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封式腹侧收集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00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封式腹侧收集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器械,尤其是指一种能对皮肤造瘘病人造口处的排泄物进行引导、收集、贮存及排泄的装置。
由于人类生存自然环境受污染而恶化,身体的健康状况受到愈来愈多的损害,其中,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常见病。据有关资料介绍,需要进行大肠、膀胱切除术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肠道膀胱或其它类型的皮肤造痿手术,以维持病人排尿、排便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自此手术之后,病人体内排出的尿便物便从腹壁造口处肆意流淌。这样,病人既不能正常生活,也无法参加户外及社会活动,直接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严重削弱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信心。为此,特别需要一个有效的便携式容器,对造口处排泄物加以引导,收集、贮存及排泄。
目前,能满足皮肤造痿病人的需要,可供病人选择使用的产品寥寥无几。据不甚全面的市场调查发现,市场上,国外进口的能解决此问题的产品是一次性用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每只仅能使用3天。对于这样的产品,病人普遍难以承受,因而,也无法推广使用。国内产品则在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集尿部分结构是从皮肤造口处导引、收集尿便物的关键性部件,其采用橡胶材料,开放型结构,并以充气胶圈用作与皮肤之间的密封防漏结构,容易造成泄漏,使病人无法正常使用;其次,尿袋部分是尿液贮存袋,其主要作用是集存尿液,适时进行排放。现有产品采用橡胶材料制造,形如小型热水袋,又大又重,也无防倒流结构设计;第3、尿袋泄放阀由于密封结构设计不合理,在泄放尿液时,需脱裤泄放,同时,泄放过程中不能定向泄放,容易污染手足或衣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使用方便、清洁卫生、结构简单的自封式腹侧收集袋。
该收集袋中有一柔性的收集囊,在该收集囊的上端安装一接管,接管上连接收集盒下端有一收集囊出口,在该出口下连接排放阀,排放阀下端可连接导管;在收集囊上安装接管的一端设置一向囊内扩张延伸的喇叭管,以免囊内物质倒流,并有助于产生负压;在排放阀中,排放阀壳体的上端外壁有锯齿纹,并利用该锯齿纹与收集囊出口管连接,在壳体的内部有可以轴向移动的阀芯,下部为一接头,阀芯内的上部有径向通孔,下部有轴向通孔,该轴向孔与径向通孔连通,下端与接头相通,在阀芯中部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设置密封圈,径向通孔的两端与壳体和阀芯间形成的空腔连通,阀壳体的上端有一收口,收口的中部为排放阀进口,该进口的直径小于阀芯的直径;在阀芯的上端与排放阀壳体间有密封圈,壳体利用下端的螺纹与阀芯中部紧固连接,在接头外有便于旋合的梅花状凸起,接头外有用于连接配用导管锯齿纹,在收集盒中,盒体的下端有锯齿接头,接管套在该锯齿接头的外面,盒体的左侧连接一密封圈,该密封圈上的收集盒进口及接管分别与收集盒内腔连通,在收集盒的右侧有圆形凸起,一辅助固定板利用其圆形孔与凸起连接,在盒体与密封圈上分别设置用于相互连接的收集盒翼与密封圈翼,在盒体内侧有一圈向内延伸的凸起,并在该凸起与密封圈翼间放置密封压圈,在收集盒的盒体上部设置一孔,在该孔上连接一小盖,以供清洗消毒用。
一个有效的腹侧尿便袋主要取决于科学地解决导引部件与皮肤之间的密封防漏问题,这是腹侧尿便袋可靠性高、适用性好的关键。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与国内外产品完全不同的结构设计及部件组合,巧妙地运用人身内外的生理特点,利用自封式密封容器内空气体积相对增大,其内压力相对大气压减少的自密封工作原理研制出来的。这一原理的采用与人体特点的巧妙结合,使密封防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在使用条件下,由于袋内尿便物的增多,袋内空气体积的相对增大,使收集袋内空气压力相对大气压愈来愈少,在贮尿便过程中,收集盒对皮肤的吸附力不断增大,因而不断自行加强其密封防漏性。
本实用新型的收集盒采用柔性密封衬垫组成盒式一体化自封结构,最大限度地增强收集盒与皮肤之间的密封防漏效果,盒顶部的凸起用于限位固定,又可使收集盒为适应体位变化,供病人旋转盒的导流方向,以适应不同体位的导流需要;由于采用软、硬结合型一体化结构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密封防漏失效的薄弱点,极大地增强了收集盒与皮肤间的密封性能,盒上设置的清洁、消毒孔供病人携带条件下清洁与消毒之用。
所用的收集囊采用具有较大强度的薄型乳胶材料,使体积、重量大大减少,加之防倒流的喇叭管和收集袋出口的偏向设计,不仅可避免特殊情况下的倒流问题,而且,使整个产品具有很好的藏隐性和舒适性,携带使用十分方便,人体感受得到很大改善。
排放阀采用密封圈状排放阀小型化设计,保证了排放阀开关的有效性和定向性,配合收集袋出口的偏向设计,结合排放阀接头连接配套导管的使用,全面满足了使用需要,极大地方便了病人的生活及活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收集盒结构图。
图3为另一种收集盒结构图。
图4排放阀结构图。
如图所示在收集囊11的上端设置收集袋进口16,在进口16内安装接管15,并在该接管的下端连接位于收集囊内的倒喇叭管17,上端与收集盒30内的锯齿接头14连接。在收集囊11的下端为收集袋出口18,该出口18的下端与排放阀31中的壳体19连接。
在排放阀31中,排放阀壳体19的上端有收口7,外壁有锯齿纹,下端内壁有螺纹。在壳体19的内部为可轴向移动的阀芯28,该阀芯的上端封闭,在下端与接头21为一体,阀芯上端的外径大于壳体收口处的排放阀进口26的内径,在阀芯与收口处设置密封圈8,在阀芯内的上部为径向贯通孔27,内部有一轴向孔29,该轴向孔的上端与径向贯通孔连通,下部与接头连通,在阀芯与壳体19的内壁间放置密封圈10。在阀芯28中部外壁有螺纹,其下端有用于旋合阀芯的梅花状凸起20,及锯齿纹接头21。配套导管与阀芯28下端接头21连接。
在收集盒30中,盒体4左侧开口处有向内收缩的收集盒翼23与凸起33,一密封圈2上也有对应的密封圈翼24,密封圈利用上述翼与盒体相嵌连接,并在凸起33与密封圈翼24间设置密封压圈3,盒体4的右侧封闭,在其外壁设置连接凸起12,以连接辅助固定板1,辅助固定板与凸起间可相对转动,以便适应各种体位状态下的导流,在盒体4的上端设置一用于清洁与消毒的孔34,孔上加盖小盖5,图中6与4同为盒体。图5中的13为松紧带连接孔。
权利要求1.自封式腹侧收集袋,其特征是有一柔性的收集囊(11),在该收集囊(11)的上端安装接管(15),接管(15)上连接收集盒(30),下端有收集囊出口管(18),在出口管(18)上连接排放阀(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集袋,其特征是在收集囊(11)上安装接管(15)的一端设置一向囊内扩张延伸的喇叭管(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集袋,其特征是在排放阀(31)中,排放阀壳体(19)的上端外壁有锯齿纹,并利用该锯齿纹与收集囊出口管(18)连接,在壳体(19)的内部有可轴向移动的阀芯(28),该阀芯的下端为一接头(21),阀芯(28)内的上部有径向通孔(27),下部有轴向孔(29),该轴向孔(29)与径向通孔(27)连通,下端与接头(21)连通,在阀芯中部的外壁与壳体(19)的内壁之间设置密封圈(10),径向通孔(27)的两端与壳体(19)和阀芯(29)间形成的空腔(32)连通,壳体(19)的上端有一收口(7),收口(7)的中部为排放阀进口(26),该进口(26)的直径小于阀芯(28)的直径,阀芯(28)中部外壁与壳体(19)下端内壁以螺纹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集袋,其特征是在阀芯(28)的上端与排放阀壳体(19)间有密封圈(8),在阀芯(28)下端的接头(21)外有用于旋合的梅花状凸起(20),接头(21)外有用于连接配用导管的锯齿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集袋,其特征是在收集盒(30)中,盒体(4)的下端有锯齿接头(14),接管(15)套在该锯齿接头(14)外,盒体(4)的左侧连接一密封圈(2),该密封圈(2)上的收集盒进口(25)及接管(15)分别与盒体(4)内的收集盒内腔(22)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收集袋,其特征是在收集盒(30)的右侧有圆形凸起(12),一固定板(1)上有圆形孔与圆形凸起(12)连接,在盒体(4)与密封圈(2)上分别设置用于相互连接的收集盒翼(23)与密封圈翼(24),在盒体内侧有一圈向内延伸的凸起(33),并在该凸起与密封圈翼(24)间放置密封压圈(3)。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收集袋,其特征是在收集盒(30)的盒体(4)上部设置一孔(34),在该接口上连接一小盖(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器械,尤其是指一种对人体造口处的排泄物进行引导、收集、贮存及排泄的装置。在该装置中有一柔性的收集囊,在收集囊的上端安装接管,下端有收集囊出口,在出口处连接排放阀,排放阀下端连接配套导管,接管上连接收集盒。该装置可供给大肠、膀胱切除术后的病人使用,以维持病人排尿、排便的正常功能,具有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清洁卫生等特点。
文档编号A61F5/445GK2375274SQ99209869
公开日2000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1999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1999年4月30日
发明者周少东 申请人:周少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