,治疗更加彻底,能达到标本兼治。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采用下列中药作为本药方的配方。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以上四味,取大黄粉碎备用,其余三味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浸膏,加入大黄细粉,混匀,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辅料适量,混匀,制粒,装入胶囊即得。药方中水蛭为君,本品逐恶血久瘀,破血散瘀之力最强。臣以虻虫,本品类水蛭,亦是一味峻猛的破血药,二者常相须使用。盖水蛭味咸,咸能软竖走血,其性阴潜,而专逐久积之血,虻虫味苦,苦能开泄瘀,其性刚猛,而善攻新之血,二者合用,新久之瘀血一并攻而破之。佐以桃仁破血逐瘀,其性散而不收,泻而无补,而善行表里之瘀血。大黄为使药,经改变剂型后无泻下作用,取其加在血分药中亦是破瘀血之良药。全方四味药皆为破血逐瘀之品,相互配伍,其功益著。
本发明药方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参照古方《抵挡丸》之方义,经十余年的反复试验和临床应用,摸索出了最佳疗效的处方,配制方法科学、合理,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技术含量高,质量稳定,与同类产品比较,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适用于高粘滞血症引起的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脑血栓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性静脉炎、脉管炎、血管性头痛等病症。主治由高粘滞血症引起的头痛耳鸣、失眠健忘、颈板肢麻、半身不遂、胸闷胸痛、心悸不宁、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沉弦等症状。
本发明最佳实施方案如下取水蛭500g,虻虫20g,桃仁41.7g,大黄106.7g,以上四味,取大黄粉碎备用,其余三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各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2-1.35(50℃测)的浸膏,加入大黄细粉,混匀,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辅料适量、混匀、制粒、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还可加工成其他剂型。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的纯中药制剂逐瘀通脉胶囊,其特征是a.药方为水蛭、虻虫、桃仁、大黄b.将大黄粉碎备用,其余三味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成浸膏,加入大黄细粉,混匀,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辅料适量,混匀,制粒,装入胶囊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中药制剂逐瘀通脉胶囊,其特征是采用本发明药方和工艺制得的药粉还可以加工成其他剂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出的纯中药制剂逐瘀通脉胶囊能有效地治疗由高粘滞血症引起的各种心脑血管类疾病。其特征是以中药水蛭、虻虫、桃仁、大黄为主要配方,将大黄粉碎备用,其余三味药加水煎煮、浓缩成浸膏,加入大黄粉混匀,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适量辅料,混匀,制粒,装入胶囊即得。本发明配方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参照古方“抵挡丸”之方义,配制方法科学、合理,疗效十分显著,且能达到标本兼治。
文档编号A61K35/64GK1211433SQ97115789
公开日1999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1997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1997年9月18日
发明者杨秋艳 申请人:鹤岗圣尔药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