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症中药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6994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咽喉症中药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治疗咽喉病症的一种中药,具体地说是一种咽喉症中药散。
咽喉是饮食呼吸之门户,是经脉循行之处,脏腑病变多反映于咽喉,当肺、胃、脾、肾、肝的功能失调,感受风、热、湿疫时,便发生咽喉病症。咽喉病症为常见的多发性炎症疾病,中医素有“咽喉口齿诸病皆属于火”之说,主要病症为红肿、疼痛、化脓等,均为“火”的表现。目前治疗咽喉症药物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西药类有青霉素注射,头孢类消炎抗菌药,如口服已螺旋霉素、清热止痛片等,西药类治疗此病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大量服用会产生副作用。中药类有西瓜霜,主要成分为西瓜霜、冰片、薄荷脑等;草珊瑚含片,主要成分为草珊瑚等;金鸣片,主要成分为玄参、麦冬、生地、乌梅、薄荷脑、珍珠等;金嗓子喉宝含片,主要成分为西青果、罗汉果、薄荷脑等;金果含片,主要成分为地黄、玄参等;咽爽含片,主要成分为马勃、木蝴蝶、菊花、乌梅等。以上中药均以清火清热、消炎止痛、开音利喉、增强咽喉细胞活力、养阴清肺生津为机理,进行治疗咽喉病症。这些中药大多为含化,虽无副作用,但药效时间短暂,需长期含于口内,服用不方便,治疗时间长,优其是儿童、孕妇不能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无副作用,而且使用方便、治疗时间短、效果明显,尤其方便儿童、孕妇应用的咽喉症中药散。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该咽喉症中药散以清热解毒、利咽止痛、滋阴降火中药为机理,治疗咽喉病症,其中药组分及各组分在总重量中所占的配合比例为吴茱萸占15-33%、附子占10-25%、皂角占10-25%、地龙占5-12%、白附子占10-20%、白芥子占5-12%、白面占5-13%。其制作工序为按配合比例称取各组分,用粉碎机分别将各组分粉碎成85-95目的细粉,用搅拌机混合均匀,制成散剂。
本药的应用方法是将40-60g的中药散剂用醋调成糊状,分成四分,临睡前用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外敷于两足底涌泉穴、脐中、颈部咽喉处,次日凌晨揭去,1-2次即可全愈。
本发明的优点疗效快、作用持久、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无痛苦感,尤其适用于儿童、孕妇。
本药已对160名咽喉病患者试用,总有效率达96.25%,治愈率91.9%。
实施例1
制取100kg药,称取吴茱萸24kg、附子17.5kg、皂角17.5kg、地龙8.5kg、白附子15kg、白芥子8.5kg、白面9kg。称取好后,分别用粉碎机粉碎成90目的细粉,再搅拌混合,制成散剂。用于因外感、邪毒引发的咽喉红肿疼痛,或有异物阻塞感,或伴有发热、咳嗽、咯痰病人80名。按穴位外用,有24名初发患者,3-8小时即可止痛,56名重病患者,12-48小时止痛,有效率98.8%,治愈率97.5%。
实施例2制取100kg药,称取吴茱萸29kg、附子20kg、皂角18.5kg、地龙6kg、白附子10kg、白芥子5kg、白面11.5kg。称取好后,分别粉碎成85目的细粉,混合成散剂。用于由肺、胃、脾、肾、肝功能失调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甚则饮食、发音受影响的病人40名,12-48小时止痛,有效率97.5%,治愈率92.5%。
实施例3制取100kg药,称取吴茱萸33kg、附子18kg、皂角12kg、地龙5kg、白附子12kg、白芥子8kg、白面12kg。称取好后,分别粉碎成95目的细粉,混合成散剂。用于由肺、胃、脾、肾、肝功能失调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40名,24-36小时止痛,有效率90%,治愈率80%。
权利要求
1.一种咽喉症中药散,其特征在于该药的组份及各组份在总重量中所占的配合比例为吴茱萸占15-33%、附子占10-25%、皂角占10-25%、地龙占5-12%、白附子占10-20%、白芥子占5-12%、白面占5-13%,粉碎混合制成散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咽喉症中药散,由吴茱萸、附子、皂角、地龙、白附子、白芥子、白面,经合理配伍加工成散剂,外敷于涌泉、脐中、颈部咽喉处。本药疗效快,作用持久、简单易行、无副作用、无痛苦感,尤其适用于儿童、孕妇。
文档编号A61P11/00GK1287844SQ9911242
公开日2001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1999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1999年9月10日
发明者王素芳, 刘美玲 申请人:刘美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